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建溫麻船屯,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在城東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由溫麻船屯改設溫麻鎮。 唐天寶元年(742)從伏沙移設今址。 明嘉靖三年(1524),參政蔡潮始建四門城樓。 嘉靖十九年(1540),由鄉宦游連等倡議建城,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冬城建成,宋至清代城區及鄰近村落合編為寧善鄉,清末城內及附城設有13鋪,民國初為第一區。 1940年后為第一區轄敖江鎮。 建國后,與敖江合并成立第一區,下設4個街。 1952年單獨成立第十區公所,后改為城關區。 1955年拆區建鎮,1958年9月并入敖江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城關公社,1980年改為城關鎮,1982年更名為鳳城鎮至今。 |
唐至清代,敖北分屬寧善鄉欽平里、太平鄉光臨里、清河里;敖南屬永福鄉新安里和安慶里。 民國初期屬第一區。 1935年編查保甲分設敖江、荷山、鏡路3個聯保。 1940年改編為3個鄉,鏡路改名鏡山,荷山列為縣示范鄉。 新中國成立初為第一區。 1956年4月改為敖江區。 1958年7月撤區設敖江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社建鄉,1993年3月改為鎮建制,轄江南、白沙、鳳尾等30個村委會。 1997年8月,以敖江為界,析出14個村設立江南鄉,鎮政府駐地改設白沙村,2006年白沙村委會改設居委會。 |
東岱歷史上曾名三沙鎮,宋代后屬永福鄉永貴里,直至清朝末期。 民國初期屬第三區,1935年編查保甲為東岱聯保,1940年改為東岱鎮,1944年6月與曉澳、道澳合并為東澳鎮。 1949年屬第二區,1956年4月劃歸敖江區,1958年東岱撤鎮隸屬于浦口人民公社,1984年10月從浦口鎮劃出敖江南岸九村成立東岱鄉,1988年3月改為建制鎮。 |
琯頭又名琯江,唐至清代屬永福鄉,有安慶、新安2個里。 民國初為第二區。 1935年編查保甲后為第一區署駐地,設琯頭、荻安2個聯保。 1937年2月新道以西8鄉和壺江、川石2島從閩侯縣劃屬琯頭,增設壺川聯保。 1940年改設琯頭鎮、荻安鄉、壺川鄉。 1943年,荻安、壺川合并為荻壺鄉。 1944年荻壺鄉并入琯頭鎮。 1946年再析出荻壺鄉。 新中國成立后為第三區。 1956年3月并入敖江區。 1958年7月析出設鎮為縣直轄,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社建鎮至今。 |
唐代筱澳隸屬永福鄉(今浦口鎮)永貴里。 唐至清代,均隸屬永福鄉永貴里。 1929年改村(里)為鄉鎮,設筱澳鄉,屬第二區(駐地浦口)。 1940年改設百筱鄉公所,屬第一區(駐地敖江),1944年與東岱鎮合并為東澳鎮。 1949年屬第二區(1955年改名浦口區)。 1956年4月并屬敖江區。 1958年7月撤區建立曉澳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1月并入浦口公社,1965年6月恢復曉澳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鎮。 |
自隋朝至清朝時期,均屬寧善鄉欽平上里(原村名欽平里前灣境)。 民國初屬第一區,1935年編查保甲時為東塘聯保。 1940年改為東祠鄉。 1944年分屬荷山鄉和丹陽鎮。 1949年分屬四、五兩區。 1956年分屬敖江和丹陽區。 1958年9月分屬敖江和朱山公社。 1961年1月,從敖江公社劃出東湖、東塘、西莊建立國營東湖農牧場。 1963年6月成立東湖公社,社場合一。 1972年3月社場分設,1984年6月撤社建鄉,1992年8月改為鎮。 |
宋至清代屬名聞鄉安義里、中鵠里和進賢里(清改賢義里)。 1929年,改村(里)為鄉鎮,連江分為8個區,丹陽鎮隸屬第五區。 1935年年8月,連江撤消原有8個區建制,改設3個區署,丹陽鎮做為第二區署駐地。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連江縣撤銷區署建制,進行鄉鎮保甲復查整理,全縣整編為18個鄉鎮、178保、2226甲,至1950年底止,連江縣逐步增設為8個區公所,設立85個鄉鎮,丹陽鎮為第五區公所12鄉鎮之一的丹陽鎮,同時做為第五區公所辦公所在地。 1958年9月下旬,成立公社化,撤銷區建制,連江縣成立17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取銷鄉鎮建制,丹陽區公所更改為紅專公社。 1963年7月,丹陽公社丹陽大隊析出丹陽街成立丹陽鎮,1984年6月,撤銷公社改鄉,同年11月改為鎮建制。 |
