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周寧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周寧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獅城,舊稱東洋里,因宋至明初隸屬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而得名。嘉靖三十五年,改名周敦,并以城北獅子崗為象征,稱獅城。宋至明初,隸屬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

明宣德年間,為麻嶺巡檢司堡所在地。

嘉靖三十五年,福建省按察使舒春芳撥銀建筑城墻。

清雍正十三年,為寧德縣第五區公所駐地,1935年為周敦特種區區署駐地。

1940年1月,設周墩鎮,1942年8月改為獅城鎮。

1945年,為周寧縣政府駐地。

1949年6月周墩和平解放,1950年,獅城鎮分設城關、坂頭、陳鳳3個鄉。

1952年,城關鄉改稱城關鎮,1957年1月,改為縣轄鎮。

1959年,設立城關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恢復城關鎮建制,1966年8月改稱城關公社。

1980年9月分設城關鎮和城郊公社。

1981年,紅潭大隊分為龍潭、洋莊2個大隊,南新大隊分為南莊、仙溪2個大隊,并將南莊大隊劃并城關鎮,城關鎮轄城關、南莊2個大隊和1個居民大隊,城郊公社轄仙溪、龍潭、洋莊、安后、洋尾、坂頭、虎崗、陳風、前坪9個生產大隊。

1984年城郊公社并入城關鎮復稱獅城鎮,21世紀初,獅城、南莊、仙溪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整合,成立中興、長安、城西、橋南、東園、興福6個社區。

全鎮轄6個社區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設獅城。

周寧縣轄鎮,縣府駐地。1958年設城關公社,1983年改建獅城鎮。位于縣境中部,面積57平方公里,人口2.9萬。轄獅城、南莊、仙溪、洋莊、龍潭、安后、洋尾、坂頭、虎岡、前坪、陳鳳11個村委會和獅城居委會。工業有鑄造、化工、機械、食品加工、印刷等廠。農業主產水稻、蔬菜、茶葉。

咸村之名始于唐末宋初,傳說仕本村李氏宗祖岳王兵敗夜過此地。聞村人熟睡鼾聲如雷,脫口而成“鼾村”(鼾與咸諧音)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時代,咸村就有人類活動。經元衰,明重建,清擴充,幾度波折變遷發展至今,當時衙署設在洋中。先始發展鄉路要道川中至臨溪芝田,后發展至洋中、巷里、寶坑、咸洋,因該區村舍多沿溪而建,又恰有八村,故雅稱桃源八境。

  咸村鎮明時分屬十四、十五、十八、十九都,隸寧德縣轄。清初,十五、十八都劃入周墩縣丞轄治,十四、十九都仍屬寧德縣。民國時稱咸杉鄉。民國37年(1948)9月,咸杉鄉劃入周寧縣轄后,析出蒲溪鄉的碧巖、樟源,西社鄉的棗嶺、樟岡、詹家和咸杉鄉的咸村、洋坂、桐坑、云芹共9保,設桃源鄉。1950年屬第三區。1955年9月改稱咸村區。1958年8月,改設咸村、棗嶺、樟源3個鄉(后改稱人民公社)。1959年1月,瑪坑、沈洋并入成立咸村公社。1961年8月,劃為咸村、瑪坑、樟源3個公社。1963年3月,又合并為咸村區。1966年8月,分設咸村、瑪坑公社。1984年4月建咸村鄉。1990年5月8日撤鄉建鎮,下轄一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104個自然村,鎮駐地咸村村。集鎮北距縣城38公里,距最近樟源村3.5公里,南距蕉城區霍童鎮15公里。距川中村2公里,緊鄰集鎮建設村莊有寶坑、咸洋、芝田、下坂頭、洋中村。

咸村鎮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為周寧縣南部溫暖氣候區,平均海拔105米,年平均氣溫18.9℃,極端最高氣39.3℃ ,極端最低氣溫-5.3 ℃,年均日照時數1751.9小時,多年降雨量平均1620.7毫米,降雨日數156.2天,主要分布在7~9 月的雷雨季、年均霧日91天,無霜期256天,相對濕度80%,主導風向為東南、偏東風、靜風頻率24%。

