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隸屬于盂縣人民政府一、二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城關、城武、中蘭、下南莊等7個小鄉。 1954年撤銷區建制,1956年合并為城關、城武、泥河、大橫溝4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前進(城關)(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調整為城關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為城關鎮。 2000年12月撤鄉并鎮時,更名為秀水鎮。 |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孫家莊、烏玉、西吉3個小鄉。 1956年合并為孫家莊、烏玉兩個大鄉。 1961年由土塔公社的古咀、降香坪和城關公社的孫家莊、西吉等17個生產大隊組成孫家莊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為孫家莊鄉。 2000年12月合鄉并鎮時,由孫家莊鄉和土塔鄉合并為孫家莊鎮。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三區,后改為一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路家村、劉家村等4個小鄉。 1954年撤銷區建制,1956年合并為劉家村一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前進(城關)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歸屬清城公社所轄。 1961年將清城公社招三河兩岸的18個生產大隊組建成路家村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為路家村鄉。 1999年改為鎮,2000年12月合并鄉鎮時,清城鄉合并到路家村鎮。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二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攔掌、南婁等4個小鄉。 1954年撤銷區建制,1956年合并為南婁、澗溝、許家溝3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前進(城關)(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調整為攔掌公社。 1962年公社機關由攔掌遷至南婁,仍用原名。 1983年根據國務院地名命名、更名的規定,為使行政區劃名稱與當地地名統一,正式更名為南婁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為南婁鄉。 2000年12月合并鄉鎮時,由南婁鄉、下曹鄉和王村鄉的五個村合并為南婁鎮。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六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牛村、溫池、白土坡、洪塘等8個小鄉。 1954年撤銷區建制,1956年合并為牛村、溫池、南下莊3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衛星(牛村)(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調整為牛村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設立牛村鎮,沿用至今。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九區。 1949年隸屬盂縣一區,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神泉、萇池、下羅、芝角4個小鄉。 1954年撤銷區建制,1956年合并為神泉、萇池、下羅3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先鋒(萇池)(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調整為萇池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為萇池鄉。 2000年12月合鄉并鎮時,由萇池鄉、王村鄉9個村、肖家匯鄉5個村合并為萇池鎮。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五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上社、黃沙口、上鶴山、上莊等7個小鄉。 1954年撤銷區建制,1956年合并為上社、上鶴山2個大鄉。 1958年,屬英雄人民(上社)(大)公社。 1959年調整為上社公社。 1984年為上社鎮。 2000年12月,由上社鎮、榆林坪鄉和肖家匯鄉的11個村合并為上社鎮。 2021年3月,根據盂政辦發[2021]13號文件通知,撤銷下社鄉,將原下社鄉的下社、樊家匯、細腰、喬家莊、下莊、會里6個村委會劃歸上社鎮管轄。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十一區、七區和八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大灣、王甫莊、烏耳莊、西煙等6個小鄉。 1956年撤銷區建制,合并為西煙、堯上兩個大鄉。 1958年屬宏偉(西煙)(大)公社。 1959年調整為西煙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后,更名為西煙鎮。 2000年12月,南社鄉合并到西煙鎮。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為平定縣人民政府六區。 1949年系盂縣十二區。 后改為十一區和三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仙人、亂窯、山北、山南、東會里5個小鄉。 1954年撤銷區建制,1956年合并為仙人、山北、東會里3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紅旗(仙人)(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調整為仙人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為仙人鄉。 2000年12月撤鄉并鎮時,東莊頭鄉合并到仙人鄉。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六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東麻河驛、后川、石舊都3個小鄉。 1954年撤銷區建制,1956年合并為東麻河驛、北下莊兩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衛星(牛村)(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調整為北下莊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為北下莊鄉。 2000年12月撤鄉并鎮時,東木口鄉合并到北下莊鄉。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四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御棗口、貓鋪、蔡家坪等6個小鄉。 1956年撤銷區建制,合并為御棗口、蔡家坪、長一鋪3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英雄(下社)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調整為御棗口公社。 1968年為工作之便,公社機關遷至梁家寨,沿用原名。 1983年更名為梁家寨公社。 1984年為梁家寨鄉。 2000年12月北峪口鄉合并到梁家寨鄉。 2021年3月,根據盂政辦發[2021]13號文件通知,撤銷下社鄉,將原下社鄉的莊里、七東、王家灘3個村委會劃歸梁家寨鄉管轄。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八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進圭、宋莊、上卜頭、石家莊、李莊5個小鄉。 1954年撤銷區建制,1956年合并為進圭、西潘、李莊3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宏偉(西煙)(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調整為西潘公社。 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后無變革。 2021年3月,根據盂政辦發[2021]13號文件通知,撤銷下社鄉,將原下社鄉的棗園村委會劃歸西潘鄉管轄。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盂縣人民政府七區。 1953年區下設鄉,曾在其境內置東梁、小湖、岑峰三個小鄉。 1956年撤銷區建制,合并為東梁、小湖兩個大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組屬宏偉(西煙)(大)公社,實現政社合一。 1959年調整為東梁公社。 1984年實現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后無變化,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