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區范圍唐代至清屬感化鄉。 民國時屬新豐鎮一至六保及十八保。 解放初合并成立一個居民會。 1956年2月。 原一至四保組建為新豐鎮一至四居(部分目前屬于豐南社區),第五保劃歸民豐村,第六保劃歸繁榮村。 公社化后,隸屬于新豐公社新豐鎮管理區,后改稱為新豐鎮大隊。 1962年10月至1964年7月期間,新豐鎮區單獨設立建制鎮,下轄4個居民會。 1968年在鎮東東施王廟舊址上組建新豐水產大隊。 1974年鎮上四個居民會合并成衛東、朝陽兩個居民會。 1981年恢復四個居民會建制。 1984年水產大隊改成漁業村。 2002年鎮上四個居民會(不包括平湖塘以南原屬二居部分)和原繁榮、民豐兩村的大王廟、何家浜、荷花浜、陳家頭、俞家頭等的自然村,以及新豐漁業村組建成豐北社區,至今。 |
豐南社區由主體新豐鎮區南半部(以下簡稱新豐區塊)及棲凰埭、竹林兩自然鎮組成。 新豐區塊自唐至清為感化鄉屬地。 民國時期,兩青龍港之間屬于新豐鎮第十五保,以西屬于新豐鎮第四保。 民國三十二年(1943)因新豐三橋毀于日寇,敵偽盤踞新豐,管理劃歸新篁區豐南鄉。 建國后境內城鎮居民居住區主要集中于盛嘉匯(今中興南街)至竹行頭一帶,屬于新豐鎮第二居民會的一部分,以后隨第二居民會的變更,更改名稱和隸屬關系。 公社化后,隸屬于新豐公社新豐鎮管理區,后改稱為新豐鎮大隊。 1962年10月至1964年7月期間,新豐鎮單獨設立建制鎮,隸屬于新豐鎮下轄的第二居民會。 1968年1月,登云橋南堍安置并組建凈相水產隊。 1974年,第二居民會改稱衛東居民會,1981年恢復第二居民會稱謂。 棲凰埭與竹林兩集鎮上居民,解放初以附近農民為主,間有少量手工業者和小商販,多為亦商亦農。 公社化以后,隨政權建設需要,公社機關、供銷社、衛生院、小學等單位陸續成立,帶來了幾百人的非農業人口,集鎮建設與戶籍等管理由公社及相關單位兼管,沒有專設機構司職。 1992年以后隨著凈相、竹林先后并入新豐后,相繼成立新豐鎮第五、第六居民委員會。 2002年1月,新豐鎮第二居民會塘南部分、第五、第六兩居民會以及原橫港村西村、東村、西洋、南村等自然村和新豐村合并組建豐南社區,至今。 |
解放初屬新豐鄉十三村,后為第十三代表區。 1956年成立南溪浜、長豐兩個初級社,同年冬,與登青廟初級社合并成立登青廟高級社。 公社化時為民豐大隊。 1961年登青大隊從該大隊分出。 1984年改為民豐村。 |
清代以前,橫港村除了原永濟村全境以及金豐村大石觀涇以東、北湯村妙橋港以西地區外,其余均是感化鄉的屬地。 民國時,轄區中原感化鄉區塊組建黎林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后并入新豐鎮;永濟及大石觀涇以東區塊隸屬棲凰埭鎮;北湯村妙橋港以西區塊為豐南鄉屬地。 民國三十二年(1943)因新豐三橋毀于日寇,為便于管理,原屬感化鄉區塊劃歸豐南鄉管轄。 解放初,永濟屬金章鄉永濟村等,金豐村大石甘涇以東部分屬金章鄉上八村,原屬感化鄉區域分屬于由橋鄉的黎林村和獎賢村。 1956年11月域內先后組建成立了橫港、金豐、永濟等高級社。 1959年公社化后同屬新豐公社鎮南管理區,并組建成立為橫港、北湯、金豐、永濟等四大隊。 1966年3月橫港、北湯、金豐、永濟分別更名為紅星、紅衛、東風、聯豐大隊。 1978年恢復橫港、北湯、金豐、永濟名稱。 1984年改為橫港、北湯、金豐、永濟四村。 1999年橫港、永濟、北湯合并組建橫港村。 2002年金豐并入橫港村,至今。 |
清·宣統元年(1909)隸屬于棲凰區。 民國時期隸屬于棲凰埭鎮。 解放初全境隸屬于凈相鄉。 1950年4月原棲凰埭村大部分劃入新成立的金章鄉,轄區其余部分仍為凈相鄉。 1956年組建成立了棲凰埭、張家埭兩個高級社。 1958年10月兩社轄區隸屬于新豐公社棲凰埭管理區,成立了棲凰埭(含金章)、三聯兩個大隊。 1959年三聯與葉家橋合并組建張家埭大隊。 1961年4月轄區又隨凈相公社成立從新豐公社劃出。 1962年金章從棲凰埭分出,葉家橋從張家埭分出。 1969年棲凰埭與為豐(今金章)合并,組建衛農大隊,三聯大隊更名為聯新大隊。 1971年為豐(今金章)大隊再次分出。 1978年6月聯新更名為張家埭大隊,9月衛農復名為棲凰埭大隊。 1984年改為棲凰埭村、張家埭村。 1992年隨轄區凈相鄉并入新豐鎮。 1999年3月棲凰埭、張家埭合并,組建棲凰埭村,至今。 |
