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鎮思恭社區位于閬中市東北部,幅員面積6.6平方公里,轄6個居民小組,總人口449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663人,農業人口835人,常住人口943人。社區所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650米,屬于四川盆地亞熱帶暖濕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較為充足。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薯、豆類等,經濟作物以花生、油菜籽為主導,養殖業以豬、羊、雞、鴨為主。 |
紅土場:過去叫白土地,1933年紅軍來后,設鄉蘇維埃政府,曾興市成場,故名。成立于2016年,將原點燈石村1、2、3、4、5社及紅土場納入紅土社區。 2020年紅土地村并入紅土社區(閬府函〔2020〕55號)。 二龍鎮紅土社區在2016年1月建制調整由原牛頭寨村、精蘭院村、點燈石村合并為紅土社區,距離二龍鎮7公里。全村共有人口1987人,824戶,幅員面積6平方公里,耕種地面積2467畝,黨員53人。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薯、豆類等,經濟作物以花生、油菜籽為主導,養殖業以豬、羊、雞、鴨為主。 |
解元指原解元鄉,以鄉名為社區名。1940年為二龍鄉3保。 1942年為二龍鄉4保。 1951年為解元鄉東嶺村。 1955年為解元鄉中星村。 1958年為解元公社1大隊。 1984年為解元鄉東嶺村。 2019年,撤解元鄉并入二龍鎮(南府函〔2019〕76號)。 2020年東嶺社區(不含9、11、12、18組)、東嶺村、木門埡村和燁廠溝村合并為解元社區(閬府函〔2020〕55號)。 二龍鎮解元社區在2020年4月經建制調整由原解元鄉木門埡村、鏵廠溝村、東嶺村、東嶺社區和并解元社區,距離二龍鎮5公里。目前社區共有農業人口3427人,1332戶,9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為8平方公里。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薯、豆類等,經濟作物以花生、油菜籽為主導,養殖業以豬、羊、雞、鴨為主。 |
二龍鎮倉房溝村建制調整由原柏堡村、倉房溝村、金石坎村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二龍鎮南部2公里,距閬中市城區26公里,347國道穿村而過。全村幅員面積4.5平方公里。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780戶1800人。村東臨蠶絲廟村,北接思恭社區,松埡廟村,西接新店子村,大力宮村,南連青樹埡村,寶城宮村,紅土社區。村域內山高坡陡,溝深壑狹,森林覆蓋面積大,植被厚實。全村具有灌溉功能的山坪塘30余口,“龍王塘”小型水庫一座。有26公里硬化水泥道路,8公里泥結碎石道路,基本能滿足村民出入。 |
二龍鎮康埡口村幅員面積7.9平方公里,960戶,2300余人,現建制調整為6個村民小組,距離二龍鎮2公里,全村共有黨員71人。該村是安志敏將軍及原川陜省委秘書長戚應源三兄妹的故居地,解放前,從該村走出去參加革命的紅軍烈士達到71人,全村因參加紅軍的將士多,2008年被時任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命名為紅軍村。全村種植有芍藥、花椒、枳殼、白芍、核桃等經濟作物,培育產業園區500多畝,引進業主建設有大型養豬場、養雞場。 |
二龍鎮高陽觀村,地處二龍鎮東部,東靠石灘鎮藥柏村,西臨二龍鎮松埡廟村,南毗二龍鎮康埡口村,北連二龍鎮駐地,構溪河穿流轄區4.5公里。耕地面積3198畝,現有農戶770戶,人口1937人。全村幅員面積5.7平方公里,轄6個村民小組,距二龍鎮3公里。本村平均海拔507米,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薯、豆類等,經濟作物以花生、油菜籽為主導,養殖業以豬、羊、雞、鴨為主。建100畝奔康產業園1個,栽植紅心蜜柚5000株,套種蔬菜50畝。 |
