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郯城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郯城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山東省郯城縣郯城鎮位于山東省的最南端,總面積196平方公里,轄116個行政村(街),13.7萬人,春秋戰國時期為郯國故地,素以歷史悠久、文化名勝繁多、物產豐富享譽海內外,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商賈重地。境內-公路、205、301國道、微連公路、膠新鐵路在此交匯;北距臨沂機場40公里,東到連云港機場38公里、港口80公里,日照港100公里,青島港250公里;沂河、沭河、白馬河南北貫通;馬陵山綿延東境。有全國平原地區最大的萬畝神舟古栗園——山東省森林公園,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銀杏之鄉”的古郯銀杏郁郁蔥蔥。郯國故城址、馬陵古戰場、唐代于公墓、東海孝婦冢、郯子公園、城河公園、天和廣場等古今名勝景觀星羅棋布。怡人的氣候,獨特的人文景觀、地理資源優勢為郯城鎮各項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首屆投資環境300佳鄉鎮”、“省級文明鄉鎮”、“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全省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鄉鎮”、市縣“明星鄉鎮”、“經濟強鎮”等,2002年被國家體改辦確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鄉鎮”,2005被中國紡織協會命名為“中國男裝加工名城”。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0億元,人均純收入4208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市前五位,成為改革開放的山東南大門。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現已形成服裝、機械、木制品、工藝印刷品、食品、化工、建筑礦產、旅游服務等八大主導產業。全鎮“一城兩園”健康發展:服裝城擁有魯蒙莎、秋豪、魯奇、孔師、圣雨、是能、金山、魯成等八大名牌西服、20多家服裝生產加工企業,年產西服、休閑服等系列服裝60萬套,主要銷往日本、非洲和國內的26個省市,僅此一項年產值達3億元,實現利稅3000多萬元,成為蘇北魯南最大的服裝生產加工基地;郯城工業園位于鎮北部,占地4平方公里,幾年來鎮政府共投資1600多萬元,硬化了“三縱三橫”30公里水泥路面,架設8條高壓供電線路,完善了電訊、光纜、自來水等基礎設施,是臨沂市十大工業園區之一。

  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全鎮已初步形成“北杞柳、南花卉、東林果、西蔬菜,中部糧倉板栗園”的發展格局。現有杞柳2000畝,花卉、盆景1000畝,優質稻米30000畝,無公害蔬菜5000畝,板栗園50000畝,特種水果10000畝,全鎮糧經比例為6:4。

歷經滄桑,流淌依舊。沂河由北向南蜿蜒數百里,在郯城縣馬頭鎮駐地北急轉彎,向西約2公里又折向南45里流經邳州徐塘口入運河。多少年了,它川流不息,日聞牛哞,夜聽雞鳴。就是這個90度的的急轉彎,使座落在沂河南岸的馬頭鎮藏龍臥虎,人杰地靈,成為堆金聚銀的風水寶地,沂河岸邊一顆耀眼的明珠。

馬頭鎮東連縣城,北瀕沂河,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地域面積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萬畝。轄58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7.8萬人。農業基礎穩固,工業商貿繁榮,文化底蘊豐富,社會秩序良好。1995年榮獲“首屆中國鄉鎮企業投資環境300佳”稱號,1997年被淮海經濟區命名為“淮海名鎮”,連續5年被臨沂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民營經濟明星鄉鎮”,1999年被省政府確定為中心鎮。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4358萬元,財政收入12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3361元。

馬頭鎮歷史悠久,位置優越。相傳在唐代就已初具規模。郯(城)微(山)公路橫穿東西,-公路縱貫南北(馬頭留有出入口);205、310國道環繞東、南,距連云港、臨沂機場均為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馬頭鎮地處沂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主要生產小麥、水稻、玉米、花生、銀杏、板栗、生姜、山牛蒡、大白蘿卜等,形成了南糧、中菜、北花生的種植格局。以牛、雞、豬等養殖業和花生加工、麻制品、炊事用品、草制工藝品、家庭造紙、工藝剪紙等一村一品,形成了格局小區域特色經濟,草、柳編工藝品大批量出口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馬頭鎮自古以來工商業發達。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鎮黨委、政府按照“以業興鎮、商貿帶動、跨越發展、強鎮富民”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努力培植以糖果食品生產、衛生用品、農副產品加工等三大產業。目前,全鎮私營企業已發展到310家,個體工商戶5509家,使糖果食品生產形成了年產6萬噸,年創產值10億多元的規模,成為全國三大糖果生產基地之一,占地500畝的中國糖果城聞名遐邇。同時,實施優惠政策,擴大招商引資,激活民間投資,建成了占地250畝,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擁有400個固定攤位,1500個臨時攤點的魯南蘇北鄉鎮級最大的綜合批發市場。

