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縣汀州鎮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脈南端,是縣人民政府駐地。轄區劃10.6平方公理,設九個居委會,6.26萬人.自唐以來就是州、君、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是歷史悠久的著名手工業城市,為閩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新西蘭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贊美汀州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市之一",1931年中央蘇區設"汀州市",有紅色小上海之稱,一九九二年被命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
汀州鎮 駐水東街,轄9個居委會(西門街、南門街居委會、五通街、水東街、營背街、西內街、中心壩、東門街、商業城)。
汀洲豆腐干是閩西著名"八大干"之一,紙制品、竹木制品、汀州美食享有盛譽。古建筑朝天門、三元閣、寶珠門、惠吉門、雙陽塔及福音醫院(中央蘇區紅色醫院舊址)、云驤閣(長汀蘇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均保存完好。 |
大同鎮位于長汀縣城郊,東鄰新橋鎮、童坊鎮,南接策武鄉,西與古城鎮、江西瑞金市、石城縣交界,北和鐵長鄉、庵杰兩鄉毗鄰,土地總面積211平方公里。 全鎮轄30個建制村,有26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0504戶,41997人,均為漢族,講客家方言。
1934年蘇維埃福建省軍區曾設在大同東街村;1949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汀縣軍事代表團在大同設工作團,1950年春成立大同公所(后稱第二區)。1958年成立紅旗人民公社,1965年改為附城公社。1984年10月撤社建鄉,1993年1月撤鄉建鎮。
大同境內群山起伏,資源豐富。聞名遐邇的汀州八景皆在此境內,龍山白云、蒼玉古洞、通濟瀑泉、朝斗煙霞、云驤風月、拜相青山、霹壢丹灶、寶珠睛嵐均坐落在汀江河畔,依山傍水,別具一番風味。著名的汀江客家母親河縱貫南北,水域面積6097畝。現有電站3個,裝機容量594千瓦;耕地面積19944畝,園地面積2623畝,特別是環繞汀州縣城的-原,地廣平疇,土地肥沃,南方多種農經作物皆可生長,是長汀縣城無公害"菜籃子"工程的主要基地;有林地面積228564畝,竹林面積57056畝,有煤、褐鐵和石灰石等礦藏。 這里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18.5℃,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無霜期270天。
大同交通便利,10個城郊村環抱縣城,10個平原村分布在319國道、 洋萬線省道和汀鐵公路縣道上,10個山區村與江西瑞金市、本縣的古城鎮、鐵長鄉、童坊鎮毗鄰,公路里程68公里。鎮區信用社1個,電話裝機數量5900部,集貿綜合市場2個,自來水普及率55%,生活用燃氣普及率40%,有線電視入戶率30%,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
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后勁增強"目標,全面實施"立足城郊、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培養支柱、招商引資、發展三產、創新體制,加快發展"的戰略舉措,解放思想,真抓實干,群策群力,開拓創新,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財政收入逐年增長,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1年該鎮完成財政收入416萬元, 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366萬元,中央級財政收入50萬元。 財政收支保持平衡且略有結余,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48元。 |
