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內山上聳立著傳芳塔和童峰塔兩座古塔,故名塔峰。 |
毛俊鎮沿用駐地毛俊坪自然地名。據舊州志載,“毛俊堡,舊巡檢地。毛俊蓋初筑堡人也”。嗣后“毛俊”相沿成為地名。 |
相傳解放前,楠市至祠市一帶盛產優質楠木,曾用楠木架橋,故稱楠木橋,后在此建市場,改名“楠市”。 |
據舊志載,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大橋土民杜回子為亂”,官府派大軍征平后,隨即留下兵員屯于寧溪,即今所城之先人。洪武二十六年在此設寧溪守御千戶所(即寧溪所),并興筑城垣,故號“所城”(俗稱“所里”),境名由此而來。 |
清嘉慶二十三年建立新圩圩場,鎮沿用駐地得名。 |
祠堂圩鎮因舊時此地有一劉公祠堂,后建圩,因而得名祠堂圩鄉。 |
此地原有一石拱橋,村民到橋下趕圩,故名土橋圩,后改名土市。 |
因舊社會匪盜橫行,民無寧日,解放后清剿后得太平,后建圩場,取名太平圩。 |
匯源史稱栗樹源,又名大源。1956年建立大源民族鄉,1957年與小源合并為匯源瑤族鄉。 |
犁頭瑤族鄉因鄉政府駐地位于犁頭村的犁頭嘴而得名。 |
明朝初年,設漿洞堡,屬寧溪所管轄,歷稱“堡里”。據說村后有一巖洞,經常流出巖漿和稀泥漿,因此得名“漿洞”。 |
因位于湘江源頭,故名。 |
大橋瑤族鄉境內曾有大橋一座,清同治年間毀于兵亂,之后橋雖未重建,但大橋這一地名卻沿用至今。 |
荊竹瑤族鄉因境內生長荊竹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