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昌平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昌平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城北地區建永安城。

明景泰三年(1452年),昌平縣治所由城西舊縣遷來。

明正德八年(1513年),昌平縣升州,縣城改為州治所。

明末為昌平道治所。

清初為霸昌道治所。

民國二年(1913年),州改縣,為縣政府駐地,稱昌平鎮。

1990年5月至1999年12月,城北地區為城區鎮。

1999年12月30日,成立城北街道。

南口地區在北魏時期形成村落。

明代及以前,南口村及以北部分地區屬延慶州(縣),以南地區屬昌平州(縣)。

民國元年(1912年),昌平、延慶兩縣經過協商,以南口火車站、南口機廠為中心設立南口鎮,鐵路以南歸昌平縣,鐵路以北歸延慶縣,兩縣共管一鎮。

1949年4月,南口鎮劃歸昌平縣。

1950年,撤銷南口鎮,屬昌平縣第三區,為區公所駐地。

1953年11月,恢復南口鎮。

1990年5月,南口鎮分為南口鎮和道南鎮。

1997年12月,桃洼鄉、道南鎮并入南口鎮。

1998年9月,土樓鄉的3個村并入南口鎮。

1949年4月16日,昌順縣分為昌平、順義2縣,馬池口地區屬昌平縣一區。

1953年7月,昌平縣改制小鄉,設馬池口、白浮、百泉莊、上念頭、橫橋5鄉。

1956年8月,5鄉合并為馬池口鄉。

1958年8月,馬池口地區屬十三陵公社,改稱馬池口工作站。

1959年6月,馬池口地區屬城關公社,改馬池口管理區和馬池口大隊,下轄25個行政村。

1961年5月,成立馬池口公社,下轄14個行政村。

1982年4月,馬池口公社改鄉。

1990年2月,馬池口鄉改鎮,下轄13個行政村。

1997年12月,撤銷亭自莊鄉,亭自莊鄉的5個村并入。

1998年11月,土樓鄉的土樓村、葛村并入。

1949年2月,沙河地區屬昌順縣。

1949年4月,沙河地區屬昌平縣二區。

1953年7月,成立沙河鎮,轄1街、6村。

1956年2月,沙河鎮并入大鄉,改稱沙河鄉。

1958年8月,沙河地區屬紅旗公社。

1958年11月,沙河鄉改沙河工作站,屬小湯山公社。

1959年11月,成立沙河中越友好公社,沙河鎮管理區成立。

1961年6月,沙河中越友好公社撤銷,成立沙河公社。

1981年7月,沙河公社改鄉。

1987年1月,沙河鄉并入沙河鎮。

1990年6月,沙河鎮分為沙河鎮和鞏華鎮。

1993年10月,鞏華鎮下轄的農村并入沙河鎮。

1997年12月,沙河鎮、鞏華鎮復并為沙河鎮。

1999年10月,七里渠鄉并入。

2007年11月28日,沙河地區辦事處成立,同時保留沙河鎮建置。

1949年4月,成立昌平鎮。

1958年后,屬十三陵、城關、昌平鎮3公社。

1979年6月,更名城關公社。

1982年9月,公社改鄉。

1986年4月,城關鄉并入昌平鎮。

1990年5月,昌平鎮分為昌平鎮、城區鎮。

2003年,昌平縣改區,昌平鎮改為城南街道。

2012年12月31日,東小口地區正式“一分為四”,天通苑北街道、天通苑南街道和霍營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天通苑北街道街道辦事處暫駐太平莊北街69號,轄區東至北七家,西至中灘村與太平莊村村界處,南至太平莊中街,北至北七家東三旗村界。

天通苑南街道辦事處管理15個社區和1個村。

霍營街道辦事處管理18居1村。

設立3個街道辦事處后,原東小口地區辦事處轄區剩余部分為調整后的東小口地區辦事處轄區范圍,地區辦事處駐地不變。

2012年12月31日,天通苑南街道正式從原東小口地區分出,街道辦事處暫駐中灘村北三街82號,13個社區和1個村。

2015年,增設溪城瓏原社區;2016年,增設正辰中心社區。

原【霍營鄉】為原昌平縣轄鄉。

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5千米。

京包鐵路、京昌公路過境。

1958年劃入紅旗公社。

1960年析建沙河公社。

1983年改霍營鄉。

1996年,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半截塔、魏窯、上坡、小辛莊、梁莊、霍營、馬連店7個行政村。

1999年,撤銷霍營鄉,并入東小口鎮。

2012年12月31日,東小口地區正式“一分為四”,天通苑北街道、天通苑南街道和霍營街道辦事處。

設立3個街道辦事處后,原東小口地區辦事處轄區剩余部分為調整后的東小口地區辦事處轄區范圍,地區辦事處駐地不變。

霍營街道正式從原東小口地區分出,街道辦事處暫駐黃平路207號。

原為回龍觀鄉,1990年建回龍觀鎮。

1961年為沙河中越友好公社史各莊大隊,后改史各莊管理區。

1983年改史各莊鄉。

1996年,面積13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朱辛莊、東店、西店、定福皇莊、史各莊5個行政村。

