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區域是各鄉鎮不同民族的移民群眾搬遷到此居住,希望各民族群眾到新的環境生活都興旺發達,故而得名。該地名自2018年得名。 2018年荔波縣人民政府批復同意設立興旺社區(荔府函[2018]179號),2019年通過依法選舉后,成立興旺社區居民委員會,屬玉屏街道至今。 興旺社區居民委員會屬于玉屏街道,社區下轄25個居民小組,轄區4168戶,15000余人,社區居名委員會坐落于樟江苑小區,區域范圍:冬至廖家灣公租房小區,南至新荔中,西至樟江河道,北至官塘污水治理項目,民族為布依族,水族、漢族、苗族,壯族。經濟來源主要以個體經營,外出務工為主。 |
建設村是由原和平、菜園、建設、板吉四個行政村合并而成的新建設村,位于荔波縣城中心,村轄21個村民小組,967戶,3687人,其中,黨員100人,面積覆蓋2.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18畝(田1395.61畝,土地144.91畝),林地5418畝;村干部9人,其中黨員9人;年人均純收入4250元,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農業占40%,二三產業收入占60%。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及有關單位的幫助下,建設村村兩委班子有效帶領廣群眾,與時俱進,轉變發展觀念,積極引導閑散勞動力參加就業崗位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增加群眾收入來源。今年,組織了村50歲以下18歲以上的女性參加家政技能培訓18人。村支兩委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購買綜合農貿市場肉行,年經營為集體經濟增加收入10萬余元;招商引資,讓企業落戶,水泥廠及采石加工廠不僅解決部分勞動力就業問題,也為村集體經濟創收8萬余元,村集體經濟富裕了,村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為了群眾種科技種養殖,村實施科技示范點,培訓蓮藕種植、水蕨菜種植、果樹培育等,以科學方式創收,增加群眾收入。
|
水甫村位于荔波縣北面,距玉屏鎮政府10公里,東與三都縣九阡鎮水昔村相連,距獨荔公路僅為3公里,荔波至三都公路貫穿村中心,其它各組已有簡易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水甫村屬茂蘭喀斯特森林延伸區瘓誘兩由嫌危匭巫艿那魘剖潛備吣系停搴0胃叨仍�650—1000米之間。境內山巒起伏、地形破碎,構成了以山地為主的地貌景觀,河谷縱橫交錯,屬東南部丘陵河谷地貌。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288戶1254人,勞動力660人,主要居住有水、布依、漢等民族,60%是水族。全村各類土地面積45860畝,耕地面積2391畝,其中田1195畝,土1196畝,人均耕地面積1.9畝。近年來,水甫村在上級黨委和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帶領全體村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黨組織建設同步推進,使水甫村逐漸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
水春村位于荔波縣玉屏鎮北面,東與三都縣九阡鎮水昔村相連,南與時來村相連,西與水甫村相連,北與三都縣九阡鎮水條村相連。村委距荔波至三都縣油路4公里,距縣城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2、氣候條件。水春村屬中亞季風濕潤氣候類型,氣候溫熱,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夏長冬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季節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7.8℃平均年降雨量1320毫米,最熱月七月日平均氣溫26℃,最冷月一月日平均氣溫5.4℃,無霜期305—310天。3、地形地貌。水春村地處荔波縣北面,屬茂蘭喀斯特森林延伸區,位居樟江河上游,地形總的趨勢是北高南低,全村海拔高度在650-1000米之間。境內山巒起伏、地形破碎,構成了以山地為主的地貌景觀,河谷縱橫交錯,屬東南部丘陵河谷地貌。4、自然資源。全村各類土地面積31401畝,耕地面積1159畝,其中田576畝,土583畝,人均耕地面積2.2畝。土壤類型主要有硅鋁鐵質紅壤,硅鋁質紅壤和鈣紫色土等,壩子上水稻田以班潮泥田為主。
水春村地處茂蘭喀斯特巖溶發育延伸區,地下水資源雖豐富,但地表水緊缺,部分村組沒有自流引水。因地處國家級樟江風景名勝區上游,其生物資源非常豐富,野生動物、植物很多,既有地帶性的常綠闊葉混交林,也有非地帶性的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生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濃郁的水族風情等人文景觀。
水春村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為主,兼有小麥、紅薯、豆類;經濟作物以油菜、果品為主;蔬菜主要有白菜、蘿卜、西紅柿、蔥蒜、韭菜、瓜豆類等;畜禽類有牛、馬、豬、狗、雞、鴨、鵝等;魚類有草魚、鯉魚、鰻魚等。