二龍鎮松埡廟村由原仁和村、松埡廟村、東嶺村九社、祖寺埡村11、12、18社和恭思頂村13社合并成松埡廟村;村委會座落在鎮的北方,距二龍鎮2公里。全村轄區共19個小組,設5個大社。幅員面積6.5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2639畝,其中水田890畝,旱地1749畝。全村現有人口數1738人,總戶數692戶, 低保104戶,共138人,特困人員21人, 殘疾人99人,退伍軍人58人。 全村黨員58人。全村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配套發展川明參,生姜,白芨,銀杏,油橄欖等產業。其中有本村兩個專業合作社;7個家庭農場。 |
二龍鎮新店子村系二龍鎮南大門,由原槐蔭祠村、紅嶺觀村、柳埡場村合并而成,347國道貫穿其境,轄區幅員面積6平方公里,建制4個村民小組,共734戶1780人,距離二龍鎮4公里。登高遠眺,東有構溪河濕地,西有東河毗鄰,南有寶城宮大殿鼎力,北有唐代思恭現城,千山萬壑,山川如畫。辛亥革命時期,建有“光漢公舊址”民主革命舉人大院;1933年建立川陜蘇區,鄉村蘇維埃紅色政權,建有“槐蔭祠”,現定為省、市文物,永遠保存。建國柳埡,古曰“柳埡鄉鎮”。建設龍王塘水庫1座,村道公路16公里。建有葡萄園60畝、花椒產業園187畝、柑橘50畝。 |
二龍鎮寶城宮村位于閬中市東北方向,距城區30公里,距離二龍鎮6公里。有村民小組3個,人口525戶,1391人,常住人口700人,黨員51人。幅員面積4.8平方公里,耕地1663畝,林地257畝,地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500米。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薯、豆類等,經濟作物以花生、油菜籽為主導,養殖業以豬、雞、鴨為主。 |
二龍鎮青樹埡村由原紅土月寶山、席家嘴、新豐灣三個村合并而成,距離二龍鎮8公里。幅員面積7.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0米,有耕地2098畝,轄4個社20個組,708戶1735人,其中低保戶98戶129人,殘疾人戶85戶98人,特困戶16戶16人,黨員65人。建有明清時代建修的川北民居古院落:侯家大院4處,極具特色的古井,有1933年紅軍路過修建的石頭橋1座。建修村社道水泥路25公里。村民經濟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在家農戶傳統種植小麥、油菜、玉米、水稻等農作物,養殖生豬,山羊,雞、鴨、鵝等小家禽。 |
二龍鎮蠶絲廟村距離二龍鎮5公里,由原紅土鄉白果樹村和原二龍鎮珍珠觀村合并而成,幅員面積4.6平方公里。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578戶,1460人,耕地面積2402畝,村道公路25公里。村委會安裝路燈13盞,建設文化活動場所300平方,建村文化舞臺100平方,建衛生室60平方,村委會周邊聚集點進行風貌整治500米。建奔康產業園1個,種植油橄欖100畝,園區內套種中藥材、青菜、辣椒、南瓜等。 |
二龍鎮滾經坪村位于二龍鎮東部,距二龍鎮7.5公里,村委會位于滾經坪村2社任家邊,占地面積160平方米,村級活動陣地600平方米。該村共有共產黨員84名,村常職干部6名。全村農業戶數839戶,農業人口2118人,常住人口1030人,轄6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7平方公里,現有建設用地面積200畝,耕地面積2736.3畝,全村以傳統農業為主,支柱產業為解元甜橙和沃柑產業。 |
祖寺埡:唐代此村住有祖姓人家,后建廟內塑祖寺爺泥像,故名。1940年為二龍鄉2保。 1952年為解元鄉永陵村。 1955年為解元鄉新星社。 1958年為解元公社8大隊。 1984年為解元鄉祖寺埡村。 2019年行政區劃調整,隨解元鄉并入二龍鎮(南府函〔2019〕76號)。 二龍鎮祖寺埡村位于二龍鎮西北部,距鎮政府7公里,全村農業戶口625戶,農業人口1610人,5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03畝。成立水果專合社1個,種植春見水果100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