  咸村鎮位于周寧縣南部,地處天山頂與樓坪夾崎的中間河谷地帶,東與寧德市赤溪鎮為界;西接禮門鄉油灣大隊;南以霍童溪與寧德市瀛洲、柏步等地隔溪相望;北靠天山與七步鎮接壤。 梨外線公路穿鎮而過 ,鎮域面積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萬畝,水田面積1.63萬畝。咸村集鎮位臨桃源溪畔,地處五虎山和坪坑崗夾崎的南北走向的山間河谷平原,全縣四大溪流之一的桃源溪自北向南貫穿集鎮,與樟源溪一并將集鎮切割成:船形、帶形、柄狀三塊土地。平均海拔97米,南北向有大片良田,地形平坦,地勢由西北傾向東南。

浦源鎮位于周寧縣中部,全鎮5266戶,27323人,轄17個行政村、68個自然村,距縣城3.5公里、東南與縣城接壤,西北以-嶺與泗橋為界,西南與李墩相鄰,北連純池鎮,有六個行政村被列入縣城總體規劃區,全鎮總面積106平方公里。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800米,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灌溉便利。

浦源鎮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310省道與周壽線呈“八”字形貫穿而過、交通通訊發達、基礎設施完善、全鎮十七個行政村都已實現“五通”,即水、路、電、電視、電話,絕大部分還鋪設了村道水路和通村公路水泥路,基本實現“浦源鎮十分鐘交通經濟圈”目標。鎮有電視與縣城并網。農村電網改造了工程全面完成,目前境內還在建設省重點工程周寧水電站。電力充沛,基礎設施完善,是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強有力保障。

浦源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溫夏涼,冬長夏短,霧濃雨多,年平均氣溫15.8 ℃,盛夏平均氣溫22.7℃,氣候涼爽宜人。無霜期260天,年降雨量2329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3 月、8 月、占全年的76% 。

境內資源豐富。溪流縱橫,水系發達,天然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林竹資源儲量大。現已探明礦藏資源主要有鎢礦、鉬礦、硅礦、花崗巖、大理石、高嶺工等,儲量豐富,富有開采價值。

糧食作物有水稻、大小麥、甘薯、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有茶葉、食用菌、黃花梨、佛手瓜、魔芋、藥材、板栗、銀杏、油柰等。茶葉是主要的經濟作物,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茶葉。“山高霧濃出好茶”,所產茶葉均具有香清味醇、耐泡爽口的優良品質,其中“官司茶”、“紫云茶”,曾榮獲“巴拿馬金獎”和“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金獎”,聞名海內外。農業生產從傳統逐步轉向現代化,引進并建立了以超大集團高科技蔬菜基地作為龍頭,大力發展農業集約經營,目前超大公司還在境內籌建蔬菜加工廠。

工業經濟以傳統鑄造業和茶葉加工為主,由生產型轉向了經營型。境內還創建了大橋頭工業小區,以利于招商引資辦企業,位于3 1 0 省道邊,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寬闊,同時,還享受縣扶貧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具有廣闊的發展遠景。

浦源村中還有“中華奇觀”之一的鯉魚溪,溪中鯉魚暢游,人魚同樂,景區內古木林立,擁有情趣獨特的自然景觀,歷史悠久,民風純樸,氣候涼爽宜人,是盛夏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七步鎮位于周寧縣東部,310省道穿境而過,素有周寧“東部窗口”之稱,全鎮轄20個行政村,面積115平方公里,4613戶,1.93萬人口,平均海拔700米,共有耕地面積16219畝,其中水田10459畝,旱地5760畝,茶園面積11136畝,水果面積4598畝,林地133640畝,用材林6586畝,2001年工農業總產值14000萬元,財政收入310.17萬元,人均純收入2750元。

七步鎮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突出發展主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茶葉、毛竹、果樹、反季節蔬菜四大農業支柱產業和鑄造、機磚、加工、養殖四大主導產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全鎮電力資源豐富,電站分布密集,能源供應充足。鎮政府所在地七步村距縣城只有5公里,310省道穿境而過,另加七禮線、梨外線兩條油路和龍電公路,使全鎮70%以上的村莊都在油路邊上,全鎮100%的行政村開通公路。境內電站分布密集,東風、龍一、龍二、閩東電站、九龍電站、以及在建的三灣電站、溪頭電站均在境內。全鎮95%行政村完成農網改造,為工農業的更快發展奠定了基礎;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鎮20個行政村已全部實現水、電、電話、電視、公路“五通”目標,新村建設初具模型,初步形成七步小集鎮,創造了投資軟環境。省級名勝風景區九龍際瀑布群坐落境內,旅游、商業發展勢頭良好。教育、科技、計劃生育工作與經濟同步發展,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跨越。工商、稅務、企業、土地等部門密切配合,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投資服務。