社會經濟狀況
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132戶537人,勞動力352人,主要居住有布依、漢等民族,98%是布依族。2010年農村人均純收入2789元。
基礎設施狀況
水春村位于荔波縣北面,距縣城15公里,東與三都縣九阡鎮水昔村相連,距獨荔公路僅為10公里,荔波至三都公路貫穿村中心,交通十分便利。
1、人飲。水春村大部分村組都有簡易的自來水,但是由于都是各村民小組為建設單位。工程規模小,無人管理,再加上有的管道已老化,水源點供水不足,全村通自來水率公為60%左右。
2、水利。水春村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利設施很少,且年失修,灌溉率低,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水利設施有待加強建設。
3、電力。全村100%農戶用上了農村電網,享受同網同價。
|
時來村位于玉屏鎮東面的樟江河畔,2004年由原時來、繁榮、石灰坳三個村合并而成,全村轄26個村民小組818戶,總人口2789人,黨員7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全村文盲8人,脫盲190人,人口出生率2.36‰。小學文化程度970人,初中文化程度720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225人。2008年人均純收入為3910元(全鎮農民2008年人均純收入3680元),全村主要居住布依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和漢族。時來村2005年前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尤其以商品蔬菜種植占較大比重,2005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819元,人均占有糧200公斤;2006年以后,時來村收入渠道主要轉變為勞動力外出務工、運輸業、養殖業和果蔬種植,2008年時來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910元。
根據旅游產業發展需要以及縣城建設規劃要求,2005年以來至今,我縣分5次向時來村征地總面積881.6畝。現時來壩農田已基本被征用完畢。為解決失地農民生產生活問題,縣、鎮黨委、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切實解決失地農戶生產生活問題。一是加快時來新城區建設步伐,促進時來村農民向城市人轉變。目前時來新城區路網已建設。二是實施項目扶持,引導失地農民大力發展經果林。積極開發駝背樹萬畝經果林種植區,鎮政府爭取資金扶持,修建蓄水池、果園生產便道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向有關部門申報78萬元的經果林種植項目。三是在新城區建設中,規劃出面積為50多畝土地作為時來村綜合農貿市場建設,解決部分失地農民安置問題。四是積極與縣有關部門聯系,縣里新增的就業崗位選聘工作人員時應對失地農民予以傾斜。并積極組織失地農民進行崗前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就業素質,增加外出務工收入。五是實行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養老制度,解決失地農民根本的憂患。
玉屏鎮時來村下白巖組位于荔波縣美麗的樟江河畔,距離縣城1.5公里,為布依族自然寨。截止2010年12月31日,該組共有農戶36戶,155人,其中勞動力85人,非耕地面積300畝,耕地面積65畝。雖然依山傍水,民風純樸,古樹參天,翠竹掩映,風光秀麗,空氣清新,但由于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群眾戲稱為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獨特豐富的自然和地理資源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2010年以埃鋇厝褐謚饕攬恐種菜盡⒂衩孜稚疲�2009年人均純收入僅為3200元,處于全縣平均水平。
|
板旺村位于貴州省荔波縣玉屏鎮東南面的樟江河邊,距縣城1.5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平均海拔480米。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年均溫度18℃。全村耕地面積1315.8畝(其中水田1135.7畝,土180.1畝),天然草地2800畝,林地2560畝,水域面積31畝。群眾生活用能源以電為主。
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有自然寨7個,主要居住著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和漢族,共364戶1520人,村黨支部現有黨員62名,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業、養殖業和第三產業。
|