重坊鎮位于郯城縣西南部,兩省(魯、蘇)三縣市(郯城縣、蒼山縣、邳州市)交界處。東臨膠新鐵路、-公路、205國道,南靠310國道,沂蒙公路(泉重路)縱貫南北,交通便利。

  全鎮25個行政村,55558人,轄區面積49平方公里,耕地4.4萬畝,為沂武河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物產豐富。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為主,銀杏、蔬菜為支柱產業。全鎮銀杏總面積2萬畝,30年以上結果銀杏樹1.5萬株。年產銀杏干果50萬公斤,果、葉、苗綜合產值1.2億元,是聞名全國的銀杏之鄉。全鎮種植蔬菜2萬畝,年產蔬菜8500萬公斤,銷售收入4600多萬元。瑯琊草種植加工是重坊鎮一大特色產業。全鎮瑯琊草種植加工戶6000多戶,草編制品有9大系列,500多個花色品種,產品暢銷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達3000多萬元。

  重坊鎮是省級村鎮建設新型鄉鎮。鎮駐地共有三縱九橫十二條商業街,是魯南蘇北邊界最大的綜合集貿市場。該鎮建有全市最大的鄉鎮客運站。往返上海、杭州等地豪華臥鋪車21輛,中短途客運班車30輛。該鎮勞務輸出業發展迅速,常年在上海、杭州、江蘇等地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達1.8萬多人,直接收益超2億元,是臨沂市最大的勞務輸出基地。

  郯城有孔子師郯子的佳話,重坊有孟子后裔—明朝翰林孟博士遺風,豐厚的歷史底蘊,養育出勤勞、善良、勇敢的重坊人民。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熱潮中,重坊人民的淳厚民風和優良傳統凝成了“求實創新,敬業奉獻,頑強拼搏,爭創一流”的重坊精神。重坊是投資者的樂土,成功者的搖籃,重坊鎮黨委、政府攜5.6萬重坊人民邀您共創重坊鎮更加輝煌的明天。

李莊鎮位于山東省南部,屬魯南重鎮,轄區面積80余平方公里,人口5萬。坐落風景秀麗的沂河武河之濱,水資源豐富,北部與臨沂經濟開發區緊緊相依,東與臨沭縣,西與羅莊區接壤。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傳統文化,民風淳樸,物產豐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4萬余畝,其中水果種植面積近萬畝。主要礦產有金剛石、重晶石、礦泉水、,優質黃沙等,其中金剛石的儲量達52375克拉,重晶石儲量為150萬噸。

特色產業:李莊鎮素有“鉆石之鄉”美稱,天然鉆石儲量達52375克拉 工業鉆石生產初具規模,年生產各種規格的玻璃刀、砂輪割刀、砂輪修正筆10萬余把。

全鎮現有鋼木家具生產企業40余家,年銷售收入達1億多遠,主要產品有塑鋼座椅、課桌、學生床等學校用具,以及各種木制家具和檔案柜、老板桌等辦公用品,共5大系列120多個花色品種。

全鎮擁有固定資產500萬以上的面粉加工企業三家,年加工各種面粉8萬噸,加工各種精制掛面5000噸。

柳編工藝品主要以當地盛產的杞柳為原料,采取傳統的編織工藝,產品精致多樣。全鎮現有柳編加工企業5家,年生產柳編工藝品300萬件(套),產品全部出口。

車木工藝是我鎮的特色產業,現有生產廠家50余戶,年生產各種規格的五金錘柄2500萬支,年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

五金工具產品主要有:德式、美式、法式、英式、四大系列80多個規格。年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元。

