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區是福建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面積35.43平方公里,下轄9街1鎮共69個社區,常住人口67.3萬人。近年來,鼓樓區立足區位優勢特點,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居全國百強區25名、賽迪全國創新百強區第18位;獲評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示范縣等榮譽。
人文底蘊深厚。鼓樓作為閩都文化發祥地,至今已有2224年歷史,轄區鼓屏路—八一七北路始終是福州的中軸線和歷史文脈,福州六次擴城、古城7.4平方公里都在鼓樓。擁有烏山、于山、屏山、烏塔、白塔、朱紫坊等104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三坊七巷被譽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走出了林則徐、嚴復、沈葆楨等100多位近現代著名人物。
經濟繁榮發展。實行“優二強三”戰略,以三產為主導,以做精都市型工業為目標,以科技、商貿、金融為經濟發展三大基石。數字經濟占全區GDP比重達64%,擁有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領域創新企業50家,數量全省第一。創新打造全省首個省、市、區三級共建的基金集聚區——朱紫坊基金港。構建東街口—熙街口商圈雙核聯動格局,福州萬象城盛大開業。市級總部企業、上市企業數均居全市第一。
創新活力迸發。承接30多項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任務,軍門社區“13335”工作法等一批改革品牌走出福建、叫響全國,成立全國唯一縣區級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研究院,“一線處置機制”被列入“數字中國”1號專題教學案例。創新打造海絲中央法務區福州片區,全力推進科創走廊、新能源科創中心、海洋經濟科創高地、人工智能產業加速中心等標桿節點建設,培育了信創產業示范基地、軟件產業共享開發空間等一大批創新平臺。
生態環境秀美。鼓樓山脈水韻交相輝映,是全國唯一擁有都市溫泉的省會核心城區,也是全省唯一位于核心城區的國家級生態區。轄區有西湖、左海公園等13個濱江濱河公園,福山郊野公園晉升國家3A級旅游景區,福道榮獲“國際建筑大獎”,“福山福水福道福文化”已成為亮麗名片,獲評首批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示范區。
民生福祉增強。深入踐行“三個如何”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民生補短板。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和校內課后服務“雙百”工程,全面鋪開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在全國率先實現“長者食堂+學堂”社區全覆蓋,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等經驗在全市推廣,“家在鼓樓”幸福品牌進一步擦亮,先后獲評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 |
福州市臺江區縣級行政區域界線3條(臺江鼓樓線6.482千米,臺江晉安線7.37千米,臺江倉山線10.98千米),總長24.832千米。東起江濱中大道東頭九孔閘,沿光明港至晉安河中心線為界與晉安區一河之隔;西、南以閩江主航道中心線為界,與倉山區相望;北以瓊東河、東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中心線至金山大橋西側橋下小島北端至閩江航道中心線,與鼓樓區毗鄰,設立和維護31個界樁。
【行政區劃】臺江區轄寧化、上海、義洲、蒼霞、茶亭、洋中、新港、后洲、瀛洲、鰲峰10個街道,52個社區居委會。
臺江區陸域面積18平方千米,[31]水域面積1.91平方千米,岸線全長7800多米,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傾,尤以流沙沖積成陸的南部、東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勢更低。轄10個街道、52個社區。[1-3]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臺江區常住人口為411819人。
臺江區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傾,尤以流沙沖積成陸的南部、東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勢更低,江岸線全長7800多米。東北與晉安區一河之隔,南與倉山區隔閩江相望,北及西北與鼓樓區毗鄰。[8-9] 臺江區境內中部和偏南部一帶有火山巖、花崗巖組成的海拔高(羅零標高)12米-33米的大廟山(33.3米)、彩氣山(23.1米)、南禪山(20.3米)、吉祥山(20.68米)、保福山(又名文山15.75米)、金斗山(12.15米)、紫云山(11.92米)和太平山(9.55米)、崎頂等小高地。 |
倉山區地處福州城區南部,轄整個南臺島,東西長27.3千米,南北寬10.3千米,區域面積146.24平方千米,加上洲地面積逾150平方千米。倉山區四面臨江,北隔閩江分別與鼓樓、臺江、晉安、馬尾、隔江相望東面與馬尾港隔海相距7.61海里,南臨烏龍江與閩侯長樂相連。
境內閩江環繞,形成南臺島。閩江在南臺島首尾分而又合,斜貫中部。地貌由平原、丘陵和灘地組成,并以丘陵,平原為主,屬丘陵性平原。山丘坡地占全島面積的1/5。地勢北陡,中高、南緩。地表起伏大,丘陵分布在中、西北、東南部,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有翁主山、鬼洞山、妙峰山、高蓋山、城門山、清涼山。境內制高點高蓋山(海拔202米)位于南臺島中部。由于閩江流速、流向的改變,導致泥沙落淤、堆積,沿江地帶沙洲發育,河灘廣闊,形成形狀各異、面積大小不等的沙洲灘地。
境內地質主要由中生代熔巖,燕山期入侵巖及第四紀沉積物構成,受到以斷裂為主,褶皺為次的構造變動影響,表現在構造特征上巖層成寬緩的隆起和坳陷,褶皺構造由于受以后的巖漿侵入和噴發作用所破壞,表現不明顯。而斷裂構造極為發育,主要是由于位于福州山字型構造的前弧和北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北東東向壓扭性斷裂的交匯處,受上述斷裂構造的控制,斷裂發育、動力變質作用強烈。福州山字型構造在境內南部通過,沿烏龍江作弧形分布,控制閩江南港河流形態,并在境內南部造成巖層動力變質帶。
境內歷史上為福州對外交通口岸,轄內閩江自西向東流經馬尾入海。境內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北緣,夏長冬短,暖熱濕潤,降水豐沛,且有一定的干濕季,土壤母質的風化作用強烈,土壤的富鉛化過程比較徹底。地帶性土壤主要為紅壤,南、北港的灘地、洲地發育的主要是潮土。平原地帶因長期經人類開發和耕作,發育的主要為水稻土和沙土。
境內閩江河段受潮水頂托,坡降平緩,屬感潮河段。流域內降水在年內分配不均勻,年際間變化也很大。流域年平均徑流深957毫米,年均徑流量584億立方米,枯水和豐水年份徑流量變幅290~910億立方米。下游輸沙量有增加趨勢,洪水期輸沙量所占比重相當大。境內河流具有雙向流動特征。在漲潮時,閩江徑流受潮水頂托,可上溯到河浦、港汊及大小河渠;落潮時,河浦、港汊及河渠的水流又可下泄注入閩江的南、北港。區內主要河道有螺洲河、白湖亭河、義序河。螺洲河由閩江南港的螺洲入口向東流經浦口乾元、葫蘆陣與濂浦河相通,全長7千米,自古就有葫蘆陣兩頭潮之說。 |
馬尾區位于東經119°37′,北緯25°29′。地處福州市東南部,閩江下游北岸,距閩江口17海里。東瀕閩江,西與晉安區接壤,南與倉山區、長樂區隔江相望,東北毗鄰連江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地面積26435.48公頃,海域面積約44平方千米。
【土地資源】2021年,馬尾區面積26435.48公頃。其中濕地為2061.9公頃,耕地939.5公頃,種植園用地806.3公頃,林地14771.73公頃,草地221.62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3654.76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11.59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547.58公頃,其他土地420.5公頃。
