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最早由廟灣(今阜寧)北沙龔姓遷來落戶,初名小龔莊。清雍正年間,沿黃河邊興集,稱之為順河集,后因集主龔姓遂改稱龔家集,又稱龔集、龔集街。 |
因黃河淤積的第三河套之地,取名三套。 |
因位于六套集鎮而得名。 |
康熙南巡,聽得攔河壩一事,不由拍案大怒。他認為淮水出云梯關入海數千年,海口河寬數百丈,深數十丈。黃淮上游仍壅積,下游狹窄,水仍是東沖西潰,應拆毀河壩,順其自然,賜名“大通口”,后簡稱為大通。 |
該村靠近古黃河,是明清黃河泛濫形成的河灘地,又因位置處于東南方向,稱此地為南河。 |
因當地廣植桃樹,取名桃園。 |
當地人古稱響坎河為運河,該村在運河西邊,故稱運西村。 |
因運東村、周圩村合并,兩村各取一字而得名。 |
因黃河淤積的第四河套之地,取名四套。 |
伏興是復興的諧音,取興旺發達之意。 |
“埝”是田里或淺水里用來擋水的土埂、堰。明清時期,這里有一條長堰,一直通到現在的大通村后集,當時是為了防止黃河泛濫興建的一條壩,因當地孫姓比較多被稱為“孫家堰”,因“堰”字筆畫較多,后寫成“孫埝”。 |
以抗日英雄王正茂烈士的名字命名。 |
因黃河淤積的第二河套之地,取名二套。 |
經中山河沖刷形成一個彎道港口,因此得名灣港。 |
明清時,黃河經常泛濫,兩岸人民深受其害,每次決堤多沖成新的港汊,此地為新沖成的一條港汊,因此取名新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