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新泰市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

新泰市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

新泰市青云街道地處魯中南地區,總面積216平方公里,由原市中辦事處、西周鎮、北師鄉三鄉鎮處合并成立,是新泰市0駐地,轄118個村(居),其中2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9.8萬人。境內城區、山區、庫區并存,山、水、城一體,有豐富的煤炭、砂石、石灰石、碳石、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金斗山、墨石山、花峪生態農業旅游區自然天成,青云湖、平陽河、羅馬廣場、齊魯明珠廣場巧奪天工,杞都地域文化名揚海外,師曠人文風景譽滿九洲,磁萊鐵路穿區而過,-公路與博徐公路交匯其間,交通便利,事業發達,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新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近年來,辦事處黨政一班人立足區位優勢,突出發展主題,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取得了明顯成效,先后被泰安市評為文明單位、 “六好”先進辦事處黨委、泰安市經濟工作先進單位、招商引資先進單位、泰安市經濟十強鄉鎮辦事處和村鎮建設先進單位等。

-發展勢頭

  近年來,青云街道辦事處堅持“工業立處、商貿強處、農業穩處、城建興處”的方針,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
  工業經濟做大做強。通過啟動民資、招商引資、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等措施,立足大項目,促進大發展,工業經濟規模迅速膨脹,經濟實力雄厚,全處工業企業達914家,個體業戶4880戶,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企業有32家,過億元的企業達4家,利稅過千萬元的達8家,從業人員達16000余人。骨干企業有山東平陽棉紡織公司、魯抗賽特制藥廠、名公煤礦、一建公司、二建公司、無氧銅材廠、華源焦化、福田恒泰、和博生物、華利電纜等,形成了以煤炭、制藥、建筑、電線電纜、有色金屬加工為支柱的優勢產業,全處企業實現營業收入達56億元,利稅1.4億元。

-商貿服務

  商貿服務放開搞活。以載體建設為重點,建起了不夜城、金斗商城、蔬菜果品批發市場、五金型材批發等大型綜合市場和東南關農貿市場、向陽市場、西南關市場、中心步行街等四個“精品市場”,在東周路、順河路、銀河路、青云路、新甫路等重點路段建設了各具特色的便民市場和商業街,形成了以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為依托,商業街,便民小市場為主體的市場網絡,推動了民營經濟規模快速膨脹。在此基礎上,突出抓大項目、重點項目。針對平陽市場基礎設施差,管理不配套的實際,市0對平陽市場進行了重新規劃設計,打造超市、綜合市場、特色商店出租式市場、農貿市場、批發式市場、地下停車場及花園廣場面積達8.8萬平方米的綜合型專業市場,辦事處以5210萬元在土地競拍中爭得土地的開發權和使用權。該項目計劃總投資達3.6億元,引進廈門聯祥實業有限公司開發建設,成立了新泰平陽國際商業中心,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6月16日正式開工建設,完成投資1.2億元,農貿大廳及部分商場已全部開工建設,預計2006年12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年交易額可達13億元,年創利稅6000萬元,可安排8000人就業,并以此為契機,先后引進北岸置業、銀座商城等名牌企業落戶青云,放開搞活了商貿服務業,膨脹了規模和效益。

-開發綠化

  城市開發綠化美化。為提升城市品位,展示新泰、新城市現代城市的良好形象,先后建成了麗苑、福田、明珠、攬翠四大“精品住宅區”,總面積達20余萬平方米,配合市委、市0興建了青云湖、電視塔綠地廣場、羅馬公園、平陽河公園等景區和新泰市文化中心,以此為重點,輻射帶動了墨石山、金斗山、花峪等生態農業風景區建設,磁萊鐵路、博徐公路、-公路、向陽路、發展大道、平陽路、金斗路橫穿南北,新甫路、青云路、青龍路、府前路貫穿東西,形成了“八縱四橫”的大交通格局,并圍繞現代城、園林城建設進行了美化、綠化和亮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善。