拉岜村位于荔波縣城東南面約8公里處,全村總面積9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全村有232戶937人,農村勞動力617人,布依族占全村人口的95%。2008年以來,拉岜村全村大力發展經果林種植業,截止2010年全村果樹種植面積達8800畝。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及有關單位的幫助下,拉岜村兩委班子有效帶領廣大種植戶,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扎實工作,以蜜柚種植產業為主線,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拉岜村村支兩委通過轉變發展觀念,解決了拉岜村蜜柚種植品種結構不合理,不上規模、不形成產業的情況,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和銷售管理等服務,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造拓寬進村通道和果園道路,改善果農生產條件。9月,村兩委針對群眾反映蜜柚儲存難、銷售難的問題,積極爭取到18萬元項目資金,群眾投工投勞建成荔波柚子集散中心,積極引進外地客商,拓寬市場銷售渠道,僅次一項為群眾實現人均增收200余元,解除了群眾的后顧之憂。同年,為進一步改良果樹品種,改良果樹種植技術,村支兩委創辦了300畝的村集體果園,在果園建立示范基地,進行品種改良和新品種種植試驗,探索適宜拉岜村種植的水果新品種并進行推廣,解決蜜柚品種老化的問題。
2011年村支兩委通過引進紅肉蜜柚的優良品種擴種蜜柚種植面積近2000余畝,目前全村果樹種植面積達8800畝,其中:樟江蜜柚種植面積6800畝,血桃種植1200畝,其它水果800畝。根據2010年銷售情況按2.2元/公斤最低價來算,已進入盛果期的3500畝蜜柚樹平均畝產2500公斤,合計畝產5500元,除出成本1000元,畝產純利潤4500元。2010年拉岜蜜柚共賣出870萬公斤,直接經濟收入1900萬元,人均收入3900元,較2009年增長8%。
在拉岜村村支兩委的帶動下,拉岜村蜜柚種植打算進一步提高種植規模,提高果品的加工和包裝水平,加強與收購商的合作與聯系,提高水果種植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促進群眾增收,努力建設地區特色水果種植示范大村。
|
福利村位于荔波縣玉屏鎮西面的樟江河畔,距離縣城5公里,2004年由原福利村、拉魚村合并而成,共有9個村民小組,272戶,1096人,主要聚居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其中98%是布依族,全村交通便利,樟江河穿村而過,是大小七孔風景旅游線必經之路;全村海拔在400-500米之間,境內山巒起伏,構成了以山地為主的地貌奇觀,屬東南部丘陵地帶;全村總面積10452畝,耕地面積1028畝(其中水田984畝,旱地44畝);全村有線電視覆蓋率為100%,有完小一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程控電話已覆蓋各組。村支部現有黨員39名,其中女黨員6人,占15%。
近幾年來,福利村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的領導下,解放思想,艱苦奮斗,發揮區位優勢,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實施“兩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戰略,經濟穩步增長,人民生活得到日益提高。福利村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多種經營,擴大非糧食比重生產,搞起了稻田養魚、早熟蔬菜種植、大棚草莓、種植蜜柚、石榴、沙梨、楊梅、麻竹等項目,目前,福利村已成為荔波縣城蔬菜、水果主要供應基地之一。福利村在大Ψ⒄咕幀⒃縭焓卟酥賂壞耐保腫プ∠匚⑾卣迅@褰ǔ扇亍熬裎拿鞔逭痙洞濉焙汀芭┘依質痙洞濉鋇鈉躉餐蹲�10多萬元,對全村的總體部局進行了規劃和建設,村寨道路的硬化等建設,使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發生了較大變化,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優美、舒適、休閑的居住環境。2003年福利村被州委評為“小康村”;2006年4月又被州委評為“生態小康村”;2006年被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8年6月,福利村在全縣范圍內率先實現了“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成為全縣的“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2008年被評為鎮“平安建設”先進村。2008年度獲鎮目標考核綜合二等獎。
|
該地名來源于水語音譯。“水”指水源充沛,“利”指適宜居住的好地方,故而得名。該地名自清朝時叫水利。 解放初屬荔波縣方村區水利鄉,1956年屬荔波縣甲良區水利鄉,1959年屬黎明公社,1960年屬荔波公社水利管理區,1961年屬荔波縣城關區水利公社,1984年設水利村村民委員會屬荔波縣玉屏區水利鄉,1991年撤區建鎮并鄉屬荔波縣水利鄉,2014年行政區劃調整后,水利村村民委員會屬荔波縣玉屏街道至今。 水利村位于水利鄉政府中心地,距縣城16公里,獨荔公路橫穿村中心,交通便利,全村共轄20個村民小組546戶2113人,水族人口占80%,勞力850人,黨員71名,耕地面積1445畝,人均耕地面積0.66畝,打造水利大寨水族民族自然寨,開放式旅游景點—水龍觀音景區。 |
