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原州區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原州區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南關街道因轄區南關街而得名。南關街道境域前身為1949年10月設立的城關市。

1953年1月31日,改為城關區。

1956年,改為城關鎮。

1958年,改為公社,同年更名城郊公社。

1962年,復建城關鎮。

2003年,撤銷城關鎮,成立中山街道。

2009年7月,撤銷中山街道,設立南關街道、北塬街道、新區街道。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南關街道。

因位于固原市城區北部,地勢較為平坦,故名。2009年設立北塬街道。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北源街道。

固原縣轄鎮。固原縣最大的集市貿易中心。1958年設三營公社,1983年置鄉,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北部,清水河兩岸,距縣府40公里。面積168平方公里,人口2.4萬。寶中鐵路、銀平公路、西大公路穿越鎮境。轄三營、趙寺、孫家河、老三營、東原、西臺、海埫、唐灣、戴堡、鴉兒溝、馬路、化平梁12個村委會及第一、第二2個居委會。農業主產小麥、胡麻、瓜果。
古時設驛站,為過往官吏換馬休憩之所,人稱官停,后演變為官廳。1958年,設立官廳公社、城關公社(同年改城郊公社)。

1962年,城郊公社析設為西郊公社、南郊公社。

1983年,分別被改為官廳鄉、西郊鄉、南郊鄉。

1984年,由官廳、西郊等鄉析置程兒山鄉。

1994年,程兒山鄉改名東郊鄉。

2003年,東郊、西郊2鄉合并,設立清河鎮。

2011年8月,官廳鄉與清河鎮合并設立官廳鎮,并將城郊、和平、西關、飲河、明莊、海堡、郭莊、什里、東郊、東紅10個村劃歸街道辦事處。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鄉。

開城鎮在今無為縣境西北,距縣城40里,距襄安鎮30里。總面積110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總人口6.5萬。 鎮所在地開城橋常住人口近一萬人,歷來是無為縣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開城鎮在今無為縣境西北,距縣城40里,距襄安鎮30里。總面積110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總人口6.5萬。
鎮所在地開城橋常住人口近一萬人,歷來是無為縣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二、歷史沿革

開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據《無為縣志》記載:“唐武德三年開城縣治,在州四十里。”據傳設縣時,開城所在地有城堡但無城門,故稱開城。
遠古時期,境內居住著叫蠻夷的先人。夏、商、西周時期,地屬古巢國。春秋時期,先后為吳、楚屬地。秦滅楚后,屬九江郡(今安徽壽縣)。
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置襄安縣,開城屬之。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襄安立開城、扶陽二縣。七年,廢開城、扶陽二縣。開城縣故址位于永安河中游河西,今名西古街,為商業街。今縣境建制較早的古代縣以上治所有襄安、臨湖、開城、扶陽等古縣城。
北宋熙寧三年(1070)置無為縣,始設6個鄉,襄安、開城屬之。
至民國21年(1932年),行保甲制。8至15戶為甲,8至15甲為保。全縣計9個區,第六區駐開城,轄153個保。
民國25年,實行區、鄉(鎮)、保、甲制。全縣分4個區69個鄉(鎮)792個保,開城區轄15個鄉169個保。
1939年3月,隸屬于0鄂豫皖區黨委的舒無地委機關,由廬江縣東湯池遷至開城橋附近王家大墩,12月遷至只隔數里之遙的徐家新屋。次年4月,地委機關移駐30里外的嚴橋。
1938年1月,無為縣城遭日機轟炸,無為中學一度遷至開城徐家新屋。
1940年2月,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司令部、政治部一度駐地開城橋的徐家新屋、王家大墩兩村。
1940年7月,日軍侵占無為,開城等城鎮相繼淪陷,成為日偽據點。
1942年3月,新四軍7師沿江支隊乘敵人后方空虛,向開城橋等據點發起襲擊,重創日偽軍。
1943年5月1日,由開城橋出動日寇400余人搶占了羊山頭,經朱家渡進至嚴家橋與敵各路,合擊我巢無中心區根據地,進行掃蕩“圍剿”。
1943年,開城等周邊地區成為新四軍七師控制的沿長江兩岸的廣大游擊區。
1944年8月,無為全境光復。抗戰期間,皖江根據地創辦的禾苗煙廠,一度移到開城橋敵區生產,名為“大橋牌”香煙。
1944年10月,新四軍奉命北撤后,-縣0、縣黨部機關遷回無城。幾日后,桂軍176師528團由浙江桐廬進入無為,無為全境為國統區。
1945年6月,皖江行署在無為南鄉增設無南縣行政辦事處,縣辦事處駐開城附近的蘇塘何家祠堂。
1949年1月21日(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皖西第四軍分區攻占無城,襄安、開城相繼解放。
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二十四軍、二十五軍、二十七軍約20余萬人,陸續集合在無為,待命渡江作戰。其中,二十四軍駐守區域北起開城,沿永安河西側,伸向襄安至沿江地帶。至4月,隨著渡江戰役的推進,無為全境解放。
1949年7月,無為、臨江、湖東、無南4個縣級民主政權合并為無為縣0。
1949年全縣共轄無城、河壩、湯溝、石澗、姚溝、嚴橋、開城、蜀山、牛埠等9個區和1個襄安直屬鎮,共109個鄉(鎮),人口總數為860173人。開城區為第九區,轄開城鎮等12個鄉(鎮)。
建國后,開城一直為無為縣的主要區(鎮)之一。
2005年底,無為縣轄19個鎮、4個鄉。二壩、襄安、高溝、姚溝、開城、白茆等六個鎮成為巢湖市級中心鎮。