【礦產資源】2021年,馬尾區發現礦產資源8種。金屬礦有釷礦、釷鈮礦、鈮釷礦、鐵錳礦4種4處,為礦化點,遠景差。非金屬礦有高嶺土礦、河砂礦、礦泉水、花崗巖石材礦4種10處。其中河砂礦位于海砂開采區域的禁采線范圍內,屬禁止開采礦種;高嶺土礦點規模小,工作程度低,不具遠景;唯一可使用的建筑用石料,資源豐富,受“三區兩線”限制影響,工作程度不高,資源儲量不明確。年內,全區沒有批準開采的礦山。
【森林資源】2021年,馬尾區林業用地面積14953.17公頃,按保護等級分為生態公益林面積11705.48公頃(其中國家級公益林9349.81公頃,省級公益林2355.67公頃)、商品林面積3247.69公頃。天然林4609.01公頃,其中天然商品林774.51公頃。按地類分:有林地面積13299.24公頃,疏林地面積331.17公頃,灌木林地面積865.41公頃,未成林地面積86.42公頃。森林蓄積量84.4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7.18%。植被屬南亞熱帶雨林小區,經鑒定的有126科304屬430種,其中蕨類16科21屬26種,裸子植物6科11屬19種,被子植物104科272屬385種;按生活型分,喬木154種,灌木106種,草本148種,藤本2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樹種有香樟、建柏、金毛狗等,零星分布于區內。
【濕地資源】2021年,福建馬尾閩江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869公頃,其中緩沖區面積447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1.44%;實驗區面積42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8.56%。濕地各類型面積:河口水域400.6公頃,潮間帶泥灘467公頃,島嶼(1個)1.4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重點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和水鳥資源,植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白猴嶼島上。
【海洋資源】2021年,馬尾區海域面積約44平方千米,海岸線58千米;海島8個,其中居民海島1個。海域底棲生物近170種,其中軟體類近80種,甲殼類近50種。區內浮游植物主要有藍藻門、綠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硅藻門、甲藻門六大類65種,其中硅藻門浮游植物居多。浮游動物主要有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毛顎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五大門類,其中橈足類最多,有20多種;其次為水母,有10多種;枝角類主要有小擬哲水蚤、四刺窄腹水蚤、蔓足類幼體、捷氏歪水蚤、火腿許水蚤等。海產魚類及其他海生動物多產于瑯岐東南部閩江口,海水養殖主要品種有鱸魚、南美白對蝦、鋸緣青蟹、文蛤、縊蟶等。淡水養殖主要品種有草魚、青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鳊魴、羅非魚、鰻鱺等,其中草魚、鰱、鳙為當地人工養殖的傳統品種,南美白對蝦為區重要養殖品種。
【水資源】2021年,馬尾區內閩江過境長度37千米,支流有磨溪、馬鞍溪、水塘溪、雙頭溪、三合溪、上溪、水帶溪等14條溪流,河汊縱橫,形成網狀水系,溪流總平均逕流量1.9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較貧乏,主要有松散堆積層孔隙水、風化層孔隙裂隙水、基巖裂隙水3種類型,除瑯岐島個別地區水質屬咸水、半咸水與山區地帶水質含氟鐵外,其余水質均良好。 |
晉安區位于福州主城區的東北部,系1996年1月福州行政區劃調整時由“郊區”更名而來,總面積55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城區123平方公里,北峰山區429平方公里),現轄4鎮3街2鄉,114個行政村、80個社區,總人口約79萬(其中戶籍人口約40萬)。2021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26億元;“抓項目促跨越”行動、“雙百雙千”增產增效行動等專項工作位居全市前列。近年來,相繼獲評國家生態區、全國綠化模范區、“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區)、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全省全域生態旅游示范區等稱號,列為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全國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區、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試點縣(區)等。
產業集聚、動能充足。三產結構優化為0.8:26.5:72.7。現代服務業成為支柱產業,擁有全省最大城市綜合體東二環商圈、全省首個宜家商業廣場等四大現代商圈,總部經濟、平臺經濟、現代物流加速發展,夜色經濟、全域旅游方興未艾,社零總額近千億元。工業經濟由傳統產業向“高、精、特、優”轉變,以福興經濟開發區為基底的晉安湖“三創園”全方位提速建設,西門子研發中心、阿里巴巴福建總部、高意亞太總部、滴滴成品油零售平臺等一批創新引領性項目陸續落地,光電通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21家,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47%,獲評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城鄉優美、宜居宜業。近五年相繼實施橫嶼、連潘、洋下等連片舊屋區改造,征遷面積約1800萬平方米,平原城區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同步推進城市品質提升,新建近1800畝的晉安公園。壽山鄉九峰村、前洋村成功打造鄉村振興“晉安樣板”,九峰村獲評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第一批精選試點村,前洋村獲評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效鞏固提升,鼓宦線獲評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生態優越、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6.7%以上,北峰山區是福州“后花園”,國石壽山石獨產于此。境內有見證福州2200多年歷史的新店古城遺址,及鼓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鼓山風景名勝區)、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等旅游資源,擁有壽山石雕、西園軟木畫、象園木雕等19項非遺代表性項目。
民生幸福、社會和諧。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民生事業持續改善,引進省兒童醫院、省婦產醫院、福州三中晉安校區等省市優質資源,設立全省首個獨立設置的縣區級市民服務中心,打造全國首家兩岸社區交流中心、全國首個火車站志愿服務綜合體等社會治理品牌。 |
英文:Changle。長樂區位于閩江口南岸,處于長江口與珠江口海岸線的正中。屬于國家頒布的沿海開放市(縣)之一。是福建省會福州的門戶,國內屈指可數的空!皟筛邸背鞘。市區距福州市中心29公里,長樂國際機場距福州49公里。世界上最大的迭合梁雙塔雙面斜拉橋青洲大橋和烏龍江特大橋把閩江南北兩岸緊密連在一起。1994年撤縣設市。處于長江口與珠江口海岸線的正中。屬于國家頒布的沿海開放市(縣)之一,全市面積658平方公里,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69.00萬人,城鎮化率41.9%?側丝谥校行36.40萬人,占52.8%;女性32.60萬人,占47.2%;18歲以下11.80萬人,占17.0%;18~60歲48.00萬人,占69.6%;65歲以上9.20萬人,占13.4%?側丝谥,以漢族為主,占99.7%;滿族、畬族、回族等占0.3%,其中滿族與畬族所占人口較多。2011年人口出生率14.7‰,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長率8.8‰。