-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實現名牌戰略。圍繞全面發展農業生產,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區進行了規劃分類,城南、林前片發展起了5000畝特色蔬菜,城西、上莊片發展起了5000畝大棚西瓜,城北、花峪片建成10000畝特色林果等,突出“名、優、特、稀”農產品開發,構建大農業框架,其中花峪蘋果通過了國家級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外峪小油杏通過了省級認證。現辦事處的主要農產品有:新泰芹菜、花峪蘋果、尹家莊葡萄、上莊西瓜、孤山紅石榴、旋崮河凱特杏、稠布河新泰紅密桃、波爾山羊等,構筑起了以蔬菜、林果、西瓜、桑蠶、畜牧為主導產業的名優大農業格局,年產果品量達12000余噸,產值達2500余萬元,農業綜合開發步伐逐年加快。2005年完成了對西周河流域、孤山流域4.2平方公里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且孤山流域被國家水利部確定為全國小流域治理示范點。以此為契機,又爭取把金斗山流域土地整理項目在國土資源部進行立項,投資2000余萬元進行綜合治理,形成了山上林、山腰果、山下田、層層梯田圍山轉,水庫、塘壩節節攔的生態農業樣板區,真正成為了山清水秀城美、山水城于一體,工業、農業、三產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青云直上的現代化鄉鎮。

汶南鎮,地處馳名中外的“泰山”東麓新泰市境內,東接蒙陰,南依平邑,屬三縣市交界的“咽喉”地段。磁萊鐵路、蒙館路、205國道、-公路,德新高速公路,縱橫交匯,四通八達,穿鎮而過,交通、通訊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公里,轄85個行政村,11個社區,10.1萬人。

汶南鎮地處馳名中外的泰山東麓新泰市境內,-公路、博徐高速公路、205國道穿鎮而過,交通十分便捷。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公里,轄85個行政村,10.1萬人。2005年全鎮經濟總量達42.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643萬元,人均收入4960元。先后被命名為“中國黃花菜第一鎮”、“中國特產之鄉開發建設先進鄉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和“中心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

耕地面積88308畝,鎮辦及民營企業980家。2006年實現社會生產總值52.75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823萬元。工農業生產、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城鎮規模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該鎮分別被山東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中心鎮”、“環境優美”鄉鎮和山東省十大名鎮。

汶南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水資源、農業資源、礦產資源在山東省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礦產資源中含煤、鐵、砂金、粘土、石灰石、三葉蟲化石、恐龍化石等10多個品種。煤炭、粘土、石灰石儲量超過億噸,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新汶街道辦事處總面積42.1平方公里,轄18個村(居),總人口11.2萬,其中農業人口2.7萬,共有各類企業26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千萬的企業100家。曾先后榮獲全國千強鎮、全國人口與計劃生育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基層單位、山東省最具成長性鄉鎮、山東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辦事處、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泰安市經濟工作先進單位、泰安市“五個好”鄉鎮黨委、新泰市經濟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創新科學發展思路思想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近年來,新汶街道始終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爭先進位為動力,向先進看齊,與高手比拼,確立了“泰安保第一,山東爭前十,全國進百強,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圍繞這個目標,黨工委制定了“東部建城西建園,南山北水抓循環,中部服務興三產”的整體規劃,確立了“工業立處、項目興處、園區強處、富民活處、和諧穩處”的發展路子。今年1-8月份,全處實現社會總產值87億元,完成境內國地稅收入5.7億元,其中地稅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68億元,同比均增長30%以上。

  一法得道,變法萬千。立足園區平臺,突出招商引資,狠抓項目建設。積極“走出去、引進來”,著力打造以精密機械加工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園。目前,園區與美國、德國、日本等11個國家客商和國內知名企業成功合作,共有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37個,全部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利稅5.5億元。

  著力調優產業結構,突出發展旅游業。充分發揮新汶森林公園榮膺省級森林公園的優勢,按照“近中遠期相結合,分步實施三步走,政府協調抓服務,市場運作促發展”的思路,傾力打造旅游產業,不斷加大新汶省級森林公園開發建設力度。如今,一個以森林植被、宗教文化和愛情傳說為特色資源,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保健功能于一體的自然生態旅游區已展現在人們的面前。2007年,接待省內外游客3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0萬元。

-

提升活力和諧發展惠及民生

  以“平安新汶”和“網底工程”建設為抓手,成立新汶防暴中隊、農村保安分隊和平安協會,安裝電子監控設施,實行治安巡邏網格化管理,形成上下互動、村企聯動、警-合、聯防聯動的格局,全處安全生產和社會形勢持續平穩,實現了“三無兩確保”的目標。

  因村制宜建新村。在南部云山、黃山、黑峪、大寺山4個山區村,建設生態旅游型新農村;在孫村、西良等工業基礎較好的村,建設工業主導型新農村;在張莊、程家樓等城郊村,建設商貿服務型新農村;在東洛溝、汶河等緊鄰矸石山的村,建設城市花園型新農村。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村莊建設有新特色,農村文化有新內涵,社會保障有新提高,農村和諧有新氣象。