長汀縣轄鎮。五代時在此筑城,名“古城寨”。1949年設第十三區,1956年改古城區,1960年改古城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28公里。面積236平方公里,人口17萬。319國道過境。轄古城、中都、井頭、長塅、下增、溜下、青山、苦竹、梁坑、黃泥坪、元坑、南巖、丁黃、元口、黃陂、楊梅溪、馬頭山1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薯類、蔬菜,兼產煙葉、竹木。是閩贛邊境地區物資集散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率領紅軍“古城-”,在此建立革0據地。 |
長汀縣轄鎮。1949年設第三區,1956年改新橋區,1958年建新橋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129.3平方公里,人口3.3萬。長(汀)三(明)公路過境。轄新橋、葉屋、任屋、劉坊、廖家、余陂、江坑、羅坑、牛崗、湖口、石槽、李家、新店、潭復、石人、茜陂、崗頭、鴛鴦、三坑口、樟樹下2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兼產煙葉、甘蔗、茶葉、竹木。 |
長汀縣轄鎮。1949年設館前鄉,1956年建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建鎮。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28公里。面積166.1平方公里,人口1.6萬。長(汀)三(明)公路過境。轄汀東、復興、赤坑、馬坪、嚴坊、陳蓮、東莊、義家、南材、珊坑、黃湖、云豐、小洋、坪埔1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蔬菜,兼產煙葉、西瓜、香菇、竹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曾設“汀東縣”。 |
童坊鎮位于縣境東部,東鄰連城縣,南接南山鎮,西連新橋鎮,北鄰館前鎮,境內有兩條公路通過,一是汀連公路(長汀至連城),東西橫穿八個行政村,東接連城205國道,西與新橋境內省道洋萬線相連;二是南館公路(南山至館前),南北縱穿13個行政村,南與319國道相接,北與省道福三線相通,兩條公路與童坊鎮集鎮成十字交會,使集鎮成為交通樞紐。全鎮有24個行政村,227個村民小組,6801戶,28420人,鎮區域面積245平方公里,屬長汀五大鄉鎮之一。
童坊為丘陵地形,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9℃,最低氣溫-4.5℃,最高氣溫37.7℃,雨量充沛,水量充足,年降雨量1737毫米,童坊河流入閩江,平均每秒流量為6立方米,已建成中、小型電站7座,裝機容量1312千瓦,擁有3.5萬伏變電站1座,已和閩北電網連網。 童坊現有耕地面積27278畝,有山地面積31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8.2萬畝,竹林面積1.8萬畝,森林履蓋率79.9%,林木蓄積量85.5萬立方米,屬全縣重點林區之一。全鎮有果樹面積1.2萬畝,主要以板粟、油奈、水蜜桃、紅柿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小米椒、反季節蔬菜、茶葉等;農副產品主要有土紙、香菇、筍干、松脂、松杉、雜木等;礦產資源有磷礦、黃鐵礦、銀鋅礦、輝綠巖、紫砂巖、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稀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居全縣之首;工業產品主要有水泥、電力、竹木制品、鑄造件、石灰、迷信紙等,其中:汀龍牌425﹟水泥年產20萬噸,并且經國家質量認證為免檢產品,有較高的聲譽;土特產品中,蘑菇、香菇間接出口創匯,粉干、玉粉遠近聞名,遠銷沿海大中城市。 童坊發展前景喜人,山上森林、礦產資源豐富,山下糧食,經濟作物豐產豐收,經濟結構日趨合理,鄉鎮企業蒸蒸日上,經濟總量迅速膨大,文化教育事業日益繁榮,集鎮建設初具規模,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程控電話、移動通迅覆蓋全鎮,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仙水塘”上能覽奇觀秀色,“廣福院”里瞻南唐古跡,龍床寨處女風景的“白魚頭”、“仙人洞”、“石燕湖”、“一線天”、“摯天柱”等自然景光更是讓人留戀忘返。還有,童坊人民淳樸好客,這里孕育著古老的客家文化,民間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曾被中央、省電視臺報道。民間主要文藝項目有龍燈、船燈、臺閣、古事、古番等。 |
