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末劉仲達興,名仲興鎮。后劉氏中落,賣于眾商,遂改為眾興鎮,故而得名。2020年7月行政區劃變更后眾興鎮改置為眾興街道。 |
城廂街道所屬地域即曾經的城廂鎮轄區,曾是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泗陽縣縣城所在地,是當時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俗稱“老泗陽”,以“城廂”街道命名,群眾認可度高。 |
相傳清朝咸豐年間,趙姓兄弟兩從徐州逃荒來此安家,后興集,故名為來安集。 |
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為了悼念抗日救國而犧牲的烈士,當時的淮海行署和泗沭縣政府曾在愛園境內的桃果園建立烈士陵園,命名為“愛園”,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
相傳清朝年間,居住在此的王姓居民為防止土匪擾亂,在此筑圍,得名為王家集,1946年更名為王集,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
裴圩原名劉圩,清光緒元年(1875年)劉瑞堂在此筑圩而得名。清光緒七年(1881年),劉姓人家將土地房產賣給裴峻峰而更名為裴圩,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
清同治元年(1862年),陳素位、陳素村在東首興新集;袁郎在西首興袁集。后因兩集相距百步,中有河泓橋相連,便取兩集名首字為鎮名,故而得名新袁并沿用至今。 |
黃河改道前,此地有渡口,相傳有李姓義務擺渡,故取名李義口,久久相傳得名李口。1912年后,改為李家口。1949年后簡稱李口,沿用至今。 |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因集市臨古黃河而興起,名臨河集,鎮因集得名,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
相傳唐代名將薛仁貴帶領大軍征伐時從此地穿城而過,故以此得名穿城,并沿用至今。 |
清代康熙年間,稱崗陵集。清咸豐元年(1851年)盧日暢在此興集,故改為盧集,鎮以集名,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
舊稱史三莊,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間),史姓地主三兄弟分居三處,此處為老三住地,后老三筑圩興集,故名為史三莊,后稱三莊。鄉以集名,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
莊圩舊稱桃園莊,清同治十年(1871年)莊庚如在此筑起土圩防匪,后新興起集鎮,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