  改善民生惠群眾。2003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4億元,先后實施了蒙館路新汶段改造、柴汶河綜合治理、龍柏園公園建設等重點建設項目,全面提高了新汶的城市化水平,改善了新汶的生態環境。免除了中小學生的學雜費;竭力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年發放撫恤補助金100多萬元;投資3000余萬元,新建了高標準敬老院、改造了衛生院病房樓,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新農合參合率達100%;農村適齡人口養老保險參保率達60%;全處勞動力就業率達98%;80%的村實行農民退休制。幾番奮進,氣象更新。今天的新汶已走上了科學發展的良性軌道。東部老城面貌煥然一新,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顯著提升,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西部工業園區成為新的產業隆起帶和現代化的新城區;南部森林公園是新泰旅游業中一個新亮點;北部柴汶河建成為一處集防洪、綠化、游樂于一體的開放式濱河公園,構筑起新汶城區的綠色屏障。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強中更強,在發展中創造和諧,在和諧中加快發展,新汶街道黨工委一班人以自己的執政實踐詮釋著這一歷久彌新的執政理念,以更加清醒的頭腦、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堅定的步伐,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不懈奮斗。

山東省新泰市羊流鎮位于新泰市的西北部,西鄰泰安岱岳區,北近萊蕪城區,是西晉政治家、軍事家羊祜的故里,古代著名的驛站。因羊氏之流風而得名。全鎮面積180平方公里,轄行政村90個,9.8萬人,地理環境優越,交通發達。素有“南京到北京,羊流居當中”之說,-公路斜穿東西,并沒有上下兩個出口,距省會濟南100公里,去東離海濱城市青島270公里,并與京廣鐵路擦肩而過。濟新公路和濟臨公路平行橫貫,牛石公路貫穿南北,往來十分便捷。

境內農業發達,現在耕地10.8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2畝,現有梁家莊片8000畝中低產田開發區、薪炭林工程、柳泉嶺小流域治理工程、雌山片15000畝土地整理等國家級開發項目四處。目前,前三項工程都已按規劃竣工,雌山片15000畝土地整理正在規劃實施中。全鎮形成葡萄、桃、板粟、柿子、山楂等特色果品基地。畜牧業發展迅猛,全鎮共建成畜牧養殖專業村24個,畜牧養殖小區50個。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全鎮已形成黑小麥、黑地瓜、黑花生、干果等10多個特色產業基地。其中,“羊祜”牌黑小麥系列保健品,以富硒含碘、具有抗癌功效等特點被申請專利,并暢銷上海、北京等十多個省市。2000年黑小麥保健品獲國際風聯頒發的“世界藍天杯獎”,“羊流老張”片豆腐皮、“梁莊”牌花生油均以質量而遠近聞名。

羊流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園區建設形成規模。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以民營經濟和招商引資為重點,狠抓了園區建設。聘請省規劃設計院對園區進行科學規劃,將園內由原來6平方公里擴展到10平方公里,并實現了“六通一平”。目前,園區已形成了以起重機械、玻璃纖維、鏈條鏈鉤、混紡棉紗、石粉加工、農副產品為主的六大主導產業。截止目前,全鎮民營企業已發展到268余家,其中規模企業15家,個體工商業戶1200戶,民營企業聚集區內企業190家。

新泰市樓德鎮位于山東省中部,地處寧陽、泗水、新泰、岱岳四縣市區交界,北距世界聞名的泰山40公里,南距孔子故里曲阜38公里,總面積96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人口7.8萬人,是山東省中心鎮、泰安市計劃單列鎮、副縣級單位。樓德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春秋時為菟莍國國都,境內云云山為歷史名山,自秦朝以來先后有6位帝王到此封禪,漢朝時曾設置柴縣,解放后曾先后作為泰寧縣、泰泗寧縣、徂陽縣駐地。樓德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事業興旺發達,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建有占地1500畝民營經濟聚集區1處,煎餅生產、面粉加工、乳業生產、肉制品加工、制鞋、塑料制品、化工、機制制造、服裝加工、木器加工等產業規模發展,優勢突出,擁有大中小型企業72家,建成省內一流的萬頭奶牛養殖和乳制品加工基地、百噸面粉生產基地、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先后被授予“中國煎餅第一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泰安市民營經濟強鎮”、“泰安市設施農業建設先進鄉鎮”、“泰安市教育強鎮”、“泰安市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發展環境

