東冶頭村位于昔陽縣城28公里處,鎮政府所在地,有十幾個機關,鎮辦中學,交通便利,是榆贊線的必經之地。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全村共615戶,1750口人,耕地總面積2666.95畝,人均土地1畝多。各種商業店鋪30多家,經營運輸行業40多戶。東冶頭村屬丘陵山區,長期以來,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基本靠天吃飯,維持溫飽。一九九三年,村黨支部、村委會集合本地區的實際和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發展了670畝蘋果園。2000年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實行退耕還林,又發展了以核桃樹為主的經濟林621畝,種植大棚30多個,占地36畝。東冶頭村無其他礦產資源,自然條件不足。 |
白沙巖村位于昔陽縣城東部,松溪河西岸,東接河北省贊皇縣,南靠昔九公路, 交通運輸便利。全村目前有102戶300人,黨員15名,耕地500多畝。
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整體要求,以村為載體,以農民為主體,以發展為中心,以增強農民收入為核心,以解決好農民目前最迫切、農村最需要解決、農民受益最直接的問題為著力點,科學規劃,統籌安排,扎實推進,促進白沙巖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探索一條符合白沙巖村實際的新農村建設路子。
一、村黨支部通過抓班子、建隊伍、搞規劃、促建設、抓產業培優勢等措施,在新農村建設中取得了可喜的發展。自2006年起,連續三年被縣委組織部評為“先進黨支部”。
二、大力推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方籌措資金,新修建村村通公路和村內道路。
三、扎實開展植樹造林工程,先后種植樹木8000余棵。
四、新建衛生所1個,老年活動室1處,方便了村民的生活,為村民提供了醫療保健、休閑健身的去處。
五,近年來,隨著陽光沼氣工程的推進,村里普及了沼氣的使用,給村民帶來了便利,并且美化了村里的環境,節約了能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在,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白沙巖人民奮發圖強,開拓進取,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一個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白沙巖新農村正在松溪河岸邊崛起。 |
昔陽縣東冶頭鎮萬家山村地處土石山區,海撥950—1100米,總土地面積為6972.4畝。現有農戶114戶,330人,耕地2000畝,坡大溝深,土地面積大,人口相對稀少,有著豐富的牧草資源,具有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2005年8月,在晉中市扶貧基金會扶持和縣委及鎮政府的幫助下,采用合同養羊的方法,投資40000元扶貧資金購買了優質成年母山羊58只。同時挑選了一批有責任心的貧困戶作為養羊扶貧對象,送予每家農戶2只羊,以“以羊還羊,流動發展”的模式幫助萬家山群眾脫貧致富。地區扶貧辦的領導還投資5000元為萬家山特種養殖項目辦了培訓基地,為農民提供技術幫助,為奶山羊養殖戶進行飼養、管理、疾病防疫等知識講座。萬家山村成為昔陽縣第一個奶山羊飼養示范基地。 |
靜陽村位于昔陽縣東部,松溪河環村流過,昔九公路從村北穿越,距縣城25公里。全村670戶1764口人;黨員75人。通過多年的發展,靜陽已走在新農村建設的前列,各項工作取得驕人成績。
靜陽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靜陽村是昔陽人類居住最早的地方之一。通過對后來發現的文物進行鑒定,確定靜陽村為夏商遺址。
靜陽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日軍占領昔陽后,靜陽村民踴躍參加八路軍游擊隊抗擊日軍,1938年靜陽有很多人參加了泥澄口戰役,最著名的是曾參加吉鴻昌部隊后任八路軍獨立團團長的馬惠和參加了百團大戰的馬興元、馬振芳、馬剛,他們被譽為“靜陽三匹馬”。在戰爭年代,靜陽人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光輝詩篇。
靜陽村具有搶抓機遇的發展意識。上世紀90年代,靜陽人率先發展“紅富士”蘋果,因其口感甘甜,外形美觀,使得靜陽蘋果名揚縣內外,供不應求,成為景陽村的一張名片。進入新世紀以來,靜陽人又一次走在前面,發展了設施蔬菜項目,經過多年的發展,靜陽蔬菜早已名聲在外,自個產的蔬菜除了供應本縣還銷售到陽泉、平定等市縣,倍受青睞。目前,村兩委又規劃實施了櫻桃采摘項目,占地均100畝,全部櫻桃樹苗已栽植完畢,待櫻桃掛果又必將成為靜陽村的又一新興產業。
靜陽村具有深遠的文化情結,靜陽村古代佛教文化繁盛,寺廟眾多。現今,靜陽人更加注重興教育人。靜陽村小學設施先進,教學水平高。2014年靜陽村幼兒園落成,招收幼兒50余人。靜陽村退休干部馬振東捐出畢生藏書,成立了馬振東藏書館,供村民閱讀學習。白恩會自掏腰包連續幾年,每年拿出1500元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鼓勵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正是在這樣重視學習,重視教育的氛圍中,靜陽更能人才輩出,高級知識分子數不勝數。
|
東固壁村位于松溪河畔,緊靠昔九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村目前有農戶394戶,1056人,黨員47人,共有耕地1700余畝,主要產業有玉米種植、大棚蔬菜、紅薯種植。
近年來,東固壁村兩委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積極探索符合東固壁村新農村建設的路子。