河田鎮位于素有""紅色小上海,客家首府""之稱的長汀縣中部,東經116°16′-116°30′,北緯25°35′-25°46′,東鄰南山,南與涂坊、濯田接壤,北與新橋相連,西與策武交界。總面積296.7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萬畝,山地面積32萬畝。鎮人民政府設于河田中街,距城22公里。轄上街、中街、下街、南塘、窯下、朱溪、游坊、蘆竹、車寮、劉源、永勝、逕背、南塅、蔡坊、修坊、根溪、中坊、戴坊、藍坊、小溪頭、桐壩、馬坑、伯湖、羅地、露湖等25個村民委員會,共422個村民小組,12005戶,68033人,全鎮低山高丘環繞四周,中部開闊,呈鍋形地貌,是長汀縣最大的河谷盆地。海拔300~500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19.5℃,歷史上最高氣溫39.8℃,最低氣溫-4.9℃,年無霜期265天,年降雨量1700毫米。水、光、氣、熱配備良好,適宜各種亞熱帶、溫帶作物生長,具有高產優質的自然優勢,且具有山、水、田、園多種類型兼而有之的土地結構。319國道穿境而過,與省道洋萬線公路、鎮道交錯縱橫,即將開通的贛龍鐵路設河田站站點一處,即將動工的龍(巖)長(汀)高速在河田設有切口,鎮內31個村村村通公路,20個村鋪上了水泥路,形成了交通網絡的""百足蜈蚣""。客家母親河--汀江貫穿境內,水資源豐富,紅畬、馬坑、東方紅等三個小(二)型水電站和窯下11萬伏變電站為全鎮提供豐富的電力資源。電訊設施先進,開通了31個行政村的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和有線廣播,無線尋呼和移動電話信號覆蓋全鎮。已建成完整的金融保險體系,可為廣大客戶提供各項存、貸款,國際國內結算業務,信匯及財產、人壽、養老、失業、工傷、醫療等保險業務。全鎮有中學3所、小學27所、幼兒園2所。河田一中開辦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初級中學。河田二中開辦的初級中學。蔡坊中學開設初級中學和小學。鎮內有一所中心衛生院,占地面積16012平方米,建筑面積5702平方米,集醫療服務、預防保健、社會衛生服務、計劃生育、健康教育、衛生行政功能為一體。交通、信息的便利與發達,使我鎮與閩東沿海開放城市的聯系更加緊密,物業四通八達,將形成良好的開放格局。
河田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河田鎮始建于唐朝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當時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柳竹成蔭,河深水清,舟輯暢行,令人留連,故名留鎮、柳村。 |
南山鎮位于長汀縣東南部。東鄰連城縣,南連上杭縣,西連涂坊鎮、河田鎮,北接童坊鎮。全鎮土地總面積226.4平方公里,轄21個村民委員會,244個村民小組,8206戶,人口37059人。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8894畝,其中水田26600畝;山地面積339645畝,其中有林地203323畝。200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24205萬元,農業總產值127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97元,糧食總產量16263噸。