  1、交通。樓德交通四通八達,西距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和京滬鐵路26公里,北距-公路入口10公里,蒙館公路、0九公路、磁萊鐵路交匯于鎮駐地。鎮村公路網狀分布,實現了村村通。

  2、水電設施。柴汶河貫通境內,有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3座,塘壩76座,總蓄水量700萬立方米。淺層水、深層水豐富,部分井水自噴,建有城鎮自來水公司四家,日供水能力6萬立方米以上。樓德電力充足,建有高壓變電站一處,現已形成了220千伏和110千伏的供電網絡。

  3、科教醫療。擁有市級中學、高級職業學校各一處,現代化、高標準貴族學校一所,國家級傳統項目和省級規范化學校各1處,泰安市級規范化學校4處,省級規范化幼兒園1所,教育環境優越,教學質量一流,是泰安市教育強鎮。擁有二級醫院一家,衛生網點50余個,疾病控制、婦幼保健、120急救等醫療服務機構健全。有線電視覆蓋全鎮,洗浴中心、滑冰場、老年活動中心及文體活動場所一應俱全。

  4、人力資源。樓德勞動力資源豐富,全鎮人口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5萬人,農村剩余勞動力3.5萬人,每年對外輸出勞務1.8萬人以上。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技工培訓機構健全,每年可培養各類技術人才3000人以上。

翟鎮地處礦區,距新泰市區8公里,距-公路出口10公里,面積69.5平方公里,轄45個行政村,總人口6.64萬。近年來,翟鎮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高標準的民營經濟聚集區為依托,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產業為主導,涉及玻璃纖維、植物生化、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紡織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為輻射帶動明顯的區域經濟中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桑蠶、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等五大傳統優勢產業發展迅速,農業效益與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0.86%,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來水的目標。2005年生產總值為42.1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2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56元。全鎮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先后獲得“山東省畜牧強鎮”、“山東省十佳農業產業化示范單位”、“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單位”、“齊魯鄉鎮之星”、“泰安市黨員干部遠教工作明星鄉鎮”、“山東省中心鎮”、“全國重點鎮”等榮譽稱號。

泰山華坤機械公司位于翟鎮民營經濟聚集區內,占地面積30畝,是一家民營企業。該公司于2004年開工建設,05年建成,總投資7000萬元,其中土地500萬元,廠房建設1000萬元,設備投資5500萬元。隨著煤炭市場行情上揚,煤炭企業經濟效益好轉,公司借助中國煤炭大學雄厚的科研力量,開發研制生產絞車、提升機、卷揚機、洗選等礦用機械設備,目前產品已銷往山西、河北等省及濟寧、青島等地區。

瑞龍礦山設備有限責任公司位于翟鎮董家莊村南,濟臨路北,占地40畝,總投資4500萬元,2004年8月份開工,05年4月份竣工投產,產品以礦用絞車、提升機、礦車、卷揚機為主,年生產礦用機械設備2000余臺套。

明瑞化工有限公司位于翟鎮民營經濟聚集區內,占地面積65畝,總投資2000萬元。該公司與南京化工設計院合作,采用二轉二吸封閉凈化酸洗流程,基本不排污水,尾氣排放均達到國家標準,剩余礦渣是生產水泥的最好原料,年產硫酸5萬噸,-3萬噸。

石萊鎮位于新泰市的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66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人,轄69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境內山地、丘陵占全鎮總面積的90%以上,屬山區農業鄉鎮。農作物主要是花生、地瓜等,主要特產有“新萊特”豬、新泰大花生等,所產花生質優味美,產量很大。境內長石、石英石、花崗石、蛭石等礦產資源豐富。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艱苦創業,奮力拼搏,全鎮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200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81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938元,地方財政收入528萬元。

歷史沿革:鎮人民政府駐地東石萊三村,公元891年建村,時名“石旮”,意為石頭遍地,又名石城,后演化石萊。1947年為泰寧縣石萊鄉、華村鄉,1952年屬新泰縣第八區,1958年為新泰縣石萊人民公社,1984年為新泰市石萊辦事處,1985年石萊辦事處為分石萊鄉、放城鄉、木廠峪鄉,1994年石萊鄉撤鄉建鎮,2001年2月與木廠峪鄉合并組成現在的石萊鎮。

