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惠民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

惠民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

 孫武街道位于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是我國古代大軍事家、一代兵圣孫武的故里,地處九曲黃河之閭的魯北 平原,西臨濟南,北望渤海,南枕黃河,總面積107.3平方公里,轄8個辦事處,132個行政村(街),耕地面積7.6萬畝,總人口5.31萬人。原名惠民鎮,2006年2月,經省政府批準,更名為孫武鎮,是山東省首個以歷史名人命名的鄉鎮。2010年,經山東省政府及濱州市政府批準,惠民縣撤銷孫武鎮,以其原行政區域和原何坊鄉的部分行政區域設立孫武街道和武定府街道。孫武街道由原孫武鎮的西門街、北門街、西南街共126個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組成,辦事處機關駐原孫武鎮政府駐地(東關街12號),人口9萬人,面積約91.63平方千米。該街道辦事處是老城區的所在地。孫武交通四通八達,是連接華東、華北的重要交通樞紐,東靠濱州港,距離京博高速公路只有30分鐘車程,距離濟南國際機場僅1小時車程,每天往返于北京、天津、濟南、青島等省內外大中城市的班車達160班次。孫武資源豐富,商貿活躍,民風純樸,區位優越,環境優美,政策優惠。

-

歷史人文

孫武街道辦事處歷史悠久,歷代相沿為府、州、縣治所。建國前后,曾為渤海區行政公署、惠民地區專員公署駐 地。孫武街道辦事處地杰人靈,名人輩出,除春秋時期大軍事家兵圣孫武外,還哺育了戰國時期名將趙奢、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兵部尚書李之芳等名人先賢。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多樣化的文化環境特征,造就了孫武街道辦事處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轄區內有山東省重點旅游景點、大型園林式仿古建筑群——孫子故園,有距今近千年歷史的北宋棣州古城遺址,有飲盡滄桑的宋代古城墻,有全面展現《孫子兵法》等兵學智慧的國家AA-旅游景點——中國孫子兵法城,有獨具古城特色的千年護城河景觀帶,有大型旅游觀光項目——武圣園,有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及武定府衙,有農家樂生態旅游園,還有泰山行宮、大商文化遺址等歷史文化遺跡。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深厚的孫子文化資源,使得孫武鎮的發展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優勢。堅持以文化名城為目標,推動文明升級,全力建設生態、幸福、文明、和諧的新孫武。

-

經濟發展

三農服務建設持續加強。去年以來,孫武街道辦事處投入資金185.6萬元,新建橋梁5座,清挖骨干溝渠20公里, 構建了6縱6橫的農業灌溉體系。完成了6000畝方田整理,并通過省國土廳的驗收。辦事處每公里補貼8萬元,投入資金近209萬元,幫助12個村通上了柏油路,實施了公路村村通工程。大力實施“綠色孫武”工程,完成綠色通道70公里,林糧間作4.5萬畝,環城林帶80公里,綠化率保持在45%。投資100多萬元,有效控制了美國白蛾疫情,榮獲集體三等功。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個,帶動農戶增收500元。潤地物華有機食品基地被評為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全市“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示范鄉鎮規劃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完成了76個村居規劃,2個村居被評為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計劃用5-10年的時間,逐步實施合村并居,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全力抓好招商引資,民營經濟和工業園區建設,工業和第三產業齊頭并進,發展勢頭強勁,已形成了紡織、農副產品加工、旅游餐飲三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9家。街道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推動產業升級;堅持以重點項目為抓手,推動城市升級;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推動管理升級。

-

社會事業

教科文衛事業穩步發展。投資130萬元的第二小學教學樓、投資470萬元的鎮中綜合實驗樓投入使用,投資1000 萬元的中心小學的正在施工,計劃明年五一前完工。精神文明創建取得成效。8個村居建起了農家書屋,涌現出文明單位、文明村41個,辦被授予市級文明鎮,武裝部評為市“規范化建設”先進單位。醫療衛生保障工作不斷加強。連續4年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截至6月份,辦理醫療報銷61779人次,群眾受益金額達380萬元。全辦衛生室實現了網絡化管理。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到位,全辦無重癥病人和重大疫情。社會保障工作深入扎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農村保障人口達1600多人,發放低保17500多元,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分類施保。投資2000萬元的老年服務中心建設A區建成,已于10月16日落成揭牌,70余位老人入住;投資500萬元的綜合實驗樓已竣工并投入使用。關心少數民族生活,加強了民族團結。2008年,全縣綜合考核、招商引資、宣傳思想及精神文明建設三項工作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地方財政收入、科教文衛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等三個單項工作進入全市“三十”指標考核前十名。[1]。