民國期間轄區全域為棲凰埭鎮屬地。 解放初為凈相鄉轄區。 1950年4月轄區全境隸屬于新組建的金章鄉。 1956年金章與棲凰埭村組建棲凰埭高級社,上八與原屬感化鄉的霍家橋以北部分地區組建上八高級社,兩社均隸屬于凈相鄉。 1958年10月轄區內成立了棲凰埭、上八兩大隊。 1961年6月金章從棲凰埭分出,成立金章大隊。 1961年9月金章、上八隨凈相公社從新豐公社分出。 1966年上八更名為躍進大隊,金章更名為豐大隊。 1978年復為原名。 1984年改為金章村和上八村。 1992年并入新豐鎮。 2002年3月金章、上八合并組建金章村,至今。 |
民國二十三年(1934),趙家橋以南隸屬于新豐鎮,以北隸屬于壇塘鄉,林金村隸屬于白馬堰鎮。 1949年5月烏橋、烏金浜為新豐鄉第四、第五村,林金為鐘埭鄉第十三村。 1950年4月原林金、烏橋分別為白馬鄉第九、第十村,烏金浜為豐北鄉第五村。 1956年2月原烏橋、林金合并復歸新豐鄉,烏金浜隸屬步云鄉。 1956年境內組建成立了烏金浜、烏橋兩個高級社。 1958年10月公社化后,兩社同屬新豐公社東方紅管理區,原高級社改建成烏橋、烏金浜兩大隊。 1961年5月區域內分為烏橋、林金、牌樓、中王4個大隊。 1966年5月中王、牌樓合并組建新建大隊。 1984年3個大隊分別更名為烏金浜、烏橋、林金村。 1999年3月原烏橋和林金合并組建烏橋村。 2002年3月烏金浜村并入烏橋村。 |
唐至清隸屬于感化鄉,分屬六都上十、下一、下五、下六四莊。 民國期間張家小橋以南屬于新豐鎮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四保,以北屬壇塘鄉。 解放初屬新豐鄉第二、第三村。 1950年4月,原壇塘鄉部分劃歸豐北鄉,其余為新豐鄉。 1955年區內成立了楊莊等九個初級社。 1956年為楊莊高級合作社。 1958年屬新豐人民公社東方紅管理區。 1959年更名為楊莊大隊。 1961年楊莊大隊一分為三,分別成立楊莊、項前、觀丁三大隊。 1965年項前大隊與觀丁大隊合并,1980年又分設。 1984年分別改為楊莊村、項前村、觀丁村。 1999年3月三村合并,成立楊莊村,至今。 |
自唐至清隸屬于感化鄉。 民國時期轄區內原勝利、鎮北隸屬于新豐鎮,北牛橋隸屬于壇塘鄉。 1950年4月轄區全境隸屬于新豐鄉十四(含原繁榮村東半部)、十五、十六村。 1956年4月轄區內先后成立了北牛橋、繁榮、勝利等高級社。 1958年9月屬新豐人民公社鎮北管理區。 1959年轄區內組建了北牛橋、勝利、繁榮等大隊。 1961年5月繁榮大隊分為鎮北、繁榮兩個大隊。 1966年北牛橋大隊更名為紅衛大隊。 1981年4月恢復北牛橋大隊。 1984年分別更名為北牛橋村、勝利村和鎮北村。 1999年3月鎮北、勝利、北牛橋3個村合并組建成鎮北村,至今。 |
竹林村由唐至清,屬里仁鄉(履仁)轄地。 民國二十三年(1934)竹林廟港、斜港以南地區隸屬于豐南鄉,以北地區隸屬于檇李鄉。 1949年5月轄區隸屬于竹林鄉順興、沈方、安樂、臥龍四村。 1956年2月隨竹林鄉并入凈相鄉,同年,境內組建成立了高家埭、勝利(后更名為竹林)高級社。 1958年10月兩高級社都成為新豐公社竹林管理區屬下大隊。 1959年組建了竹林、高家埭兩個大隊。 1961年4月轄區隨竹林公社從凈相公社分出,高家埭大隊分為高家埭、臥龍、仁莊3個大隊;竹林大隊分為竹林、趙家埭、新建3個大隊。 1967年轄區共有光明(原竹林)、紅衛(原趙家埭)、東方紅(原高家埭)、立新(原臥龍)和躍進(原仁莊)等5個大隊。 1969年東方紅與躍進大隊合并組建衛東大隊。 1970年,立新大隊并入衛東大隊。 1980年恢復命名為竹林大隊、趙家埭大隊、高家埭大隊。 1984年分別更名為竹林村、趙家埭村和高家埭村。 1998年5月轄區隨竹林鄉并入新豐鎮。 1999年4月趙家埭村、高家埭村、竹林村合并,成立竹林村,至今。 |
明清時為永豐鄉屬地。 民國二十三年(1934)隸屬于豐南鄉。 解放初隸屬于竹林鄉眾歡村。 1950年4月劃歸由橋鄉。 1956年2月并入新豐鄉,同年,有五個初級社合并組建永豐高級社。 1958年隸屬于新豐公社由橋管理區,轄區分為永豐、東洲兩大隊。 1960年永豐、東洲合并組建東豐大隊。 1961年永豐、東洲分開,各自成立大隊,9月,劃歸新成立的竹林公社。 1967年東洲更名為東風。 1980年恢復為東洲。 1984年分別更名為永豐村、東洲村。 1993年永豐、桂花、錢家浜合并,組建永豐村;由橋、東洲合并,組建由橋村。 1998年隨竹林鄉并入新豐鎮。 2007年原由橋、錢家浜、桂花劃歸大橋鎮,同年原永豐、東洲兩村,組建永豐村,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