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角鎮地處佛岡縣中部。全鎮總面積394.3平方公里,下轄17個村委會和6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約11.8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5.8萬人。石角鎮是佛岡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人口集中,商貿活躍。從石角鎮駕車沿京珠高速公路到廣州僅30分鐘路程,距清遠66公里,距花都白云國際機場約60分鐘,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行政面積 石角鎮物產資源豐富,擁有土地、礦產、能源、森林和農副產品等資源優勢。全鎮耕地面積36565畝,山林面積375452畝,目前,在京珠高速公路、106國道,英佛公路沿線可開發的山地有1萬畝。此外,風景秀麗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觀音山下的放牛洞水庫、王山寺峽谷,鳳圍的山田水庫和黃花的石寨,四周青山環繞,峰巒疊翠,環境幽雅,一處處完美的自然生態景觀,極具開發價值!
經濟發展 近年來,石角鎮從市場經濟大環境和本地實際出發,調整經濟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區位、地域優勢,積極實施"工業立鎮,外向帶動"的發展戰略,堅持第一產業抓調整,第二產業抓發展,第三產業抓開發,全力打造工業強鎮,農業強鎮,旅游旺鎮的現代化新型山水城市。目前,全鎮共有工企3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形成了電子、建材、化工、陶瓷、制衣家具等骨干企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有20多個產品分別獲得國家,部、省優質產品稱號,產品遠銷海內外,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7.7億元,成為粵北山區遠近聞名的工業強鎮。 為加快現代化的建設步伐,石角鎮持續開展規模招商引資工作,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制定出一系列的外商投資優惠政策、措施,設立了有效的外商投資服務機構,近年來,全鎮引進投資項目 個,目前已建立起三資企業 家,石角鎮已成為外商到清遠投資的一塊首選熱土。 近年來,石角鎮的投資環境日趨完善。交通方面,106國道貫穿全鎮,京珠高速公路在鎮內設有一個入口,省道英(德)佛(岡)公路建成通車,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運輸極為方便。通訊方面,開通了國際互聯網,寬帶網,視聆通、傳真存儲轉發,電子信箱多媒體通信等數據增值業務,全方位滿足客商多層次的通信要求,成為清遠市電訊網絡建設較為發達的鎮區之一。 |
佛岡縣轄鎮。1955年設水頭區,1957年改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復設區,1987年建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12公里。面積151平方公里,人口2.8萬。106國道貫境。轄上洞、下洞、西田、石潭、桂田、桂元、豐二、豐聯、王田、銅溪、新田、瑩下、連瑤13個管理區(村委會)。鄉鎮企業以采礦、運輸和飲食服務業為主。農業主產水稻、花生、水果。古跡有宋朝崔獻公祠、明朝黃氏東坑祠。 |
佛岡縣轄鎮。1951年屬清遠縣第七區,1958年劃入佛岡縣,稱湯塘鄉。1958年更名漖江公社,1961年更名湯塘公社,1983年設區,1988年建鎮。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19公里,南距廣州100公里。面積168平方公里,人口4.3萬。106國道和規劃中的京珠高速公路貫穿鎮境,漖江流經境內。轄洛洞、上黎、良安、圍鎮、脈塘、大埔、升平、三門、岑坑、暖水、竹山、九嶺、高灘、湯塘、新塘、聯和、石門17個管理區(村委會)。商貿、運輸、建筑和飲食服務業興旺。工業企業有石板材、冶煉、飲料等廠。農產品有稻谷、荔枝、蔥頭、沙葛。古跡有三門亭遺址。境內有黃花湖旅游療養區及溫泉。 |
佛岡縣轄鎮。1956年為龍山區,1957年改鄉,1958年更名漖江公社,1959年更名龍山公社,1983年復設區,1987年建鎮。位于縣境南部,漖江中下游。地處佛岡、清遠、從化三市(縣)交界處,距廣州市90公里。距清遠市51公里,距京廣鐵路源潭站29公里。面積91平方公里,人口2.6萬。國道106線和省道1959線過境。漖江通航。轄關前、黃郎、門樓富、浮良、車步、磱鎮、官路唇、學田、白沙塘、樂格、良塘11個管理區(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針織、農機、塑料、電力廠和飲食服務業。1992年列為省重點工業衛星鎮。農業主產水稻,兼產花生、荔枝、龍眼、筍竹,養殖淡水魚、家禽。是漖江蘿卜、沙葛、漖江雞、烏鬃鵝主產地。商貿活躍,是佛岡、清遠、從化三市(縣)的商品集散地之一。1994年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災害。清武舉謝勃南生于此。 |
高崗鎮面積198平方公里,人口3萬,客家人聚居,民風淳樸。從106國道至廣州110公里,距縣城佛崗26公里。
高崗有耕地2萬多畝,山地20萬畝。包括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林木資源、礦產資源度十分豐富。野生動物山豬、穿山甲、狐貍和白鷴等飛禽經常出現。寶石、瓷土等礦產漫山遍野。 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全年平均氣溫19.2度,全年無霜期320天,年均降雨量2200毫米,土壤肥沃,適宜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業和種養業。 高崗鎮是客家地區,主要以客家話交流,白話也能溝通,普通話也可以通行。 客家人熱情好客。逢年過節招待客人,客家人追求"豐盛",要量多樣式多。據說,由于客家人說話高亢,所需鹽量大,因此喜咸。客家地區較少吃鵝,認為鵝有毒,會引發舊病。 客家捻肉是高崗客家人春節餐桌上的第一道主菜。捻肉的制法很簡單,就是將買回的豬肉(最好是帶皮的半肥瘦五花肉,配以五香粉、蒜苗、蠔油、陳皮、燒酒、豆豉南乳、白糖、味精等,將佐料與豬肉拌均,裝瓦缽放在鍋里蒸熟;蒸熟的捻肉放在通風干爽的棚上藏好以后每餐食用時再蒸一次即成。蒸時加筍干、冬菇等配料,其味道更加香醇可口?图夷砣庖话愠缘皆,如果想嘗客家捻肉味,就一定要趕在元宵節之前。 酸水豆腐也是春節必備的一道菜,客家人把釀豆腐看得和蒸捻肉一樣重要,通常農家都釀1-2鍋豆腐(2.5千克為一鍋)。酸水豆腐并不酸,只是在做豆腐時用鹽鹵水代替石膏,其味道比石膏豆腐更好;且不易變質。但酸水豆腐制作原始,耗工費時。高崗鎮的沙煲酸水豆腐相當出名,其特點是嫩、滑、爽、奇在煲不老,煲的時間越長,則越爽滑,假如煲時配以蔥、蒜和鮮魚,更是回味無窮。 |
佛岡縣轄鎮。明、清為英州府湞陽縣大陂都,清嘉慶18年(1813)劃屬佛岡廳。1949年設縣第三區,轄高崗、煙嶺等鄉。1958年建躍進公社,1961年更名逕頭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撤區改鄉,1994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北部。面積105.5平方公里,人口1.5萬。文昌河發源于境內荊竹園。國道106線貫穿全鎮。轄中洞、湖洋、青竹、倉前、甲名、逕頭、大陂、陂下8個管理區(村委會)。以農業和種養業為主。水能資源豐富,建有水電站多座。土特產有話梅、冬菇、竹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