培育優勢產業,增加群眾收入。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東固壁村就從山東壽光引進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開始種植反季節蔬菜,現在共有大棚25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成為了東固壁村的支柱產業,讓百余戶農民增收致富。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紅薯種植業是東固壁村的又一產業亮點。由于特殊的水土條件,東固壁種出的紅薯口感好,口相佳,遠銷省內外,供不應求,年紅薯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400余畝。
加快基礎建設,改變鄉村面貌。今年,由個人捐資20萬元建起了牌樓一座;實施了街道拓寬整治工程,將原來4米雜亂的街道拓寬到8米寬,拓寬長度為500米;新建200㎡日間照料中心,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裝修,預計9月份可投入使用;新建了衛生室、老年活動室;硬化健身廣場200余平米,極大方便了村民們的生活,也提升了生活質量和村莊形象。
加強文化建設,充實精神生活。村兩委特別重視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通過觀看遠程教育、邀請專家授課等多種形式,為村民們提供大棚蔬菜和紅薯的種植技術培訓,大大提高了產業技術水平。開設了30平米的群眾閱覽室,供村民們閱讀學習。由村集體出資購置設備成立了秧歌隊,村民們自編自演節目,唱出了東固壁新農村建設的新面貌,養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村民們-的少了,說閑話的沒了,村莊變得更和諧了。東固壁村也成為連續5年的平安建設先進村。
|
李家垴村隸屬于昔陽縣東冶頭鎮,位于鄉政府東部3公里處,距離縣城30公里。村莊西與東冶頭鎮政府相鄰,東與孔氏鄉毗鄰,西北與白沙巖村相接,東南、西南分別于口上村、靜陽村接壤。村域中部有317省道通過,對外交通聯系便捷。約200戶居民,550人左右
目前土地總面積約為11600畝,其中耕地為650畝,經濟林地為600畝。本村西部有一眼深井,現在主要為村民生活飲水提供服務,其水量充足,水質符合國家飲水標準。村莊生產用水較為缺乏,農田灌溉主要靠天降雨。村莊主要沿317省道兩側布局,分為南北兩區。兩區行人主要通過村西高價天橋聯系,避免穿越省道造成危險。現在村莊道路90%已經硬化。村莊主干路路面寬為3m,次干路路面寬為2m,宅前路為1.5m,但道路尚未成系統。村莊建成區位于村域中部,主要沿317省道兩側布局,公共設施較為齊全,建筑質量有所提高,道路尚未成系統,基礎設施建成有待發展,環境衛生狀況不錯。本村公共設施基本齊全,其中商店、飯店等建筑沿317省道布置,商店、飯店總建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村委會、幼兒園、衛生所、供銷社集中布置在北區中南部,周邊利用空閑地種滿樹木,環境良好;戲臺、廟、老年活動中心等位于村莊北區東南部,距離南區較近,位置比較合理。本村沒有小學,學生全部到村西東冶頭鎮政府小學就讀。現狀幼兒園占地面積為4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40平方米,教職工人數為1人,學生人數為20人,入學率100%;衛生所占地面積為5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0平方米,床位1張,衛生技術人員1人。
本村第一產業,第三產業較為發達,其中第一產業具有較強的發展優勢,現狀主要為以種植為主,養殖業還處于自家養殖的模式,沒有形成集中養殖。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依托良好的交通優勢發展餐飲業和運輸業。現狀產業發展模式不合理,第一產業主要為種植業,規模養殖業尚未形成,內部結構急需要調整;第二產業目前處于整合狀態,對村里的經濟發展貢獻率不大;第三產業發展較好,但是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李家垴村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村兩委依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深入研究討論-的重要精神為把李家垴村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斗。
|
座落在太行群峰,松溪河畔的水磨頭村因建起全縣唯一的水磨,為臨近村民舂米磨面而得名。距縣城30公里,這里山清水秀,山上泉水噴涌不息。早年間村民便開塘養魚,辟田種稻,被譽為世外桃源,太行漁鄉。但由于交通閉塞,發展緩慢,百姓生活貧困。昔陽民歌《水磨頭送閨女》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后來全體村民花8年時間開鑿出一條通往外界的山洞,改變了爬山進出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后建起全縣第一家虹鱒魚養殖場。2008年村兩委通過考察,調研。招商引資進行旅游開發,打造建設水磨頭漁鄉景區。從此,旅游業成為水磨頭村的主導產業。旅游開發為村民帶來了實惠,原來外出的村民也陸續返村參與旅游,不少村民建起了農家樂餐館,收入成倍增長。目前,全村共經營農家樂26家,每家年收入均在6萬元。
逐漸富裕起來的水磨頭人并沒有被美景迷了眼,他們充分認識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性,近年來,村兩委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協調指導下,大力進行環境整治,保護現有資源,加強景區管理,提升景區水平。先后修建停車場一個,改變了過去車輛停放雜亂無章的現象。植樹種草千余株,是景區景色更加靚麗。粉刷墻面10000余平米,讓整個村莊煥然一新;配備垃圾桶、垃圾箱和垃圾清運車定時定點收集處理垃圾,環境衛生大大改觀。另外聘用保潔員3名,全天保潔,保持了景區的清新怡人。為加強農家樂的管理,水磨頭村民謀劃成立了農家樂協會,對農家樂運營項目,模式進行統一管理,避免惡性競爭,以及欺客、宰客等現象出現。
