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恩施州各縣市歷史沿革

恩施州各縣市歷史沿革

恩施古稱南海(見《海內南經》)。

春秋時期與萬州、奉節、長陽等地同屬巴國,常聚集水師攻楚,國界在東北方向,達今河南鄧州。

時楚之先祖竹融氏尚未出生。

歷數代,巴國兵敗,降楚(見《左轉》,此事記于公元前1300年),距今3300余年。

據吳定源編《恩施市地理史料》載:禹貢分天下(華夏)為九州,恩施為荊州、梁州交界之域。

春秋時屬巴子國,戰國時屬楚巫地,秦時屬黔中郡。

漢時屬南郡巫縣南境,隸荊州。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平荊州,分南郡枝江以西為臨江郡。

赤壁戰后,地為蜀有,蜀改臨江郡為宜都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轉屬吳國。

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七月,分宜都郡西部為置建平郡,析巫縣南境置沙渠縣,隸荊州。

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滅吳國,沙渠縣改屬晉之建平郡(此時轄八縣),仍隸荊州。

南北朝時,宋、齊因之,仍為沙渠縣。

后周于沙渠縣置施州及清江郡治所。

分沙渠部分為烏飛、鹽水兩縣,以烏飛屬施州,于鹽水置亭州及資田郡。

隋開皇初,廢清江、資田二郡,改烏飛為開夷縣。

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沙渠縣為清江縣。

大業初,改亭州為庸州;后廢除,復置清江郡,轄鹽水。

后又廢施州,擴大清江郡,轄清江、鹽水、開夷,隸荊州。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廢清江郡,復置施州,領清江、開夷二縣。

唐朝武德初置江州,鹽水縣屬之。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鹽水縣,入清江縣。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清江縣屬江南道。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廢開夷縣入清江縣。

清江縣為施州治所所在地。

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將全國分為十五道,清江縣屬黔中道。

天保元年(公元742年),改施州為清化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施州,隸黔中道。

五代時,施州先屬后梁,后為后唐所有,旋屬后蜀。

宋朝清江縣屬施州,隸夔州路。

清江縣南設羈糜珍州(后改為高州,復改為西高州),州之北界偏今恩施市境。

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施州領清江、建始兩縣,隸夔州路總管府。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并清江入州,領建始一縣,屬四川行省。

明代洪武初裁施州。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5月復置施州,屬夔州府。

六月兼置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

12月屬湖廣都司。

后州廢,存衛。

領所一(即大田軍民千戶所),宣撫司四(即施南、散毛、忠建、容美宣撫司),安撫司九(即東鄉五路、忠路、忠孝、金峒、中峒、龍潭、大旺、忠峒、高羅安撫司),長官司十三(即搖把峒、上愛茶峒、下愛茶峒、劍南、思南、盤順、椒山瑪璃、五峰石寶、石梁下峒、水盡源通塔平、木冊、鎮南、唐崖長官司),蠻夷官司五(即鎮遠、隆奉、西坪、東流、臘壁蠻夷官司)。

施州衛治所在今恩施市內。

清朝初仍循明制,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裁施州衛,改為施縣,翌年改為恩施縣,隸歸州。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各土司呈請歸流,廢除土司制,實行流官制(即改土歸流)。

以土司各境及恩施、建始兩縣,設施南府;治所在今恩施市;轄恩施、建始、利川、宣恩、咸豐、來鳳六縣,屬湖北布政使司,恩施為附郭首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存縣,恩施縣屬湖北省。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湖北省政府于原荊州、宜昌、施南三府地置荊南道,恩施縣屬荊南道。

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改荊南道為荊宜道。

分原施南府及鶴峰廳地,置施鶴道,屬湖北省,治所在今恩施市。

轄恩施、宣恩、建始、利川、咸豐、來鳳、鶴峰七縣。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存縣。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設鄂西行政區,治所在今恩施市,仍轄施鶴七縣。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巴東縣劃入本區,設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今恩施市,轄八縣。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改為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恩施縣為附郭縣。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東部地區為賀龍等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建立的湘鄂邊蘇區,建有恩施縣蘇維埃及區、鄉蘇維埃。

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淪陷,1938年10月至1945年10月為湖北省臨時省會,亦為中共鄂西特委(省級)駐地。

1949年國民黨為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鄂西南,將湖北省政府又遷恩施,隨即潰散。

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解放,7日恩施縣人民政府成立,所轄地域仍為國民黨恩施縣地域。

