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赤壁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赤壁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蒲圻古稱莼川,是一座歷史古城,據史料記載,為公元213年三國東吳大將魯肅儲糧屯兵所建,迄今已有1793年的歷史。位于中國湖北省東南部,長江南岸,陸水下游,鄰接湖南省。面積1723平方千米,人口45.32萬 ,主要為漢族。新石器時代屬大溪文化區 。漢高祖六年(前201),置沙羨縣,蒲圻屬沙羨 。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吳大帝孫權置縣于西梁湖南岸競江口,因湖多蒲草,故名。于1986年撤縣建市 。礦產資源有煤、磷、銻、石灰石、方解石等。盛產楠竹、苧麻、茶葉、獼猴桃等。已形成以輕紡、建材、機械、食品為重點,電力、五金相協調發展的工業經濟體系,以水稻種植為基礎,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農業經濟體系。境內有三國赤壁古戰場、陸水名勝風景區、三國古城遺跡太平城和明代蒲圻石城等名勝古跡。

蒲圻辦事處版土面積76平方公里,總人口11.3萬,下轄6個行政村、12個社區居委會、53家處屬企業。赤壁市蒲圻辦事處是赤壁市的經濟文化中心,是湖北省五十強鄉鎮之一,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雄厚的工業基礎、充足的水電供應、到位的專班服務、優惠的招商政策、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前景,是赤壁市今后發展工業的重點地區,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有識之士投資興業的理想場所。

★優越的城郊區位環境。蒲圻辦事處地處赤壁市區,是赤壁市委、市0規劃發展工業的重點地區,經湖北省0批準的赤壁市經濟開發區就在蒲圻辦事處境內,蒲圻辦事處產業園位于市郊區,與赤壁市經濟開發區毗鄰,離市中心約一公里,市內交通車可直達。這樣由于有城市作為依托,有利于聚集人氣和客戶落戶。

★便利的交通條件。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齋公嶺互通口、京廣鐵路、蒲洪公路、赤通公路等交通主干線貫通園區,離長江也只有25公里,已形成水陸交通網絡。建設中的武(漢)廣(州)高速鐵路也從園區附近經過,其交通便利條件在全國縣級城市中是獨一無二的。

赤馬港辦事處位于陸水河中上游北岸,是赤壁市委、市0所在地。全處國土面積107平方公里,轄11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共有村(居)民小組159個,總人口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萬人。全處現有耕地面積35812畝,其中水田28391畝,旱地7421畝;山林面積7537畝。赤馬港地理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武蒲公路穿境而過,是連通湘鄂的咽喉和鄰近縣市的交通要道。2006年,全處完成稅收1469萬元,占年計劃的102.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55元,占年計劃的101.1%;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達到13418萬元,占年計劃的100.5%;轉移農業勞動力人數完成1613人,占年計劃的114.2%;農業增加值達到12016萬元,占年計劃的100.1%;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6076萬元,占年計劃的10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550萬元,占年計劃的156.8%;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到11800萬元,占年計劃的196.7 %;新增規模企業3個;民營企業增長速度達到26%;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新增通村道路硬化里程25公里;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8.6%;啟動新農村建設試點村2個;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比重達到80%。經濟增長速度雄居咸寧市鄉鎮榜首,綜合經濟實力擠進咸寧市“十強鄉鎮”行列。

當您打開陸水湖網站,將會給您一個全新的感覺,帶來愉快的瀏覽,因為我們一直在這里恭候您的光臨。

陸水湖風景區辦事處不僅是休養生息、藏精蓄銳的理想場所,更是謀求發展、施展鴻圖的風水寶地。辦事處黨委、行政按照赤壁市委、市0“大工業、大城建、大旅游”的發展戰略,盡快地把陸水湖建設成為赤壁物流中心,鄂南工業新城,華中旅游圣地,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依托生態特色,盤活資源存量,對傳統的一二三次產業結構作戰略性的調整,按照“項目先行、園區帶動、特色開發、整體推進”的思路,充分發揮水陸兼得的物流交通和山水兼備的旅游風光的優勢,打好旅游牌,譜成生態曲,唱響發展歌,為早日邁進工業強鎮、文明城鎮、旅游名鎮而努力奮斗。辦事處人民將以最大的開發熱情,寬松的開發環境,優惠的開發政策,迎接五洲賓客觀光旅游,開發建設,讓有識之士在陸水湖緹扒蟹岷竦摹按匆道蟆笨賞肌�

陸水湖風景區辦事處地處赤壁市區南郊,北環陸水水庫,東挽幕阜山余脈,西接京廣路線、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轄7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其中蒲紡集團3個),總人口44607人。版圖面積2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66畝,山場林地面積13.3萬畝,水果面積4500畝,水域面積57平方公里。

陸水湖風景區辦事處經濟實力較強,發展基礎日益看好。這里素有“十里紡織城”之稱,基本形成了紡織服裝、建材治煉、電子電纜、造紙包裝、竹編工藝等支柱產業,是鄂東南工業重鎮。境內有楠竹、水果、水產、蔬菜、禽畜等五大品牌農業,是荊楚著名的楠竹、水果、水產之鄉。陸水湖集山、水、林、洞于一地,融萬象之美于一體,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水滸城千島并發、玄素洞鬼斧神工、雪峰山冬暖夏涼,各類景觀獨具特色,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明清時代,就是市六大集鎮之一,是臨湘、崇陽、通城、修水四縣物資集散地,1951年建新店鎮,1958年改蒲首公社,1975年更名新店公社,1987年建鎮。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30公里。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2.9萬。蒲(圻)新(店)公路、蟠河水道,穿境,離107國道9公里。轄新店街居委會和新店、望夫山、益陽橋、獅古山、花亭橋、龍門橋、大湖嶺、彭家嶺、闞家嘴、土城、茶鋪、荷葉塘、雨亭嶺、官山坳、馬蹄湖、蒲首山、朱巷、石人1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油料、茶葉、苧 麻,有萬畝茶園和名貴特產“春魚”。鄉鎮企業有建材、造紙、制茶、碳酸鎂等行業。古老的四條石板街素有“小漢口”之稱。有三國東吳孫權所筑的土城太平城和明朝大學士國子監祭酒魏觀的讀書臺遺址。

趙李橋鎮地處湖北省東南部,與湖南臨湘市接壤,素有一腳踏兩省,雞鳴聞三鎮之稱。全鎮總人口3.6萬人,下轄9個村,3個社區,國土面積124.7平方公里,是湘鄂兩省三縣五鎮交通樞紐,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京廣鐵路、107國道穿境而過,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自然資源豐富。現有耕地面積11789.3畝(水田10271.4畝,旱地1457.9畝),有茶園基地2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16565畝。有活立木積蓄11萬立方米,楠竹立桿880萬株;境內有含鈣量為98%的鈣石礦藏量20多億立方米;是歐亞萬里茶道的源頭之一,是我國的青磚茶之鄉、楠竹之鄉,全國名優綠茶重要產地之一,盛產糧、竹、茶、黃桃等特色農產品。

旅游資源優越。自然風光秀美,旅游資源發展形成羊樓洞明清古街,瑜伽學校、老知青茶莊、圓通寺、142烈士陵園、洞天福地休閑山莊、柳林休閑農莊等景區為代表的茶文化旅游,羊樓洞古街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統古村落保護單位,羊樓洞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與卓爾集團簽約投資20億元卓爾羊樓洞古鎮項目,將羊樓洞明清古街、知青茶莊、松峰山、松峰港河、王家灣水庫打造為國內外盛名的系列禪茶古鎮景區。以梵音瑜伽、黃桃種植、戶外攀巖、農場基地為主的柳林農業生態休閑基地正在形成。