南山鎮居民屬漢族客家民系,零星分布著10個少數民族。具有尊讀、崇耕、重商、好客特點。民風以淳和樸實、重情尚義、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著稱。南山古今人才輩出,如著名民間畫家上官周、原北京軍區政委吳岱少將、原北京軍區后勤部參謀長羅洪標少將、原廣東軍區后勤部長鐘貴福將軍。中復是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之一。 南山鎮交通十分便利,319國道橫穿中屋、南山兩大集鎮,南館公路縱串大坪、朱坊等6個村,村村通公路,正在興建的贛龍鐵路、已立項的龍長高速公路貫穿全鎮。319國道東行19公里與205國道相接,離連城機場40公里,龍長高速公路開通后,直達廈門只需2個小時。 南山鎮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橋下河、官坊河、朱坊河、大坑河等,河水終年不竭,現有一、二、三級電站6個,裝機容量達1270千瓦,年發電量620萬千瓦小時。礦藏資源已探明開發的有:石灰石1000萬噸以上,紅色花崗巖100萬噸以上,高嶺土萬噸以上。另經勘明待開發的有稀土、錳、砂金等和每秒流量0.3立方米含多種礦物質的礦化泉水。頁山旅游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離鎮10公里的云頂巖朝霞,八仙巖秋霧,云仙巖云海,松毛嶺松濤,風光旖旎,最為誘人。距319國道3公里的官坊村“石峰寨溶洞,洞洞相連,洞內石鐘乳、石筍、石瀑布保存完整,奇詭莫名,令人流連忘返。另外“雨花泉池”,“竹笆隔水”瀑布,“夾山搖劍”峭壁,連屋湖垂釣,瓦片山南宋古瓷窯,松毛嶺烈士紀念碑也十分引人入勝。 南山鎮是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的鄉鎮之一,主要有水泥、建材、化工、電力、鑄造、加工等生產企業。設立鄉鎮企業連片開發區,占地面積1285畝,小區內已投資興建多家企業,龍飛家具廠、紙巾廠、包裝有限公司、順輝服裝廠等。南山鎮社會治安穩定,投資環境好,現有獨資1300萬元,年產8.8萬噸的泰山水泥廠,引資興建年產3000噸的鑫達特鋼鑄造廠等。 |
濯田鎮位于長汀西南部,東接319國道直通龍巖、廈門、永安,南連武平直達廣東梅州,西鄰四都,交通極其便利。全鎮轄40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余人,擁有耕地4.3萬畝,屬半山區,年平均溫度18.6℃,年降雨總量1745.7毫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近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適宜生長種植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尤其糧食是縣主要產糧之大鎮,萬畝油菜示范片曾多次獲省、地、縣嘉獎,農副產品非常豐富,年外調大量的檳榔芋、地瓜粉、大薯、優質大米、花生油、菜油、茶油等農副產品。此外,還盛產紅板糖、糖花酒、辣椒油、粉皮、粉絲、米粉等特產,素有“魚米之鄉”、“長汀的小江南”之美稱。
境內資源豐富,有著儲量可觀的鎢礦、鉛鋅礦、稀土礦、硅石和優質花崗巖等礦產資源,林業資源也十分豐富,林地429063畝,木材蓄量995450立放米。水利資源極其豐富,屬汀江中游,陂下水庫、坪埔電站、紅段電站,均在我鎮上游,水質達到國家人飲用水標準。地熱資源兩處,水溫介于50--80℃之間,有待開發利用。 我鎮剩余勞力多,年可輸出勞力1萬余人。基礎設施完備,有35千伏安變電站一座,和裝機容量1.26萬千瓦的紅段電站可供我鎮使用,工業生產用電有可靠保證。已實現了村村通電,村村通路。程控電話、無線尋呼已開通,能與世界各地溝通信息。隨著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三個農貿市場和二條36米寬,500米長的商業大街已竣工投入使用,占地120畝的工貿小區已正在規劃,境內環境優良,治安穩定,有學校、衛生院、金融、郵電、商貿,還有影劇院、廣播電視站、文化站、卡拉OK舞廳等文化教育、服務及娛樂場所。 濯田鎮 駐街上,轄40個村(街上、壩尾、中坊、上廟、下洋、巷頭、山田、龍田、橫田、安仁、李湖、長高、豐口、左拔、昇平、水頭、羊赤、寨頭、蓮湖、陳屋、路潭、南安、永巫、梅逕、長蘭、美西、園當、塍背、湖頭、段上、河東、長巫、劉坊、劉坑頭、美溪、水口、同睦、東山、上塘、劉坑.。 |
四都地處長汀縣西南,東鄰濯田,南依紅山,西與江西省接壤,北與古城,策武毗鄰。距縣城38公里,墟期逢五、十方圓32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20畝,轄18個行政村(樓予壩、榮坑、溪口、上蕉、新華、漁溪、同仁、紅都、羊古嶺、圭田、坪埔、湯屋、小金、上湖、紅寮、謝坊、琉璃、下坪),113個自然村,112個小組,3436戶,16050人,海拔270—771米,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8℃,無霜期247-338天,年平均降水量1340-1974CM。
