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縣前,鎮區屬溪南里第五圖,稱“田心”。 1929年10月建立永定縣蘇維埃政府,縣蘇駐地設湖雷。 鳳城鎮(當時稱城廂)屬第三區蘇(溪南區蘇)。 1935年屬第一區(城廂區),稱城廂聯保。 1940年屬城廂鎮。 1942年歸溪南鄉管轄。 1950年屬第一區龍崗區,稱龍崗村。 1951年改為龍崗鎮。 1952年改為鳳城鎮。 1956年6月稱城關鎮。 1958年10月稱城關公社。 1966年9月改稱先鋒公社。 1973年復稱城關公社。 1983年7月建立鳳城鎮,轄南郊、西北、東坊3個居委會和書院、大洲兩個村委會。 1997年,書院劃設下坑居委會,書院、大洲兩個村委會改為居委會建制。 2000年4月,由南郊居委會劃設金鳳居委會,東坊、大洲居委會劃設東興居委會。 同時因棉花灘庫區移民,增設長化、大園、龍角、仙峰居委會。 2004年7月,新增龍鳳居委會。 至此,全鎮設13個居委會。 至此,全鎮設13個居委會。 2015年3月,撤銷鳳城鎮,設立鳳城街道辦事處。 |
明、清屬太平里。 民國時稱第十一區、第四區、坎市聯保。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屬第九區蘇、坎市區蘇,區署在坎市老街“德豫翔”店。 1930年合并為太平區。 1940年改設鎮。 1942年稱人和鄉、佛坎鄉。 1947年又改鎮,鎮公所設在坎市天后宮。 新中國成立后設培坎區,后改第五區。 1956年并高陂、坎市為坎市區。 1958年先稱鄉,后改坎市人民公社。 1961年設坎市工委,轄坎市、高陂、虎崗、灌洋、田地、培豐6個公社。 1983年4月,文溪東從文溪分出設村委會。 1984年5月改稱坎市鎮,轄坎市街居委會和秀山、文館、清溪、新羅、浮山、文溪東、文溪、大排、洪源、長流、孔夫、東中、豐田、嶺東、上和等15個村委會。 1989年3月洽溪從新羅分出設村委會。 1993年,培豐劃出設鄉,坎市鎮轄坎市街1個居委會和秀山、文館、清溪、新羅、浮山、洽溪6個村委會。 |
明、清時屬金豐里。 民國時設第五區、第三區,又稱蛟洋鎮、下洋鄉、下金鄉。 1949年后設第二區(下洋區)、下洋鄉、下金鄉。 1957年設下洋鄉。 公社化時期稱下洋人民公社、火箭人民公社。 1984年5月,下洋公社改稱下洋鄉,轄陳正、東山、北斗、西山、中川、思賢、丹竹、初溪、月流、下洋、富川、覺川、東聯、沿江、大瑞、下溪、上川、月霞等18個村委會。 1987年6月,撤鄉建鎮,將下溪村分為下坪、三聯2個村,月霞村分為廖陂、霞村2個村,全鎮轄20個村委會。 |
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前,湖雷設過龍巖驛,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設上杭場,為上杭場駐地。 建縣時湖雷劃歸永定縣轄。 民國初期至1949年以前一直屬豐田里。 前期稱第八區、下豐區、轄湖市聯保、上湖聯保等。 1937年稱第二區,后稱湖雷鎮、鄉。 1949年—1954年設第七區人民政府,1955年—1958年上半年設湖雷區人民政府,1958年8月—1959年設湖雷鄉人民政府,公社化時,設湖雷公社,1984年復稱湖雷鄉,1992年撤鄉建鎮,管轄村數不變。 |
南唐保大十二年(954),秇梓堡(今高陂北山)為上杭場治所。 宋淳化五年(994),上杭場升為上杭縣,高陂便成為上杭最早的縣城。 治所仍在秇梓堡。 宋至道二年(996),治所遷往鱉沙。 期間,高陂先后歸上杭場和上杭縣管轄,屬太平里。 建縣時高陂劃歸永定縣轄。 永定建縣后至民國初期,高陂屬太平里。 1928年永定縣蘇維埃政府時期,稱為高陂區(第十一區)。 1935年設第九區,稱天鬮。 后隸屬第四區。 1942年稱仁義鄉,和平鄉、后稱高陂鄉。 1949年—1955年設第六區人民政府,曾并入坎市去。 1958年8月高陂單獨設鄉,公社化時曾設高陂公社、虎崗公社、灌洋公社,1971年又合并為高陂公社。 1984年復稱高陂鄉。 1987年7月,虎崗劃出設鄉。 1992年撤鄉建鎮,轄和興、富嶺、平在、睦鄰、西陂、上洋、北山、許佳、增坑、黃田10個村委會。 1994年,經縣政府批準,高陂鎮增坑村劃設曲峰村委會。 1996年,經縣政府批準,高陂鎮增設先富街居委會。 1999年,增設先富街居委會和曲峰村委會。 2000年4月,增設富園居委會,管理遷移至高陂馬尾背的原洪山鄉移民。 至此,全鎮設2個居委會和11個村委會。 |
