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龍門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龍門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2005年設立街道辦事處,管轄原龍城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原王坪鎮王坪居委會和青溪、戴屋、樟潭、黃溪、鸕鶿、橫田、城西、王坪、花圍、陳村、黃竹瀝、江廈、三洞等13個村委會的范圍。共轄8個居委會和19個村委會,總面積115.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70858人,龍城街道辦事處駐原龍城鎮政府駐地。

龍城街道位于廣東惠州市龍門縣。下轄:

441324001001 121 東郊場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324001002 121 北門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324001003 121 太平門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324001004 121 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324001005 121 城內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324001006 121 東門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324001007 121 城南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324001008 121 王坪社區居民委員會

441324001201 122 甘香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02 220 水西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03 220 水貝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04 220 黃竹坑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05 122 林村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06 122 城郊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07 220 江廈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08 220 三洞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09 220 樟潭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0 220 花圍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1 220 橫田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2 220 青溪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3 220 戴屋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4 122 王坪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5 220 城西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6 220 黃竹瀝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7 220 鸕鶿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8 220 黃溪村民委員會

441324001219 220 陳村村民委員會

撤銷龍門縣平陵鎮,設立龍門縣平陵街道辦事處。新設立的平陵街道辦事處以原平陵鎮行政區域為范圍,面積14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金龍大道9號(即原平陵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概況】 平陵鎮位于龍門縣東部,地處東經114°20 ′,北緯23°38′,是龍門縣“東大門”。東鄰博羅縣,西接王坪鎮、龍華鎮,南鄰龍江鎮,北與東源縣交界。平陵鎮地處珠江三角洲“大三角”的邊緣,是龍門通往惠州、深圳、廣州、東莞、汕頭、梅州等地的必經之地,也是湖南、江西及華東等省市通往粵東的交通要道。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平陵鎮成為龍門縣的三個中心鎮之一。全鎮面積143.35平方公里, 2003年全鎮總戶數9135戶,總人口35711人,其中居委戶數3541戶、人口7503人。 2004年全鎮總戶數9024戶,總人口35743人,其中居委戶數3420戶、人口7487人。

【國民經濟】 2003年,平陵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63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986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8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64元,地方財政收入388.6萬元,鎮可支配財力240萬元。200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04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479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8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15元,地方財政收入410萬元,鎮可支配財力為280萬元。

【農業】 平陵鎮重視農業及農村經濟建設,解決“三農”問題,逐步形成了以水稻、蔬菜、優質龍眼、荔枝、柑桔為主,生豬、塘魚、三鳥為輔的生產模式,農業經濟有較大發展。2003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為50720畝,產量17913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40120畝,產量為14527噸。2004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51825畝,產量17950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39500畝,產量為14165噸。年末冬種作物達到10000畝。按要求,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實行合并稅種,只征收農業稅,確保農村戶戶減負,2003年人均減負達83%,2004年農業稅又只征收3%,人均減負達50%。2003年“亞洲雨養農業區農民直接參與豆類改良計劃”在平陵鎮試點,全鎮參加試點農戶達200戶,種植花生粵油7號1500畝,畝產比本地花生高50公斤左右。2004年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全面鋪開。

【概況】 龍江鎮地處龍門縣中部,距縣城19公里,全鎮總面積54.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107.7公頃,其中水田929.6公頃,旱地178.1公頃。轄內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07條自然村,總人口14044人,其中:農業人口11821人,城鎮居民2223人。

【國民經濟】 2001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3650萬元,比上年下降20.89%,其中第一產業5650萬元,比上年下降8.13% ;第二產業13000萬元,比上年下降29.47%;第三產業5000萬元,比上年下降5.87%。農村人均收入3650元,比上年下降6.55%。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8479萬元,比上年下降21.89%,其中第一產業5100萬元,比上年下降9.73%;第二產業9370萬元,比上年下降27.92%;第三產業4009萬元,比上年下降19.8%。農村人均收入3300元,比上年下降9.59%。