基礎設施完善。境內建有日產5000噸自來水廠,建有110kv變電站一座,全鎮村村開通了電話、網絡,村級公路村村通。趙李橋人杰地靈,文化教育事業發達,3所中小學、4所幼兒園教學設備配套齊全,采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醫療設備先進,技術成熟,基本能滿足小病不出鎮的要求。鎮內還建成了日處理1000噸的污水處理廠,初步建成了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極大方便了群眾辦事。

產業基礎雄厚。工業企業166個,其中規模企業20個,個體工商戶1880戶,從業人員9725人,形成茶產業、文化旅游業、竹木加工業、鈣石加工等支柱產業,有趙李橋磚茶廠、乾泰恒兄弟茶業有限公司、洞莊茶業為代表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20余家、竹木加工企業100余家、從事鈣石加工研發的企業60余家,趙李橋磚茶廠是國家定點民族貿易用品生產企業和同行業唯一中華老字號企業,是磚茶生產國家行業標準制定者之一,其規模、產量居中國同行業之首。轄區還擁有磚茶產業園、鈣石工業園區。竹木產業園等3個園區,主要工業種類:茶葉加工、建材化工、冶煉沖壓、激光雕刻、竹木工藝等。

發展成果喜人。趙李橋鎮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國際茶產業論壇暨第五屆中國茶業大會,連續三屆參加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茶交易會,榮獲中國青磚茶之鄉、中國米磚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先后被評為世界茶業第一古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重點鎮,全國千強鎮、湖北省重點口子鎮、百強鄉鎮、咸寧市基層黨建十面紅旗鄉鎮和赤壁市124城鎮、目標考核先進鄉鎮、產業空間布局規劃重點鎮,是咸寧市委打造湘鄂兩省區域合作先行示范區。

茶庵嶺鎮位于赤壁市南部,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贛中心縣委所在地,北距省會武漢100公里,南臨湖南岳陽60公里,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武廣高速客運專線、武深高速穿鎮而過,交通便捷,區位優越。全鎮版土面積101平方公里,轄21家鎮直單位,9個行政村,8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萬人。全鎮設置黨委1個,黨總支1個,黨支部17個,黨小組75個,共有黨員607人。機關黨員39人(女性黨員5人),在職黨員21人,改非黨員8人,退休黨員10人。全鎮耕地面積2.7萬畝,山林面積8萬畝,水面8000畝。

1951年置茶庵鄉,1987年建茶庵嶺鎮。

1958年建車埠、斗門2個公社,1975年合并置車埠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建鎮。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15公里。面積140平方公里,人口4.1萬。蒲(圻)洪(湖)公路及陸水河穿境而過,設有汽車、輪渡、客貨運輸站。轄車埠、楓橋、大名山、煙竹坡、芙蓉山、黃土垸、梅湖、白駒橋、節堤、皂潭、華家垸、熊家嶺、丹塘、盤石垸、鼓潭、官田、馬坡口、肖橋、神明山、偏髻山、楊家鋪、斗門橋、樟木嶺、天井山、南塘湖、建立、林場、漁業28個村委會和車埠街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油料、苧麻、茶葉,苧麻是咸寧地區重要產區之一。鄉鎮企業有建材、化纖、麻紡、機械等行業,1994年省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鄉鎮”稱號。鎮西楓橋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蒲圻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機構所在地。

赤壁鎮,因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而得名,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七大戰役中至今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遺址。地處湖北省赤壁市西北38公里長江中游南岸。她東負幕埠群峰,達吳越蘇杭;西通巴蜀,挽江漢沃土;北望荊州,觀黃鶴白云;南下粵港,直底洞庭三湘,是赤壁市糧、油、茶、果農業大基地,又是湖北省旅游名鎮——湖北省三峽旅游線與“三國”旅游線上的一顆璀燦明珠。全鎮國土面積82.7平方公里,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面積2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人,境內水陸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丘陵、平原兼而有之,湖泊星羅棋布,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長江深水碼頭、旅游碼頭、赤壁——烏林長江汽車輪渡及連接107國道、京廣鐵路的214省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既是九省通衢、鎖湘鄂交通的咽喉,又是聞名海內外的旅游名勝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赤壁乃千年古鎮,人杰地靈,楚風盡染,群英聚會。諸葛借風,家喻戶曉;火燒赤壁,婦孺皆知;周郎雄風,盡顯風流……