交通便利:石萊鎮地處山區,自然條件較差。近幾年來,黨委政府一直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工作力度,先后修筑、硬化了牛石公路、樓放公路及多條鄉間公路。2005年,完成了投資423.4萬元,全長12.6公里的岳石路改建工程,完成了投資78.2萬元,總長6.2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徹底改變了過去交通閉塞的落后狀況,鎮村面貌大為改觀。現在,境內岳石路、牛石路、樓放路等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鎮駐地北距-公路僅10公里,南鄰327國道,交通極為便利。

風景秀麗:境內白馬山位于鎮駐地南1公里,奇峰峙立,峻拔蔥郁,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遠望群峰之頂,儼然一浴后少女仰臥休憩,渾然天成,惟妙惟肖,稱“玉女峰”。山內有石城寺遺址,寺名取“寺據山中,山如寺城”之意,是新泰市重點保護文物。寺原名為興教寺,因建在白馬山中,又名白馬寺。內有3棵古銀杏樹,樹齡均已2000多年,枝干交錯,遮天蔽日,蔚為壯觀。古銀杏樹呈三足鼎立狀,如三個巨大的華蓋。中間一棵尤為高大,樹圍超過11米,高達30多米,有“七接八乍一媳婦”的美麗傳說,號稱“天下第二銀杏樹”。山中另有“釣魚臺”、“泰山行宮”、“溶洞”、“觀音閣”等人文、自然景點,年接待游客10余萬人次。白馬山物產豐富,銀杏果、柿子、核桃、冬棗、中藥材遠近聞名。

" 龍廷鎮位于新泰市東部,青云湖上游,地處新(泰)、沂(源)、蒙(陰)三市縣交界處,轄53個行政村,總人口6.2萬人,總面積158平方公里。風光秀麗的大汶河橫貫東西,碧波蕩漾的青云湖鑲嵌其中,是資源豐富的泰沂山區寶地,聞名中外的杏梅之鄉。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鎮上下高舉-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按照全市“要務是發展,中心是經濟,重點是工業,關鍵是項目,根本在投入”的總體工作思路,立足龍廷山區、庫區實際,突出鎮村道路、土地開發、結構調整、招商引資四大工作亮點,壯大林果優勢產業,著力在生態農業上求突破,打造山水綠色龍廷,全面實施追趕戰略,推動了全鎮經濟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 2005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34萬元,同比增長87.37%,其中工商稅收完成114萬元,同比增長3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44萬元,占計劃的147%;招商引資2000萬元;城鄉存款余額達到1.7億元,比年初新增2219萬元。全鎮保持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可喜局面。

龍廷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探明金屬和非金屬20多種,其中位于兩縣一帶的銀礦品位極高、儲量大;優質花崗石儲量1億立方米以上,石灰石、長石、石英石儲量可觀,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龍廷農業基礎穩固。山區、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氣候宜人、四季分明,水源充足。近年來,以總長78公里的生態農業觀光產業帶為主線,立足于三個著眼于,為農民致富增收奠定堅實的基礎。

(1)著眼于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2005年以來,在鞏固龍廷杏梅、板栗、柿子和蘋果四大無公害果品基地的同時,發展經濟林2800畝,新增用材林1272畝,完成荒山造林2800畝,老果園管理166000畝。全鎮新建冬暖式大棚、大中拱棚692個,發展桑園、黃花菜、中草藥、早春土豆、旱地西紅柿、西瓜等高值田等5600畝。

(2)著眼于提高競爭力,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加強農產品的品種保護。積極組織農產品的標準化、優質化生產,把龍廷建成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專業鎮。2004年6月份,龍廷杏梅、板栗、蘋果、柿子四大林果被國家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產品。

東都鎮位于新泰市城南8公里處,總面積62.1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萬人。轄區煤炭資源豐富,工業歷史悠久,交通四通八達,人力資源充沛。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鎮上下按照年初確定的跨越式發展思路,萬眾一心,埋頭苦干,0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鎮經濟與社會事業實現了全面、協調、快速發展。2005年實現本鎮生產總值26億元,同比增長2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3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財政收入4346萬元,同比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4016元,同比增長9.4%。

