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臨近長興河而得名。 |
當時此地稱甕聲砬子,因街區當中有一俗稱“甕聲砬子”的石山而得名。石山何故稱“甕聲砬子”。共有三說:一說砬子前邊有一水池,水流“甕甕”作響,故名;二說昔日砬子上山雞成群,常合力啼鳴,空谷傳響,回音如“甕聲”;三說如果在砬子頂上呼叫,回聲如甕響。此外還有“甕聲砬子傳說”,尤為令人遐想。 |
因境內九龍路而得名。 |
明月鎮,因街心突踞一石山稱“甕聲砬子”。此地,每當月明東升,溝谷頓如白晝,又稱“明月鎮”。另一說“明月”為滿語,意為河流拐彎處。 |
初稱“娘娘庫”,滿語,意為大雁經常起落的地方。1956年,改區建鄉時因其臨二道松花江(今稱五道白河),故而得名“松江”。 |
聚落坐落在二道白河兩岸,故名二道白河。 |
二白河與古洞河在此匯合,故稱兩江口,鎮因駐地而得名,故稱兩江鎮。 |
該地名來源于地理實體。因鎮境內有山谷,谷口處劈嶺開路,形似石門,故名。曾立有一塊高107厘米,寬46厘米的花崗巖石碑,上書“石門山”。此碑為1908年延吉邊務督辦吳祿貞所立親書,故名。 |
清末時,古洞河谷地野草蕓蕓,故稱“大甸子”。有王寶合者發跡于此,俗稱之為“王寶合子”,漸漸音轉成“萬寶合子”。后來挖參、淘金、種鴉片、種田者日增,諸業俱興,人們將“合子”二字去掉,由此得名萬寶。 |
該地因清光緒年間,琿春道臺途經此地把糧食鋪在一大平臺上晾曬而得名“晾米臺”。命名準確時間不詳,后訛傳為亮兵臺。 |
村民歡慶土改勝利,共勉加強新的合作,故取名新合。 |
取自永遠歡慶富強之意,故取名永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