水巖村位于水利水族鄉政府西南面,距鄉政府5公里,共189戶1495人,耕地面積985.4畝,全村主要居住的為水族群眾,全村主要經濟收入為傳統的種養業,村支部利用岜忙-水巖-水利再接獨荔公路的區位優勢,以“三創三強”、“雙培雙帶”創建活動為載體,以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逐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全面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
此地土地肥沃,雨水充足,莊稼每年豐收,故而得名。該地名清朝得名水豐。 解放初歸荔波縣二區水利鄉管轄,1956年又改歸城關區管轄,屬于水豐大隊,1958年撤銷荔波縣建制,并入獨山縣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黎明公社水豐大隊,1960年屬荔波公社,1961年屬城關區水利公社水豐生產大隊,1984年設水豐村村民委員會屬水利鄉,2014年行政區劃調整后,水利鄉并歸玉屏街道,水豐村村民委員會屬玉屏街道至今。 水豐村位于水利水族鄉南部,距離鄉政府12公里,縣城9公里,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374戶1467人(其中:五保戶13戶、低保戶93戶,兩女戶4戶、獨生子女戶6戶),13個自然寨,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95‰,全村計稅面積為1040畝,人均純收入2800元,人均產糧300公斤,居全鄉中下等水平。
|
堯棒村位于水利鄉政府北部,距荔波縣城24公里。地處東徑107°48’23〞至107°48’36〞,北緯25°32’13〞至28°32’59〞之間。東面與三都縣恒豐鄉接壤,西、南面與水利村共界,北面與方村鄉紅坭村相連。
1、地形地貌
堯棒村主要以峰林谷地、洼地等巖溶地貌發育為主。
2、氣候條件
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16.3℃,無霜期283天,年降雨量1320.5毫米。
二、資源概況
1、土地資源
全村行政區域面積14.5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452.9畝,其中基本農田420.4畝,人均占有耕地0.625畝,人均基本農田0.58畝,境內耕地主要以坡耕地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獨荔公路、恒堯公路沿線。
2、水資源
堯棒村水資源貧乏,年平均年降雨量1320.5mm,水資源總量36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9萬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497.2m3。
3、生物資源
全村森林覆蓋率65%,生物多樣性突出,有野生動10種,境內有林地800多畝。
三、人口、勞動力資源
堯棒村轄2個自然寨,4個村民小組,共184戶,724人,勞動力459人,其中外出務工勞動力125人,全部為布依族。
四、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經濟發展現狀。2010年堯棒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全村農業雖然經過結構調整,開始由傳統型農業向效益農業和現代農業轉變,但目前產業層次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尚處于較低階段,無集體經濟實體,無工業發展,農業生產效益低等現狀仍然客觀存在。境內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為主,2010年全村糧食產量218.4噸,人均產糧301.7公斤;經濟作物以西紅柿、辣椒為主,西紅柿平均畝產3000--3500公斤,年產西紅柿300噸,年產值30萬元;辣椒平均畝產150公斤,年產辣椒15噸,年產值24萬元。養殖業以生豬為主,生豬存欄650頭,出欄500頭。
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方面,目前全村已實現全組通公路,通組公路里程1.7公里。水利方面,已解決人飲安全人數523人,尚有201人飲水困難,有小山塘2處,可蓄水量3000立方,飲水池1口,蓄水量17立方。電力方面,目前全村電網已實現全覆蓋。
社會事業方面。教育方面,村級完小1所,教師7人,在校學生11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醫療衛生方面,村衛生室1個,從業醫師1人,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9.6%。社會保障方面,到2010年,農村尚無居民參加養老保險,農村五保、低保供養人口覆蓋全村32戶82人。
|
洞托村位于水利鄉政府東北面,距離鄉政府駐地12公里,轄5個村民組,即上洞托組、下洞托組、灣寨組、堯票組和蘭電山組,共有160戶606人,其中農業人口579人,非農業人口27人。行政區面積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69畝。主要民族成分:水族,布依族,水族每年農歷六月份過卯節。主要經濟產業:種植業、畜牧業、林業。辦公所在地位于上洞托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