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項目帶動、扶優培強、產業升級三大工程,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3.6億元,利稅1.9億元。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總抓手,全年共新上、續建、技改項目53個,總投資13.5億元,其中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35個、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2個、過億元的項目5個,沈村煤礦擴層擴界、潤源化工醫藥中間體、三和化工三期工程、余糧錦程紡織、局機廠食品機械加工、沈村-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大力培育和發展大型骨干企業,使全鎮銷售收入過千萬元、利稅過百萬元的企業有20家,銷售收入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有4家。把提升傳統產業作為工作重點之一,進一步延伸煤炭、膨脹化工、擴大冶金、壯大輕紡,四大產業實現增加值6.2億元,利稅2.2億元,四大產業的經濟總量和稅收分別占到全鎮的80%和77%。

民營經濟得到迅速膨脹。全面放開搞活,不斷創優發展環境,一大批民營企業迅速成長。2005年啟動民間資本8.2億元,新增民營企業1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70戶,總數達到176家和1238戶,實現民營工業增加值8.9億元,利稅1.2億元。培優扶強,快速膨脹骨干民營企業群體,新增產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民營骨干企業3家,新增規模民營企業7家,總數達到27家。

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堅持招商引資與項目落地并重,2005年完成國內到位資金8.0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847萬美元,共洽談引進項目33個,其中內資項目28個,外資項目5個。加快與駐地企業的聯合,駐地企業完成投資6.2億元,用于擴大生產、新上項目,山東電力管道公司的特種管道、局機廠的食品機械加工項目已投產。

谷里鎮以科學的發展觀統攬全局,緊緊圍繞建設經濟強鎮目標,突出工業經濟、民營經濟、招商引資、小城鎮建設四大重點,強化三農工作,始終堅持上大項目、加大投入不放松,堅持黨委政府強力推動與加快市場化相結合,促進全鎮經濟跨越發展,使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快速發展進步。

招商引資實現歷史性新突破。近年來,谷里堅持內資、外資、民資并重,上爭、內聯、外招并舉,努力在招商引資上實現大大突破。2005年,全鎮實際利用外資652萬美元,共落實內資項目19個,到位資金42600萬元;外資項目1個,實現到位資金302萬美元,分別占全年任務的250.6%和130.4%,合同和實際利用國內外資金額居全市鄉鎮(辦事處)前列。

固定資產投資勢頭強勁。全鎮固定資產投資勢頭強勁,資金投向趨于優化,建設了一批重點基建、技改和高新技術項目,重點對去年新上重點項目的二期工程和今年重點建設項目加大投入,重點培植了一批大項目,經濟發展后勁大大增強。2005年全鎮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13400萬元,占全年計劃的263.7%。重點項目進度加快,2005年新上重點建設項目36個, 其中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1個。  

地方財政收入穩定增長。2005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828萬元,提前3個月超額完成全年預算,與2004相比,增幅達80%。

民營經濟持續發展。2005年全鎮民營經濟營業收入達36.1億元,同比增長42.9%,工業增加值完成78100萬元,同比增長40.2%,實交稅金6815萬元,同比增長25.6%,新增規模企業6個,新增私營企業9家,新增個體工商戶77戶,全鎮個體工商戶已達1250戶.

農業和農村工作穩步前進。在加大對傳統農業資金、技術投入的同時全力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收到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被評為2005年度泰安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先進單位”。桑蠶生產,2005年新發展桑園面積2000畝,占計劃的100%,全部實行桑桑間作。新建桑蠶大棚700個,完成蠶繭產量35萬公斤。食用菌生產在2003年被評為“山東省食用菌先進鎮”的基礎上今年又榮獲“全省食用菌行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全年完成新建食用菌大棚300個,同比增長30%。畜牧生產,新建飼養小區5處,新增規模養殖場155個,增長58.1%。

宮里鎮位于新泰市西部,是和圣柳下惠(春秋時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字禽)的故里。全鎮總面積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萬畝,轄5個管理區,43個行政村,5.8萬人。

宮里鎮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南高北低,北部為平原,南部為丘陵,面積各占一半,以磁萊鐵路、蒙館公路為界。平均海拔140公尺,年降水量700多毫米。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長石、鐵、石英、石灰石等。轄區內屬地下湖區域,水資源充足。建有“和圣公園”和“和圣嶺”觀光景點兩處。