李墩鎮位于周寧縣西南部,距縣城16公里,東與七步交界,東南與咸村鎮相連,西南與禮門鄉接壤,西北與政和縣楊源鄉毗鄰,北與浦源相鄰。鎮政府所在地李墩村位于周寧縣第二大平原——六浦洋中心。全鎮土地面積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79畝,轄10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3373戶,1.72萬人中。境內平均海拔850米,年平均氣溫15.1攝氏度。西北部樓坪村的石門山和“龍井”風景秀麗,別具特色,堪稱旅游勝地。主要溪流有李墩溪、吾東溪、芹溪,水能蘊藏量2萬千瓦,現有3個水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500千瓦時。李墩鎮礦藏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有十多種,其中紫砂土、輝綠巖、銀、鋁等極具開采價值。鎮內現毛竹6500畝,茶園4000畝,高標準板栗3100畝,立體綜合養殖13家,其中2家為省、地副食品直控基地。鄉鎮企業有鑄造、機磚、茶葉精制、活性碳、玻纖、竹制工藝品、銀礦及電站等21家,其中鎮骨干企業閩東聯誼集團公司生產的活性碳產呂出口量占全省同類產品的90%。2001年全鎮實現工農總產值1.28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3911元,農民人均收入2820元,工業總產值9959元,糧食產量5230噸。農村基礎設施逐年完善,已基本實現村村“十有”:有電、有公路、有自來水、有水泥路、有廣播、有閉路電視、有村部、有衛生所、有程控電話、有新校舍。1998年,全鎮10個行政村全部通過驗收,基本實現小康目標。
周寧縣轄鎮。1958年設純池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建鎮。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5.2公里。面積208平方公里,人口24萬。轄純池、祖壟、溪尾、禾溪、桃坑、桃園、前溪、林源、蓮地、底源、西山、三門橋、福山、豪陽、儒源、庭洋中16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鑄造業為主。農業主產水稻、薯類。兼產茶葉、油柰、魔芋。
泗橋原名“泗洲橋”,地處周寧縣西北部,距縣城3經318公里,與閩北的政和縣相毗鄰,素有“閩東西大門”之稱。鄉域面積100平方公里,海拔900米,全鄉共有耕地1.43萬畝,下轄12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共有3093戶,1.55萬人。310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境內物產資源豐富,域內有儲藏量大、 品質好的高嶺土、稀土礦等資源,木材、毛竹蓄積量多,是我縣主要林區之一,水稻、食用菌、茶葉是我鄉的支柱產業,尤其是我鄉成功引進臺商在我鄉發展了500畝的烏龍茶基地,并創辦了烏龍茶加工廠,充分帶動了我鄉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國家二級電站-芹山電站座落在我鄉境內,為我鄉發展庫區養殖及發展芹山湖生態旅游提供有力保障。我鄉亥窯村還擁有千年歷史的亥窯瓷。

2001年我鄉實現農業總產值4241萬元,糧食總產8175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703元,鄉鎮企業總產值9365萬元,工業總產值6202萬元,完成財稅收入73.3萬元(其中特產稅42萬元,工商稅31.3萬元)。

禮門鄉位于周寧縣西南部,與寧、政和相毗鄰,鄉政府所在地離城關27公里,全鄉轄有17個行政村,82個自然村,總面積134平方公里,總人口1.67萬,鄉黨委下轄24個黨支部,黨員481人,其中農村黨支部17個,黨員358人.鄉政府所在地海拔980米,最高的玉山村海拔1100米,最低的后垅村海拔260米,行政村間海拔落差最大值達850米。鄉境內以山地為主,其中水田面積8339畝,林木面積9000畝,毛竹面積5000畝,板栗面積6000畝.境內溪流主要有后垅溪、洋頭溪,水資源蘊藏量達6萬千瓦。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明礬、石泡流紋巖、珍珠巖、鐵礦等;境內旅游資源豐富,有被譽稱為“八閩首景”的滴水巖風景區、陳峭鴛鴦溪、近年發現的九龍石窟(蝙蝠洞)和石柱山風景區。我鄉經濟作物主要有水稻、地瓜、馬鈴薯、板栗、花菇,自然經濟特征明顯,經濟總量小,經濟基礎薄弱,是重點扶持的老區貧困鄉之一,2001年,全鄉工農總產值82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32元。
瑪坑鄉位于周寧縣東南部,東北與福安市康厝鄉接壤,東南與寧德市赤溪鎮毗鄰,西南、西北分別與本縣咸村鎮、七步鎮相接。全鄉地域面積73平方公里,設15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全鄉人口1.38萬人。