2011年末轄吳航、航城、營前、漳港4個街道,首占、玉田、松下、江田、古槐、文武砂、鶴上、湖南、金峰、文嶺、梅花、潭頭12個鎮,猴嶼、羅聯2個鄉,共18個鄉鎮街道;有20個居民委員會,23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93個居民小組、2688個村民小組。轄區東西最大距離3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3千米,總面積723.6平方千米,其中陸地65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98人。
長樂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啟錨地,也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臺胞祖籍地之一,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近30萬人,在臺人員及后裔10萬人。 一、歷史 長樂歷史悠久,設縣始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長樂(399年─401年)十六國后燕慕容盛年號。至今有1380年的歷據史書記載,長樂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夏商時,屬揚州。秦漢時期屬閩。晉春秋和三國時,吳國、東吳在六平吳航頭(今吳航鎮)造船,因此,別稱吳航。晉朝惠帝時,將揚州部太康分為建安郡和晉安郡,長樂屬晉安郡原豐縣。隋朝大業間,晉安郡改為建安郡,長樂屬閩縣。唐武德六年(623)由閩縣析立,取《詩經》“宅新邑,寧厥止”之義,縣名為“新寧”,縣治設敦素里平川(今古槐),不久改稱長樂縣。圣歷二年(699),析出長樂南部的太平、感德、崇德、孝義、萬安、長東、永樂、永福8個鄉,設置萬安縣(今福清市)。上元元年(760),防御史董玠因敦素里地形卑濕,將縣治移到吳航頭。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后梁乾化元年(911),改縣名為安昌縣;后唐同光元年(923),復名長樂縣;長興四年(933),王延鈞稱帝福州,國號大閩,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以閩縣為長樂縣,以長樂縣為侯官縣,以侯官縣為閩興縣;清泰二年(935),閩縣、侯官、長樂均復舊名;后晉天福六年(941),改閩縣為長樂縣,改長樂縣為安昌縣;天福七年,復為閩縣、長樂縣,均屬長樂府,此后長樂縣名穩定下來。立縣至清,長樂為閩州、福州、長樂郡、福州威武軍、福州彰武軍、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等(均為今福州)所轄。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州、廳,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福建省設東、西、南、北4路道,長樂屬東路道。1914年,改東路道為閩海道。1925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長樂直屬福建省0管轄。1933年,以十九路軍將領為核心,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0,劃福建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4省,長樂屬閩海省。1934年7月,全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長樂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公署駐地,轄長樂、閩侯、連江、福清、平潭、永泰、羅源等縣。9月,閩侯縣十三區的光俗、高詳、至德、紹惠、欽仁、江左6里劃歸長樂第七區,時省府委員陳煌琳實地勘界并立碑太歲坑(今黃石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省設立8個專區,長樂屬閩侯專區管轄。1955年,全省改設5個專區,長樂屬福安專區管轄。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管轄。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屬閩侯地區管轄。1971年,改屬莆田地區管轄。1983年7月l日,實行市帶縣體制,長樂屬福州市管轄。1994年2月18日,長樂撤縣設市,仍屬福州市。 長樂現轄12個鎮、2個鄉、4個街道,共有231個村、14個社區居委會、6個居委會。全市轄:吳航街道、航城街道、漳港街道、營前街道、首占鎮、玉田鎮、松下鎮、江田鎮、古槐鎮、文武砂鎮、鶴上鎮、湖南鎮、金峰鎮、文嶺鎮、梅花鎮、潭頭鎮、羅聯鄉、猴嶼鄉。 長樂是中國“草根工業”的發祥地,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福建十強行列,兼具空港、外港、內港和大型火電廠的投資優勢,是正在崛起的現代港口工業和濱海旅游新城。 |
閩侯素稱“八閩首邑”,地處福建省福州市西南側,呈月牙形拱衛省會福州市區,土地面積2126.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5萬(含高校師生),現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共329個行政村(社區),是著名的“中國根藝之鄉”“中國橄欖之鄉”“中國金魚之鄉”“中國喜娘根藝之鄉”。
(1)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兩千多年來,這里歷為省、郡、路、州、府駐地,近現代以來就走出了民族英雄林則徐、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嚴復、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民主革命者林覺民、工人運動先驅林祥謙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這里人才輩出,閩侯籍“兩院”院士就達16名,F大學城入駐有13所院校,高校師生23萬人,為這里的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創新創業動力。 (2)山川秀麗,生態優美。這里融“山河湖泉林”于一體,境內44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延綿起伏、氣勢磅礴,閩江、烏龍江、大樟溪三大流域穿境而過,金水湖等湖灘點綴其間,光明溫泉、雙龍溫泉、湯院溫泉等溫泉聞名遐邇,森林覆蓋率達60.52%,更有“福建文明從這里開始”的曇石山文化遺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五虎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方叢林第一”雪峰崇圣禪寺、與鼓山齊名的旗山,以及閩都民俗園、江濱濕地公園、千家山公園等眾多名山、名寺、名園。 (3)統籌發展,宜居宜業。今年來,主動融入福州都市圈建設,進一步發揮“東南汽車城、福州大學城、區位近主城”三大優勢,加快建設“科教名城、產業強城、宜居新城”,全力打造新時代現代化濱江新城。同時,閩侯客運中心、閩侯八中、洪塘大橋等第一批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社會公共服務供給日益均衡優質。 (4)交通便捷,互聯互通。境內高鐵、國道、省道縱橫交錯,9座跨江大橋(不含跨江高鐵高速橋)將于福州主城連為一體,城鄉路網四通八達,現有高速出入口14個,數量全省縣級第一,福州地鐵5號線也已開通運營、濱?炀,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構建形成了適度超前、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絡。是全省第一個通地鐵的縣。 (5)幸福和諧,榮譽滿滿。近年來,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國家生態縣”,以及省級“雙擁模范縣”“衛生應急示范縣”“文明縣城”“森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