往事越千年赤壁揮戈曾問鼎,宏圖展未來東風助我再騰飛。赤壁鎮再借改革發展的東風,投身市場經濟大潮,仰先賢之靈氣、承諸葛之遺風,用“巧借東風”的智慧,個個爭做改革的諸葛亮;借“火燒連營”的謀略,人人爭當開放的公瑾周郎;引“苦肉詐降”的妙計,甘當黃蓋樂于奉獻、勇挑大梁;諳龐統夜讀兵書、巧獻“連環”,啟迪人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勤學向上,樹立起“高起點團結奮進、高標準爭創一流”的赤壁精神旗幟,使赤壁古鎮青春煥發經濟日臻繁榮,社會聲譽鶴起,被國家建設部列入全國城鎮建設500強。2006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完成33267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3640萬元,招商引資達到2000萬元,農民純收入3250元。目前,全鎮農業形成了林紙、優質稻、油菜、棉花、苧麻等五大產業,逐步形成了水陸運輸、農副產品加工、旅游產品等支柱產業,鎮、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經濟實力的加強,促進了文化、教育、衛生、科技的發展。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旅游事業突飛猛進,基礎設施功能齊全,投資環境寬松優越。移動、連通兩大數字通信信號全覆蓋、互連網、有線電視、11萬伏高壓變電系統、鄉鎮一級客運車站、深水碼頭、日產5000噸的自來水廠,為赤壁鎮的經濟騰飛帶來了活力,鎮黨委、鎮0出臺了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湖北三國赤壁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投資3.1億元的赤壁景區擴建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二期工程對赤壁古戰場的修建再現已全面啟動。

孔明憑東風靈聚一江春水滋饒赤壁,公瑾有奇計廣邀四海英才大展鴻圖,悠久燦爛的赤壁文化、勤勞智慧的赤壁人民竭誠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觀光旅游,共創美好明天。

原系一片荒湖,為三國時期周瑜水軍的閱兵場,1966年建東方紅農場,1983年置柳山湖鄉,1987年建鎮。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40公里,距三國戰場赤壁2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人口1.1萬。陸水河和蒲(圻)洪(湖)公路過境。轄柳山、團山、吳家門、易家堤、臘里山、寶塔山6個村委會。農業盛產水稻、棉花、油料、淡水魚等。鄉鎮企業有建筑材料、糧油加工、食品佐料等行業。境內有色金屬儲量豐富,有條長達數公里、寬幾十米的黃金礦藏帶,還有銀、銅、鐵、錳、銻、鎢等。.。

1951年為洪嶺、熊嶺、青云、賀龍、長流、西涼、神山、埠頭8個小鄉,1956年置神山區,1958年劃歸官塘公社,1975年改神山公社,1983年置鄉,1987年建鎮。位于市境東北部,距市府29公里。面積187平方公里,人口4萬。蒲(圻)神(山)公路過境。轄西良嘴、龍嶺、長嶺、徐嶺、高嶺、鐘嶺、神山、大橋、楊橋、鳳凰、黃上橋、文清、埠頭、油鋪嶺、蓮塘、鐘鳴橋、宋家河、馬家鋪、青云洞、白龍畈、畢家畈、丁母山、嶂山、長山、熊嶺、蔡橋、洪嶺、五里界、渡母橋29個村委會和神山街居委會。山湖交錯、土地肥沃,素稱“魚米之鄉”。農業盛產水稻、油料、苧麻、淡水魚、蓮藕。鄉鎮企業有巖棉、硅酸鋁、保溫材料、麻紡、油漆、建材等行業。境內有被譽為“江南第一溶洞”的神龍洞。