隨著口上水庫的落成,共同打造水利風景區域為可能,水磨頭村一定會越來越好。
|
天圣廟村位于東冶頭鎮十華里以南,傍于群山環繞的一個三溝交叉口,楊趙河貫穿村前,沿趙線公路村前環行、東于陡川、南于活石、前巖,西于占上,北于蔥窩村。全村由東安寨、陡川門、天圣廟三個自然村組成。
天圣廟村由豐富的水資源,交通便利,有農戶245戶,農業人口789口人,男壯勞力321口人。全村由四個生產大隊組成,總耕地面積1187畝,分布在山下的土圪梁上,多年來受洪水沖刷,大都是夾河帶石的土地,可是我們在困難面前沒有被嚇到,同自然災害面前頑強的搏斗,終于修起3層梯田,社員們科學種田,糧食產量逐年上升,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天圣廟村村民王會林的努力下,辦起了一個具有現在化的萬頭養豬場的民營企業,養豬場的建立給本村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而且豬場的豬糞肥料無償地供給上下左右幾個鄰村的生產生活,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天圣廟村村民是勤勞、智慧、善良的,他們說他們一定會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再接再厲,真正擺脫貧窮和落后,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
據說,該村原名大窯莊,在明代燕王掃北時,到處屠殺,雞犬不留,此時居民橫遭禍殃,有僥幸躲藏活命者于村西土塄下挖窯定居。后因此地盛產大蔥,遠近聞名,故改名蔥窩。因此地盛產大蔥,遠近聞名,故名蔥窩。境內春秋時期為古肥子國國都所在地。 明屬樂平仙游鄉昔陽都。 清沿明置。 民國初年屬樂平古肥鄉。 1914年,屬昔陽古肥鄉。 1918年,實行區村制,全縣分4個區,屬二區。 1938年5月,屬昔東縣。 1940年,屬昔東六區,駐峪掌。 1945年9月,全縣分14個區,屬昔陽十區,駐東冶頭。 1946年6月,調整為8個區,屬四區,轄48個村。 1949年-1952年屬四區管轄,駐地東冶頭。 1953年-1957年屬天圣廟鄉管轄,駐天圣廟。 1958年-1983年屬東冶頭公社管轄,駐地東冶頭。 1984年屬東冶頭鎮管轄,駐東冶頭。 蔥窩村位于昔陽縣城34公里,松溪河和陽趙河的交匯處,屬丘陵山區。本村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交通便利,有農戶428戶,農業人口1328口人,總耕地面積2400余畝,屬純農業村,靠養殖和種植為主。
現如今村兩委班子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統一認識,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向小康社會邁進。 |
東冶頭鎮占上村,位于昔陽縣城東南部,松溪河中游,北鄰蔥窩村,南鄰天圣廟村,西鄰套掌,內轄一個自然村井上。距離縣城33公里,距離東冶頭鎮6公里,村莊居民區占地0.75平方公里,現有戶數185,人口545,耕地850畝,果園120畝,2002年響應政府號召栽種500畝,去年核桃產量達43多公斤,主要農作物玉米,年人均收入3200元,占上村地處山區,遠離礦區,無污染,氣侯溫和,無霜期長,是糧、果樹、核桃樹等多種經濟作物最適宜的種植地帶,目前核桃樹已人均1.5畝,現已成為主要產業,和發展目標。
去年被列為新農村建設推進村以來,村民的精神文化也有了極大的提高,且豐富多彩。有剛建好的文化活動大院,每逢春節都有文藝表演,對占上村的發展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村兩委依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深入研究討論學習黨的重要精神,決心把占上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 |
前巖村位于昔陽縣東冶頭鎮南部,山高路陡,冶趙線貫穿全村,全村共163戶,共計443人,總耕地面積1313畝。該村以農業為主,主要生產玉米、谷子及各種豆類蔬菜。
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響應黨中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村干部帶領群眾齊心協力,改造水資源,現本村已順利解決了“飲水難”“出行難”的問題,實現了“自來水進千家萬戶”“水泥路通角角落落”。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村干部動員村民退耕還林,經過多方共同努力,退耕還林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村內還設立了診所,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
隨著黨的各項惠民政策的不斷完善,農村生產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村兩委依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深入研究討論學習黨的重要精神,努力帶領全村人走向富裕之路。 |
活石村位于昔陽縣城東部,松溪河西岸,東接河北省贊皇縣,南靠昔九公路, 交通運輸便利。全村目前有106戶300多人,黨員18名,耕地700多畝。
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整體要求,以村為載體,以農民為主體,以發展為中心,以增強農民收入為核心,以解決好農民目前最迫切、農村最需要解決、農民受益最直接的問題為著力點,科學規劃,統籌安排,扎實推進,促進活石村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探索一條符合活石村村實際的新農村建設路子。