連江縣地處福建省東部沿海,東與臺灣、馬祖列島一衣帶水,西傍省會福州,南扼閩江口,北接閩浙通道,雅稱“閩都金鳳”。全縣總面積428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6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280個村居,總人口約67萬人。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87.18億元,比增8.3%;一產增加值完成175.23億元,比增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增9.3%;三產增加值完成256.67億元,比增10%;建筑業增加值完成74.69億元,比增7%;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完成59.7億元,比增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6.5億元,比增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72.35億元,比增9.5%;實際利用外資完成4.18億元,比增4.82%;出口總額完成65.83億元,比增22%。2013-2015年、2018年、2020年、2021年六次榮獲“全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2012-2017年連續六年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獲評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GDP百強縣,連續三屆“省級文明縣城”。
交通區位優勢。地處福州半小時經濟圈,104國道、沈海高速、溫福鐵路、福州市繞城高速貫穿縣境,縣城距福州僅50公里,至福州僅30分鐘車程,至長樂國際機場僅40分鐘車程;貴安至福州五四北路僅20公里,僅需15分鐘車程。北二通道明年上半年通車后,還將進一步境內現有連江、丹陽、貴安、琯頭、琯頭東、浦口、馬鼻和飛石等8個高速互通口,沈海高速復線連江段全面建成后,高速互通口將達9個。
海洋港口優勢。境內海岸線長238公里,有三灣(羅源灣、定海灣、黃岐灣)、三口(可門口、閩江口、敖江口),是全國縣級水產第二大縣、全省水產第一大縣和“中國海帶之鄉”“中國鮑魚之鄉”。可門港港區可建萬噸級以上碼頭35個,目前已建成6個5-30萬噸級碼頭,另有10個碼頭正在加快推進。港區擁有大官坂墾區4萬畝土地和馬鼻、透堡、官坂等鄉鎮約100平方公里土地,大官坂墾區獲批福州臺商投資區擴展區域,是福州市大型臨港產業招商引資和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點區域。
生態溫泉優勢。境內有山、江、海、島、溫泉等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森林植被,生態環境優美,是國家生態縣。潘渡鄉貴安村和敖江鎮岱云村溫泉日合理開采量分別達1萬立方米和3000立方米,是“中國溫泉之鄉”和“全國十大溫泉休閑基地”。貴安溫泉旅游區的貴安新天地休閑旅游度假區、溪山休閑旅游度假村獲評國家4A級景區。
僑臺資源優勢。旅外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33.2萬人,是福州市著名僑鄉和臺胞祖籍地。相鄰的馬祖列島與黃岐最近處僅距8公里,黃岐至馬祖客運航線已開通,兩岸旅游合作、小額貿易、民間往來密切。在全國各地從事建筑地產、文化娛樂、水產加工、物流運輸業等從業人員達13萬。 |
羅源縣位于福建省東北沿海,介于北緯26°23′-26°39′,東經119°7′-119°54′之間。南鄰連江縣,西南接福州市、閩侯縣,西北接古田縣,北與寧德市接壤,東隔海與霞浦東沖半島相望。全境面積1187.18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62.2平方公里,海域、灘涂面積124.98平方公里。境內三面環山,地形為東西長條狀,鷲峰山脈東南支脈從西北方向延伸入境,形成眾多山嶺。地勢自西而東,三高兩低,形如“W”。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山地主要分布于縣北部和西部,山體多呈北東、北西走向,面積443.6平方公里,占全縣陸地面積41.76%。丘陵分布于西部霍口溪、中部起步溪、百丈溪,河谷兩側及東部半島等地,面積450.64平方公里,占縣陸地面積42.43%。山間盆谷107個,散布于山地和高丘陵地區,面積88.31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8.31%。平原面積79.65平方公里(含松山、白水兩墾區31.02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7.5%。境內有千米以上高山12座,全縣最高峰牛牳山海拔1251米。縣境東部臨海,有大小海灣9個,島嶼12個,海岸線長129.09公里。
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羅源就有人類居住。自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建縣迄今已有一千余年。最早定居的為土著。西晉永嘉前十多年(290年前后)已有中州人移居于此;唐中葉已有畬族先民。唐末又有一批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河南光、壽兩州避亂者到羅源定居,唐光啟二年(886年)有300多畬族先民,至連江縣馬鼻徙羅源大浿頭,為唐末大批徙羅定居的畬族先民。南宋時又有許多中州南徙的避亂者。這3部分人在漫長的歲月里,共同開拓耕耘,繁衍生息。 2018年,羅源縣轄鳳山、松山、鑒江、起步、中房、飛竹6個鎮及碧里、洪洋、白塔、西蘭、霍口5個鄉,其中霍口為民族鄉。全縣轄12個社區居委會、189個村委會。
|
閩清縣,簡稱“梅”,福州市轄縣,位于福建省東部、閩江中下游,總面積1494平方千米,[26]下轄11個鎮和5個鄉。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1年5月21日零時,閩清縣常住人口為256181人。
閩清縣農業富有特色,是全省重點油茶縣和南方雜果基地,盛產橄欖、李果、柑桔、蜜柚和無核柿“五大名果”,橄欖、糟菜、粉干“閩清三寶”聞名遐邇。陶瓷生產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宋年間,12平方千米的東橋義由古窯址是國內現存最大的古窯址,建筑陶瓷和電瓷實現規模發展,是中國陶瓷生產基地縣,享有“東南瓷都”美譽。水利資源充沛,人均水資源3975立方米,超出全省人均水資源水平24.2%?h內有華東最大水口電站,還有中小水電站204座,年發電量60.3億千瓦時,是全國首批百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
閩清縣1983年劃歸福州市,下轄1個鎮、15個公社和1個國營農場。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全縣共設3個鎮、14個鄉。1987年8月,白樟鄉析出9個村另建云龍鄉。1988年后先后有8個鄉改為鎮建制,2005年2月后佳、佳頭兩鄉并入上蓮鄉,至今全縣轄有梅城、梅溪、白樟、金沙、白中、池園、坂東、塔莊、省璜、雄江、東橋等11個鎮和云龍、上蓮、三溪、桔林、下祝等5個鄉,下轄271個行政村、21個居委會。 |
永泰縣位于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部,東鄰福清、閩侯、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地理坐標為北緯25°39′-26°05′,東經118°23′-119°12′?偯娣e2243.4平方千米。郵編:350700 代碼:350125 區號:0591 拼音:YongtaiXian 簡稱:樟