1968年1月22日,改稱恩施縣革命委員會。

1981年元月,復為恩施縣人民政府,1981年11月7日,《國務院關于湖北省設立恩施市的批復》國函字〔1981〕字176號,設立恩施市(縣級),將恩施縣施南鎮、紅廟公社和七里公社的七里、貓兒槽、鴨子塘、洗爵溪等4個大隊劃入恩施市,由恩施地區領導。

1982年4月30日,恩施市正式成立。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關于湖北省地市行政體制改革方案的批復》國函〔1983〕字164號,撤銷恩施縣,其行政區域并入恩施市。

1984年1月,恩施縣、市合并正式成立恩施市人民政府。

利川古為廩君國地。

周屬巴國地。

秦屬黔中郡。

漢屬南郡朐忍縣地。

三國初屬荊州建平郡。

蜀漢建興八年(230)置南浦縣,屬巴東郡。

晉、宋、齊、梁因之。

北朝北周置鹽水縣,為亭州資田郡附郭縣。

隋開皇初,廢郡存州、縣。

隋大業初改亭州為庸州,置清江郡,鹽水為庸州清江郡附郭縣。

唐改庸州為施州,改清江郡為清化郡,省鹽水縣為清江縣。

五代仍唐之舊。

宋,復改清化郡為清江郡,隸夔州路,清江縣下置都亭鄉,為今利川縣地。

南宋,縣南屬龍渠縣地。

元,廢郡,以施州隸夔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清江縣入施州,二十五年復置清江縣,以附都亭鄉蠻洞置施南宣撫司、忠孝安撫司。

明玉珍據蜀,置忠路宣撫司。

明立施州衛領所及諸土司,境內為都亭里及施南宣撫司、忠路安撫司、忠孝安撫司、劍南長官司。

另黃中私立支羅峒抗明,于嘉靖四十四年平,改置上、下支羅二百戶所;天啟中置沙溪宣慰司。

清,廢指揮、千百戶,設流衛。

康熙四年(1665),改沙溪宣慰司為宣撫司,改劍南長官司為建南長官司,余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諸司如故。

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衛,領于巡荊道歸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羅百戶所及都亭里地為利川縣,隸巡荊道施南府。

民國初,利川屬湖北省荊南道,后改施鶴道,廢道后直屬省。

1928年屬鄂西行政委員會。

1932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1936年屬于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隸于湖北省恩施專區,利川縣人民政府建立。

相繼建立城關、團堡、汪營、忠路四個區。

1950年為7個區,194個村。

1952年從城關區劃出關東、教場村,建立城關鎮。

1953年為14區1鎮,252個鄉。

1956為10區1鎮,轄113個鄉。

1958年為11個化社,124個管理區。

1960年復區,為10區1鎮,轄113個公社。

1961年轄127個公社。

1962年轄126個公社。

1964年轄128個公社。

1970年屬恩施地區。

1975年撤區并社,轄26個公社、1個鎮。

1983年12月撤銷恩施地區,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縣隸于恩施州。

1986年9月國務院批準,撤利川縣設利川市,仍隸于恩施州,1986年底,全市轄涼霧、元堡、毛壩、柏楊壩、團堡、汪營、建南、謀道、忠路、文斗、沙溪11個區;都亭、東城、西城、城南4個辦事處和1個區級鎮石壩鎮。

下轄109個鄉、11個鄉級鎮。

1988年9月,撤銷建南區廟梁鄉、更新鄉,在廟梁鄉、更新鄉轄區設立柏楊壩渡鄉,鄉政府駐地柏楊壩渡,撤銷建南區楓化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建南鎮。

1989年3月,撤銷涼霧區鐘靈、繼昌兩鄉,分別劃歸官屋基鄉、馬前鎮。

1990年1月,撤銷城南辦事處,其行政區域并入東城辦事處;設立南坪區,將汪營區長樂鄉、野茶鄉、營上鄉、南坪鎮和柏楊壩區馬坪鄉、劃歸南坪區管轄,區公所駐南坪鎮;5月,撤銷團堡區土橋鄉,轄區并入東城辦事處,將建南區昌金鄉劃歸汪營區管轄。

1992年3月,撤銷謀道區齊躍鄉,成立齊岳山牧業經濟開發區,將下磁鄉部分村劃歸牧區管轄;9月,成立騰龍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都亭和東城的部分村。

1996年12月,撤區建鄉,建南、汪營、柏楊壩、忠路4個區改為鎮,團堡、元堡、毛壩、沙溪、文斗、南坪、謀道、涼霧8個區改為鄉,設立長順鄉,鄉政府駐地長順壩,撤銷103個鄉人民政府和11個鄉級鎮人民政府。

