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屬桂林郡廣信縣(公元前221——207年)。 漢屬蒼梧郡(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 三國(吳)屬蒼梧郡新寧縣(公元221至208年)。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設置農城縣。 南北朝(齊)改農城縣為遂城縣。 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派宰相虞慶則南征,屯兵于此,故得名戎城,后改遂城縣為戎城縣。 宋咸平年間(公元998至1003年)廢縣,隸屬梧州府,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改稱戎圩鎮。 元、明、清至民國一直稱為戎圩鎮。 1949年11月25日,蒼梧解放。 1950年1月10日,成立蒼梧縣人民政府,戎圩屬蒼梧縣第一區。 1951年7月,改稱龍圩鎮,仍隸第1區。 1952年5月,縣城由梧州遷至龍圩鎮。 1955年1月,龍圩改屬長洲區。 1957年,改為縣直屬鎮。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劃歸大坡公社管轄。 1959年10月,又從大坡公社劃出成立城關公社。 1960年6月,復名為龍圩鎮。 1966年,改稱東升鎮。 1971年12月,復稱龍圩鎮至今。 1996年4月,龍圩鎮、林水鎮合并稱龍圩鎮。 2013年2月8日,梧州市以蒼梧縣的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新設龍圩區,龍圩區政府駐龍圩鎮。 縣城原在龍圩鎮,2013年3月遷到石橋鎮。 |
三國吳天紀四年(280年),今鎮境內設新寧縣,縣治大城(今城村),轄今廣平鎮、大坡鎮。 清代,屬蒼梧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冠蓋區及長發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撤區分為勝洲、吉陽、冠蓋3個鄉。 1949年12月,設廣平區。 1950年10月,設第三區。 1955年9月,設大坡區。 1957年12月,撤區分為大坡、料神2個大鄉。 1958年9月,設大坡公社。 1961年6月,設大坡區。 1966年1月,大坡區改為大坡公社。 1984年9月,大坡公社撤改為大坡鄉。 1988年12月,大坡鄉改為大坡鎮。 2013年2月8日,梧州市以蒼梧縣的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新設龍圩區。 |
清代,屬蒼梧縣。 明、清及民國初,屬長行鄉轄。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有廣平、尚平隸蒼梧縣冠蓋區。 1949年12月,設廣平區,屬蒼梧縣。 1950年10月,為第六區。 1955年9月,設廣平區。 1957年,撤區分為廣平、大堯、平地3個鄉。 1958年9月,設廣平公社。 1961年6月,廣平公社分為廣平、平地、大堯3個公社,隸屬大坡區。 1962年9月,廣平、平地、大堯合并復稱廣平區。 1966年1月,廣平區改為廣平公社。 1984年9月,廣平公社撤改為廣平鄉。 1988年12月,廣平鄉改為廣平鎮。 2013年2月8日,梧州市以蒼梧縣的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新設龍圩區。 |
清代,屬蒼梧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有新利、水平、共和、華里、樂正、德勝等鄉,隸蒼梧縣戎城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撤區分為樂正、華里、新地3鄉。 1949年12月,設戎城區。 1950年10月,設第五區。 1955年9月,稱設新地區。 1957年12月,撤區分設新地、題甫、回龍3個鄉。 次年9月,設新地公社。 1961年6月,新地公社分設新地、題甫、回龍3個公社隸龍圩區。 1962年9月,設新地區。 1966年1月,新地區改為新地公社。 1984年9月,新地公社撤改為新地鄉。 1988年12月,新地鄉改為新地鎮。 2013年2月8日,梧州市以蒼梧縣的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新設龍圩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