地理位置 縣域位于東經118°23′至119°12′,北緯25°39′至26°05′之間,總面積2241平方公里,約占福州市轄區的五分之一。東鄰閩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縣城至省會福州62公里。 轄區人口 據考古,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永泰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此繁衍生息,F全縣轄21個鄉鎮,254個行政村、10個社區委員會,總人口35.4萬人。多為漢族,還有畬、蒙、回等12個少數民族,人口6000多人。 氣候特點 溫和濕潤,雨量充足,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6-26℃,年降雨量在1400-2000毫米之間,年均無霜期近300天,年日照時數為1445-2193小時。大洋、同安等6個高山鄉鎮,晝夜溫差大,立體氣候明顯,人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適宜種植茶葉和反季節蔬菜等。 地貌特征 永泰地質屬浙閩粵火山活動帶閩東火山活動亞帶內,受火山作用強烈,又受后期喜山運動新構造升降和震蕩影響,境內群山林立、溝谷深切、溪流縱橫。全縣地理概貌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勢高峻,層巒疊嶂,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上。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最高山峰為嵩口東湖尖,海拔1681.9米;地勢最低的為塘前官烈,海拔僅10米。發源于德化境內戴云山的大樟溪,全長234公里,其中永泰境內長121公里,自西向東橫貫全縣9個鄉鎮53個村,兩岸形成長廊式谷地。53條支流呈網絡狀遍布全縣,形成眾多峽谷和串珠狀小回廊谷地。 物產資源 水能蘊藏量和人均占有地表水居全省之冠。水電開發潛力巨大,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51萬千瓦,其中大樟溪干流已規劃7級,裝機容量27萬千瓦。地熱水異常面積達2.8平方公里,水溫高、水質好,自冒水溫多在30-70℃,最高達83℃,日出水量可達3000多噸。已發現或初步探明儲量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金、銀、鉬、鋅、紫砂土、高嶺土等10多種。山場廣闊,山地面積272萬畝,農民人均山地畝,居福州各縣市之首;耕地面積31.39萬畝,人均耕地0.89畝;茶果林竹等種植已具相當規模,現有果樹面積25萬畝,以李果、青梅、柿子、板栗、柑桔等為主,常年水果產量逾8萬噸,其中李果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素有“李果之鄉”稱譽,2001年被國家林業總局授予“中國李鄉”榮譽稱號!坝捞┸饺乩睢睘楦V菔惺讉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特色產品 永泰特產主要有李果、青梅、柿子、板栗、西甜瓜等水果及其產品,此外香菇、綠茶、茶油、地瓜燒酒、加飯酒及竹草編、軟木畫等也極具特色。永泰蜜餞聞名遐邇,主要產品有李干、化核嘉應子、蜜李餅、鹽水梅、酸梅露等。其中芙蓉李·李干曾獲“福建省名牌農產品”,化核嘉應子果脯系列獲全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授予的“95首都市場消費者認可的生活用品”等榮譽稱號。精品茶葉有牡丹銀針、曲茗針、白毛猴、龍豪、白雪豪等,其中牡丹銀針和龍豪分獲2000年杭州國際名茶博覽會金獎和優質獎。茶油精制品主要有“秀巖、青龍溪、豐和、山里香”等品牌茶油。境內同安等鄉鎮村民很早有種草加工草席的傳統,近年來,一些鄉鎮又引進日本藺草和織席機,生產高質量的藺草系列草席制品,產品主要銷往福州、上海、天津等城市。 文化積淀 地靈人杰,名人輩出。張肩孟(北宋)“父子六進士五子同朝”,蕭國梁、鄭僑、黃定七年(南寧1166-1172年)蟬聯三狀元,黃龜年(南寧)冒死四劾秦檜,張元干(南宋)首開愛國詞風,王稱(明)總裁《永樂大典》,十硯翁黃任(清)妙筆著詩,黃展云鐵心跟隨孫中山,歷來為世人所稱頌。文學和學術創作相當豐富,著名的有宋張元干的《蘆川歸來集》,元林泉生的《覺是集》,明王稱的《虛舟集》,清黃任的《秋江集》、《香草齋集》。建國后有鄭庭椿的《叔本華評傳》,檀仁梅翻譯的《邱吉爾回憶錄》、《韋氏大詞典》等。永泰是盛行于華南大地、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一帶張圣君(法主公)道教信仰文化的發源地!懊绞摇睘槿珖诹攸c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保存完好的元代民間道教白蓮菜蓮社七祖雕像為全國僅有,極具考古價值;“鄭僑墓”、“鳳凰寺”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永泰還是南拳虎尊的發源地,當地群眾習武成風,1994年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⒆鹑谇迥﹤鞯饺毡,形成了實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旅游勝地 因地質構造影響,境內峰奇石異,峽深谷幽,觸目皆景,素以“真山真水”著稱,有福州“后花園”、“天然氧吧”之譽。福建前省委書記習近平曾贊嘆:“藏在深山人未識,撩開面紗驚八閩”。史書上記載有游覽價值的景點就達116處之多。青云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旅游區,被確定為國家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天門山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姬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青云山御溫泉目前為福州市溫泉游新熱點。赤壁景區正在申報國家AAA-旅游區。正在開發建設的還有大樟溪休閑娛樂中心、百漈溝、龍村景區等。旅游業取得突破性發展,2006年全縣接待游客量70.1萬人次,有力地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工業 解放初期,永泰工業極為落后,1949年工業產值僅12萬元。改革開放后,永泰工業開始起步。2000年在馬洋開山造地建設馬洋工業示范園區,在全省首創“飛地工業”發展模式,解決鄉鎮立地條件差、發展工業難問題。目前工業經濟初具規模,形成“兩區一走廊”(馬洋、城峰工業集中區和塘前工業走廊)發展格局,并培育形成食品加工、竹木鐵編、化工、服裝、紡織等主導產業。2006年全縣實現工業產值16.5億元,比增17.3%,其中規模以上產值10.8億元,比增27.3%。 農業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調整農業結構,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形成了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畜牧、水產6大農業主導產業及李、梅兩大特色產業,先后建立了李果、青梅、柿子、板栗、茶葉、無公害蔬菜、速生豐產林、水產養殖等多個農副產品生產示范基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生產格局正在形成。一批農產品先后獲得省、市名牌產品稱號。培植18家市、縣級龍頭企業。2006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2.52億元,比增5.1%。 建筑 永泰建筑業發展歷史悠久。明、清時期永泰建筑工人的足跡就踏遍祖國大江南北。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年來,永泰建筑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全縣現有各類施工企業19家,其中一級總承包施工企業1家,二級企業10家,建筑隊伍遍布全國各地。永泰建筑業有自己的設計院,成立了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站,辦起了城鄉建筑工程職業中專學校,為技術配套補充建筑技術后備力量提供了可靠保障。2006年實現建安產值32.77億元,比增41.15%。 |
平潭縣簡稱嵐,俗稱海壇,拼音:pingtanxian;郵編:350400;代碼:350128;區號:0591!