近年來,宮里鎮黨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市委中心工作,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立足實際,干事創業,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以蔬菜、桑蠶、食用菌、畜牧、木材加工為特色的區域經濟,建成了以柴汶河沿岸為重點的2萬畝蔬菜基地、泉里村草莓生產基地、以汶城、高泉、賀莊片為重點的蠶繭生產基地、以夏家隅、大橋村為中心的蒙館路沿線食用菌生產基地和以楊家隅、上宮隅為重點的西柳片和以高峰、大徐為重點的蘇泉片各類規模飼養小區。立足全鎮木材資源優勢,建成靈沙木業園、山東泰山染化多層板廠木材加工龍頭企業兩個,帶動發展木材加工戶24戶,全鎮林木資源達到了1.5萬畝。木材加工業成為提升全鎮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支柱產業。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土豆、大白菜、菠菜通過了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品認證。2005年,全鎮實現農業增加值8184萬元,比2004年提高22.7%。工業經濟發展后勁強勁,民營經濟發展迅速,通過培植壯大規模企業和利稅大戶,形成了以玻璃纖維、精細化工、建筑勞務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建成了以興華玻璃纖維有限公司、新泰市富裕玻纖有限公司、新泰市齊陽玻纖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為主的玻纖工業項目聚集區。主要生產(中)無堿玻璃球、纖維紗、纖維布、短切原絲等產品。2005年,項目建設成為全鎮經濟發展新的亮點,全鎮投資新上50萬元以上的項目11個,累計完成投資1.14億元,其中投資千萬元以上的玻璃纖維項目3個。分別是:投資2000萬元的常州群豐玻纖制品有限公司與泰安興華玻纖有限公司合資新上“45支/1-8股中堿玻璃纖維紗”項目;投資4610萬元的新泰市宏益達玻纖有限公司“中堿玻璃纖維粗紗”項目;投資2800萬元的“耐火材料”項目。

對新泰市、寧陽縣部分行政區劃作了調整,設立新泰市新甫街道辦事處,將青云街道辦事處原屬于西周鎮的37個行政村劃歸新甫街道辦事處管轄。

新成立的街道辦事處命名為“新甫”,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新泰名山蓮花山又名新甫山,《詩經》中著名的詩句“徂徠之松,新甫之柏”中的“新甫”即指蓮花山,而因新泰位于泰山和新甫山之間,故取兩山首字而立名。新泰人對“新甫”這座山有著濃厚的情結,新甫街道辦事處的命名則代表著新泰人的自豪感。

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調整新泰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魯政函民字〔2013〕41號),市政府同意設立新泰市新甫街道辦事處,并同意新泰市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將青云街道辦事處的東西周村、南西周村、公嶺村、西周南村、泉北村、泉南村、南公北村、南公東村、南公南村、南公西村、萬家莊村、龍山村、西周北村、輝城村、泉西村、周全村、孔家嶺村、安全村、西洛村、葛溝河村、西杏山坡村、耿家洼村、前上莊村、董家街村、水滸村、后上莊村、渭河莊村、桃花村、小河西村、上西峪村、下西峪村、上馬場村、下馬場村、上松溝村、中松溝村、下松溝村、東窯溝村37個行政村劃歸新甫街道辦事處管轄。新成立的新甫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地為新泰市新安路895號。

禹村鎮位于新泰市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00平方公里,轄40個行政村,5.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1.2萬人。承納泰山之靈氣,歷受儒家之熏陶,禹村鎮民風純樸,社會穩定,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因大禹路經此地而得名,是仁人志士投資創業、興旺發達的一塊沃土。

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禹村鎮位于山東省中部,北依東岳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東接山東沿海開放城市,地理位置優越,距京滬、京福,均不足20公里,省道蒙館路從轄區穿過,磁萊鐵路貫穿全境,并擁有年吞吐能力100萬噸的鐵路專用線一處,1小時可到達泰安,2小時可到達濟南國際機場,7小時可到達北京、上海。