全鎮共有土地5萬余畝,其中林果面積1萬多畝,品種有美國油桃、凱特杏、意大利櫻桃、沂蒙雪犁、蘋果等;瓜菜面積近一萬畝,品種主要有大棚黃瓜、西瓜以及山牛蒡、大白蘿卜、辣根、圓蔥等出口創匯蔬菜。

全鎮每年加工脫水蔬菜1000余噸,遠銷歐美、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150萬美元。

李莊鎮畜牧養殖業較為發達,近年來又引進了波爾山羊、利木贊牛、歐洲野豬、獺貍、山雞、烏雞、獺兔、白玉蝸牛等特種養殖畜禽養殖,全鎮生豬存欄量2萬頭,羊1萬只,大牲畜1萬多頭,各種家禽300萬只。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現已是商賈云集,形成規模。涉外經濟蒸蒸日上,投資環境非常優越。是海內外仁人志士理想的投資沃土,興業之邦。

楊集鎮位于郯城縣最南端,蘇魯兩省三縣市交界處,總面積82平方公里,轄46個行政村,5.1萬人口,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經濟作物有優質辣椒、大蒜、大蔥、生姜、桑蠶、板栗、杞柳、銀杏等,是辣椒、大蒜、大蔥、生姜“四大辣”生產基地,全鎮水產養殖面積3000畝,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全鎮原有行政村64個,于2004年11月合并為46個,共50338萬人,其中男性25778人,女性24560人。0黨員1327名。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農業增強,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合理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名優產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目前,辣椒、大蒜、大蔥、生姜種植面積都達到了1萬畝,植桑面積5000畝,板栗面積3000畝,杞柳面積2000畝。全鎮建有高標準農業種植高科技示范園、畜牧水產養殖示范區九處,其中園區種植面積1000畝,畜牧養殖小區1000畝,水產養殖面積2000畝,先后引進了法國大櫻桃、凱特杏、黑提紅提葡萄、雪花梨、美國油桃、西門塔爾肉牛等新品種,推廣了糧菜、銀菜間作套種模式,以及大棚蔬菜、大棚養蠶等一些高新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全鎮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目前,全鎮擁有東隆服裝公司、金沂蒙食品有限公司、蒙豐米業、中天制粉等一大批龍頭骨干企業。鎮駐地大米批發市場、農副產品貿易市場、墨河商業街市場日益繁榮昌盛,年成交額高達10多億元。目前,全鎮個體企業已發展到128家,個體工商戶1360家。

鎮黨委、政府積極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鎮的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近幾年來,分別被授予全省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全市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全市文明鄉鎮、全市紀檢監察先進集休、全市衛生鄉鎮、全市基層組織建設三級聯創“五個好”鄉鎮黨委等10項市級以上榮譽。2005年5月,被評為全國體育工作先進鄉鎮。

港上鎮地處郯城縣西南部,轄6個工作區,23個行政村,4.1萬人,總面積4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萬畝。交通便利,花馬路縱穿全境,北距-公路馬頭出口處僅3公里。環境優越,現有樹齡100年左右的銀杏大樹4000多棵,植被覆蓋率達30%。今年上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6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3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00元。全鎮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政治安定、社會穩定、鎮村文明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綜合實力較強,多次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港上鎮黨委、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培植富民產業,壯大民營經濟為主攻方向,依托較為豐富的農業、林業等資源優勢和傳統產業基礎,著力培植鑄造、棉花加工、工藝草編、木制品加工(木璇、拼板、木線條)等四大支柱產業,促進民營經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目前,全鎮民營企業發展到53家,個體工商戶達到1680戶,有各類特色專業村17個。后埝村是魯南蘇北有名的木璇玩具之鄉,其生產的高低棒人被-紀念館等收藏;恒大草鞋廠生產的工藝草鞋以天然保健等功能,成為當地饋贈親友的佳品;全鎮現有棉花加工戶200多戶,年加工能力達到 噸,在金港棉業、宏祥棉業等龍頭企業帶動下,正逐步走向規范化、規模化的軌道。農業上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糧經比例達到5.5:4.5,全力打造“草莓、銀杏、良種繁育、創匯蔬菜”四張名片,港上四村種糧大戶劉紹連被農業戶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種糧標兵”。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珩頭中村發展沼氣70多戶,成為全縣有名的沼氣示范村。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村水、電、通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健全。全鎮23個村村村實現了四通(通水泥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科技信息)。2005年度被評為全市“平安創建先進鄉鎮”、“全市調解工作先進鄉鎮”.。