【財稅】 2001年,龍江鎮稅收總收入229.42萬元,比上年增收0.69萬元,增長0.3%,其中地稅完成61.11萬元,占總稅收的26.64%,比上年增收16.39萬元,增長36.65%;國稅完成149.46萬元,占總稅收的65.15%,比上年減收11.59萬元,減少7.2%;農業稅完成18.17萬元,比上年減收3.99萬元,減少18.01%;農業特產稅完成0.68萬元,比上年減收0.12萬元,減少15%。2002年,全鎮稅收總收入241.27萬元,比上年增收11.85萬元,增長5.17%,其中地稅完成73.95萬元,占總稅收的30.56%,比上年增收12.84萬元,增長21.01%;國稅完成145.2萬元,占總稅收的60.18%,比上年減收4.26萬元,減少2.85%;農業稅完成21.37萬元,比上年增收3.2萬元,增長17.61%;農業特產稅完成0.75萬元,比上年增收0.07萬元,增長10.29%。

【農業】 2001~2002年,龍江鎮發展戰略由“石頭”逐步向“田頭”、“山頭”發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根據市場的需求,發展訂單農業,減少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蔬菜種植面積,以石前村為示范點,全鎮形成一定規模。

【概況】 永漢鎮地處龍門縣南部,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原盆地,西南與增城市接壤,西北緊靠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為龍門南大門,2001年被確立為全省270個中心城鎮之一。鎮中心位于東經113°57’,北緯23°35’。永漢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23°C,平均降雨量2278毫米。全鎮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其中城鎮建成區面積1.3平方公里),總人口4.6萬人(其中城鎮建成區人口1萬人),下轄21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222個自然村,境內青山綠水環繞,環境優美,土地、水力、礦產和溫泉資源豐富,龍門縣第二個工業園區(永漢工業園區)設在區內。

【國民經濟】 2001~2002年,通過實施“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旅游旺鎮商貿活鎮”的總體發展戰略,促進了永漢鎮國民經濟的有效增長。200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5037萬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工業總產值9798萬元,農業總產值15239萬元;全年鄉鎮經濟總收入14575萬元,財政收入277萬元,年末國民各項存款余額14000萬元,集市貿易銷售總額4733萬元。200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7074萬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工業總產值10970萬元,農業總產值16104萬元;全年鄉鎮經濟總收入14646萬元,財政收入285萬元,年末國民各項存款余額17100萬元,集市貿易銷售總額6772萬元。

【農業】 調整和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在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加強了土地的連片開發力度,減少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了橙、柑、桔、龍眼、荔枝、香蕉、土茨菇、粉葛、蔬菜等優質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糧經比例由2001年的47:53調整為2002年的44:56。200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5239萬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種植業7954萬元,林業501萬元,牧業1440萬元,副業3987萬元,漁業1357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3379元;2002年,年初遇旱,年中又遭遇“7·19”洪澇災害,仍實現農業總產值16104萬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種植業12808萬元,林業481萬元,牧業1487萬元,漁業1358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3349元,比上年減少30元。

龍田鎮舊稱“大龍田”,取名于戴、龍、田三姓,相傳此三姓祖先較早在此地定居,因“戴”與“大”諧音,故稱“大龍田”,后來直呼“龍田”。明代以縣城為中心,自然村劃為相,龍田屬北相。1986年12月改稱龍田鎮。1958年,稱龍城公社。

1961年,曾分稱花圍、王坪、田尾公社。

1963年4月,復稱龍城公社。

1983年11月,改稱龍城區。

1986年12月12日,更名龍田鎮。

龍田鎮位于縣城的西北部,丘陵山地,管轄原王坪鎮鄔村、江冚、長坑、舊梁、沙塘、王賓、菱角塘、西埔、石龍頭、李洞、社廈、賴屋、黃珠洞、田美等14個村委會,205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9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530畝,現戶籍人口25077人。