1999年7月成立長順鄉;9月,撤銷團堡鄉,設立團堡鎮,撤銷謀道鄉,設立謀道鎮。

同年,全市轄3個街道7鎮、7鄉、2個經濟開發區。

2001年3月,撤銷長順鄉,劃歸文斗鄉管轄;撤銷石壩鎮,劃歸汪營鎮管轄,撤銷西城街道,劃歸都亭街道管轄。

2002年8月,騰龍洞經濟開發區與東城街道合并,齊岳山經濟開發區與謀道鎮合并,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2013年1月撤毛壩鄉設毛壩鎮,同年全市轄2街道辦事處、7鎮、5鄉至今無轄區變化。

上古為廩君國屬地;唐虞(夏商)為荊、梁二州之地;周朝為夔子國屬地,治所在今秭歸;春秋為巴子國屬地;戰國為楚國巫郡屬地;秦朝為黔中郡屬地;漢朝為南郡屬地;后漢建安十三年(208),為蜀之領土;后漢建安十五年(210),隸屬宜都郡巫縣;建安二十一年,隸屬固陵郡巫縣;三國蜀章武元年(221),隸屬巴東郡巫縣;章武二年(222),為吳之領地;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260)置縣,隸屬荊州府建平郡;西晉太康五年(284),撤銷建始縣,尋復置,隸屬荊州府建平郡;劉宋(424)初,廢;齊、梁(479)復置;北周建德三年(574),改置業州,隸屬益州總管府;業州領一郡,即軍屯郡,軍屯郡下轄一縣,即建始縣。

三級政區同地,治所同城,位于三里槐坦州基山下棉花壩;隋大業元年(605),廢州置縣,隸屬清江郡;唐武德元年(618,即隋大業十四年),復置業州,以業州轄建始縣;唐貞觀八年(634)撤銷業州,隸屬黔中道施州;宋代,隸屬夔州路總管府;北宋將治所從棉花壩遷今業州鎮所在地;元代,隸屬夔州路總管府;元至正二十二年至明洪武四年(1362-1371),隸屬大夏國(明玉珍及子明升以四川為主建立的農民政權)施南萬戶府;明洪武四年(1371),隸屬湖廣都司施州衛;洪武二十三年(1390),隸屬四川夔州府;清初,隸屬四川夔州府;乾隆元年(1736),因建始距夔州三百余里,為施南府入省必由之路,故撥歸施南府;乾隆元年至宣統三年(1911),隸屬湖北布政司施南府;民國元年(1912),廢府存縣,直屬湖北省;民國二年(1913),隸屬湖北省荊南道;民國十五年至十六年(1926-1927),隸屬湖北省施鶴道;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年(1928-1931),隸屬湖北省鄂西行政區;民國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932-1935),隸屬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春至秋,賀龍領導的工農紅軍在官店口建立革命根據地,并先后成立縣、區、鄉蘇維埃政府,縣內兩種政權并存分治;民國25年(1936)至1949年11月4日,隸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5日至1983年8月18日,隸屬湖北省恩施專署;1952年銅鼓包鄉劃歸四川巫山縣轄;1958年,馬坪、高峰兩鄉劃歸巴東縣轄;1983年8月18日至1993年4月,隸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至今,隸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夏禹設九州屬荊州地。

《尚書·禹貢》(戰國時期魏國的人士托名大禹的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載“荊州之域”。

《尚書·禹貢·九州考》(梁啟超著)載:西至宜昌府之巴東,是荊州之界也。

《禹貢錐指》(清·明渭著):荊之西界,無可見。

約略言之,自巴東逾江西南為建始、施州。

夏末商初。

屬廩君巴國地。

《華陽國志》(東晉·常璩著)載:“禹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與焉。”周。

西周至春秋中期,屬夔子國。

春秋中期至戰國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屬楚國南郡巫縣。

《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著)載。

巴東縣,周,夔子國。

戰國,屬楚。

《湖北省建置沿革》(蔡東藩著)載:巴東縣,楚之巫郡也。

秦。

屬荊州南郡巫縣。

《古今圖書集成》載:秦漢皆巫縣地,屬南郡。

漢。

西漢,屬荊州南郡巫縣。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屬永寧郡巫縣,建安六年(201)屬巴東郡巫縣,建安二十一年(216)屬固陵郡巫縣。

《華陽國志》載: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分巴東郡為三郡,以魚腹(亦為人復,今奉節)為固陵郡,郡治白帝城。