平潭縣素有“千礁島縣”之稱,著名漁業基地。位于省境東部海上,由以海壇島為主的128個島嶼組成。面積369.75平方公里,人口39萬(2007年),縣府駐潭城鎮,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唐為牧馬地,清置平潭廳,1912年置平潭縣。海壇島陸地面積25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島,我國第五大島,地扼臺灣海峽要沖,距臺灣僅68海里,是祖國大陸距臺灣最近的島縣,其形成屬于陸連島性質,地形以花崗巖丘陵為主。中南部有三十六腳湖,為福建省最大天然淡水湖。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自然地理 平潭縣簡稱“嵐”,位于北緯25°15′—25°45′,東經119°32′—120°10′。東臨臺灣海峽,是福建省與臺灣距離最近的島縣,西隔海壇海峽,與長樂、福清市、莆田縣為鄰,南近莆田縣的南島,北望白犬列島。全縣由126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308.98平方公里,灘涂6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99.82公里。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陸地面積251.4平方公里。全縣島嶼多,海岸線蜿蜒曲折,其類型有基巖侵蝕海岸、紅土侵蝕海岸、沙質塘積海岸、沙泥質和混沙質塘積海岸。沿岸海域廣闊,其中0-10米等深線的淺海面積240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線的沿岸水域面積1129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線的海域面積256.4平方公里,40-80米等深線的近海水域面積4630平方公里。 平潭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溫熱濕潤,夏涼冬暖、霜雪罕見。春溫低于秋溫。多年平均氣溫19.6℃,最冷日平均氣溫10.2℃;最熱日平均氣溫27.9℃.全年≥10℃的活動積溫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小時。雨熱同季,旱雨季節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發量1300毫米,為本省少雨區之一。季風明顯,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其余季節多為東北風。風力年平均風速6.9米/秒,灣海地區全年大風(7級以上)日數為125天,是本省強風區之一。7-9月高溫干旱,常受熱帶風暴影響,年平均6.3次。氣象災害主要是臺風、大風、暴雨、干旱等。夏季大旱出現機率高達54%,為全省之冠。 社會環境 平潭縣轄7個鎮8個鄉,200個行政村(居),總人口39萬。資源豐富,擁有16億噸石英砂、8億立方米花崗巖、409公里海岸線、283處天然港澳以及數10處天然深水港灣;8大景區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澳港為國家一級漁港和臺輪停泊點。娘宮是進出島全天候滾裝輪渡碼頭,還有南中港臺輪停泊點、竹嶼港等較有名,發展港口經濟條件良好。 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39.66億元,比上年增長13.1%;財政總收入13599萬元,增長20.4%;地方財政收入10171萬元,增長18.8%;農林牧付漁總產值23.44億元,增長10.9;工業總產值6.52億元,增長1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億元,增長34.9%;糧食總產量2.42萬噸,增長17.7%;水產品總產量31.6萬噸,增長4.1%;出口總值505萬美元,增長25.9%;固定資產投資9.11億元,增長2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2億元,增長7.4%;農民人均純收入3880元,增長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07%。 2004年,平潭縣工業集中區建設取得成效。船舶修造業異軍突起,已建成利亞、長泰、看澳、雄鷹等5家,其中生產萬噸以上輪船的省級重點企業有2家。2004年,風力發電開發方興未艾,長江澳首期6000千瓦風電場完成產值858萬元;投資8.6億元的二期風電場得到國家發改委審核批復,即將動工建設。水產加工業取得突破,金富琳食品有限公司、建隆水產有限公司、芬尾冷凍廠、坤順水產實驗養殖有限公司分別被評為省、市級龍頭企業和山海協作重點骨干項目單位,海源水產有限公司基本建成。國有資產經營收入343萬元,增長212%。 2004年,僅海運業和房地產業的民營資本投入近20億元。2004年,新發展大型深水抗風浪網箱21組,為全省之最;工廠化鮑魚養殖新發展2家,鮑魚育苗場發展到40家,年育苗總量達6000萬粒;高優品種綠美大蔥種殖出口基地發展到200公頃;野鵝山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水仙花種植基地等項目取得新進展。當年,平原、白青、嵐城等鄉鎮實施4個土地治理整理項目,面積超過萬畝。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發展遠洋捕撈、新增遠洋漁船4艘,遠洋漁船總數達49艘。同時,完成沿海防護林更新改造274.33公頃;完成36個村通水工程。隧道工程業發展壯大,據統計,平潭籍隧道公司年承攬工程量占全國四分之三的份額,年創產值40億元。其中福建省隧道工程總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革,2004年實現產值15.7億元,比上年增長29.8%;海天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實現產值3.96億元,增長21.9%。2004年,海運業發展迅猛,投資8億元,新增7艘55萬噸載重國際航線船舶;投資8.75億元新增70艘35萬噸載重國內航線船舶。全縣擁有各類運輸船800多艘,運力超過150萬噸,位列全省第一。城區面積由1998年的7平方公里擴大到10.5平方公里。2004年,新建東大街龍山段、中湖支路和西康路,改造完成萬順路和洗布溪橋涵,縣職業中學綜合樓、縣圖書館建成投入使用,縣體育場、翠園全面改造完成并向公眾開放,污水處理廠、城關小型森林公園等一批項目的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房地產業發展迅速,23家房地產企業當年完成投資2.23億元,增長75%。幸福洋二期圍墾工程面積813.33公頃,建成全國之最的蛤苗良種培育基地,已完成投資6700萬元,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交戰公路二期建成通車。