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橋社區居民委員會原名西漳鎮居委會,2001年8月撤銷西漳鎮居民委員會,更名為陳家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2年10月隸屬于堰橋鎮,2011年2月隸屬于堰橋街道辦事處。 |
宋朝大臣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原籍蘇州)的后代和胡達俺公(原籍蘇北北皋)的后代分別在此定居都占有大片土地,因地勢高低,靠北的低田,打水要淹沒,范家的擋風水,聚錢財,求豐收,在河里筑堤岸掘通,堤岸掘通后,帶來了南北交通不便,后在堤岸出建橋一座,故名堰橋。 堰橋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于2005年10月,是由原堰橋村民委員會、林業村民委員會、橫漁村民委員會合并而成,2013年7月撤村留居,沿用至今。 |
1958年成立塘頭工區;1959年撤工區本村為塘頭大隊;1968年“文革”中成立新大隊委員會稱革命領導小組;1980年撤銷革命委員會稱塘頭大隊;1983年公社改名大隊稱村委員會下改生產隊;2007年6月留村建居,增掛社區居委會牌子,稱塘頭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2013年6月撤村留居。 |
解放初土改后往歷互助組,成立瑞豐社(高級社)人民公社成立后為林陸巷大隊,隸屬西漳人民公社,文革中改名為紅光大隊,文革后1976年變為林陸巷大隊,1983年后改名為林陸巷村民委員會,2007年6月稱林陸巷社區居民委員會,隸屬惠山區堰橋街道,沿用至今。 2013年6月撤村留居。 |
宋元豐8年(1085)--明萬歷元年(1573)稱貫莊,隸屬無錫縣天援鄉,后至清光緒(1908)隸屬無錫縣天援鄉下扇。 民國元年(1912)稱貫莊隸屬無錫市天下市,民國十六年(1927)稱貫莊,隸屬無錫縣天下市行政局,民國十八年(1929)稱岸底里鄉,隸屬無錫縣天下市,民國23年(1934)隸屬無錫縣第五區劉潭鎮,民國27-30年(1938-1941)敵偽時期,本村改為岸底里鄉,民國30-37年(1941-1948)本村復隸屬劉潭鎮,民國37-38年(1948-1949)隸屬無錫縣天一鄉。 1950年隸屬無錫縣毛岸鄉,1956年隸屬無錫縣西漳區劉潭鄉,本村建有農豐、榮豐二個初級社,后又為高級社。 1958年本村為新街工區,這里以“新街”作為本村村名之始,1959年隸屬無錫縣西漳人民公社,稱新街大隊,1983年,公社改為鄉,本村隸屬西漳鄉,改稱新街行政村,設村民委員會,1989年西漳鄉改為西漳鎮,本村仍為新街行政村,設村民委員會,2007年6月,留村建居稱新街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2013年撤村留居。 |
宋咸淳4年(1268年)隸屬天授鄉,1929年劃為無錫第五區,1946年鐘惠生為紀念天上市市立第一高等小學而建辦天一中學,校址屬地得名天一。 集東、西王家宕、張、陳、王、鐘、吳巷、夏巷及蔣、薛、胡、高、朱登姓氏;2001年8月天一村與陳家橋、西圩村合并仍名天一村民委員會,添入陸、金、沈、楊、項等姓氏。 2007年6月留村建居,現名為天一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2013年10月撤村建居。 |
橫街,解放前1947年屬劉潭鎮公所管轄,隸屬第八、九兩保,并設立若干甲。 1949年解放后,保甲制度被廢除,經過土地改革后,建立村農會,稱橫街村農會,下設5個村,1954年建立互助組,1955年改為初級社,1956年合并為迎新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本村隸屬牌樓工區,1959年建立橫街大隊,下設22個生產隊,1968年文化大革命時,更名為橫街革命委員會,1980年又改稱橫街大隊,1983年更名為橫街村民委員會,下設22個村民小組;1995年1月合并為12個自然村民組。 2007年6月15日,經惠山區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對堰橋街道進行留村建居,成立橫街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2013年10月撤村留居。 |
