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四川省省級生態鄉鎮 |
新皂鎮地處綿陽市城西,是1.6萬人口的小鎮。它緊鄰綿陽(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國際貿易加工區,是綿陽科技城重要的工業集中發展區和物流配送發展區。國家二級貨站綿陽皂角鋪火車站坐落其中,寶成鐵路復線、環涪路橫貫全境,成綿高速公路、飛云大道、城市二環路傍境而過,該鎮距綿陽南郊機場5公里、綿陽城區7公里,通極為便利。 2009年春踏訪新皂鎮,正值世界經濟整體低迷沉寂的時刻,而這個只有1.6萬人口的小鎮卻……。 |
綿陽市涪城區轄鎮。1941年置吳家鄉,1958年改吳家公社,1982年復吳家鄉,1986年建鎮。位于區境中部,距區府9公里。面積40.5平方公里,人口2萬。綿(陽)中(江)公路過境。境內有人民渠1道、提灌站34處,屬都江堰自流灌溉區。轄興順、廣福、鳳凰、涼水、鐘心橋、五龍、孔雀、高橋、幸福、涌泉、長林11個村委會和場鎮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食品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油菜子、花……。 |
綿陽市涪城區楊家鎮幅員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46.5公頃。轄12個村,90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2002年,全鎮總人口5507戶,15478人。人口出生率5‰、自然增長率2‰、計劃生育率98%。農業產值5893萬元,工業產值1037萬元,鄉鎮企業產值5594萬元,分別比2001年(下同)增5%、14.3%和8.1%。財政收入381.3萬元,增63.7%;財政支出400萬元,增93.6……。 |
綿陽市游仙區轄鎮。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13年置魏城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鎮。位于區境東部,距城區22.1公里。面積91平方公里,人口4.2萬。108國道過境。轄紅巖、桃花、繡山、六合、青杠、牌坊、榮發、油坊、鐵爐、七里、玉珠、先鋒、花廟、銅瓦、關帝、鄭家溝、箭桿嶺、青林、陸山、蓮花、黃蓮、群益、文昌宮、圣水、金華、蓮池寺26個村委會和以序數命名的3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繅絲、農……。 |
新橋鎮原系轄一鎮四鄉的新橋區公所,1993年在撤區并鄉建鎮過程中,撤銷原新橋區公所建制。1997年12月,新橋鎮人民政府正式建制。新橋鎮地處綿陽市近郊,距城區9公里,東與魏城鎮接壤,南與沉抗鎮毗鄰,西與游仙鎮相接,北與東林、云鳳鄉交界。全鎮幅員面積35.75平方公里。自然環境優美,平壩淺丘相連,小山、小溪相依。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5C,年均降雨量924毫米,無霜期290天左右。新橋鎮……。 |
綿陽市游仙區轄鎮。1941年置游仙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位于區境西部,距市區5.2公里。面積47.8平方公里,人口1.7萬。108國道過境。轄游仙、申家、龍玉、麒麟、長明、文勝、石埡、吳家、望江、金山、芙蓉、開元、桑島13個村委會和場鎮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機械和食品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境區有游仙經濟實驗區和市屬以上國營大、中型企業10家……。 |
安縣轄鎮。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國家雜交水稻制種基地。1948年建花祇鄉,1953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7公里。面積94平方公里,人口4.2萬。安(縣)綿(陽)公路過境。轄文星、勝果、西巖、前進、羅林、雍峙、農興、獅子、回龍、斬龍、紅花、馬安、西橋、太平、六合、竹園、興隆、聯豐、紅武、柏楊、先林21個村委會和以序數命名的5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制藥、建材、造紙、食品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 |
潼川鎮地處三臺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北距本省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城市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53公里,東距重慶300公里,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是歷代州、路、府、縣治所,是川西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自古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的美譽,全鎮轄5個辦事處,30個行政村、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蔬菜農場,總人口13.9萬,財政收入20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7億元,……。 |
北壩鎮地處四川省三臺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北距四川省唯一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城市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市153公里,東距重慶300公里,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是歷代州、路、府、縣治所,是川西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自古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的美譽。2004年北壩鎮總人口123484人,其中農業人口66962人,人口出生率4.7‰,死亡率5.5‰,自然增長率4.5……。 |
富驛鎮:位于鹽亭縣城東北24公里處唐巴公路線上。為原富驛區公所和富驛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南部縣志》記,富驛原名富仙驛,后更名富村驛,因其地物阜民豐,位臨古驛,故改此名。富驛鎮境域唐屬永泰縣,元隨永泰縣入鹽亭縣,清初入南部縣。乾隆初年,設縣丞署。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改設分司巡檢署。民國24年(1935),屬南部縣第三區,設富驛聯保辦公處。民國29年,設富驛鄉公所。1950年,設富驛區、鄉人民……。 |
永安鎮地處農安縣中心地帶,原屬安縣管轄,現已劃歸北川羌族自治縣,永安鎮古稱黃龍府。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的永安鎮交流中心。 全鎮幅員面積4.5萬公頃,中小水庫12個,森林覆蓋率7%,下轄36個行政村,7個街道,擁有總人口197000人,其中農業人口90360人,占總人口46%,長白公路縱橫鎮區、是全縣的交通樞紐,與領縣市相通,是良好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趨完善和健康發……。 |
江口鎮位于劍閣新縣城東南部,東與元壩區丁家鄉隔江相望,南連柏埡、木馬,西接聞溪鄉,北鄰高觀鄉,幅員面積68.5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強村并組前76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2個居民小組,3660戶,總人口為13851人(其中農業人口13052人),有耕地面積14305畝,財政總收入184萬元。稅改前人均負擔139元,稅改后人均負擔78元,人平減負61元,減幅44%。 江口鎮屬低山地帶……。 |
據傳:東晉時,有兩個長期在嘉陵江上漂泊的漁民來此定居,為過往客旅煮飯燒茶,繼而建房興場開市,又加場后一山,林木郁郁蔥蔥,婉蜓如一巨龍,遂取名“青龍場”。至明代在江邊修一廟,供奉張飛塑像便更名為“張王廟”。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嘉陵江后,于此設置張王鄉蘇維埃政權,紅軍北撤后設鄉公所。1949年,建立張王鄉公所,劃歸劍閣縣管轄。1950年8月建立張王鄉,治地張王廟。1951年7月劃歸第七區公署(……。 |
此地人口較為集中,過往客商亦多,遂建房設店,興場開市,故名。南朝齊時白水縣。北朝西魏廢帝三年(前554),更名永歸縣,治地現大河村八組。1935年4月,設店子鄉,同年4月設店子區蘇維埃;1950年1月,設店子鄉,屬白龍區公署;1958年9月更名為店子公社;1966年11月更名為永興公社;1967年恢復原名店子公社。1984年更名為店子鄉;2020年改鄉為店子鎮,名稱沿用至今。劍閣縣轄鎮。1953年……。 |
廣元市元壩區轄鎮。1951年設僰子鄉,1959年撤僰子鄉,并入石井、新場兩鄉,1961年建僰子公社,1965年改衛子公社,1984年置衛子鄉,1987年建鎮。位于區境中部,距區府18公里。面積51.5平方公里,人口0.8萬。212國道縱貫南北。轄衛子、馮家嶺、劉家河、沈家閣、商家梁、板石溝、新云7個村委會和衛子居委會。鄉鎮企業有農機制造、電力、食品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特產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