郯城縣高峰頭鎮緊靠縣城,鎮駐地位于城南9公里處,是郯城的南出口,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古老的馬陵山與秀麗的沭河水并行南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全鎮轄41個行政村,4.86萬人,總面積72.6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優越 205和310國道縱橫交叉,貫穿全鎮,膠新鐵路縱貫南北。東距亞歐大陸橋頭堡連云港116公里,南離-公路紅花出口6公里,距白塔埠機場36公里,北距郯城火車站9公里。

農業經濟特色顯著 地處沭河沖積平原,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花生、板栗、葡萄、蔬菜、杞柳等。蔬菜、杞柳、板栗等項工項生產已步入產業化軌道,在農字號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日本大蔥、洋蔥、小香蔥、生姜、胡蘿卜等創匯蔬菜的種植、加工與出口,已成為全鎮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亮點。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大力發展特色和優勢經濟,促進民營經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涌現出榮盛工藝、綠潤食品、華晨涂料、匯豐食品、亨源面粉、賢剛門業等一大批規模企業,生產出了榮盛柳編、綠潤脫水蔬菜、華晨系列涂料、銀杏養生果、保鮮銀杏、銀杏茶葉、鉆石板栗、優質面粉、優質木板、優質門窗等知名產品。

商貿經濟繁榮昌盛 這個鎮是全縣三大中心鎮之一,向來是商家云集之地,素有“小香港”之美譽。商 貿、飲食娛樂業發達,已經成為本地域內相對集中的商品集散地,擁有現代化的商貿小區、通源商業步行街、服裝專業市場及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自然資源豐富 擁有被稱為“天下奇觀”的世界唯一一處裸露地震斷裂帶,目前,以圍繞馬陵山裸露地震斷裂帶為主的馬陵山旅游景點開發正在籌劃中。此外還有郯子墓、小麥城遺址等豐富的人文景觀。

寬松的政治氛圍,安定的社會秩序,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便利的交通條件,先進的通訊設備,豐饒的物產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優美的自然環境,必將成為您投資經商的寶地、生產生活的理想家園。

鎮-王玉露、政府鎮長宋兆法和勤勞善良的高峰頭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客商前來觀光指導、洽談投資、共謀發展,與您攜手共創高峰頭鎮的美好未來!.。

郯城縣轄鎮。1958年設大埠公社,1962年改稱區,1971年改建馬站公社,1981年更名為廟山公社,1984年改建鄉,1995年改設鎮。位于縣城北,西臨沂河,北距市區中心42公里。面積72平方公里,人口4.3萬。山(海關)廣(州)公路過境。轄大埠一、二,嶺北東、西,薛莊一、二、三、四和馬站、宋莊、仇村、石橋、東、西劉埠、黃村、呂村、前林、后林、于莊、高莊、桃園、潘莊、三里汪、新莊、東村、中村、前場、西山、山北東、西、前海沿、后海沿、岳莊、陳橋、邵河、莎草汪、茶安、新城、大佃、馬莊、城東、東城前、西城前、立朝44個村委會。農業以種植小麥、棉花、水稻、桑蠶為主。鄉鎮企業以農機配件、翻砂鑄造、建筑安裝、采石建材、交通運輸為主。1994年榮獲“山東省畜牧業強鄉”稱號。

紅花鄉位于山東省最南部,東臨江蘇省東海縣,南接江蘇省新沂市,是山東“南大門”。這里,旖旎的自然風光,便利的交通條件,濃郁的風土人情,突出的資源優勢,田園式的生態環境,強勁的發展勢頭,使紅花成為魯南蘇北最富魅力最具經濟活力和創業的地方。全鄉轄55個行政村,6.6萬人,總面積128平方公里。2005年全鄉實現GDP5.34億元,財政收入14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86元。