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是魯北地區文化名鎮、交通重鎮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鎮137平方公里,100個行政村,總人口6.3萬人,國道220線和省道樂胡路在鎮政府駐地交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資源豐富。建有3.5萬千伏的變電站3處,變電容量2.3萬千伏安,年供電量達4000萬千瓦時。信息通訊實現了網絡化,分組交換網、數字數據網、計算機互聯網、公眾多媒體互聯網、ATM寬帶網已經覆蓋全鎮。村村建有夜間值班巡邏隊,全鎮社會穩定,政通人和。

  在過去的2005年里,胡集鎮黨委、政府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胡集為目標,按照“發展是主題、調整是主線、招商是重點、實干是關鍵、穩定是基礎、廉政是保證”的工作方針,緊緊圍繞“夯實2005、突破2006、趕超2007”的總體思路,解放思想,苦干實干,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均得到科學健康發展,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2.98億元,財政稅收395萬元,居民存款余額2000萬元。

  夯實發展基礎,打造發展平臺

  在過去的一年里,胡集鎮黨委、政府堅持規范學習制度,用黨的理論武裝干部群眾的思想。該鎮深入貫徹落實“民主議政日”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扎實開展“保持0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和工作能力;加強村級班子隊伍建設,堅持“四有”標準,將德才兼備的有志青年吸納到黨組織中來,充實到村黨支部班子中來,提高了村級班子的整體素質和帶領廣大群眾發展經濟、干事創業的能力,為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落實優惠政策,狠抓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胡集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園區、核心抓招商”的思路,把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作為重中之重,狠抓落實。2005年,該鎮共實現百萬元以上項目29個,其中千萬元以上項目5個,合同利用外資2.9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220萬元。以山東農興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依托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組建了“山東中農生物科技研發中心”,總投資達到3000萬元。

惠民縣李莊鎮是全國聞民的“繩網之鄉”和“園蔥之鄉”,南依黃河,省道慶淄路與220國道在鎮駐地相交,北距惠民縣城25公里,轄8個辦事處,105個行政村,5.3萬人口,人圴收入3000元,李莊鎮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生產條件優越,先后被列為惠民縣三大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園區、全市十大工業園區和省百新工程試點鎮之一,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縣唯一的中心鎮。2002年初,經濟園區被省政府評為先進民營經濟園區。

近年來,李莊鎮黨委、政府積極發揚“團結務實、爭創一流”的李莊精神,大力實施“民營經濟興鎮”和“以商活鎮”兩大戰略,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化纖繩網、棉線經營、屠宰加工和密目網加工四大主導行業。全鎮擁有傳統繩車2000余臺,密目網機300余臺,年產各類繩網38000多噸,年產值4億多元,僅密目網一項年創稅收300多萬元。該鎮成為全國四大纖繩網生產基地之一、國家勞動部確定的建筑安全網生產基地和魯北最大的廢舊棉線經營市場。全鎮擁有50萬元 以上企業18家,100萬元以上企業48家,300萬元以上企業5家,市級私營企業集團1個,全鎮民營經濟形成了頂天立地和鋪天蓋地之勢。努務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成果輝煌,先后引進福建,湖北,北京,威海,淄博,鄒平等地項目38個,引資8000多萬元,中心鎮建設日新月異,鎮區建有惠民縣醫院,交管所,縣公安分局,李莊客運站,山東惠民繩網大世界被縣委政府列入全縣十大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全鎮樓房建筑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通訊事業快速發展,建立了16個信道GSM數字基站和無線尋呼基站,以及聯通 通訊公司信息發射基地,全鎮電話裝機總量達9000余部,在全縣率先實現電話鎮,投資3億元的黃河大橋正在建設當中,生態農業規模不斷擴大 ,全鎮擁有園蔥25000畝,桑 園10000畝,大蒜5000畝,園蔥產品被省農業廳確定為蔬菜類無公害產品,并以“申橋園蔥”進行了注冊,投資578萬元,建起了10立方/S的歸仁黃河閘,為全鎮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投資100萬元的蔬菜批發市場,于2001年5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努力加強黨的建設,積極推進鎮、村兩級公開等制度,連續兩年鎮黨委被市評為“六好鄉鎮黨委”多次被市,縣評為“奔小康紅旗黨委”、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強鄉鎮”“明星鄉鎮”。