四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入閩第一站,全鎮共有18個革命基點村,占全縣的一半,在冊烈士有432人。1934年12月,陸定一夫人唐義貞烈士在紅都村被捕遭殺害。原福建省-萬永誠在古寮湖歸龍山作戰時英勇犧牲。 【資源與特產】境內有鎢礦、錫礦、稀土礦、高嶺土、硅石、優質花崗巖等礦資源及豐富的水利資源。探明的花崗巖儲量1億立方米,瓷土儲量3000萬噸,伊利石儲量200萬噸。陂下水庫發電站、高峰電站、坪埔電廠3家電站、廠總裝機容量7750千瓦,年發電3300萬度。2002—2004年投資2587萬余元建小型水電站9座,裝機容量近5000千瓦,建成石裝機總容量達到1.3億千瓦。1998—2004年間按照“食、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標準,投資500余萬元規劃建設歸龍山,飛龍湖旅游景區,歸龍山于1999年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列為國家生態公益林,2004年共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 【育林、造林】四都為長汀縣重點林區,林地面積34.6萬畝,人均20余畝,林木蓄積量110萬立方米,毛竹林5.6萬畝。四都鎮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綜合考慮,重視封山育林、絕對造林,建立羊古嶺1.5萬畝農田水源涵養林,紅都村8000余畝農田水源涵養林,陂下、高峰、坪埔電站庫區4萬余畝水土保持林,規模種植2.85萬畝居民后山生態林。采取國營租賃、股份聯營、個體承包等形式廣籌資金,對低產林進行改造采伐和跡地更新,共營造人工林10萬余畝。 【基礎設施建設】1997年投資200多萬鋪設同仁至上蕉8公里拍油路面。1999—2000年投資150余萬元,開通修復上湖、紅寮、琉璃、樓子壩、榮坑五個村的通水工程。 |
涂坊又名丹溪,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涂坊成為長汀紅色政權的中心,一度又改名紅坊。地處長汀南部,東接連城,南鄰上杭,是省蘇模范鄉,客家發祥地之一。全鎮轄15個行政村,方圓166.9平方公里,總人口29146人,長汀至上杭公路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北接319國道和贛龍鐵路,南連205線,建設中的龍長高速公路穿越全鎮6個行政村,高速公路互通口在涂坊立足,互通口距集鎮3公里,集鎮人口集中,距縣城35公里,離火車站15公里,龍巖117公里,交通便利,市場繁榮。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2004年完成社會總產值23831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6119萬元,財政收入45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86元。各項存款3638萬元。
基礎設施日易完善 全鎮已開通5處移動通訊發射臺,小靈通基站20個,通訊網絡覆蓋全境,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6970門已裝4817部。閉路電視已實現城鄉聯網正逐步向各行政村延伸,通村公路實現路面硬化率100%,境內現有水庫2座,其中集灌溉發電力一體的溪源水庫屬國家中型水庫,庫容4000萬立方米,裝機875千瓦,另有私營小水電站8個,總裝機985千瓦,全部與汀南大屯網聯網。農村電網改造已全面完成,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改水工程正在緊張施工,鎮新建日供水750立方米的自來水廠,已峻工投入使用,可解決全鎮一半的人畜飲水。
農業基礎扎實 偉統名果圓金桔,以期粒大、皮嫩、色美、味甜而遠近馳名:高山霧區溪源、扁嶺盛產茶葉,“天子湖”茶清香甘醇,久負盛名。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小米椒、檳榔芋在廣東、沿海一帶已打響涂坊品牌,涂坊已成全縣乃至全市最大的小米椒、檳榔芋集散地,年批發小米椒800多噸,檳榔芋3萬多噸。鎮黨委、政府從人多地少,山地面積占總面積80%的實際出發,重抓果業開發,2002—2003新開發果園3800多畝。烤煙種植5000多畝年產值700多萬元。同時加大發展無公害養殖業,豬、沼氣、果、魚立體發展,有力的推動了產業化經營。