一、名流雅士留足紅花

紅花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馬陵道旁,戰-事家孫臏、龐涓大展文韜武略;孔望山上,孔子師郯的賢人佳話千古流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兩次駐足紅花,留有“東風浪涌桃初紅,人在江山圖畫中,孔望山上朝霞起,莫羨他山云霧生。”的佳句。《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三度涉足紅花,寫出了《蓮香》等神秘而溫韻的故事。古老的紅花埠口,商賈云集,據傳“儒商之鼻祖”孔子弟子“子貢”依紅花埠口為經營起家之所,“與時轉貨貲,家累至千金”。

二、資源富有商機無限

被譽為“魯南明珠、水上江南”紅花鄉,礦產資源豐富,人力資源充裕,充沛的水源和完備的電力設施,為工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有“紅石海”之稱的馬陵山蘊藏3億多立方的建筑石材和取之不盡的天然優質甜水礦泉。全鄉林網覆蓋面積達3.2萬畝,山花生、山地瓜、山地林果等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不下1.6萬畝,年無公害蔬菜生產總量達4億公斤,資源優勢不斷彰顯。

三、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紅花鄉地處京滬交通要沖,南靠隴海鐵路15公里,東距港城白塔埠機場50公里,北距臨沂國際機場50公里,徐州機場向西100公里,東望連云港碼頭90公里,向北100公里直達嵐山港。-公路過境11公里,205國道過境11公里,310國道過境9公里,膠新鐵路過境9公里,縱橫交錯的道路交通網把紅花編織成一個投資興業的 “風水寶地”。-公路在境內開通的“魯南第一出口”,更為紅花的發展打開了便捷的通途。

四、地理旅游資源豐富

紅花鄉東據馬陵古道、西臨沭河曲水,境內馬陵山地形復雜,遺存馬陵古戰場遺址和世界罕見的地震斷裂帶地質奇觀,2001年,被中-事科學院定為中國古代軍事科學科研基地。

勝利鄉位于縣境西北部,沂武河平原,東臨沂河,西瀕武河,湯郯公路、-公路縱貫南北。鄉政府駐地勝利村,距縣城15公里。鄉境東西7.5公里,南北17.5公里,總面積56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鄉駐地勝利村原為劉莊村,解放后更名為勝利村。全鄉轄31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

著名景點有趙樓林蔭大道、沂河碧濤、冬麥野望、夏荷香韻等。

著名古跡有王郎漢墓遺址(郯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新汪唐槐、白果樹村古銀杏樹、大池頭村武河方石古橋、貿易莊郯臨分界碑等。

受沂武河影響,地勢北高南低,土壤多為河潮土,耕地2606公頃。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經濟作物有花生、大豆、蘿卜、山牛蒡;盛產銀杏、板栗、白柳條。鄉辦企業31家、民營企業1296家,主要有制帽、紙品、印刷機械、織布、制磚機械、蔬菜加工、銀杏葉保健茶等廠。銀杏葉已發展成為全國最集中的生產基地之一,全鄉銀杏種植面積2.5萬畝。境內趙樓村有“天下銀杏第一村”美稱。勝利鄉為全縣主要糧食生產基地之一,有“西北糧倉”之稱。鄉政府駐地農歷五、十為集日。全鄉有初級中學2處,小學12處,醫院1處,村衛生室31處。有文化站、文化活動中心、電影院、圖書館等文化設施。1999年工農業總產值5.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4.3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538元。

花園鄉位于郯城縣西南部,與江蘇省新沂市、邳州市接壤,地處兩省三縣(市)交界處,距縣城25公里,310國道橫穿東西,交通十分便利。全鄉面積73平方公里,耕地6.8萬畝,現轄29個行政村,總人口5萬人。境內白馬河縱穿南北15公里,地處平源,土壤肥沃,河流縱橫,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素有郯南“魚米之鄉”美譽。鄉駐地建設布局合理,實現了美化、亮化、綠化,全鄉村村通水泥路,水、電、通信、通訊、網絡、有線電視等設施一應俱全。

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財政增長,農民增收”,以“農業富民,工業強鄉,鄉村聯動,共奔小康”為目標,全面推動全鄉經濟的快速發展。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扶持發展以稻米、面粉、木材、柳制品、紙制品、草制品等“六大加工”為重點的私營加工業等。

