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朝皇帝的開創者朱元璋,在北伐滅元的戰爭中,揮戈直指元軍的軍事要塞——太原。駐扎太原的元軍,憑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優勢,以逸待勞,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將軍常遇春,為了解守敵詳情,遂化裝成樵夫,混進太原城臥底。不料,事不機密,常遇春的行跡被元軍探子探得。當他剛剛穿過太原城東門外的橋頭街,混進朝曦門時,就被元軍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將軍急迫之中,殺開一條血路,拐入城墻根下的一條小巷,鉆進巷北的一個破舊小院。這所殘頹的小院里,只住著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婦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殘殺,兒子又被元軍抓夫,一去不歸。她恨透了元朝統治者。她見這位樵夫被元兵追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進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闖入院中搜尋,柳氏裝聾作啞,將他們哄走。常大將軍獲救后,深謝老人救命之恩。臨別時,他順手摘下院中樹上的一根柳枝,交給柳氏說:“老媽媽,這里不久要打仗了。為不使您老再遭戰火,請把它插在街門上,明朝大軍見到柳枝后,便會盡心保護。”不過幾日,明軍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見戰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鄰難逃戰劫,遂走家串戶,告訴眾鄰,各取柳枝插于門首。由于常遇春探清了城中敵情,安排了內應與明軍里應外合,迅速攻占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軍士兵,按常大將軍的命令,看到門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護,秋毫無犯。戰后,眾街坊為了感謝柳氏,也為了紀念太原的光復,便把門首的柳枝,植入門前街畔。隨著時光的推移,柳枝長成了柳樹,這條不起眼的小巷,綠柳成蔭,枝條煙娜,涼爽愜意,故名。 |
因轄區內有古文廟而得名。太原府城之文廟,原在城西縣前街(即今府西街西段)一帶,規模雖壯觀,但遠不及后來的文廟。1881年(清光緒七年),汾河決堤,文廟毀于大水。府城縉紳學土,無不為之大懼,以為天降兇示于文人,水退之后,遂集聚府衙請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眾文士的聯名書上呈山西巡撫張之洞,請巡撫大人定奪。當時張之洞就任撫臺不久,為穩定太原文人之心,便決心重建一座規模更大的文廟。他親自選址于同治年間焚毀的崇善寺廢墟之地,并倡導省城集資。在他的積極提倡下,沒有動用公款,很快便建起一座規模宏偉的新文廟,文廟巷之名稱亦得于此時。新建的文廟,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殿、門、廡、祠,組成三進院落,利用前崇善寺末毀的零星建筑,較之原廟更為恢宏、莊重、婉雅、俊逸。因社區鄰近文廟而得名文廟社區居委會。 |
因位于坐北朝南的關帝廟門前而得名。 |
“迎澤”二字源于明代太原古城大南門—“迎澤門”。太原兩座南城門迎澤、承恩之名,來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相傳是舜帝時代歌頌南風造福于運城鹽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說世間萬物都承迎南風的恩澤,于是兩座門分別被命名為迎澤門和承恩門。 |
一個多世紀以前,正太(河北石家莊-山西太原)鐵路通車時,有座鐵路橋跨越承恩門(太原八座古城門之一)外南護城河,因此街在鐵路橋涵洞之東,所以稱橋東街。 |
是原先駐守在太原南門外的守城士兵的軍營,因為后來有了新的軍營(大營盤),所以稱原來的為老軍營。 |
因鎮政府駐郝莊村而得名。殷商朝二十七帝乙的兒子期的封地郝鄉,即是現在的郝莊,同時也是天下郝姓人的發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