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汾河,相傳原為泥潭沼澤之地,后疏通河道,泥潭干涸,建立居民點。以泥潭之諧音,取名義棠。亦傳,唐末宋初,趙匡胤、鄭恩、柴世宗在此拜棠花(海棠花)結義為盟,故名。 |
原屬義棠村之一部,后被鐵路分割自治。因位居溝內,早年溝中清水常流,故稱汪溝。據清乾隆五十年重修龍王廟碑記:龍王古廟居半巖中,巖下出清水泉,灌溉農田,流入于汾河。 |
溫家溝村處于半丘陵地帶,西邊緊鄰汾河,東邊緊靠大運路,是個美麗富饒的村莊,早年溫姓居多,故名。 |
該村地處山溝尾部,形如彎月,早年種植棗樹多,“彎”“灣”同音,故稱棗灣。 |
原名孫暢村,因有藥王孫思邈,原名孫暢堡,俗稱北村,據傳唐代名醫孫思邈(道號孫暢道人)曾行醫于此,村民念其恩德,取名孫暢村。合作化后,故簡稱北村。 |
該村西鄰汾河,河道在此彎曲,轉折,早年居民宋姓眾多,且村址小于“大宋曲”,故名小宋曲,位于介休市區西部,經濟以農業為主,林、牧、副業全面發展,在義棠鎮東北部,汾河以東,北臨108國道,東接西外環道,交通方便,村民有制作笤帚的傳統手藝。屬義棠鎮小宋曲村民委員會轄區,獨村建制,介休地名志:早年宋姓居多,且村址小于“大宋曲”(現今稱東堡、西堡)故名小宋曲。 |
原與東堡統稱“大宋曲”,因地形和姓氏得名。解放后兩堡分治,據方位,稱作西堡。 |
原與西堡統稱“大宋曲”,因地形和姓氏得名。解放后兩堡分治,據方位,稱作東堡。 |
據傳原名田堡,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田虎曾在此地住宿,并向村民傳授武藝,為念其情,取名田堡,后更名為田村,沿用至今。 |
原名段村,以姓氏得名。村民始居“柏樹村”、“孫家溝”,后人丁日益興旺,房舍毗連,清末民初改稱旺村。 |
古稱北岸,因其建村時位居汾河以北而名,后訛傳為白岸。其現居汾河以西,是汾河改道所致。另傳,該村西面山溝內盛產煤炭,村民多以采煤為生。因運輸車輛來往頻繁,故黑塵飛揚,觸物皆污,久之,村民討厭黑臟,喜凈白,遂反其貌而命之,取名“白岸”。 |
該村與師屯北村原統稱師屯。據傳古時這里方圓數里皆為古戰場,是屯兵之所,師者,兵也,光緒年間被洪水截為兩半,根據方為分稱,這里據南,稱作師屯南。 |
該村原與師屯南統稱師屯,據傳方圓原為古戰場,是屯兵之所。師者,兵也,光緒年間被洪水截為兩半,根據方位分稱,這里居北,稱作“師屯北”。 |
據傳,唐朝末年,劉武周曾屯兵于此,村居縣城之西,故名。 |
原名“南嶺壁”,俗稱“南官道”,后村民為書寫方便,更名“萬安”,取“萬事平安”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