三國。

蜀章武元年(221)蜀,宜都郡地。

吳黃武元年(222年)蜀吳猇亭之戰后劉備兵敗后并入吳,屬吳北荊州建平郡巫縣。

郡治秭歸東。

清同治版《巴東縣志》載:初屬蜀,后入吳,隸北荊州建平郡巫縣。

《三國會要》(楊晨著)載:魏立北巫縣,《明帝紀》作巫縣,(漢巫縣境屬南郡,有巫山,有白帝城,且南及巴東、建始、恩施等縣)。

吳永安三年(260)屬荊州建平郡地。

晉。

晉太康元年(280)屬荊州建平郡巫、秭歸縣地,郡治巫縣。

南北朝。

南朝。

宋,泰始五年(469)屬益州建平郡歸鄉縣,時置三巴校尉于白帝城,立府,郡治在今舊縣。

齊,建元二年(480)屬巴州建平郡歸鄉縣。

北梁,普通六年(525)屬信州信陵郡歸鄉縣,郡治移至今五里堆。

陳,太建二年(570)屬信州信陵郡,州治安蜀城,郡治今五里堆。

北朝。

周天和三年(568),屬樂鄉縣。

《湖北省建置沿革》載:泰始五年(469)分荊州之巴東、建平,益州之巴西、橦梓,三巴校尉于白帝城,以孫謙為巴東、建平二郡太守,立府以鎮“三峽蠻”。

普通六年(525)分置建平郡,秭歸、歸鄉(今巴東)、新浦(今建始)三縣置信陵郡,屬信州。

后周天和三年(568)廢郡,縣改名樂鄉縣。

隋。

隋初(589)屬信州樂鄉縣,廢郡,州治白帝城,縣治從五里堆移回舊縣坪。

開皇十八年(598)樂鄉縣更名為巴東縣,屬信州,州治白帝城,縣治舊縣坪。

巴東縣名始后無更名。

《天和郡縣外志》(唐·李吉雨著)載:后周天和三年(568)廢郡,縣改名樂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為巴東。

清同治版《巴東縣志》載:隋曰巴東,自是縣名無改。

唐。

大業三年(607)屬梁州巴東郡,郡治人復(亦稱魚腹,今奉節)。

武德二年(619)屬山南東道歸州,是年夔州分置歸州,州治秭歸。

天寶元年(742)屬山南東道巴東郡,郡由歸州改,郡治秭歸。

乾元元年(758)屬山南東道歸州,郡復為州。

五代:屬前蜀歸州,后唐同光三年(925)屬南平歸州,至后周顯德七年(960)歸宋。

宋。

北宋乾德元年(963)屬荊、湖北路歸州,咸平二年(996)分為荊湖北路。

南宋建炎四年(1130)屬夔州路歸州,紹興五年(1135)屬荊州湖北路歸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屬夔州路歸州,淳熙十四年(1187)復,十五年(1188)又隸夔。

宋乾道年間(1165-1173)縣治從江北舊縣坪移至江南金子山麓。

清同治版《巴東縣志》載:唐設采訪使,宋設安撫司,初隸湖北路,后改隸夔州路。

俱歸州巴東郡。

元。

至元二十年(1283)屬湖廣行省歸州。

至正十五年(1355)隸屬四川行省歸州。

至正二十四年(1364)屬夏主明玉珍地。

明。

洪武九年(1376)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夷陵州、巴東縣。

隆慶四年(1570)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歸州。

《明史·地理志》載: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歸州、巴東縣,洪武九年(1376)改屬夷陵州。

隆慶四年(1570)還屬。

清。

順治元年(1644)屬南明(朝)歸州。

康熙三年(1664)屬湖北布政使司荊州府歸州。

康熙中期直隸于荊州府。

雍正七年(1729)屬湖北布政使司歸州直隸州。

雍正十三年(1735)屬湖北布政使司荊宜道宜昌府。

《清史稿·地理志》載:明置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旋設湖廣巡撫及總督。

順治三年(1644)分置湖北布政司,領湖入,并設湖北巡撫。

巴東縣,屬湖北布政使司荊州府歸州。

康熙中,直隸荊州府。

雍正六年(1728)屬直隸歸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屬宜昌府。

《湖北省建置沿革》載:湖北布政使司,荊宜道,宜昌府,巴東縣。

明嘉靖版《巴東縣志》載:元,分巴東為新化二縣,(今屬野三關鎮境內)屬歸州。

明,初屬夷陵,后并新化為一縣屬歸州(分巴東為新化二縣,嘉靖后明清通志、縣志均所未錄)。

明末清初,野三關以南屬容美土司地。

《容美土司史料匯編》載。

容美土司(今鶴峰縣)轄地擴展至巴東南部,包括今楊柳池、連田、小龍、支峒、野三關、清太坪之桃符口、三里城、南潭、長灘、綠蔥坡、南方嶺。

設有長官司、副長官司、參將、千戶、族長、舍把等土官。

明嘉靖年間,巴東知縣為遏制容美土司擴展其轄地,遂設連田關、石柱關、野廂關(今野三關)巡檢司和金雞口紅砂堡、施建要道八十里楊柳荒及三尖觀召化堡。

中華民國。

《湖北縣政概況》、《鄂西志稿》載:民國三年(1914)廢府制,直隸湖北省。

民國四年(1915)屬湖北省荊州南道。

民國十一年(1922)屬湖北省荊宜道(一說為1921年)。

民國二十一年(1932)隸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隸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直隸于湖北省。