同時,縣醫院病房大樓及醫療急救體系、縣疾病控制中心大樓、縣法院審判大樓、澳前東區供水工程、敖東供水工程、嶼頭供水工程等項目已經建成或正抓緊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成,有近2萬人享受城鄉低保,年發保障金926.7萬元。2004年,投入海峽大橋注冊資本金500萬元,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批立項。國家發改委委托專家組進行現場項目評估,基本同意平潭海峽大橋方案。當年投入2060萬元修建在建陸島交通碼頭8座;投入1.29億元建設環島公路3條。同時,還完成水泥險路面建設106.13公里,其中,農村路網43條99.6公里,優質公路通車里程創歷史之最。 2004年,全島規劃港口建設,其中可建萬噸位級以上的港口有10多處。具備建設國際商港的條件,尤其是福建省啟動全省濱海公路和大港口、大碼頭計劃,平潭建港優勢更加凸顯。正在規劃建設東澳中心漁港和萬噸級以上的深水碼頭,形成以東部對臺經貿合作、工業加工區和保稅倉庫,西北部延伸與松下港、元洪港、長樂空港構成港口產業區。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相應改善,海島的環保質量也逐步優化。 行政區劃 福建省福州市轄縣,縣人民政府駐潭城鎮,全縣轄7個鎮、8個鄉:潭城鎮、蘇澳鎮、流水鎮、澳前鎮、北厝鎮、平原鎮、敖東鎮、白青鄉、嶼頭鄉、大練鄉、蘆洋鄉、中樓鄉、東庠鄉、嵐城鄉、南海鄉。共有200個居委會、行政村。 潭城鎮 面積12平方千米 人口4.69萬人(2004年末) 代碼350128100 系縣政府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8個社區、4個行政村,87個街莊、56個村民小組:~001_轅門居委會、~002_右營居委會、~003_瑞龍居委會、~004_城東居委會、~005_紅山居委會、~006_寶湖居委會、~007_中埔居委會、~008_桂山居委會、~201_城北村、~202_城南村、~203_城中村、~204_北門村。 蘇澳鎮 面積17.3平方千米 人口4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101 位于平潭縣西北部。轄18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201_蘇澳村、~202_鐘門村、~203_龍頭村、~204_紅旗村、~205_下蘇澳村、~206_斗魁村、~207_梧峰村、~208_和平村、~209_友誼村、~210_五一村、~211_斗門村、~212_紫霞村、~213_齊富村、~214_南海村、~215_民主村、~216_看澳村、~217_先進村、~218_西樓村。 流水鎮 陸域面積47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500平方千米 人口5萬多人(2004年) 代碼350128102 位于平潭縣東北部。轄26個行政村,71個自然村:~201_流水村、~202_戶樓村、~203_砂美村、~204_磹水村、~205_君山村、~206_漁嶼村、~207_北港村、~208_山門村、~209_坑北村、~210_謝厝村、~211_五埕村、~212_模鏡村、~213_松厝村、~214_南松村、~215_新湖村、~216_大埕村、~217_大澳村、~218_西樓村、~219_山邊村、~220_裕藩村、~221_東美村、~222_下厝場村、~223_五星村、~224_港東村、~225_松南村、~226_后田村。 澳前鎮 面積28.3平方千米 人口4.28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103 位于平潭島東部,三面臨海。轄21個行政村:~201_澳前村、~202_東澳村、~203_嶺前村、~204_龍山村、~205_官姜村、~206_龍北村、~207_玉道村、~208_玉樓村、~209_井邊村、~210_光樓村、~211_光裕村、~212_紫蘭村、~213_上井村、~214_龍南村、~215_磹角底村、~216_前進村、~217_東星村、~218_中甲村、~219_磹報村、~220_東光村、~221_南賴村。 北厝鎮 陸域面積58.5平方千米 人口3.8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104 位于海壇島的中南部,其娘宮碼頭是平潭縣進出島的門戶。轄19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201_湖西村、~202_北洋村、~203_厝祥村、~204_澳尾村、~205_務里村、~206_跨海村、~207_先建村、~208_紅山村、~209_紅湖村、~210_北厝村、~211_莊上村、~212_娘宮村、~213_蘆山村、~214_山利村、~215_天山村、~216_大厝基村、~217_美樓村、~218_湖南村、~219_吉釣村。 平原鎮 面積23.68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105 位于海壇島北部中心。轄14個行政村:~201_平原村、~202_劍湖村、~203_榕山村、~204_上攀村、~205_紅衛村、~206_鳳美村、~207_山顯美村、~208_梧鳳村、~209_燎原村、~210_江樓村、~211_梧鳳樓村、~212_當盛村、~213_半山村、~214_瓦窖村。 敖東鎮 面積23.7平方千米 人口3.14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106 位于平潭縣海壇島南端突出部。轄15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201_新垅村、~202_敖網村、~203_向陽村、~204_龍海村、~205_建民村、~206_仙霞村、~207_蒼海村、~208_東坑村、~209_華東村、~210_建星村、~211_橋錦頭村、~212_漁莊村、~213_青觀頂村、~214_錢便沃村、~215_大福村。 白青鄉 面積6.7平方千米 人口2.03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200 位于海壇島的西北部,三面臨海。轄10個行政村:~201_青峰村、~202_白勝村、~203_白沙村、~204_豐田村、~205_岱峰村、~206_玉堂村、~207_招康村、~208_國彩村、~209_南盤村、~210_東占村。 嶼頭鄉 面積12.5平方千米 人口1.6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201 位于海壇海峽西北部,地處長樂、福清、平潭3縣(市)海上交界處。由7個島嶼和40多個礁石組成,轄10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201_東珠村、~202_樂嶼村、~203_嶼北村、~204_后黨村、~205_東貴村、~206_東京村、~207_田下村、~208_玉瑤村、~209_旺濱村、~210_嶼南村。 大練鄉 面積13平方千米 人口8962人(2004年) 代碼350128202 位于平潭縣西北部,由大練島和小練島組成。