山東省惠民縣姜樓鎮是全國三大繩網帶生產基地之一。

全鎮面積134平方公里,5.4萬人口中,11萬畝耕地。

產業優勢:繩網業是姜樓鎮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擁有繩網企業46家,大型設備500余臺 套,年產各類繩網4萬噸,年產值4億元,年創稅收600萬元。濱州安惠繩網集團等7家企業取得了國家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生產許可證,全部通過 ISO9001國際質量體 系認證,“安惠”、“巨成”、“大漢”、“黃河”、“久安” 等品牌榮獲市級 知名商標。安惠集團獲得自營進出口權, 惠”牌產品除臺灣、西藏外無處不 在。“巨成”牌產品被建設部指定為 準用產品。“大漢”繩網被天津、新疆等地 指定為專用產品。“黃河”系列產品以出色 的品質備受客戶的青睞,成為繩網市場的常青樹。濱州久安塑化制品有限公司是濱州唯一生產土工系列產品的企業, 并被惠 民縣列入十大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每年一屆舉辦中國(惠民姜樓)特防用品安全網 (帶)發展趨勢論壇。

人才優勢:繩網營銷網絡建全,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立了直銷辦事處,現擁有銷售人才3600人,專業技術人才300人。

資源優勢:處于黃河沖擊扇平原,土地富裕(其中荒堿地1萬畝)。彼臨黃河,水資源豐富。用電取自山東電網,電力充足。

區位優勢:220國道橫穿,省道縱穿,縣道斜穿,東鄰濱州45公里,西至濟南國際機場70公里,南距濟青高速公路45公里,距濱州港70公里。

何坊街道地處惠民縣北部,縣城以東,北與陽信縣接壤,版圖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6.8萬畝,現轄9個社區,110個行政村, 5萬人口,是惠民縣新行政辦公區和經濟開發區所在地;大濟路、永莘路、樂胡路三條省道貫穿全境,德龍煙鐵路在何坊北部穿境而過。 何坊街道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龍山文化晚期至商代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留下了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商遺址”;古代著名文學家、西漢太中大夫東方朔和隋唐著名山水畫家展子虔就出生于何坊;在近代,作為渤海革命老區,新中國革命領導人陳毅、李鵬、毛岸英都曾在何坊戰斗生活過。 2012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服務保障縣“兩區”建設這條主線,傾力打造全縣新興的商貿物流、三產服務中心,狠抓項目投入、社區建設、民生改善、干部隊伍建設四項重點。

惠民縣石廟鎮地處濱州市最西部,東距惠民縣城5公里,西臨濟南市商河縣,北與陽信縣接壤,是濱州市的西大門。全鎮轄127個行政村,5.7萬人,耕地10.8萬畝,總面積144平方公里。

石廟鎮現有桑園面積1.5萬畝,蠶菌雞三用大棚3500個,年產香菇2萬噸,現有"香菇之鄉"之稱。年出欄肉雞5萬噸、產鮮蛋2萬噸。養豬專業戶354戶,年出欄生豬6.8 萬頭,是青島市、東營市、淄博市的副食品供應基地,是全市的畜牧強鎮之一。具有年加工肉牛3500噸的大型屠宰加工企業。農業盛產棉花、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秸桿非常豐富。有大小面粉廠4家,植物油加工廠2家,酒廠13家,被稱為"釀酒之鄉"。工業產品主要有動物制藥,蝎王保健品,森茂有機肥,低壓配電設備,建筑材料、防水材料等。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高。交通便利,省道永莘路橫貫東西,境內通柏油路里程238公里。

  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投資環境的建設,確保投資者擁有安全的投資環境,享受優惠的扶持政策。是一方文明經營,誠信興業的樂士。