唐代屬名聞鄉嘉賢里,宋代后改稱嘉賢上里,一直沿襲到清朝。 民國初期屬第五區,轄下洋、蘇院、洪塘3鄉。 1935年編查保甲設下洋聯保,屬第二區署。 1940年改為下洋鄉。 1944年6月后與蔗浦鄉合并為浦洋鄉。 1949年屬第二區(后改浦口區)。 1956年屬馬鼻區。 1958年7月撤區設長龍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 1965年3月并屬國營長龍華僑農場。 1972年1月析出重設長龍公社。 1984年6月撤社建鄉。 1997年5月撤鄉建鎮。 |
唐至清代透堡均屬伍賢鄉安德里。 1935年編查保甲設透堡聯保。 1940年,撤銷聯保,改編為鄉鎮公所,透堡與拱頭等合編為拱透鄉。 1944年6月與馬赤鄉合并成立馬透鄉。 1946年改稱所南鄉。 1949年屬第六區,曾為區委駐地。 1952年后為區屬鎮,1958年屬馬鼻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公社建制仍屬馬鼻鄉。 1990年10月從馬鼻析出8個村成立透堡鄉,1992年8月改為鎮建制至今。 |
自唐、宋至清代屬五賢鄉保安里和建興里。 民國初期為第六區,轄有馬鼻、透堡、官坂、坑園、長龍五個鎮。 1935年編查保甲分設馬鼻、赤石、拱頭、巽北4個聯保,屬第三區署。 1941年巽北鄉劃屬羅源縣。 1944年馬赤與拱透合并為馬透鄉。 1946年1月改名所南鄉。 1949年為第六區駐地。 1955年改為馬鼻區。 1958年7月撤區建鄉并析出官坂和長龍鄉,同年9月成立馬鼻人民公社。 1960年1月官坂公社并入(1961年6月又析出)。 1984年撤社建鄉。 1990年9月析出南面8個村設立透堡鄉。 1992年8月改為鎮建制至今。 |
宋代至清代均稱五賢鄉,歸集政上里管轄。 民國初期隸屬第七區管轄,1940年后改為官塘鄉。 1949年屬于第六區,1955年并入馬鼻區,1958年撤區建鄉成立官坂鄉,同年9月成立官坂人民公社。 1960年1月并入馬鼻公社,同年6月至今恢復官坂公社。 1984年8月撤社建鄉,1994年1月改為鎮建制至今。 |
唐代屬永福鄉崇德里,宋為崇德下里(后為崇德二里),元至清朝末期均為二十七都,民國初期屬連江縣第八區。 1935年編查保甲第三區署駐地,設筱埕、定海2個聯保,1940年為筱定鎮。 1949年屬連江區第六區。 1950年6月由第六區析出第七區,1952年4月改為連江縣第八區。 1956年3月并屬黃岐區。 1958年7月撤區后設筱埕鄉。 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 1959年改稱連江縣筱埕人民公社,1984年8月,設筱埕鄉,原11個生產大隊改為11個村民委員會。 1992年8月改為鎮建制至今。 |
唐代屬永福鄉崇德里,宋代為崇德下里(后為崇德一里),元代后改稱二十六都直至清末。 民國初屬第八區,1935年屬第三區署,1940年首設黃岐鎮,1944年后苔北琇鄉并入改稱黃苔鎮。 1949年屬第六區,1950年6月劃為第八區,1952年4月正式設區,改為第九區,1955年底改稱黃岐區,1958年撤區設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 1979年4月析為安凱、黃岐、苔菉3個公社。 1984年6月撤社建鄉,同年11月改為鎮建制至今。 |
唐代屬永福鄉崇德里,宋代為崇德下里(后為崇德一里),元代后屬二十六都直至清朝末期。 民國初期屬第八區;1935年編查保甲設苔菉、北茭、琇垹3個聯保,屬第三區署;1940年設苔北琇鄉;1944年6月后與黃岐鎮合并稱黃苔,1949年屬第六區;1952年屬第九區;1955年屬黃岐區;1958年屬黃岐人民公社;1979年4月從黃岐公社析出8個大隊成立苔菉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鄉;1992年8月改鎮建制。 |
始建于宋乾德年(1050年),因建36個龍窯于此,時名“窯江”。 屬永福鄉崇德上里,元代后分設二十九都和二十八都,直隸縣轄。 民國初屬第一區。 1929年松塢村以西屬第三區,以東屬第七區。 1935年設浦口聯保。 1940年改為樜浦鄉。 1944年下洋鄉并入改為浦洋鄉。 1949年為第二區,駐地浦口。 1956年3月擴大鄉鎮,20個鄉村合并組成敖江鎮,為第一區,駐地江南村。 1958年浦口析出成立人民公社,初定名“紅旗”,不久改名為“浦口人民公社”,轄東岱、山堂、官嶺等12個生產大隊。 1984年6月撤社建鄉,同時析出敖江南岸9個村設立東岱鄉,同年10月改為鎮建制。 1991年10月浦口街居委會析分為浦東、浦旗等7個居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