一、村黨支部通過抓班子、建隊伍、搞規劃、促建設、抓產業培優勢等措施,在新農村建設中取得了可喜的發展。
二、大力推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方籌措資金,新修建村村通公路和村內道路,建設農村水利工程。
三,近年來,沼氣工程的推進,村里普及了沼氣的使用,給村民帶來了便利,并且美化了村里的環境,節約了能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在縣委積極的領導下,在村黨支部的積極帶領下,活石村人民奮發圖強,以高昂的精神風貌,與困難堅決斗爭的勇氣,開拓進取,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
前莊村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東冶頭鎮東北部4公里處。目前,全村人口666人,勞動力220人。現有耕地面積1100畝,村里還有未經開采的鐵礦。該村以農業為主,兼營副業,養殖業,運輸業,主要生產玉米、谷子及各種豆類蔬菜。
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響應黨中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村干部帶領群眾齊心協力,謀求前莊村新農村建設的道路。
目前,前莊村已順利解決了“飲水難”“出行難”的問題,實現了“自來水進千家萬戶”“水泥路通角角落落”。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村干部動員村民退耕還林,經過多方共同努力,退耕還林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勤勞智慧的前莊村村民們還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大搞養殖業,建起投資上百萬的養豬場兩個。這為緩解就業,發展農村經濟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醫療與社會保障方面,前莊村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全村90%的人參與農村醫療合作。為方便村民就醫,由村委會投資修建了農村保健站,聘請醫療工作者到村服務老百姓。對村里那些老弱病殘,政府每年發放一定數量的生活保障金。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這也是我們前莊村即將要描繪出的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我們期待前莊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
北莊村位于東冶頭鎮北部,喬家峪溝中段,距離東冶頭鎮5公里處,全村207戶,613口人,耕地面積達1600畝,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是一個純農業村。
去年,沼氣建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為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改變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兩委會成員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引進了秸稈氣化集中供氣技術。該項目總投資150萬元,占地1800平方米,廠房面積280平方米,包括氣化設備和入戶的官網,被列為山西省新農村建設大型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項目庫。
該工程利用秸稈造氣,變廢為寶。生物質通過一系列的熱化學反應最終分離出可燃性氣體供農戶生產生活使用,產生的氣體可供600戶近3000口人使用,是集環保與節能于一體的利民工程,使北莊村的新能源建設又上了一個臺階。
同時,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每逢春節都有文藝表演。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浪潮為北莊村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村兩委依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深入研究討論-的重要精神,為把北莊村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斗。
|
相傳,有四戶人家在此安莊,故名四家坪。因村有寺院(現有遺址),后改名為寺家坪。境內春秋時期為古肥子國國都所在地。 明屬樂平仙游鄉昔陽都。 清沿明置。 民國初年屬樂平古肥鄉。 1914年,屬昔陽古肥鄉。 1918年,實行區村制,全縣分4個區,屬二區。 1938年5月,屬昔東縣。 1940年,屬昔東六區,駐峪掌。 1945年9月,全縣分14個區,屬昔陽十區,駐東冶頭。 1946年6月,調整為8個區,屬四區,轄48個村。 1949年-1952年屬四區管轄,駐地東冶頭。 1953年-1957年屬北莊鄉管轄,駐北莊。 1958年-1983年屬東冶頭公社管轄,駐地東冶頭。 1984年屬東冶頭鎮管轄,駐東冶頭。 寺家坪位于東冶頭鎮北部,喬家峪溝中段,距離東冶頭鎮6公里處,距離縣城60公里,現有人口631人 ,耕地總面積1075.4畝,是一個純農鄉村。寺家坪村是典型的北方山區地形,交通便利。村民以種植業為主,農業收入以耕地種植玉米和谷類為主,一些村民經營小規模的果園,少數人從事養殖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