1999年9月,市政府同意昌平縣撤銷史各莊鄉,并入回龍觀鎮。

2015年,撤銷回龍觀鎮,設立回龍觀、龍澤園、史各莊3個街道,并將原回龍觀鎮京藏高速公路以東、定泗路以北區域劃歸沙河鎮(地區辦事處),碧水莊園居住區由沙河鎮(地區辦事處)統一管理。

史各莊街道轄農學院、昌藝園、領秀慧谷3個社區(另有1個待建、4個未建社區)以及朱辛莊、東半壁店、西半壁店、定福皇莊、史各莊5個村。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陽坊地區屬昌順縣十二區,下轄34個行政村。

1949年8月,陽坊地區屬昌平縣第七區。

1952年2月,改屬第六區。

1953年7月,建區轄鄉,分屬陽坊鎮、西貫市回族自治鄉、后白虎澗鄉、史家橋鄉。

1956年2月,建陽坊鄉。

1958年,屬南口人民公社,改稱陽坊工作站。

1960年,改稱陽坊管轄區,下轄8個大隊、12個村。

1961年6月,陽坊管轄區改陽坊人民公社,下轄8個大隊,陽坊街增設陽坊街道。

此后,下轄村莊從未增減。

1982年12月,陽坊公社改鄉。

1990年5月,鄉改鎮。

昌平解放至1949年3月,小湯山地區屬昌順縣。

1949年4月,昌順縣分為昌平、順義2縣,屬昌平縣四區,駐小湯山。

1956年2月,昌平縣改區,小湯山地區劃為四小區,轄8鄉、83村。

1958年10月,成立東風公社,駐興壽,轄小湯山、興壽、大東流等6鄉。

1958年11月,東風公社改名小湯山公社,轄小湯山、東崔村、上莊、興壽等10工作站。

1959年11月,北七家莊、松蘭堡、沙河3工作站析出。

1961年7月,昌平區改縣,大公社改制為小公社,小湯山公社成立,轄后牛坊、小湯山、阿蘇衛、官牛坊等10大隊。

1982年12月,小湯山公社改鄉。

1990年7月,小湯山鄉改鎮。

1997年12月,大東流鄉并入,形成現今轄區。

1949年7月,南邵各村屬河北省通縣專區昌平縣。

1953年7月,南邵各村全部劃為昌平縣一區,建立三合莊、何營、張各莊和南邵4小鄉。

1956年8月,小鄉撤銷,成立昌平縣南邵鄉。

1958年8月,南邵鄉改南邵工作站,屬十三陵(大)人民公社。

1959年,南邵工作站改南邵管理區,屬城關人民公社。

1960年6月,南邵管理區改南邵大隊。

1961年7月,南邵人民公社成立。

1982年4月,南邵公社改鄉。

1997年11月,南邵鄉改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崔村地區屬昌順縣三、四區。

1949年4月,昌順縣分為昌平、順義2縣,屬昌平縣三、四區。

1950年,崔村地區除八家村與西峪村合并為西峪村外,其他村都以自然村成立村政府。

1953年7月,村政府改制為小鄉。

1956年2月24日,昌平縣劃歸北京市,改昌平區,小鄉合并為崔村鄉,南莊村劃歸興壽鄉。

崔村鄉屬昌平區第四小區,駐小湯山。

1958年9月,由崔村鄉等3鄉合并為東風人民公社。

12月,東風、紅旗2公社合并為小湯山公社,下設10個工作站,崔村地區屬崔村工作站。

1961年2月5日,崔村工作站從小湯山公社析出,成立崔村人民公社,駐西崔村。

1963年2月14日,南莊村并入崔村公社。

同年,駐地遷至東崔村。

1982年12月,復建崔村鄉,轄12行政村不變。

1997年12月5日,崔村鄉改鎮。

1999年12月,昌平縣改區,崔村鎮隸屬昌平區。

百善鎮鎮域上東廓、下東廓兩村之西在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是上谷郡昌平縣治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2日,屬昌順聯合縣第十區。

1949年8月,屬昌平縣第三區。

1950年2月,分屬昌平縣二區、四區,各自然村建村政府。

1953年7月,村政府撤銷建鄉,百善鄉轄百善、孟祖2村,獅子營鄉轄良各莊、泥洼、鐘營、獅子營4村,牛房圈鄉轄呂各莊、半壁街、二德莊、牛房圈4村,屬四區。

上東郭、下東郭2村屬辛立屯鄉,東沙屯屬王莊鄉,屬二區。

1956年2月,百善、獅子營、牛房圈3鄉合并為百善鄉。

東沙屯、上東郭、下東郭屬松蘭堡鄉。

1958年,屬紅旗人民公社又屬小湯山公社,各鄉稱工作站。

1960年1月,屬昌平縣。

1961年5月,成立百善人民公社。

1982年7月,百善公社改鄉。

1997年,撤鄉改鎮,轄現域。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亚洲ⅴ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