轄9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201_立新村、~202_西礁村、~203_秀礁村、~204_東礁村、~205_漁限村、~206_月舉村、~207_舍仁宮村、~208_瑞洋村、~209_圍東村。 蘆洋鄉 面積31.81平方千米 人口6800多人(2004年) 代碼350128203 位于海壇島腹部,屬鄉場合一建制。轄7個行政村:~201_洋中村、~202_蘆北村、~203_黃土墩村、~204_馬腿村、~205_西邊寮村、~206_鹿樓村、~207_大淵村。 中樓鄉 面積19.45平方千米 人口2.25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204 位于平潭縣北部中段。轄11個行政村,2個直屬村民小組:~201_中樓村、~202_冠山村、~203_湖山村、~204_昆湖村、~205_大坪村、~206_鳳樓村、~207_南樓村、~208_大中村、~209_韓厝村、~210_鹽田村、~211_蘆南村。 東庠鄉 面積4.46平方千米 人口1萬多人(2004年) 代碼350128205 位于平潭縣東北突出部,四面環海。轄8個行政村:~201_澳底村、~202_東風村、~203_澳星村、~204_東進村、~ 205_鱟北村、~206_東霞村、~207_湖邊村、~208_南江村。 嵐城鄉 面積34.2平方千米 人口2.3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206 位于平潭縣中部,地處城郊。轄13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201_正旺村、~202_上樓村、~203_新橋村、~204_霞嶼村、~205_白山村、~206_流東村、~207_東嶼村、~208_新門村、~209_上洋村、~210_下洋村、~211_礬嶼村、~212_中湖村、~213_中南村。 南海鄉 面積10.2平方千米 人口1.01萬人(2004年) 代碼350128207 位于平潭縣最南端的漁業島鄉,主要由塘、草嶼等28個島嶼組成。轄7個行政村:~201_陳厝村、~202_蓮澳村、~203_西門村、~204_江尾村、~205_后坑村、~206_北樓村、~207_南中村。 歷史文化 據平潭縣平原鄉南壟村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考證,平潭遠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據民國《平潭縣志》引《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州府志》:唐為牧馬地,宋初置牧監,不久撤銷,允許島民耕作,并增兵駐守。宋嘉祐四年(1059)在鐘門(今屬蘇澳鎮)設巡檢司,掌管海上巡防。明洪武年間,為防備倭寇襲擾,強迫島民遷徙內地,致使島上百業荒廢,滿目瘡痍。此后,又因數度“禁!、“遷界”。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禁令解除后,漁業生產與海上運輸開始復蘇。清咸豐(1851~1861年)以后,平潭成為福建對臺貿易主要口岸之一。此后一段時間,社會相對安定,漁、農、鹽、商等業有所發展,文化教育漸興。然而,平潭長期未能獨立建制,歷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設卡取稅,對經濟、文化建設投入甚微,因而,始終未能改變平潭落后封閉的狀態。 民國元年(1912年)平潭獲準建縣后,時局動蕩,匪亂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眾難以安居樂業。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軍和偽軍多次竄犯平潭,搶掠劫殺,導致百業凋零,民不聊生。解放戰爭爆發后,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1949年9月16日全境解放。 平潭沙雕節 03-05平潭順利主辦了3屆國際沙雕節.沙雕節邀請了美國、加拿大等近10個國家和地區的沙雕手創作了秦始皇兵馬俑、萬里長城烽火臺、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神像、埃及金字塔、羅斯德島巨像以及孫中山、岳飛、鄭成功.沙雕節期間還舉行了文藝晚會、沙雕啤酒狂歡節、沙雕人體彩繪秀、少數民族風情表演、大型風箏放飛、沙雕攝影大賽、南少林武術擂臺賽、福建省首屆精英男模選拔賽、福建省首屆沙灘小姐大賽、時裝秀等形式多樣、娛樂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配套活動。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旅客。 名勝古跡 龍王頭海濱浴場三十六腳湖崇臺觀日海蝕拱門觀潮片瓦仙蹤指動石南寨石林琉球國駙馬墓新石器時代遺址3處石牌洋仙人井君山海壇天神 物產 礦產有花崗巖、石英砂、明礬、黃鐵、銅、高嶺土礦等,花崗巖儲量約8億立方米,富有名貴的黑、墨綠、芝麻等品種;石英砂儲量10億噸,含硅量高達96%以上。水生動物有魚、蝦、蟹等679種,其中海洋魚類242種,海水蝦、蟹類73種,海水軟體動物(貝類)有169種,漂游生物266種。土特產有白沙蝴蝶干、平潭貝雕、平潭對蝦、塘嶼磹、紫菜等。 |
福清市是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的縣級市。位于福建東部,鄰近城市有福州、莆田、長樂、閩侯、永泰,隔海與平潭相望。是全國首批綜合改革試點縣市、全國村鎮建設試點縣市。福清別稱玉融,簡稱融,因縣城正南有座玉融山而得名。
全境分大陸、半島和島嶼三個部分。面積2429.76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518.24平方千米,海域911.52平方千米。在古地質時代,福建與臺灣之間的海峽曾經是隆起并相連的陸橋,而福清半島亦為此陸橋的一部分。上古時代的生物包括古人類通過此陸橋進入臺灣,當陸橋沉沒成為海峽時,臺灣成為一個島。福清半島巖層里的珊瑚等古生物痕跡見證著滄海桑田的變遷。 現在大陸學者論證中的連接福建和臺灣的海底隧道的三個方案之中,北線方案通過福清的龍高半島,以海底隧道或架橋方式先連接福清半島和海壇島(平潭縣所在地,為中國第五大島),再由海壇島建設海底隧道通到68海里之外的臺灣新竹。 氣候 福清地處亞熱帶,受海洋影響很大,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8攝氏度,年均無霜期365天,年均降雨量1525毫米。夏季風和臺風是主要的降水來源,雨量大但集中在夏季,素有十年九旱之稱。解放后建成的東張水庫對緩解旱情有積極意義。 人口 人口110萬,漢族為主,有畬、京、瑤、壯、藏等14個少數民族。 因福清向海外移民歷史較長,散居海外人口眾多,遍布世界各地。據估計,海外福清籍人口幾乎相當于現在的本地人口。[來源請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