  石廟鎮竭誠歡迎各界朋友來洽談投資。石廟鎮人民正灑掃庭除,誠栽"梧桐樹",笑迎四海賓朋,愿我們以友為媒,經貿聯姻,相會這方熱土,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辛店鎮地處魯北平原, 惠民縣境中部,屬黃淮海平原開發區。鄉政府駐地緊靠慶淄路,向北距惠民縣城12公里,向南6公里 直達(濱州-鄭州)220國道并與惠青黃河大橋接壤,向東30公里直達濱博高速,80分鐘可達濟南國際機場,濱石路,淄胡路橫穿東西,西連大濟路東接樂胡路。1995年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全鄉轄9個辦事處,122個行政村,人口5萬,版圖面積148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0.7萬畝,其中桑園面積1.7萬畝,棉花面積6.8萬畝,食用菌大棚3000余個,蔬菜大棚5000多個,趙營仙桃10000畝。中國農科院棉花良種繁育基地位于辛店鄉境內,是全國有名的棉花良種繁育區。玉米、大豆、西瓜、蔬菜等農產品種類多,數量大。年屠宰生豬14800頭,肉牛出欄13000頭,家禽養殖廠10余個。

工業企業正在興起,企業已有30多家,永盛化工享譽省內外,惠豐面粉遠銷京津。塑料制品、建材加工、醬菜、水泥、復合肥、生物肥、地毯加工等正在蓬勃發展。預制廠、窯廠、酒廠、木器加工廠,短絨廠、葦板廠、砂輪廠等企業生意繁榮。大型棉紡基地正在建設中,現全鄉有環錠紡5萬只,氣流紡織3臺,合線廠、織布廠各一家,棉花加工廠12家。

1998年始辛店鄉在政府駐地征地3000畝,興建工貿園區,目前工貿園區總體規劃已由省城鎮規劃設計院規劃完畢,城鎮居民急劇增加。目前已達10000余人,形成初部的人流物流繁華區。我們城招各方有識之士到辛店經商辦企業。

清河鎮地處黃河下游,面積67.5平方公里,轄區有58個自然村,人口3.5萬,耕地5萬多畝,是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重點鄉鎮。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省道劉清路與國道220線交叉貫通全鎮。南與淄博市隔河相望,有黃河承壓舟浮橋和惠清黃河大橋相連;北接省道樂胡路,是華東出入京、津、塘地區的主要通道;西去省會濟南100公里,距濟南飛機場70公里;東依濱州“四環五海”經濟開發區,距濱博高速公路15公里,鎮城內實現了公路村村通。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土質肥沃,耕性良好,灌溉便利,已建成標準方田4.5萬畝,溝、路、渠成網,橋、涵、閘配套,80%以上的耕地實現了黃河水自流灌溉。家副產品資源豐富,生態農業初具規模,已建成20000畝優質糧、棉育種基地和10000畝優質胡蘿卜生產基地。“青禾”牌胡蘿卜被山東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蔬菜”,西瓜、土豆等綠色高效、生態農產品年種植面積均何持在10000畝以上,品質好,質量高,遠銷全國各地。

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越。鎮內建筑3.5萬KV變電站一處,中國移動和聯通中轉塔各一座,電力和電信資源充足。占地2000畝的外商工業園區、占地2000畝的商貿園區和占地1000畝的畜牧園區已完成規劃建設,實現了“四通一平”。

熱情好客的清河鎮人民歡迎各地有志之士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麻店鎮位于黃河下游,魯北平原,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全部為黃河沖積平原。全鎮轄72個行政村,人口3萬,耕地4300公頃,版圖面積77平方公里。

這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2攝氏度,無霜期184天,年增均降雨量589毫米。

歷史淵源。自秦始皇東巡設置厭次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中國春秋時期大軍事家、<<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就誕生在這里;漢代大文學家東方朔、隋唐畫家展子虔、元代劇作家康進之、現代青年科學家胡可心也都誕生在這里。麻店方圓10公里內有全國現存唯一清代城堡式民居建筑群“魏氏莊園”宋代古城墻遺址,完整的古護城河,中國孫子兵法城等名勝古跡。

大年陳鄉位于惠民縣南部,瀕臨黃河,東距濱博高速35公里,南距濟青高速30公里,西南距-90公里,北距220國道10公里。鄉內現有黃河浮橋一座,全鄉柏油路通車里程 達110公里,交通便利,通信基礎設施齊全,本鄉還配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電力資源豐富。

  大年陳鄉總人口34650人,版圖面積83.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00畝,其中果園面積4萬畝,是魯西北獨具特色的花園式鄉鎮,遠近聞名的中國蜜桃之鄉。全國獨有的“惠蜜”牌惠民蜜桃和“惠紅”牌紅富士蘋果是該鄉的特色農產品,并被山東省認定為無公害產品。目前,全鄉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實現了村村通電、通柏油路、通自來水、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