1958年建中伙、高橋2公社,1975年并入南港復置中伙公社,1987年建中伙鋪鎮。位于市境東部,距市府12公里。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2.1萬。京廣鐵路、107國道穿境而過,設有火車、汽車客運站。轄中伙鋪、安豐、三眼橋、泉洪寺、碣家橋、瑯橋、南門山、南山寺、掘泉、南北沖、花園、煙墩嶺、官莊、禮莊、長山15個村委會和紅山巖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油料、茶葉等。鄉鎮企業有建材、鑄造、水磨石和糧油加工等行業。境內煙墩是三國東吳在此設的烽火臺,漢朝丁氏元帥為了悼念母親,在此建立“玉皇庵”和“白羊庵”,現仍留有舊址。.。

1951年為官塘鄉,1958年改和平公社,1983年置官塘驛鄉,1987年建官塘驛鎮。位于市境東部,距市府25公里,與 c 咸寧市相鄰,面積154平方公里,人口3.8萬。京廣鐵路、107國道穿境。轄官塘驛、汪泉、雷公橋、石榴泉、西灣畈、麥園嶺、郭家灣、白羊畈、小林橋、泉洪嶺、芳秀畈、矮嶺、大貴畈、歐家鋪、鳳山、燈籠山、東塘、雙丘、郭家畈、黃沙畈、張司邊、韭菜嶺、澄水畈、伍家嶺24個村委會和振興街、驛井、楊姑林3個居委會。煤碳儲量豐富。農業產水稻、油料、苧麻、竹木等。鄉鎮企業有采煤、建材、化工、竹木加工等行業。其竹筷、竹席、保健餐具遠銷日本和歐美。1994年省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鄉鎮”稱號。

一、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

黃蓋湖農場地處赤壁市西北37公里處,北毗古戰場赤壁鎮,東與車埠鎮接壤。西北與洪湖市隔江相望,南與湖南省臨湘市黃蓋鎮一衣帶水。1959年10月由湖北省農墾廳批準,成立湖北省國營黃蓋湖農場,農場成立后,直至1993年3月,歷來屬農墾部門和縣(市)雙重領導。1964年以前,屬孝感專署農墾局所轄;1965年后,歸咸寧地區農墾局所管。明確為副縣級政企合一單位。1993年3月咸寧地區再次明確黃蓋湖農場為咸寧地區農墾管理局所屬副縣級單位。2002年2月咸寧市在進行對國有企業進行綜合改革的過程中,將黃蓋湖農場移交赤壁市管理。2004年12月由赤壁市委、市0批準,設立赤壁市黃蓋湖管理區,與黃蓋湖農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運作模式。

二、國土面積與人口經濟基本情況

國土面積2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800畝;農場內常住人口12067人,其中農業人口9178人。2006年農場總產值11193萬元,人平收入達到了3500元,完成上繳國地稅收入115萬元。目前,全場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5182人。

三、農場內設機構及建制。

農場進行了多次改革,精簡機構,機關由原來的十幾個科(室、辦),精簡到現在的三大辦公室(即:黨政綜合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工作人員由原來的近46人,減少到現在的28人。

農業機構由原來的十幾個生產隊,合并到現在的6個農業辦事處。原來每個生產隊的管理干部由6—7人減少到3—5人。

到目前為止,赤壁市直部門延伸到農場的單位有:黃蓋湖財經所、黃蓋湖水陸派出所、黃蓋湖國土資源所、黃蓋湖郵政支局、黃蓋湖電信服務部、黃蓋湖廣播電視服務站、教育中心學校、黃蓋湖衛生院、黃蓋湖糧貿公司、黃蓋湖棉花收購站、八角坳泵站管理處、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畜牧技術服務中心、水利技術服務中心、排灌技術服務中心等機構。

赤壁市余家橋鄉地處赤壁市西南,黃蓋湖之濱,分別與車埠鎮、新店鎮、赤壁鎮接壤,與湖南省臨湘縣隔湖相望,是三國赤壁古戰場的一部分。這里古跡眾多,馬蹄春漲、石嶺殘雪、睦里晴渡、東港漁燈、回龍曉鐘、洪山夕照、黃蓋夜月、洞口清泉等八景享有盛名。

