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農鎮政府駐地位于該社區,社區遂借取鎮名為名。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將靈溪社區、靈溪村原1、6、8組合并,設林農社區,沿用至今。 林農社區幅員面積1.96平方公里,轄居民小組4個,戶籍人口746戶1208人,常住人口850戶2552人,黨員57名。 |
原和平鄉政府駐地位于該社區,社區遂借取鄉名為名。1953年從會真劃出桃園、天寶、三岔劃出玉成。 林農劃出石河、安定、龍山、書房等村建和平鄉屬八角區。 1958年成立和平人民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仍名和平公社。 1984年體改時名和平鄉,1992年撤鄉并鎮屬林農鎮管轄,2014年鹽亭縣民政局批準成立和平社區。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設和平社區,沿用至今。 和平社區幅員面積3平方公里,轄居民小組3個,390戶,總人口1480人,耕地850畝。黨員共有23名,兩個黨小組。 |
因北宋著名畫家詩人文同(1018-1079)出生于此,故名,以作紀念,故名。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設立文同故里社區,沿用至今。 文同故里社區幅員面積0.9平方公里,有3個居民小組,常住戶數339戶,常住人口855人。 |
安定寺位于該村境內得名,村以寺名,故名。建國前屬靈龍鄉第3保。 1951年土地改革是屬會真鄉。 1953年建和平鄉時建村為新民村。 1956年農村合作化時有4個高級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一區大隊。 1962年財權下放后為一大隊。 1981年地名普查命名和平公社安定大隊。 1984年名為和平鄉安定村,1992年撤鄉并鎮屬林農鎮管轄。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安定村、桃園村合并,得名安定村,沿用至今。 安定村幅員面積5.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53戶2236人,常住人口302戶873人,黨員69名。產業發展以雜柑、核桃等為主,著力打造種植業發展特色村。 |
有顆古老的桂花村位于該村境內而得名。1950年減租退押后建村名吉祥村屬黃甸區。 1953年為靈龍鄉第三村屬八角區。 1956年農村合作化是為1個高級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第三區隊。 1962年財權下放后為靈龍公社第三大隊。 1981年地名普查更名為林農公社桂花大隊。 1984年體改后名林農鄉桂花村,1992年撤鄉并鎮屬林農鎮管轄。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玉龍村、桂花村(原8-13組)合并,設玉龍村,沿用至今。 桂花村幅員面積幅員面積5.6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18戶2408人,常住人口531戶940人,黨員65名。產業發展以香桂、核桃等為主,著力打造種植業、水果產業發展特色村。 |
玉龍山位于該村境內,村民遂借取山名為名。1950年減租退押將所轄范圍建五星村屬黃甸區。 1953年入八角區。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靈龍公社第四區隊。 1962年財權下放后為四大隊。 1981年地名普查時名林農公社玉龍大隊。 1984年體改后名林農鄉玉龍村,1992年撤鄉并鎮屬林農鎮管轄。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將玉龍村、桂花村(原8-13組)合并,設玉龍村,沿用至今。 玉龍村幅員面積6.35平方公里,轄村民小組7個,戶籍人口959戶2345人,常住人口430戶1115人,黨員67名。產業發展以核桃、李子、雜柑和優質稻米等為主,著力打造種植業發展特色村。 |
寓意全村村民熱誠愛國赤子之心,故名愛國村,故名。1950年減租退押后建村愛國村。 1952年為靈龍鄉第五村屬黃甸區。 1956年農業合作化是為愛國高級社屬八角區。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5區隊。 1962年財權下放后為5大隊。 1981年地名普查時更為林農公社愛國大隊。 1984年體改后名林農鄉愛國村,1992年撤鄉并鎮屬林農鎮管轄。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將愛國村、中和村合并,設愛國村,沿用至今。 愛國村幅員面積6.9平方公里,轄村民小組10個,戶籍人口1187戶2896人,常住人口559戶1577人,黨員82名。產業發展以藤椒、雜柑、優質稻米、香桂等種植和生態魚、蝦、泥鰍養殖為主,著力打造種、養殖業發展特色村。 |
玉城山位于該村境內,村以山名,故名。建國前該村屬靈龍鄉第2保。 1950年建村時名玉和村屬三岔鄉。 1953年劃入和平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6區隊。 1962年財權下放為6大隊。 1981年地名普查命名為和平公社玉成大隊。 1984年體改時名和平鄉玉成村,1992年撤鄉并鎮屬林農鎮管轄。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將石河村、玉城村合并,設玉城村,沿用至今。 玉城村幅員面積6.55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726戶1826人,常住人口265戶533人,黨員56名。產業發展以雜柑、水果產業和藥絲瓜為主,著力打造種植業發展特色村。 |
因北宋著名畫家詩人文同(1018-1079)出生于此,故名。原為永泰公社1大隊,屬永泰公社,1984年改為文同村屬永泰鄉。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將文同村、七一村、太元觀4組合并,設文同村,沿用至今。 文同村幅員面積6.7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53戶2459人,常住人口511戶1383人,黨員80名。產業發展以核桃、雜柑等水果產業為主,著力打造文同文化鄉村旅游發展特色村。 |
原靈溪村、長星村合并,新村取“靈”、“星”二字得名為靈星村,故名。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將長星村、靈溪村合并,設靈星村名至今。 靈星村幅員面積5.24平方公里,轄村民小組6個,戶籍人口719戶2010人,常住人口290戶565人,黨員67名。產業發展以中藥材、雜柑等為主。 |
當地百姓希望生產生活天時地利人和,得名天和村,故名。2016年體改,由原龍山村、天寶村、書房村合并,取名天和村。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后將天和村(原天寶村)、龍山村、書房村合并,設天和村,沿用至今。 天和村幅員面積7.5平方公里,轄村民小組9個,戶籍人口1016戶2311人,常住人口344戶860人,黨員74名。產業發展以香桂、雜柑種植和生豬代養為主,著力打造種、養殖業發展特色村。 |
原井陽村、鳳堂村合并,新村取“井”,“鳳”二字得名景鳳,后取諧音“景鳳”,故名。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井陽村、鳳堂村設景鳳村,沿用至今。 景鳳村幅員面積6.24平方公里,轄村民小組6個,戶籍人口801戶2061人,常住人口546戶1930人,黨員77名。產業發展以雜柑等水果產業為主,著力打造種植業發展特色村。 |
以前此地產鹽,井深水質好鹽井密布且居住者為陳姓人家得名。1984年新建得名陳家井村,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將太元觀村、陳家井村合并設陳家井村,沿用至今。 陳家井村幅員面積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15戶2280人,常住人口799戶1114人,黨員73名。產業發展以雷竹、雜柑等為主,著力打造種植業發展特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