  大年陳鄉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優戰略,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到大年陳鄉投資興業謀發展,并提供以下誠信服務:

  (1)投資固定工作型資產20萬元以上的民營或外資項目,自項目建設之日起三年內按所繳地方稅額的100%予以獎勵。

  (2)根據投資規模和實際所需無償提供配套用地,并實現四通(水、電、路、通訊)一平(土地整平)。

  (3)鼓勵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凡與本鄉農民簽訂并落實農產品購銷合同,發展定單農業,且占到企業生產能力1/3以上的,所繳納的地方稅收部分按100%獎勵企業5年。

  (4)凡新上投資100萬元以上(含100萬元)的項目,除享受以上優惠政策外,還可特事特辦。

  (5)對外業務工、經商、辦企業人員,可將戶口遷入本鄉,并與農民同等享有子女入學方面待遇。

皂戶李地處魯北平原,位于黃河三角洲對外開放區,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全鄉版圖面積82平方公里,轄74個行政村,3萬人口。該鄉地理位置優越,北依天津、南靠濟南、東臨濱州、西接德州,是京、津、唐聯系江南的必經之地,距濟南飛機場80公里,省干線慶淄路、大濟路縱貫南北,全鄉村村通柏油路,交通十分便利。鄉內建有220KV和35KV變電站兩座,電力充足,通訊設備先進,國際國內電話暢通無阻,信息溝通快捷靈敏,促進了各方面的聯系。

皂戶李鄉勞動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鄉情濃厚,歷史悠久,河南張泥塑、火把李廟會等民俗享譽省內外。幾年來,鄉黨委、政府狠抓產業結構調整,食用菌和苗木先后被國家、省有關部門授予""中國食用菌特產基地""、""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鄉""、""優質苗木繁育基地""。""世康""牌香菇被山東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目前食用菌栽培面積達60萬平方米,苗木覆蓋面積1.5萬畝,形成了兩大支柱產業。

這里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是投資者的寶地,創業者的樂園,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鄉黨委、政府立足特色抓招商,先后引進了山東廣勝實業有限公司、山東鑫泰肉牛養殖廠、山東順和油脂有限公司、惠民孫武菌業有限公司、富康菌業有限公司、山東富東紡織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繁榮了農業,增加了農民收入,一個現代化農副產品加工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皂戶李鄉立足本地優勢和特色,今年1-4月份,招商引資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共引進外資項目9家,其中已動工興建的7家,簽約項目2家。另在談項目8家。合同利用外資額1.2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5900萬元。招商引資數量和金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60%、27%,完成全年招商引資任務的28%。工商稅收達到5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1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2%和53%。工業用電量第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長270%。這大大推進了我鄉由傳統農業鄉向現代化工業鄉轉化的進程。

魏集鎮位于惠民縣城東南30公里處,東臨濱城區距濱州市西城開發區20公里,南隔黃河與淄博市高青縣相望并架設浮橋相通,西與清河鎮接壤,北接220國道與胡集鎮毗連;現轄54個行政村,版圖面積54平方公里,人口3萬,其中從事非農業人員12000余人。鎮駐地有我國唯一一處保存最為完整的防御性城堡式民居——魏氏莊園,是山東省八大旅游景點之一。魏集鎮經濟社會發展欣欣向榮,先后被命名為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鄉鎮”、“安全文明鎮”、“社會文化先進鄉鎮”,省級“社會穩定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扶貧開發紅旗鄉鎮”、“新型城鎮”;連續四年在全縣被評為“年度綜合考核先進鄉鎮”、“三創三爭活動先進集體”。

   魏集基礎條件完善,交通、電力、通訊設施發達。緊靠220國道直達濟南市100公里,離惠青黃河大橋、濱博高速、濟青高速入口處均距15公里,桑王路縱穿全鎮,鄉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設有35千伏變電站,高低壓輸電網絡縱橫交織,優質電能供應充足。相繼開通了數字程控電話和GSM、DDN、PAC、INTRET、MHIL、EDI,中通、網通、聯通實現了無縫覆蓋。