余家橋鄉轄9個行政村、6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000人。全鄉屬丘陵湖區,地勢東高西低。版土面積13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7317畝;水域總面積12萬畝,主要湖泊有東港湖、長海湖、磨刀湖、冷家湖、張家湖等;山林面積達76000畝,主要樹種為馬尾松、杉樹、楠竹、櫧樹、檀樹,是遠近聞名的水產之鄉、苧麻之鄉和赤壁市的糧倉。

一、近幾年余家橋鄉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

過去幾年,是余家橋鄉發展史上不平凡的幾年,從撤鎮到設立開發區再到設鄉,余家橋經歷了許多的曲折和艱辛,也飽嘗了成功的幸福和喜悅。近幾年來,鄉黨委一班人以“-”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帶領全鄉干部群眾克難奮進,真抓實干,經受住了非典疫情、洪災旱魔等天災-的嚴峻考驗,開創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局面。全鄉主要社會經濟指標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態勢;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億元,較上年增長16.7%;綜合財政收入達到270萬元,增長16%;農村人平純收入達到了2900元,增長12%;招商引資達到了2870萬元,其中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達到4個。

(一)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近三年來,該鄉始終把發展作為執政興鄉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切入點,積極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1、大力招商引資,特色水產養殖業開發成果顯著。三年來,鄉黨委一直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一號工程”、“一把手工程”、“一票否決工程”來抓,通過親情招商、以商招商、網上招商等途徑,共引進項目10個,引資金額達2870萬元。主要是以山水資源開發為重點,做大做強了特色水產養殖業。

湖北省赤壁市蒲紡工業園區地處鄂南三國赤壁古城——赤壁市,東毗鄰赤壁市經濟開發區,南靠國家級名勝風景區——陸水湖。北距武漢市132公里,南距岳陽市90公里。京廣鐵路、在建京廣高速客運專用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在建寧樟高速公路、107國道和長江黃金水道掠身而過,省級公路赤通公路貫通其中,廠區專用鐵路連接京廣線直達園區中心地帶,交通十分便利。整個園區規劃面積約3.3平方公里。園區主體原為湖北蒲紡集團公司,屬國家大型一檔紡織聯合企業,有職工15000人。其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2348工程二處,是1969年總后勤部投資興建的“三線軍工企業”。1975年移交湖北省,為湖北省省屬企業。蒲紡曾以驕人的業績,多次躋身全國企業500強,是湖北省利稅大戶,為全省紡織工業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

由于在90年代中末期經濟轉軌時期受到沖擊,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滑坡,2004年由湖北省下放到赤壁市實行屬地管理。隨之對企業進行了全面改制,主體企業全部納入國家政策性破產,職工得到妥善安置。湖北省及咸寧市、赤壁市的主要領導對搞活蒲紡非常關心,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包括三線調遷政策、技改貼息等特殊政策支持招商引資工作與民營企業的發展。包括香港大誠集團、臺灣大利集團公司、浙江盛宇集團公司、武漢道琪服飾有限公司、福建長樂空調冷凍工業公司等企業先后落戶蒲紡創業。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園區內現有企業4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0家。已經初步形成一個以輕紡為主體,各種產業聚集配套協調發展的格局。

赤壁市滄湖生態農業開發區地處赤壁市西南,周邊于赤壁鎮、黃蓋湖、余家橋鄉相鄰,距赤壁市城區31公里,總人口2765人,國土面積22.5平方公里,下轄二個村(湯家咀村、普安村)、三個場(滄湖漁場、原種場、鋪棋咀漁場)、一個公司(赤壁市天綠香蓮有限責任公司)。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一本之道精品乱码 | 日本道免费综合中文字幕 | 一级激情AV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 | 色色国产亚洲欧美 | 日本国产亚洲一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