前清屬豐田里。 民國時期稱社前聯保等,屬第七區,并區后屬第二區,后稱撫市鎮,又稱中豐鄉。 1949年后,成立永定縣第四區,又稱撫溪區。 1958年公社化時,稱撫市人民公社。 1961年至1965年5月,隸屬于撫市工委。 1965年撤銷工委后直屬縣。 1984年復稱撫市鄉。 1992年10月撤鄉建鎮,轄新在、社前、五聯、撫溪、橋河、里興、龍川、華豐、鵲坪、五湖、東安、中湖、基安、溪聯、貝溪、協興、上寨、上西、楓林、龍潭、銅聯、聯中、虞溪等23個村委會。 1993年,將新在村分為新民、中在2個村,上寨、上西、楓林、龍潭、銅聯、聯中、虞溪等7個村委會劃出另設龍潭鄉,撫市鎮轄其余17個村委會。 |
明、清時隸屬金豐里。 民國時稱中金區、第三區。 并區后稱南豐鄉,屬第三區,后稱豐泰鄉,中金鄉。 1949年后設第三區,后稱南溪區人民政府。 1958年撤區并鄉時稱為湖坑鄉。 成立人民公社時,為湖坑人民公社。 1984年復稱湖坑鄉,轄湖坑、五黃、洋多、新南、南中、南江、實佳、吳銀、洪坑、奧杳、山下、新街、西片、六聯、吳屋、樓下、太聯、大溪、三堂、坑頭、聯和、莒溪、湖背、黃龍等24個村委會。 1987年7月,太聯、大溪、三堂、坑頭、聯和、莒溪、湖背、黃龍等8個村劃出另設大溪鄉,湖坑鄉轄16個村委會。 1993年撤鄉建鎮,管轄村數不變。 |
明、清屬太平里。 民國時稱第十一區、第四區、坎市聯保。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屬第九區蘇、坎市區蘇,區署在坎市老街“德豫翔”店。 1930年合并為太平區。 1940年改設鎮。 1942年稱人和鄉、佛坎鄉。 1947年又改鎮,鎮公所設在坎市天后宮。 新中國成立后設培坎區,后改第五區。 1956年并高陂、坎市為坎市區。 1958年先稱鄉,后改坎市人民公社。 1961年設坎市工委,轄坎市、高陂、虎崗、灌洋、田地、培豐6個公社。 1984年5月改稱坎市鎮,1993年,培豐劃出設鄉,下轄:大排、孔夫、長流、文東、振東、文溪、上和、豐田、嶺東、洪源、東中等11個村委會。 1994年撤鄉建鎮,稱為培豐鎮。 |
民國以前屬豐田里,民國時稱上豐鄉,1949年后設龍潭鄉。 1958年,與溪聯、龍義、五湖、撫溪等村組建為撫市人民公社。 1959年分設龍潭管理區。 1961年單設龍潭人民公社。 1970年3月并入撫市人民公社。 1984年屬撫市鄉。 1993年從撫市分出設鄉,轄龍潭、聯中、銅聯、楓林、上西、上寨、虞溪等7個村委會。 1997年撤鄉建鎮,所轄村委會不變。 |
明、清朝時(含洪山鄉)屬上杭縣管轄,清初是汀州府八縣的重鎮,曾設分縣,縣衙設河頭城(即河頭大隊)。 1936年為福建省直屬的特區(含洪山鄉),1940年后歸永定縣管轄,當時稱為峰川鎮,屬第一區。 后稱為峰川鄉、雙峰鄉、峰市鎮。 1949年后,峰市設第九區,后改為峰市鄉政府,公社化時為幸福人民公社(包洪山),1961年與洪山分開為峰市人民公社,1984年7月復稱峰市鄉,轄峰市、三峰、河頭、信美、忠信、大園、長化、泥角、黃寨、桃泉、高山、書嶺、俄生等13個村委會。 1992年,峰市村委會改為居委會建制,增設寨頭村委會,全鄉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 1994年,黃寨村委會劃設新坑村委會。 1997年,仙師鄉錦峰村劃設錦西居委會,歸峰市鄉管轄。 至此,峰市鄉轄2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 1998年8月30號,因棉花灘水電站的建設,原鄉鎮府被水淹沒,政府駐地搬遷至現在的峰市街。 1998年9月,峰市撤鄉建鎮。 1999年11-12月,因棉花灘水電站建設,大園、三峰、長化、泥角4個村分別遷至鳳城、城郊,峰市鎮轄2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 2001年,書嶺村遷至城郊塘前案,全鎮轄2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 |