魏集資源豐富,主導產業已成規模優勢。農業生產條件較好,所有耕地普遍達到了“四高八化”方田標準,建有優質桑園1萬畝、良種棉高產示范田15000畝、優質果園3000畝、無公害瓜菜生產基地5000畝,發展“雙用大棚”2000多個;先后培植起規模 養雞、飼驢大戶1000多個,魏集“燒雞、驢肉、金錢寶”馳名省內外。工業漸成體系,木器制作、建筑建材、醬色釀造、食品加工、棉油、紡織、地毯、制衣等八大傳統行業優勢凸顯。旅游業發展迅速,綜合開發了以魏氏莊園為核心景區,以“三堂”觀賞游、魯北民俗游、黃河故道游為骨干景區,以生態觀光休閑游、黃河岸線風情游為衛星景區的“三大景區”項目,已成為全國新的旅游熱點,年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帶動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魏集鎮投資環境優越,發展勢頭強勁。以鎮駐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氏莊園為獨特資源,旅游型特色城鎮已初具規模,開發建成了集金融、治安、食宿、醫療、衛生、文化、游娛等服務功能一應俱全,交能、通訊、照明及排污凈化等綜合配套的“五大園區”(工業園、商貿園、旅游園、生態園、科技園),規劃建設面積達1萬余畝。

淄角鎮位于惠民縣城西南14公里,西與濟南接壤,版圖面積72.12平方公里,轄68個行政村,28000人口,其中從事非農業人員8000余人。鎮區中心距濱博高速公路(與濟青高速貫通)20公里,距濟南機場70公里。省道大(港)濟(南)路縱穿全境,與220國道貫通,鄉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鎮內建有35KV變電站一座,設移動通信數字基站三處,電力,通信設施完善。

淄角鎮東靠幸福河,西有土馬河,南臨徒駭河,北有安家溝,內有5條骨干溝渠和47條斗溝交錯成網,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水土資源豐富,現在已形成1.5萬無害蔬菜生產基地,擁有8000個蔬菜大棚,2001年被認定“中國優質蔬菜第一鎮”。

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形成了化纖繩網、建筑建材、紡紗織布 、針織服裝、地毯、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六大產業集群,涌現出亞宏織業、永達繩網、永豐面業、神龍菌業、匯龍服飾等骨干企業。2003年民營經濟收入4.2億元,實現利稅3800萬元,連續評為市級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先進鄉鎮。

桑落墅鎮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北岸,濱城、陽信、惠民三區縣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處于濱州市六縣兩區幾何中心位置,因當年秦始皇東巡拴馬休憩于桑樹下,風起桑葉落而得名。版圖面積70平方公里,轄59個行政村,3萬人口,耕地面積5.4萬畝。政府駐地東臨205國道及濱大高速公路,南靠220國道,省道永莘路境內穿過,東至青島、煙臺,西達濟南、鄭州,南通淄博、上海,北上京津、東三省,是歷史上著名的商貿集散地。桑、菌、牧、菜是該鎮的傳統優勢產業。桑園面積2000畝,是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2005年全鎮畜牧業產值實現8000萬元,大牲畜年出欄量達4萬頭以上。蔬菜種植面積7500畝,年產量超過600萬公斤,其中弓棚韭菜,弓棚茴香面積分別為1200畝。工業企業和民營經濟突飛猛進,面粉加工企業已達10家,年加工能力達15萬噸小麥,面粉銷往京津、東北、膠東等地;鑫藝制衣公司主導產品羊毛衫遠銷美國、韓國、加拿大等國家。鐵編生產已走上機械化道路,年產值1200多萬元。地毯業長足發展,機架發展到800余臺,年加工地毯8萬平方英尺。

2005年全鎮GDP實現3.2億元,招商引資實現1.2億元,民營經濟總收入實現5.4億元,初步形成了羊毛衫加工、皮棉加工、面粉加工、鐵編生產四大主導產業為龍頭的優勢發展格局。投資30余萬元安裝了路燈實現鎮駐地的“亮化”,永莘路、桑陽路沿路開發總投資1000萬元,小城鎮已初見規模,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商貿流通型的小城鎮框架已經形成。當前,鎮內軟硬環境不斷優化,交通、電力、水利、通訊、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一個全方位多層次開放,面向未來,著眼未來,注入科學、協調發展理念的現代化城鎮正在崛起。今后,招商重點主要面向與鎮羊毛衫加工、油棉加工、面粉加工、鐵編生產四大主導產業的鏈接上,誠邀海內外有識之士加盟發展,共創偉業。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在线亚洲中文精品第1页 | 亚洲欧美日一线高本道 | 夜鲁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免费大片 | 五月天AV女优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