尤家坦地名之由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初洪武年間,尤氏后裔尤寧、尤惟德,世籍錫城,視察西漳,見此地面向惠山,右依白蕩,可謂水秀山明,景幽地僻,為諸里之冠,遂從城中遷來,建宅而居,他姓也陸續遷入,逐步形成集鎮,取名“尤家灘”,以后俗稱“尤家坦”。 清代陸姓人氏自安徽遷來尤家坦東鄰地區,建房定居于前后兩處,故名前陸巷、后陸巷,以后楊、殷、陳等諸姓人氏相繼遷入,人氣隨之興旺,故有旺莊之地名。 2001年8月由尤家坦村民委員會和旺莊村民委員會合并,2007年6月,經惠山區人民政府同意,對堰橋街道尤旺村民委員會進行留村建居,現為尤旺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2013年6月撤村留居。 |
牌樓村民委員會:原稱后巷里(因在西漳鎮之北)。 清朝年間,因吳氏中翰林后,年輕病故,其妻守寡終身,皇上賜予貞潔坊一座,因而得牌樓之名。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破除迷信石碑拆除,牌樓大隊改為永紅大隊。 八十年代初期恢復原名牌樓村民委員會。 2007年6月,經惠山區人民政府同意,對堰橋街道牌樓村民委員會進行留村建居,稱牌樓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2013年6月撤村留居。 |
解放前的寺頭由于地理位置(處東北塘鄉與無錫城市水陸交通必經之途)優越,街道長弄里設有聞名的文樓、戲樓、節孝坊、有殷實的典當、醬園槽坊、百貨店,比較繁榮熱鬧。 由于歷經戰火,史文物主要商店相繼被毀,加之地理條件已失,市面市容已逝于前。 寺頭村在宋元明清時屬無錫縣興寧鄉。 1908-1934隸屬無錫縣天上市。 1934年以后隸屬無錫縣第五區公所所在地。 1949年隸屬張村區,11月從張村區劃出,單獨建立寺頭鎮。 1950年寺頭建為鄉,屬西漳區。 1955年成立五愛一社、二社、三社、四社。 1956年合并為迎豐社區居民委員會。 1958年建寺頭工區屬西漳人民公社。 1959年稱為寺頭大隊。 1983年稱為寺頭村民委員會。 2007年6月留村建居,沿用至今,2013年10月撤村留居。 |
建國初期分屬西漳區村前鄉、西漳區劉倉鄉、西漳區界涇鄉、江陰縣青陽區塘頭鄉;1955年撤區并鄉時分別為勤豐高級社、建豐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分別為丁塔大隊、界涇大隊;1983年4月分別改稱丁塔村民委員會、界涇村民委員會;2007年6月留村建居,改稱丁塔社區居民委員會、界涇社區居民委員會;2009年10月,因堰橋街道區劃調整,由原丁塔社區居民委員會、界涇社區居民委員會合并成立堰北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2013年6月撤村留居。 |
建國初隸屬劉倉鄉。 1955年撤區并鄉時,原劉巷社區為新華高級社,1958年分社化時改名為劉巷大隊,1983年改稱劉巷村,2000年撤村建居改名為劉巷社區居民委員會。 原倉橋社區居民委員會1952年建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改名為新光社,1958年公社化時改名為倉橋大隊(1962-1982),1983年改稱倉橋村民委員會,2007年6月留村建居改名為倉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9年10月劉巷社區居民委員會和倉橋社區居民委員會合并為劉倉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2013年6月撤村留居。 |
2006年籌建天一城,2007年籌建天一城B區,2008年籌建陽光100國際城,隨著入住人口的增加,于2012年6月成立天陽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
因陽光壹佰樓盤體量過大,不利于管理,經堰橋街道辦事處申請,惠山區人民政府同意,將陽光壹佰北區從天陽社區劃出,單獨成立一個新社區;因轄區主干道為水澄路,故取名天澄。 天澄社區于2017年7月籌備,2017年9月正式成立,所轄范圍為陽光100國際新城小區、米婭公館小區和阿爾勒小區。 社區地理范圍東至咸塘河,西至錫澄運河,南至西青路,北至張涇浜。 社區規劃總開發建筑面積111萬平方米,居住規模可達38000人,現已實際入住18000余人。 |
堰橋街道天豐社區于2019年12月25日由惠山區政府正式批復成立,社區辦公地點暫時設置在惠山區國慧商務大廈A棟802號,區域范圍東起天明路、南鄰北環路、西至鳳賓路、北靠天石路,所轄小區有惠太雅苑、惠太商業廣場二三期、柏翠春居、鳳天美庭、美璟瀾庭、匯竹華府、明發商業廣場A2、A3、B2公寓和蠶種場新村(2021上半年已拆遷),占地面積約為140萬平方米,現有常住人口約9991余人,其中戶籍人口約425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