該鄉距縣城39公里,梧瑪線貫穿本鄉境內。周華路連接福安周華。

瑪坑鄉舊屬寧德縣管轄,明時分屬十四都,民國時稱咸杉鄉。民國37年咸杉鄉劃入周墩縣管轄,改為瑪坑鄉。元末明初瑪坑村湯氏祖先遷入瑪坑,定居繁衍,至今已有800多年。瑪坑鄉名人輩出。清朝湯貴玉等人戎馬一生,忠貞愛國,無私無畏,功勛卓著,聲名遠播,為后人所敬仰。明朝舉人、直隸同知湯昶等人清正廉潔,彪秉史冊。-時期,湯萬益、湯雨生等人為革命事業,拋頭盧,灑熱血。

瑪坑鄉民風淳樸,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宗教發展歷史悠久,境內有著名的“千年古剎”方廣寺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林公宮。

全鄉屬低山、丘陵地貌,海撥在100米至800米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日照1600小時,年降雨量192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鄉現有水田7920畝,旱地4600畝,森林資源豐富,擁有林地面積85071畝,其中毛竹7520畝。建立了生姜、毛竹等農產品基地。瑪坑鄉是全縣主要的產茶區之一,全鄉現有茶園1.79萬畝,年產干茶3萬擔。有名優綠茶、烏龍茶、綠烏等茶樹品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紅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馬鈴薯、生姜、毛竹、茶葉等,水果主要有甜蔗、梨、桃等,土特產有:筍干、地瓜粉、魔芋等遠近聞名。

該鄉茶、竹、石材、水力、鉬礦資源豐富,目前全鄉茶葉加工企業21家,依托鄉茶場成立“周寧縣茗香閣茶業有限公司”推出“云霧翠牙”、“云霧香螺”、“云霧針眉”等十幾綠茶名優產品;石材開發加工廠5家,初具規模,逐步形成以芹太丘為龍頭,沈洋――溪邊、長峰――杉洋為左右翼的石材開發小區;毛竹加工廠6家;全鄉有大小水電站3座裝機容量3000千瓦,水電項目加大資源開發和招商引資力度,電力供應保障穩定;鉬礦項目――省地質四隊對該鄉境內首章、溪邊一帶的勘測已由單個點向多個點延伸,由槽探轉為洞探,前景樂觀。通訊設施完善,全鄉已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15個已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隨時可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系。全鄉已實現13個行政村通水泥路,力爭2007年實現全鄉各村硬化通車;人飲工程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已全面完成;閉路電視聯網已開通32套臺。豐富的資源、便捷的交通、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為瑪坑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投資環境。

隨著黨的改革開放和富民政策在農村的不斷貫徹落實,瑪坑鄉這片貧瘠的土地喜結出致富的碩果。2006年全鄉工農業產值667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560萬元,比增7.8%,農業總產值3115萬元,比增5.1%,農民人均純收入3380元比增8.5%。基礎設施日臻完善,15個行政村已基本實現村通水泥路;通訊設施完善,全鄉已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15個已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隨時可與國內外通訊聯系。完成人飲工程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閉路電視聯網等。

瑪坑鄉的工業和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全鄉茶葉加工企業近年來新增7家;投入資金186萬全面完成長峰電站技改工程;籌建赤洋電站,預計投資500多萬元裝機容量1600千瓦;沈洋輝綠巖項目、首章鉬礦項目完成勘測,準備著手開采;養羊、養兔、養魚、養鴨、養雞、養母豬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生姜、毛竹、花生等基地建設也有新的起色。農業綜合生產力得到提高。

文化教育事業也日趨進步。瑪坑村農民文化宮建成后,將擁有圖書室、閱覽室、會場等設施,是瑪坑村群眾的文化娛樂中心;完成周寧八中、瑪坑中心小學配套設施建設,新建中心校“祖昌”樓,八中“穿校路”改造;各村完小校修整改造完成;目前全鄉有一個中學,12個6年制完全小學;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在2005年中考中,八中上一中線達到兩位數,創歷史最高。醫療衛生設施較完善,投資30萬元新建鄉衛生院綜合大樓一座,更方便群眾就醫。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夜鲁夜鲁夜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选91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1区2区 | 日本最新二区三区免费不卡区 | 四房婷婷婷婷丁香五月天 | 日本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