鄉鎮企業一枝獨秀 涂坊有3家規模企業均產銷兩旺,特別是涂坊汽配廠和宏強機械加工有限公司年產量突破2萬噸大關,實現產值超億元。 |
長汀縣轄鎮。1949年設第十二區,1956年改策田鄉,196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168.1平方公里,人口2.6萬。319國道過境。轄策田、策星、林田、當坑、高田、紅江、德聯、陳坊、河梁、李城、李田、南坑、南溪、黃館1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薯類、大豆,兼產煙葉、油萘、西瓜、竹木。境內有“長嶺寨戰斗勝利紀念碑”。 |
三洲鎮位于長汀縣東南部,距縣城34公里,東北與河田鎮毗鄰,東南與涂坊鄉相接壤,西北與河田鎮交界,西南與濯田鎮相鄰。汀江河由北至南貫穿小潭、蘭坊、三洲、丘坊、戴坊、曾坊六個村,南山河由東往南與汀江河在曾坊村交會,桐壩、小溪頭村分布在南山河兩岸。
三洲鎮于1987年10月從河田鎮劃出建制。鄉政府設在三洲村,全鄉土地總面積64.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23畝,山地面積66900畝,河灘壩地1000余畝。轄8個村民委員會,96個村民小組,2417戶,人口14933人,人口均為漢族。
三洲鎮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四面環山,區域內海拔低,在240-560米之間,為盆地地形。山地多為低矮的緩面地貌,為酸性巖紅壤,耕地以砂壤土為主。地勢較平坦,光照充足,年均溫度在18.8-19.2℃之間,年均降雨量1500-1700毫米,無霜期282天。
三洲鄉地礦資源較為豐富,已探明的有稀土、錫礦等礦產,尤其是稀土儲量,品位居全省之首。
三洲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鄉交通便利,河濯公路橫貫三洲全境,上接龍巖、廈門,下可達武平、廣東,近兩年總投資320多萬元續建和新建了丘坊、小潭、蘭坊三座橫跨汀江的大橋,并對各村簡易公路進行全面改造,維修,已實現全鄉村村通公路,通有線電視,通電話。電力充足,長汀11萬伏輸變電線經過本鄉馬坑電站,經技改,裝機容量達320千瓦,年發電量80萬度。
農村經濟穩定增長,2001年農村社會總產值9263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92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343萬元,財政收入1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68元。
今后該鄉必將在縣委、縣府的領導下,立足當地特色,變資源優勢為區域經濟優勢,把握機遇,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力爭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上新水平。 |
傳說:在清朝嘉慶二年,有一鐵匠五福老漢與妻兒在汪坪雙窩哩開山采礦,又在嶺下建煉鐵廠,開爐煉鐵達數十年之久。遠近聞名當地稱鐵廠,因客家方言”廠“與”長“音近似,久而久之寫成鐵長。解放初期設鐵貢鄉,屬大同區,1958年撤區并鄉設鐵長鄉,公社化時設鐵長管理區,屬紅旗公社,1961年成立鐵長公社。 1984年改設鐵長鄉。 長汀縣轄鄉。1949年設鐵貢鄉,1961年改鐵長公社,1984年改鐵長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5公里。面積77平方公里,人口0.6萬。轄鐵長、張地、蘆地、洋坊4個村委會。盛產竹木、冬筍、松香、土紙、香菇。 |
境內有一庵,庵北有河水匯合的峽谷,稱“庵頭峽”,簡稱庵峽,因“峽”與“杰”方言諧音,故取庵杰。1949年設庵杰鄉,1961年改庵杰公社,1984年復置鄉。 長汀縣轄鄉。1949年設庵杰鄉,1961年改庵杰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35公里。面積62.7平方公里,人口0.9萬。轄庵杰、涵前、上赤、黃坑、長科5個村委會。盛產竹木、土紙、松脂、筍干、香菇、棕。特產“玉扣紙”。龍門洞為汀江發源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