民國二十九年(1940)復隸屬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1月3日解放后,隸屬湖北省恩施專區。

1970年屬湖北省恩施地區。

1983年12月屬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縣人民政府駐地從老城遷至黃土坡新城。

1993年4月州更名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隸屬關系未變。

2002年9月,縣人民政府駐地從黃土坡新城遷至西瀼坡。

古為廩郡國,州屬夔子國,春秋為巴子國,戰國屬巫郡地,秦漢為黔中郡,漢歸南郡,三國屬荊州建平郡,西晉及隋屬清江郡,唐屬黔中郡,五代時屬羈縻感化州,宋為順州、保順州、商州,元隸施州。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設東鄉五路安撫司、高羅安撫司、木冊安撫司。

明洪武五年(1372),設忠建長官司。

明永樂二年(1404),施南宣撫司治所由夾壁龍孔壩(今利川市毛壩鎮龍孔壩)遷入縣內椒園鎮水田壩,因戶口減少降為施南長官司,隸大田軍民千戶所,明永樂四年復升為施南宣撫司。

同時將沿邊溪峒宣撫司改設忠峒安撫司,隸施州衛。

施南宣撫司治所在明末遷入明珠山北麓(今珠山鎮)。

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廢除施南等六土司。

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施南宣撫司治所設縣,命名宣恩縣。

至宣統三年(1911)9月7日,施南反正,直隸湖北布政使司施南府。

公元1912年,廢府存縣,宣恩縣直隸湖北省。

1915年改屬荊南道,1925年改屬施鶴道,1927年廢道復隸于省。

1928年改屬鄂西行政區1932年屬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湖北第七行政督察區,直至1949年11月10日宣恩解放。

1949年11月11日成立宣恩縣人民政府,隸屬恩施專區。

1950年1月,全縣劃為城關區、獅長區、沙道區、曉關區、高羅區共五個區。

1950年4月、10月經恩施行政專署批準,將恩施縣三岔區轄的涼風、白果、芷藥以及向家和大河壩各一部分劃歸宣恩管轄,又將恩施縣雙河(濟安)區轄的粟谷塆、挖斷山、頭棚、長坪和鶴峰縣中營區轄的川東劃歸宣恩縣椿木營管轄。

1970年屬恩施地區。

1983年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1993年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至今。

1995年5月1日,州委、州政府決定將宣恩縣李家河區、沙道區、沙坪區、高羅區及雪落寨鄉交來風縣代管。

1996年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區建鄉。

1998年2月,州委、州政府決定,沙道溝、李家河、高羅、沙坪4個鄉鎮(雪落寨鄉在來風縣代管期間并入沙道溝鎮)取消來風縣代管,交回宣恩縣管轄。

周朝以前屬蠻夷國。

周期初年是巴子國的地方,以后是子國地;戰國是楚國巫郡的地方;秦朝屬黔中郡;漢朝屬武陵郡;東漢合到南郡;三國到晉朝屬建平郡管轄;齊梁時屬宜都郡管轄;北周劃分現在的咸豐、來鳳、宣恩三個縣的地方叫烏飛縣;隋朝將今咸豐、來鳳兩縣的地方取名開夷縣,屬施州管轄;唐朝將州改為郡,取消開夷縣設清江縣(包括現在的恩施、宣恩、來鳳、咸豐、利川大片地方)五代又劃分現在的咸豐、來鳳兩縣地方為感化州。

宋朝為富州地,后改為羈縻柔遠州,初名懿州,后改為安定州;元至三十一年(1294)改州設散毛府;至正六年(1346)改為散毛寨,同時設置唐崖司、龍潭司、金峒司;明洪武五年(1372)定其地,七年(1374)割散毛司地之半(今咸豐縣龍潭河以南地)設大田軍民千戶所,轄大旺、龍潭、唐崖、金峒、西坪各司地;二十三年(1390)置大田軍民千戶守御;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將大田軍民大戶所及唐崖、龍潭、金峒、西坪各土司地共設一縣,經湖廣總督邁桂奏請清世宗皇帝欽定為咸豐縣,蓋取“咸慶豐年”之意。