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為主,種植水稻4.8萬畝,小麥5.5萬畝,年產稻谷30000噸,小麥25000噸,桑園2500多畝,蔬菜種植面積1.3萬畝,總產量24800噸,其中辣椒、大蒜、生姜、大蔥“四大辣”5000多畝,大小工棚反季節蔬菜2800畝,溫室大棚380個。擁有農田林網面積5.4萬畝,其中用材楊樹豐產林10000余畝,經濟林6500畝,百年以上銀杏樹1166株,“四旁”植樹208萬株,現有活木蓄積量200萬立方米,每年可更新采伐量30萬立方米。

郯城縣轄鄉。山東省桑蠶基地和畜牧業強鄉。1942年建泉源區,1958年成立公社,1962年復稱區,1971年又改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北部,馬陵山綿延東境南北,白馬河穿越西部南流。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3.7萬。西緊靠山(海關)廣(州)公路,境內縣鄉柏油路四通八達。轄泉頭、集東、前寺、長埠嶺、郭莊、吉莊、西柳溝、東房莊、翁屯、后段宅、東王莊、石碑、南夾埠、紀莊、大馬莊、小王莊、東五湖、李五湖、前鮑等4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玉米、棉花、水果,桑蠶、畜牧業生產聞名魯南蘇北。鄉鎮企業以電子元件、軋鋼、食品加工為主,1994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畜牧業強鄉”。

歸昌鄉共轄29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總人口3.78萬人,面積6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萬畝,主要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其中年種植水稻4萬余畝,占糧田面積的90%,曾被縣政府命名為“優質稻米之鄉”稱號。2006年上半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億元,完成年計劃的 60 %;實現財政收入84.3萬元,國稅完成45.67萬元,地稅完成68萬元,分別占年計劃的66 %、64.3%、70%。招商引資3500萬元,占年計劃70 %。小麥總產1.88萬噸,平均單產400公斤。

  ⒈農業方面: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引導農民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全鄉經濟作物面積達12000余畝;先后投資50余萬元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鄉擴大和改善水澆面積5000余畝,達到50畝地一眼井,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引導農民發展大棚養雞、養豬,全鄉養殖專業大戶發展到350多戶,戶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

  ⒉抓好招商引資,推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在發展民營企業中,鄉黨委、政府通過考察論證,與外商簽定了協議,重新組建了臨沂姜湖貢米米業有限公司,投資約1200萬元,安置農村勞動力30多名。年可實現產值8000萬元,創利稅200萬元。

  我們充分利用毗鄰310國道和郯瓦公路交匯處優越的地理位置搞活和擴大沿線開發,并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減收和緩收稅費,使鄉駐地中心街兩側,310國道與郯瓦公路交匯處的個體私營業戶得到蓬勃發展,新增個體戶達320多戶。同時,在構筑大園區上作文章,建起了兩處草制品加工小區,三處水泥預制品加工小區,草苫、草包片、草繩、玉米皮編織等多種經營形成一定規模。吸引外資近2000萬元,建起了臨沂雙發化工有限公司郯城分公司、郯城新型墻材制品廠、郯城縣龍達防盜門廠3家企業。

  ⒊小城鎮建設工程:吸納社會資金達500萬元,對鄉駐地部分沿街地段進行綜合開發,已興建統一標準的商住樓30棟,總建筑面積近20000平方米。另外,鄉里在老歸昌村、陳莊村、興隆村、關廟村等5個村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累計籌資76萬元,鋪設輸送水管道10900余米,預計整個工程9月份即可竣工,屆時上述村15000余名群眾都可以吃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

郯城縣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位于山東省最南端,轄25個行政村,4.2萬人,總面積36平方公里,銀杏種植面積達20平方公里。1999年3月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評為著名“中國銀杏之鄉”;2011年被省林業局命名為“銀杏之都”;2014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5年被評為“全國最原生態景區”,2017年9月份被省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二批49個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之一,“銀杏溫泉小鎮”國家地理商標已授權使用。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性色AV乱码字幕无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动漫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 日韩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成年人免费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