氣候適宜,資源豐富。禹村鎮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東、西、南屬山區丘陵地帶,中部為河凹平原,水澆條件好,土地肥沃。全鎮主要盛產小麥、玉米、紅薯、花生及各種優質干鮮果品,優質桑園面積4000畝。禹村鎮花生、香椿等農產品都以其獨特的品質久負盛名。畜牧業發達,有波爾山羊、小尾寒羊和利木贊牛等一批特優畜禽良種,有各類規模養殖場70個,畜牧小區40個,年畜牧生產總值1.5億元以上。其中禹村銀燕奶牛場是新泰市最大的奶牛場之一,現存欄奶牛300多頭。在他的帶動下,建成規模奶牛場2處,擠奶站1處,發展奶牛1000多頭,奶牛業已成為我鎮農民增收的亮點產業。鎮內煤炭、石灰石、鐵砂資源十分豐富,已形成了以煤為主,具有鑄造、紡織、輕工、建材等企業體系。鎮辦兩處煤礦穩步發展,年產優質煤30多萬噸。地下資源十分充足,地表水庫總庫容1.2億立方米。全鎮現有各類學校11所,每年可向社會輸送各類人才1000余人,勞動力資源十分充足。同時,鎮內閑置土地、廠房較多。新礦集團禹村煤礦破產后,留下閑置土地1000多畝,高標準廠房10000多平方米,另外禹村鎮部分老企業大面積廠房廠地也在閑置中。在當前政策下, 這些閑置土地、廠房均已成為禹村鎮“大招商、大發展”的一大優勢。

設施齊全,環境優越。禹村鎮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區功能不斷增強。有220千伏變電所一處,具有雙回路供電線路,供電、供水、供暖設施完善。郵政,通訊及信息網絡暢通無阻。信用社設有辦事處,并實行了全國電子聯網,結算快速方便。鎮內建有大禹廣場景點一處,有大型娛樂場所兩處,功能齊全,環境優美。

小協鎮位于馳名中外的泰山腳下,柴汶河畔,地域39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居),總人口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人。新汶礦業集團年產200萬噸的國有大型煤礦協莊煤礦座落鎮中心,-公路、蒙館公路、磁萊鐵路橫貫鎮區,交通極為便利。該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煤炭、石膏、白云石、石英石等礦藏四十余種。泰山水城光明海旅游度假區初具規模,環境優美,風景怡人,自然山水風光旖旎。

近年來,小協鎮黨委、政府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帶領全鎮人民努力實踐“自我加壓、負重奮進、勵精圖治、爭創一流”的小協誓言,緊緊扭住“奮斗五年、進入全省十強”的奮斗目標,突出民營經濟、外經外貿、園區建設、小城鎮建設四大工作重點,勇于開拓、穩中求進。工業基礎雄厚,重點發展了特種紙、煤焦化、外貿服裝、生物化工四大產業集群,形成特種紙、煤焦化、生物化工、服裝紡織、機械制造、日用陶瓷、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旅游觀光等優勢主導產業。農業興旺發達,已形成畜牧、水產、林果、桑蠶、中藥材基地。2005年,全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3億元,民營經濟總收入實現32.4億元,國內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9億元,人均收入達4568元。先后榮獲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鄉鎮、省級衛生鎮、泰安市經濟工作、招商引資先進單位、“五個好”鄉鎮黨委等榮譽稱號。

小協鎮熱誠歡迎社會各界、各地有志之士前來觀光、旅游、投資、興業!.。

西張莊鎮地處新泰市中西部,距泰安50公里,離-公路果都出入口3公里,全鎮總面積47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3.9萬人。曾先后榮獲“中國鄉鎮之星”、“山東省明星鄉鎮”、“泰安市文明鎮”、“泰安市經濟工作先進單位”、“平安泰安建設先進單位”, “泰安市教育工作強鄉鎮”等榮譽稱號。

2005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不出事、快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突出工業經濟、民營經濟、招商引資和工業園區建設,堅定不移的用項目推動經濟加快發展,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05年預計全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331300萬元,同比增長29%;完成民營經濟增加值86782萬元,實繳稅金482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 32%;完成工業增加值76782萬元,同比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3家,實現銷售收入317408萬元,利稅1721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2%和4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億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新開工建設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32個,其中過億元的項目4個,過3000萬元的項目14個;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742.6萬元,同比增長 77%,完成地方稅收2952萬元,同比增長87%;農民人均純收入4261元,同比增長16%。鎮工業園區作為我鎮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今年以來,鎮黨委依托由山東省城鎮規劃建筑設計院編制,市政府審核批準的新一輪《西張莊鎮總體規劃》,立足于把園區建設成為生態新城鎮,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園區空間發展布局由工業園、商貿區、生活區組成,鎮工業園區規劃面積4688畝,目前已完成開發1000畝,累計完成各項基礎設施投資600多萬元,實施了“七通一平”的基礎設施工程,進行了高水平的綠化、美化。設立了園區管委會,實施政區合一的管理模式,對入區企業封閉式管理,并提供無障礙、一條龍、人性化服務。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外來投資者可享受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優惠。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本高清视频区一区二区三 | 中日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在线播放国产在线一区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