民國元年(1912)發府存縣,直隸于省;民國四年(1915)屬荊南道;十五年(1926)屬施鶴道;十六年(1927)廣道復隸于省;十七年(1928)屬鄂西行政委員會;二十一年(1932)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四月十六日,改為第七督察區專員公署,至三十八年(1949)咸豐均屬之;1949年11月11日(農歷已丑年九月二十一日)縣城解放,咸豐縣人民政府隨之成立,隸屬湖北省恩施地區行政公署(原為恩施地區專員公署)。

1970年屬恩施地區。

1983年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周為巴子國五溪地。

春秋戰國屬楚巫郡地。

秦隸黔中郡。

漢屬武陵郡。

三國時屬吳荊州武陵郡。

西晉屬荊州武陵郡。

南北朝時屬宋建平郡,齊、梁建宜都郡,周為烏飛縣地。

隋隸于清江郡。

唐隸于施州。

五代屬羈縻感化州。

宋為富州,后為柔遠州,仁宗時,置散毛司,以覃野毛為散毛宣撫使司。

元初為柔遠州,后廢州為散毛洞。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升為散毛府,屬四川行省。

元至正六年(1346)改為散毛誓崖等處軍民宣撫司。

元末,明玉珍據蜀時,改為散毛沿邊軍民宣慰使司都元帥。

明初,復廢司為師壁峒。

明洪武七年(1374)五月,改散毛沿邊宣慰司,割其半為大田所,屬四川重慶衛。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廢為散毛宣撫司,屬湖廣都司施州衛。

明永樂二年(1404)五月置散毛長官司,屬大田軍民千戶所。

明永樂四年(1406)三月,升宣撫司。

清朝順治初仍為散毛宣撫司,屬施州衛。

清朝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衛,屬歸州恩施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廢散毛、大旺、卯洞、漫水、百戶、東流、臘壁七土司。

清乾隆元年(1736)建立來鳳縣,因鳳凰降臨棲息翔鳳山的傳說得名,屬湖北布政使司施南府,全縣設體乾、達德、聚倫等3鄉,編戶12里、48甲。

清宣統三年(1911)九月,施南反正,來鳳獨立自治。

民國3年(1914),廢府存縣,來鳳直隸于省。

民國4年(1915),屬荊南道。

民國15年(1926)改屬施鶴道。

民國16年(1927)廢道復隸省。

民國17年(1928),屬鄂西行政區,來鳳為特別小縣。

民國21年(1932),改鄂西行政區為第十行政督察區,仍轄施鶴道舊屬各縣。

民國23年(1934)列來鳳為三等縣。

民國25年(1936),改第十行政督察區為第七行政督察區,仍轄原領各縣。

民國34年(1945),推行地方自治,定來鳳為三等縣,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直至1949年10月,隸屬未有變動。

1949年11月9日,來鳳解放,隸湖北省恩施專區。

1979年12月19日,《國務院關于湖北省設立來鳳土家族自治縣的批復》國發〔1979〕291號,撤銷來鳳縣建制,設立來鳳土家族自治縣,隸恩施地區。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關于湖北省地市行政體制改革方案的批復》國函〔1983〕字164號,撤銷來鳳土家族自治縣,恢復來鳳縣建制,隸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后改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新中國成立后,來鳳縣行政區劃歷經1952年、1958年、1975年等三次大調整,至1983年底,全縣設接龍橋、綠水、卯洞、大河、舊司、高洞、革勒車、三胡8個人民公社和翔鳳鎮,轄159個生產大隊、2036個生產小隊。

1984年6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設區建鄉,全縣設8區2鎮,下設48個鄉4個區轄鎮、2個辦事處,6個居委會,202個村。

