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舊時此處港口條件優越常有船只在此避風得名。 |
原位于淋山河上游北岸,河道上游兩側有連綿起伏的小群山,每逢下雨時,雨水由兩側山上淋下,匯集入河。相傳圣人孔子云游到盂缽山腳下,但見蒼松翠綠,山勢挺拔,河水波光粼粼,于是找一土墩而坐,悠然一抖煙。忽然陣雨驟至,頃刻間,翠綠的林、挺拔的山、朦朧的雨霧與奔流的河水渾然一體,圣人不禁脫口而出“好一幅林山河中圖”,淋山河因此而得名。明、清時期為黃岡縣北路要沖,設有“急遞鋪”,名“淋山河鋪”,有廳屋、廂房、郵亭和鋪司、驛司、鋪兵。因此逐漸形成集鎮,故名。 |
據傳,在清朝前期有一方姓人在此路旁小山坪上定居,并做小生意,故稱方家坪。此后,來此定居的人越來越多,逐步形成集鎮,由于集鎮處于一塊坪地上,地勢略高于四周,故名方高坪。 |
回龍山原名“棗兒刺嶺”,地處大別山南麓,由大崎山主峰龍王頂南下,經望省亭、城山寨等山,蜿蜒起伏百余里,至此呈現游龍回首之狀,故名;又一傳說古時有九條龍在此修煉正果,回天庭封位后,思念這里的青山綠水,決定返回定居,故名。 |
因傳說此地有一座廟宇,系很早以前由馬、曹兩姓人合建,廟正門上原橫嵌“馬曹廟”三個大字。由于此地為交通要道,后來人們在此開設店鋪,逐漸形成集鎮,故名。 |
因鎮人民政府駐上巴河村得名。處巴河口的浠水縣巴河鎮上游,故名。 |
因鎮人民政府駐總路咀村得名。總路咀地處于小山崗,山崗下有條小河,據傳,早年河道較深,可通木船,常有船攏岸,故稱攏船咀。后有董姓人在此做了一座茅屋,稱為董家咀。由于此地是北部(羅田、麻城、英山等縣)出口的要路,人們來此開設店鋪,逐漸形成了集鎮,故名總路咀。 |
因鎮人民政府駐但店村得名。遠在前清時期,本地但姓人就在此開設鋪店,故名但店。 |
因鄉人民政府駐賈廟村得名。相傳鄉內大崎山腰在唐朝時就有一座唐敕能仁寺,當時香火鼎盛;北宋年間宰相賈似道家的宗廟就建在境內,賈廟由此而得名。 |
因據傳該灣是宋朝宰相賈似道家做豆腐皮子的地方,位于一個小山咀上,故稱豆皮咀。后演變為杜皮咀,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