明、清屬溪南里。 民國時屬第一區、城廂鎮、鳳城鎮。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第一區龍崗鄉,后又稱城關鎮。 1958年后,改為城關人民公社。 不久,由城關、古鎮、金砂、西溪四個公社合并稱先鋒公社。 1973年改為城關公社。 1983年7月城關析5個村(居)委會建鳳城鎮后,設立城郊公社,轄古一、古二、東溪、樟牛、蘭地、龍門、中坑、桃坑、上下斜、雙溪等10個生產大隊。 7月恢復鄉鎮建制,稱城郊鄉,轄上述10個生產大隊,統稱村委會。 1999年新增設三峰村委會。 2000年8月又增設彩霞、萬美兩個村委會,2001年2月再增設書嶺村委會。 2014年10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永定縣撤銷城郊鄉,設立城郊鎮,以原城郊鄉的行政區域為城郊鎮的行政區域。 |
明、清屬溪南里。 民國時期屬第二區、溪南區,并區后屬第一區,后又稱大院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屬金砂區、溪南區、第八區。 1957年,改稱仙師鄉。 1958年改仙師公社。 1966年至1976年時稱立新公社。 1980年復稱仙師公社。 1984年改稱仙師鄉,轄仙師、務田、蘭崗、錦豐、石鼓、恩全、華僑、三壩、金寨、大阜、秀富、書華、九坑、西洋等14個村委會。 1989年9月,從務田村劃出大坪、嶺背、車前壩、楊梅下4個自然村設大嶺村。 2000年,因移民安置,撤銷華僑村,增設華坊、新僑兩個村。 2014年10月,福建省政府下文批復同意永定縣撤銷仙師鄉,設立仙師鎮。 設立的仙師鎮,以原仙師鄉的行政區域為仙師鎮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
明、清至民國初期屬太平里。 1935年稱虎崗聯保,屬第九區、天鬮鄉。 后屬第四區,又稱和平鄉。 1947年屬高陂鄉。 1949年后,初稱虎崗村,屬第六區、高陂區。 后又稱虎崗鄉。 1958年稱虎崗管理區,后稱虎崗大隊,屬高陂公社。 1961年從高陂公社分出,設虎崗公社,隸屬于坎市工委。 1970年并入高陂公社。 1984年恢復鄉鎮建置后屬高陂鄉。 1987年7月,從高陂鄉劃出虎東、虎西、虎北、龍溪、漢洋5個村設立虎崗鄉。 1990年虎北劃設城下村委會。 下轄6個村委會2015年3月,撤鄉設鎮,改虎崗鎮。 |
明、清時屬豐田里。 民國時稱堂溪聯保,屬第八區、下豐區。 并區后稱堂山鄉,屬第二區。 1942年稱堂溪鄉。 1949年后,稱堂堡村,屬湖堂區、湖雷區、第七區。 1952年設第十二區、堂溪區。 1956年稱鄉,屬湖雷區。 1958年稱鋼鐵人民公社。 1961年分堂堡、三堡兩公社,隸屬于湖雷工委。 1965年撤銷工委,堂堡從湖雷分出,設立堂堡公社。 1984年改稱堂堡鄉。 轄河坑、村中、寶溪、下村、三堡、賽智、朱羅、磜下、香溪、蛟塘10個村委會。 1987年蛟塘村更名為蛟塘里村。 下轄10個村委會。 2019年12月,撤鄉設鎮,改堂堡鎮。 |
明、清時屬金豐里。 民國時稱岐嶺聯保,屬中金區、第四區。 并區后稱東岐鄉、屬第三區。 后又稱筀東鄉,直屬縣。 新中國成立后屬下洋區、下金區、第二區。 1952年設立第十一區、后岐東區。 1957年改岐東鄉、筀竹鄉。 公社化時,設陳東、岐嶺人民公社。 1958年稱紅旗公社,1959年并入下洋稱火箭公社。 1961年與下洋分開,分設岐嶺、筀竹、陳東三個公社,1970年并陳東、岐嶺、筀竹公社為岐嶺公社。 1984年改稱岐嶺鄉,轄24個村委會。 1993年,陳東、石嶺、榕蛟、蕉坑、高峰、城東、共星、巖太、古龍、園東10個村從岐嶺鄉劃出另設陳東鄉,其余14個村委會仍由岐嶺鄉管轄。 1993年,陳東、石嶺、榕蛟、蕉坑、高峰、城東、共星、巖太、古龍、園東10個村從岐嶺鄉劃出另設陳東鄉。 下轄14個村委會。 2019年12月,撤鄉設鎮,改岐嶺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