原卯洞公社改名為百福司鎮,所轄興隆、魚塘、洗車、三壩、漫水5個管理區改為5個鄉,劃出成立漫水區。

1993年12月,撤銷接龍橋區,并入翔鳳鎮。

1995年4月,撤銷高洞區所轄花坨鄉,將其所轄區域和舊司區三合鄉官田壩村、革勒車區革勒車鎮小河村劃歸高洞區官塘鄉管轄。

1995年5月,州政府決定將宣恩縣所轄高羅區、李家河區、沙坪區、沙道溝鎮及其所轄雪落寨鄉劃歸來鳳縣代管。

1995年11月,撤革勒車區百興木鄉,所轄村組分別劃入鼓架鄉、太平鄉和高山鄉。

1996年7月,撤區建鄉,年末設9鄉4鎮,即綠水、漫水、高洞、舊司、三胡、革勒車、李家河、高羅、沙坪9個鄉,翔鳳、百福司、大河和沙道溝4個鎮。

1997年4月,原區設76個鄉鎮全部撤銷,改設54個管理區。

翔鳳鎮原土堡鄉、飛機鄉改為辦事處,同時設精神堡、三光(官)坪、育紅橋、花園堡4個街道辦事處。

1998年2月,州政府決定,高羅鄉、李家河鄉、沙坪鄉、沙道溝鎮(雪落寨鄉)不再由來鳳縣代管,仍劃歸宣恩縣管轄。

1999年增設中華山村,隸屬翔鳳鎮管轄。

2001年3月,撤銷高洞鄉并入舊司鄉,同時撤銷新峽等36個管理區和精神堡等6個辦事處,實行鄉鎮直管村體制。

2002年10月,調整合并鄉(鎮)轄部分村,由原來203個村調整合并為185個村。

2003年6月,全縣設立1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年底全縣轄3鎮5鄉,即翔鳳鎮、百福司鎮、大河鎮,綠水鄉、漫水鄉、舊司鄉、三胡鄉、革勒車鄉,185個建制村、1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1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綠水鄉,設立綠水鎮。

2012年9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舊司鄉,設立舊司鎮。

2013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革勒車鄉,設立革勒車鎮。

2015年1月經縣人民政府批復,翔鳳鎮關口村更名為仙佛寺村。

至2015年底,全縣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6鎮2鄉,即翔鳳鎮、百福司鎮、大河鎮、綠水鎮、舊司鎮、革勒車鎮,三胡鄉、漫水鄉,185個建制村、1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800個村民小組,75個居民小組。

兩千多年前土家族的先民容米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后為容美土司領地,田氏土王世襲相承。

自稱“自漢歷唐,世守容陽”。

有文字記載的土司統治有425年,即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

田氏土司對朝廷“納貢”而不納租稅,受朝廷封賜而不受奉祿。

公元正十年(1350)設立四川容米峒軍民總管府,此為容美即今鶴峰境設官之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設容美軍民宣撫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置容美長官司,明洪武七年(1374年)升容美宣尉司。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受“洞蠻向天富作亂”而被廢宣慰司及四長官司。

明永樂四年(1406)復置宣撫司。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再升宣慰司,下屬五峰、石梁、椒山、水浕源四長官司升為宣撫司,石堡、下洞、瑪瑙、通塔坪四個副長官司升為長官司。

清沿明制,雍正年間,朝廷對西南諸土司實行“改土歸流”政策。

1733年容美宣慰司使田旻如不滿清朝政策,拒不進京,清政府追究,派大兵壓境,終以武力迫使容美土司“改土歸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容美土司轄地被分設為一州一縣,即鶴峰州和長樂縣(今五峰縣),隸屬宜昌府,首任知州毛峻德。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鶴峰縣州升直隸廳,隸屬湖北布政使司施鶴道。

1912年,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成立,鶴峰廢廳設縣,稱鶴峰縣,隸屬湖北省,首任知事畢事苑。

1915年屬荊南道,1926年改屬施鶴道。

1928-1933年為蘇維埃政府時期。

1929年1月賀龍率領工農革命軍占領鶴峰縣城后,于13日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內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屬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邊蘇維埃聯縣政府管轄,直至1933年12月紅三軍離開鶴峰。

1934年,國民黨政府恢復對鶴峰縣的統治,屬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36年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七行政督察區,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18日鶴峰解放,1949年11月25日成立鶴峰縣人民政府,屬湖北省恩施專員公署,趙鶴巣任代理縣長。

年底,行政區劃依舊,全縣有容美、太平、中營、下坪、燕子、五里、白果、成平、南藩、鐵爐10個鄉,97個保。

1950年1月設燕子、走馬2區(又稱關內區、關外區);3月,增設城關、白果2區;8月增設下坪區,至此共5區,并改舊制97個保為村。

一區設城關,轄原太平鄉、容美鄉。

二區設燕子坪、轄原燕子鄉、五里鄉。

三區設下坪,轄原下坪鄉、中營鄉。

四區設走馬坪,轄原成平鄉、南藩鄉。

五區設白果坪,轄原白果鄉、鐵爐鄉。

1951年10月增設江口、中營2區。

1953年底,全縣劃為7個區,119個鄉(鎮),其中城關、走馬、五里、白果為4個鄉級鎮。

1955年6月撤銷白果區,將7區119鄉(鎮)調整為6區114鄉。

一區設城關、二區設燕子坪、三區設下坪、四區設走馬坪、五區設江口、六區設中營坪。

1956年,將114鄉合并為61鄉。

1958年春,再次將鄉級政區縮減為54鄉,1個鄉級鎮(城關鎮),下轄21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109個生產隊。