龍潭鎮位于龍門縣西北部,東經114○06′,北緯23○42′,距縣城17公里。全鎮總面積257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以山地、丘陵地分布,屬典型山區鎮,是龍門縣農業、林業生產重鎮。種植業以水稻為主,林業以松、杉、常綠闊葉林為主,盛產丹竹、毛竹。地下蘊藏褐釔鈳、鉛鋅礦、鎢、錫、石灰石、黃鐵等礦產資源。西溪筍為著名土特產。年平均氣溫20.5℃,年均降雨量約2300毫升。水資源豐富,小水電遍布全鎮。下轄14個村民委員會249個村民小組和2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為25000人,其中常住人口2200人!巨r業】龍潭鎮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農產品繁多,形成糧食、水果、竹筍三個農業生產基地。2004年全鎮農業生產總值7823萬元,注重對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扶持發展“三高農業”,發展名優、特、稀、新品種。糧食種植面積1761公頃,總產12333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129公頃,總產12071噸;水果種植面積1200公頃,總產27333噸;竹筍種植面積860公頃,總產60000噸!玖謽I】龍潭鎮山地面積28000公頃,宜林用地22414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0%,大部分以常綠闊葉林為主,自然林種生長周期長。2004年,鎮人民政府落實可持續發展規劃,重視封山育林,造林綠化面積400公頃。引導農民改變觀念,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高效益林種。吸收外來資金種植南洋楹、V6尾葉桉等高效豐產林450公頃,提高林業效益。2004年林業總產值960萬元!久麅炋禺a】“西溪筍”是龍潭鎮的著名土特產,溪筍生產歷史悠久,尤以新寮村(在當地稱作“西溪”)所產竹筍最佳,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使生產的竹筍風味獨特,“西溪筍”已成為省“一鄉一品”項目。2004年,全鎮種植筍竹面積860公頃,年產鮮筍60000噸,產值43萬元,產品暢銷東南亞市場。
地派鎮位于龍門縣西北部,東鄰龍田鎮,西接從化市,北靠新豐縣,南與龍潭鎮交界,全鎮總面積211平方公里,人口18027人,轄2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146個村民小組,是典型“八山一水分田”的山區鄉鎮,也是龍門縣五大出口鎮之一。 2005年1—9月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309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5%。工農業總產值1425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253萬元,農業總產值6002萬元。2005年全鎮擁有耕地面積13982畝,其中水田面積7762畝。山地面積27.04萬畝。2005年全鎮擁有鄉鎮企業592個,1—9月鄉鎮企業總收入10477萬元。預計2005年實現糧食總產量6944噸,比去年增長3.6%。2005年1—9月稅收收入155.07萬元,完成全年任務62.5%,上級撥入補助收入761萬元,完成全年任務85.2%,財政支出749.6萬元,完成全年任務85%。今年1—9月鎮府可支配財力80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900萬元。
【概況】 龍華鎮位于龍門縣中部,東經114°11’,北緯23°36’,龍門河(西林河)從境內通過。境域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1℃;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30毫升;陽光充足,全年無霜期355天。全鎮總面積179平方公里,耕地960公頃,下轄10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5000人。

龍華鎮森林覆蓋率68%。可開發的水力資源和礦山資源豐富,含量較高的礦種有高嶺土、石灰石、大理石、煤、錫等。其中高嶺土儲量5000萬噸,石灰石儲量2億噸。龍華還有豐富的水資源、旅游資源及農副產品貨源。

【國民經濟】 2004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8315萬元,工農業總產值9171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451萬元。各項存款余額3300萬元。

【財稅】 實行財政“收支兩條線”,加強財政監督,致力發揮財政服務職能,確保鎮內各項事業發展所需資金。2004年,全鎮財政總收入430萬元,其中工商稅收入50萬元,財政支出420萬元。

【農業】 龍華鎮以“農業穩鎮”,重視發展“三高”農業,致力提高農業效益,著力打造拳頭產品年桔。龍華年桔因果色好、品質佳、產量大而享譽海內外,成為國家級年桔示范基地。鎮組織了技術人員對年桔保果技術進行創新,使收獲期延長至次年4月底,有效地防止產品集中上市帶來的沖擊。2004年,全鎮960公頃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2162.2公頃,經濟作物193公頃,柑桔總產量22537噸,糧食總產量7961噸,蔬菜總產量4620噸。農業總產值7451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為5247萬元。

【工業】 龍華積極實施“工業興鎮”戰略,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4年,工業總產值1720萬元。光大水泥項目年產400萬噸生產線動工建設,屆時年工業生產總產值可達數億元。

【名優特產】 年桔:以果大皮薄、色澤澄黃鮮艷、核少,甜酸適度,富含多種營養元素,汁多渣少而著稱。碰柑:碰柑是世界上最優良的寬皮柑桔類品種之一,有“遠東柑王”之稱,龍華碰柑有早熟、晚熟,可溶性固形物10~12%,酸量0.63~0.71%,甜酸適中,風味獨特,果豐產穩;采用標準化栽培方法進行生產,10月至1月色彩鮮艷,較耐貯藏,品質上等,是送禮會友的佳品。

【概況】 龍江鎮地處龍門縣中部,距縣城19公里,全鎮總面積54.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107.7公頃,其中水田929.6公頃,旱地178.1公頃。轄內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07條自然村,總人口14044人,其中:農業人口11821人,城鎮居民2223人。

