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屬南順里,1949年初屬北團區隔川鄉,1954年劃歸附城區隔川鄉,1958年屬超美公社聯益大隊,1958年底屬附城公社聯益大隊,1984年屬文川鄉聯益村,1993年屬隔川鄉聯益村,至今沿用。 轄:馬路上、積德堂、三大門、橋哩上、大山壩五個自然村。 |
據傳宋末文天祥移軍漳州時,過此地休整月余,曾教鄉民燒制陶器并動員在交通要沖建茶亭以供行人解渴納涼,1949年后出土過若干宋陶碎片為證。 宋為南順里,1949年初屬北團區隔川鄉,1954年劃附城區隔川鄉,1958屬超美公社,1958年底屬附城公社隔川大隊,1968年與聯益合并改稱隔聯大隊,1984年與聯益分開屬文川鄉隔川村。 1993年9月屬隔川鄉隔川村委會。 轄:徐屋、世康、三門對、前堂門、上園門、隆興街、黃屋、下士曹、屋背山、大井頭、添燈下、栗樹園、仙宮前、竹崗山、羊屋、火燒坪、嶺背洋十七個自然村。 |
宋代屬南順里,1949年初屬北團區隔川鄉,1954年劃為附城區隔川鄉,1958年屬超美公社隔川大隊,1958年底屬附城公社隔川大隊,1962年屬附城公社紅川大隊,1972年又改隔川大隊,1984年屬文川鄉朱余村委會,1993年屬隔川鄉朱余村委會,至今沿用。 下轄:朱坊、東山、廖田、天燈下、五方坪五個自然村。 |
1949年初屬北團區隔川鄉,1954年劃歸附城區隔川鄉,1958年屬超美公社隔川大隊,1958年底屬附城公社隔川大隊,1968年屬紅川大隊,1984年屬文川鄉井坑村委會,1993年屬隔川鄉井坑村委會,至今沿用。 下轄:井坑1個自然村。 |
1955年成立初級社時,組成三個社即竹林、竹光、星光,1957年成立高級社時各取一個字名竹光。 宋代屬南順里,1949年初屬北團區隔川鄉,1954年劃歸附城區隔川鄉,1958年屬超美公社隔川大隊,1968年屬附城公社隔川大隊,1984年屬文川鄉竹葉山村。 1993年屬隔川鄉竹葉山村,至今沿用。 下轄:竹葉山、張屋山、祠堂背三個自然村。 |
1949年初屬北團區隔川鄉,1954年劃為附城區隔川鄉,1958年屬超美公社新營大隊,1958年底屬附城公社新營大隊,1966年并紅川大隊,1972年改稱隔川大隊,1984年屬文川鄉新營村,1993年析文川鄉置隔川鄉新營村,至今沿用。 下轄:新營村、大坪頭村兩個自然村。 |
宋屬南順里,1949年初屬北團區隔川鄉,1954年劃歸附城區隔川鄉,1958年屬超美公社隔田大隊。 后屬附城公社、城關公社、城郊公社時仍稱隔田大隊,1984年9月屬文川鄉隔田村,1993年屬隔川鄉隔田村,至今沿用。 下轄:蕪哩、大嶺背、豐塘、垅尾、山子尾、地前山、大坪山、龍崗路、挖子橋、大樹垅、鯉魚塘、祠堂坪、新井十三個自然村。 |
宋代屬南順里,1949年初屬附城區張坊鄉,1958年屬超美公社,1958年地屬附城公社西洋大隊,1968年并入西松稱紅心大隊,1972年改稱松洋大隊,1984年屬文川鄉松洋村委會,1993年屬隔川鄉松洋村委會,至今沿用。 下轄:松樹垅、波洋二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在松樹垅自然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