1958年12月完成人民公社建制,全縣劃城關、燕子、太平、下坪、鄔陽、走馬、江口、梅坪、中營9個人民公社,轄149個大隊,1160個生產隊。

1960年12月,恢復區的建制,設城關、太平、五里、走馬、中營、下坪6區,轄50個公社,198個大隊,1073個小隊。

1965年下半年撤銷城關區,設置燕子區和城關鎮(區級鎮)。

撤銷新莊公社,增設新寨公社,恢復高原公社。

全縣劃為6區1鎮50個公社。

1968年9月成立鶴峰縣革命委員會。

1975年下半年撤區并社,將原6區1鎮50個公社撤并為14個公社、1個社級鎮(城關鎮),51個管理區,206個大隊,1353個小隊。

1981年將蕎云公社改為清湖公社,麻水公社改為中營公社,大坪公社改為坪溪公社,城關鎮改名為容美鎮。

1980年4月20日,《國務院關于湖北省設立鶴峰土家族自治縣批復》國發〔1980〕89號,撤銷鶴峰縣,設立鶴峰土家族自治縣,屬恩施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5月成立鶴峰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撤銷鶴峰縣革命委員會。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關于湖北省地市行政體制改革方案的批復》國函字164號,撤銷鶴峰土家族自治縣,恢復鶴峰縣。

1984年3月,廢除人民公社體制,恢復區鄉行政區劃。

全縣設走馬、五里、燕子、太平、下坪、中營、城郊7區和容美、走馬2個區級鎮,轄38鄉,10個鄉級鎮,223個村(居)民委員會,1445個村(居)民小組。

同年6月,增設北佳區,走馬鎮降為鄉級鎮。

1989年3月調整部分行政區域,設立鐵爐區,將走馬區的鐵爐鎮、馬家鄉、江口鄉劃歸鐵爐區管理;設立鄔陽區,將下坪區的鄔陽鎮、栗子鄉、小園鄉、高峰鄉劃歸鄔陽區管理;撤銷堰埡鄉、柘坪鄉,設立堰埡鎮。

全縣10區2鎮,47個鄉(鎮),216個村民委員會,1446個村民小組。

1996年11月撤銷區公所及區公所所轄鄉鎮建制,設立容美、走馬2鎮,鐵爐、五里、燕子、下坪、鄔陽、中營、北佳、太平8鄉,原區公所所轄鄉鎮成建制設立為管理區。

1999年全縣10個鄉鎮,51個管理區,219個村民委員會,1440個村民小組。

2000年底,容美鎮組建白鶴井、楊柳灣、中壩路、車站路4個居民委員會。

2001年3月鄉村體制改革,撤銷中營鄉將原中營鄉行政區劃并入北佳鄉。

撤銷走馬等47個管理區,保留中營、北佳、堰埡、老村4個管理區。

2001年4月北佳鄉更名為中營鄉。

2002年11月全縣村組撤并,建制村由原來220個撤并為198個,其中中營鄉三家臺村設立為蒙古族村,村民小組由原來1440個合并1307個。

2003年7月設立容美鎮白鶴井、楊柳灣、中壩路、車站路4個社區,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黨組織掛牌,同年12月,走馬鎮走馬坪社區設立并掛牌。

2006年3月鐵爐鄉改建為鐵爐白族鄉。

2006年8月設立容美鎮楊柳坪村、細柳城村、大坪村;設立走馬鎮官鼎村,燕子鄉芹草坪村。

2008年11月設立太平鄉沙園村。

2012年7月,設立走馬鎮曲溪白族村。

2012年8月,設立太平鄉賀英路社區。

2013年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太平鄉,設立太平鎮。

2013年2月,設立燕子鄉燕子坪社區。

2013年3月,設立中營鄉中營坪社區、八字山社區。

2013年8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燕子鄉,設立燕子鎮。

2013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中營鄉,設立中營鎮。

2014年7月,設立下坪鄉廣富社區、五里鄉紅蘇社區。

2014年10月,設立走馬鎮白果坪社區。

2015年5月,設立走馬鎮北鎮社區。

2015年8月,設立鄔陽鄉朝陽社區(暫未組建)。

2015年末轄容美鎮、太平鎮、燕子鎮、中營鎮、走馬鎮、鐵爐白族鄉、鄔陽鄉、五里鄉、下坪鄉9個鄉(鎮)級政區;轄有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5個村民委員會。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久久99久久99久久综合 | 亚洲综合国产中文字幕 |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一区 | 亚洲福利国产精品合集在线看 | 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最新 |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