【國民經濟】 2001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3650萬元,比上年下降20.89%,其中第一產業5650萬元,比上年下降8.13% ;第二產業13000萬元,比上年下降29.47%;第三產業5000萬元,比上年下降5.87%。農村人均收入3650元,比上年下降6.55%。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8479萬元,比上年下降21.89%,其中第一產業5100萬元,比上年下降9.73%;第二產業9370萬元,比上年下降27.92%;第三產業4009萬元,比上年下降19.8%。農村人均收入3300元,比上年下降9.59%。

【財稅】 2001年,龍江鎮稅收總收入229.42萬元,比上年增收0.69萬元,增長0.3%,其中地稅完成61.11萬元,占總稅收的26.64%,比上年增收16.39萬元,增長36.65%;國稅完成149.46萬元,占總稅收的65.15%,比上年減收11.59萬元,減少7.2%;農業稅完成18.17萬元,比上年減收3.99萬元,減少18.01%;農業特產稅完成0.68萬元,比上年減收0.12萬元,減少15%。2002年,全鎮稅收總收入241.27萬元,比上年增收11.85萬元,增長5.17%,其中地稅完成73.95萬元,占總稅收的30.56%,比上年增收12.84萬元,增長21.01%;國稅完成145.2萬元,占總稅收的60.18%,比上年減收4.26萬元,減少2.85%;農業稅完成21.37萬元,比上年增收3.2萬元,增長17.61%;農業特產稅完成0.75萬元,比上年增收0.07萬元,增長10.29%。

藍田瑤族鄉位于縣城北部,東經114.3度,北緯23.51度之間。東、北部與新豐縣交界,南與龍田鎮交界,西與地派鎮和密溪國營林場交界?偯娣e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783畝,其中水田4921畝,旱地1569畝。林地24萬畝,森林覆蓋率97%。全鄉轄上東、到流、大份、小洞、藍田、新星、社前7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81個村民小組,2750戶,總人口96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5人,瑤族人口8875人,占92%。鄉人民政府駐地藍田圩,距縣城16公里。

藍田瑤族鄉群山環抱,地勢北高南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15座,最高點寒山頂,海拔956.8米,氣候帶有明顯的山區特點,年平均氣溫19.5℃。最高月平均氣溫34℃,最低月平均氣溫5℃,平均降雨量2100毫米。氣候及水土特別適宜中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和針葉純林等林木生長,適宜發展林業。藍田河自西北向西南注入天堂山水庫。龍新公路自南向北貫穿全境。土地多屬酸性赤紅土壤,農業生產條件較差。

藍田瑤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具有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各民族的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但與連南的八排瑤迥然不同,而且與粵北各縣的過山瑤有很大差別。民風民俗獨具特色,除“舞火狗”、“男女對歌”、“不落夫家”、“月月有節”外,還有崇拜峒主爺的“接亞公”活動和“招兵”儀式等與廣東其他地區的瑤族不同的民風民俗。相傳第一任峒主是吃狗奶長大的,因此狗是藍田瑤族同胞的崇拜物,以前禁止吃狗肉,現在才有少數漢族移民吃狗肉。民族舞蹈“舞火狗”曾獲全國民族舞蹈金獎。

1958年成立燎燃人民公社(包括今藍田、龍田、龍城3個鄉鎮)。1961年成立藍田人民公社,轄上東、藍田、新星、到流4個大隊。1986年12月12日經省人民政府(粵府函[1986]341號文批準,正式成立藍田瑤族鄉,轄上東、到流、大份、小洞、藍田、新星、社前7個管理區。

在企業方面,1979年社辦企業僅有庚子坑、七娘寨2座電站,總收入66萬元。1987年鄉辦企業增加到木器廠、農機廠、文具廠、木箱廠、衣車板心廠和魚頭寨、大瑤山等4個電站共9個,全鄉超支現象嚴重,社隊企業缺欠銀行貸款189.45萬元。1997年,全鄉企業(含個體工商戶)86個,工業總產值1038萬元。2000年,全鄉企業102個,工業總產值1168萬元。

密溪林場位于龍門縣北部山區,是縣東江流域的天堂山水庫源頭之一。東南與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交界,西北與地派鎮接壤,東西寬6.9公里,南北長9.1公里,總面積3686.7公頃?側丝777人,是龍門縣目前唯一的縣直國營林場。場設有黨總支、場務會、武裝部、黨政辦、水利站、司法所、道班、瓷礦開發有限公司、密溪農業有機茶業開發有限公司、2個礦管服務站、計生辦。現職在崗人員50人,轄邱屋、黃李屋、盤龍坑、清明塘、上邱屋、溫屋、黃竹坪、新三、歐陽殿九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密溪林場地勢北高南低,屬中丘地貌,土壤以赤紅壤為主,肥力中等,植被以芒萁或野生叢灌什中低草落為主。密溪河貫穿南北,境內青山綠水環繞,環境優美,土地、水力、礦產資源豐富。最高峰寒山頂,海拔956.8米,最低處火蔭屋電站,海拔250米。年平均氣溫20攝氏度,無霜期300天,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是我縣林木主產區和高嶺土主要產區之一。

機構變動

1987年成立密溪林場派出所。1985年林場機構升級(付局),總支委員會成立,同年成立密溪林場辦公室(股級機構)1985年在職干部職工在編14人,2000年在職干部職工在編41人。1989年建立密溪林場武裝部,1989年成立共青團密溪第一屆委員會。

人口變化

1979年全場總戶數101戶,總人口699人,其中非農13戶84人;1986年全場總戶數176戶,總人口910人,其中非農85戶430人;2000年全場268戶總人口715人,其中農業121戶,農業人口424人。

林業生產發展

為發展林業,1973年成立林業科學研究所,直轄于縣林業局,面積173.6公頃,80年木材生產砍伐量6000多立方米,其中上調木材2300立方米,新種油茶450畝,茶葉150畝,柑桔30畝,2000年發放木材砍伐證1800立方米。94年進行了第一次森林二類調查,統計出林業用地3554.2公頃,非林地132.5公頃,有林地2427.1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1734.3公頃,商品用材林1819.9公頃,活立木總蓄積70604立方米,優勢樹種(組)是黎蒴、杉樹、闊葉樹,針闊混人工林233.4公頃,森林覆蓋率65.8%,2000年森林覆蓋率95%。左旋肉堿副作用膠原蛋白粉排行榜晚霜排行榜

農業經濟

1979年,大力發展植樹造林(杉、果、茶、油茶)種植400多畝,撫育4500畝,水稻總產值20萬斤,番薯4萬斤,花生3200斤,木薯干片5萬多斤,辦起了豬場、雞場、養蜂場,修建魚塘十多畝,1995年糧食種植面積672畝,總產量131噸。2000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72畝,水稻580畝,總產130.5噸。

南昆山位于惠州市龍門縣西南部,1993年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個森林覆蓋率達98.2%的巨大綠色寶庫,素有“北回歸線線上的綠洲”、“南國避暑天堂”、“珠三角后花園”之美譽。平均海拔600多米,主峰天堂頂海拔1228米。從西向東馬蹄形走向,形成山谷盆地。離廣州97公里、深圳162公里、龍門縣城5 6公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川龍瀑布、石河奇觀、觀音譚、潘龍古松、百歲杉王、天堂頂、九重遠眺、七仙湖、石門一線天等36處奇特壯麗的景點,成為南昆山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林海蒼茫綠接天,云山浮涌動蒼煙”,南昆山,冬暖夏涼,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23攝氏度,夏季氣溫比廣州等周邊大城市低6℃-8℃,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避暑旅游勝地,也有“古代桃源今代存”的說法。境內重巒疊嶂,古樹參天,青竹遍野,24萬畝原始森林,6萬畝連綿竹海,形成了一個負氧離子含量達11萬個/立方厘米的無細菌區域,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南粵大氧吧”。身臨其境,不但可以擁有青山、碧水、藍天,還可以輕松自在的在這個綠海當中免費“洗肺”,令人心曠神怡。這里終年流淌著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珍貴山泉水,繁衍著無數珍稀動、植物,人們稱南昆山是動物的天府、植物的寶庫,是旅游度假、休閑、養生、保健的勝地。游覽南昆山,既可得山水之樂,更可得修身養性與強身健體之功。在這里,你會不由自主地、全身心地回歸大自然的懷抱。特別是南昆山旅游風景區內的家庭旅館,可以讓你吃在大自然、住在大自然,給你一個自然的家。

歡迎您到南昆山,盡情享受林泉飛瀑、完美生態、天然氧吧、度假天堂。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久女久 | 天啪天天99久久 | 五月天国产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 一区偷拍中文久久无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