-三、交通與氣候

開城境內水陸交通便捷,開——無(城)、開——襄(安)、開——六(店)三條公路南連銅陵、北接巢湖,東達蕪湖。永安河橫貫南北,常年通航,通江達海。
境內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魚肥蟹黃,是全縣重要的“魚米之鄉”。

-四、名人與歷史

開城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抗戰時期曾任-裝甲兵總司令的徐庭瑤將軍。有被稱為“擂鼓詩人”的田間;田間墓園及田間紀念館現坐落在蒼翠的羊山東麓。有著名歷史學家包遵信,其主編的《走向未來叢書》,在現代中國思想領域頗具影響。
境內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眾多,其中安慶迎江寺的姊妹寺——迎河古寺就座落在開城橋的永安河畔,暮鼓晨鐘,漁舟唱晚,別有韻致。

張易鎮位于原州區南部37公里,氣候涼爽、濕潤,無霜期短,年降雨量200-300㎜,大部分降雨在7-9三個月,屬陰濕半陰濕地區,海拔2000-2800米,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宜種植馬鈴薯,生產的馬鈴薯具有個頭大、品質好、產量高的特點,深受周邊縣區群眾和外商的歡迎。每年生產的馬鈴薯還遠銷于上海、天津、廣東、福建等地,是近年來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有效的途徑,也是張易鎮的一項支柱產業和原州區馬鈴薯品種繁育基地。2006年鎮0對全鎮種植業做了調整,重點是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品種更換,以搞高馬鈴薯的品質。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人均超過1.8畝。新品種主要有晉薯7號、云南六號、隴薯7號、中心24、虎頭、隴薯3號等。[1。
彭堡鎮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屬于固原市的近效區,土地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近幾年來,社會經濟發展非常緩慢,雖然是川區,群眾生活卻十分困難,與北部川區的七營、黑城群眾生活差距很大。為改變這一現狀,彭堡鎮黨委、0一班人深入農戶進行調查研究,經過充分醞釀,確定了適合彭堡鎮發展的新思路,即根據原州區確定的“依市帶區、科技興區、產業富區、工業強區、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二十四字方針,利用彭堡近郊和土地資源優勢,確定了彭堡鎮以發展畜牧業和蔬菜產業為主的總體工作思路,圍繞固原市區的菜籃子、肉籃子大作文章,增加農民收入。經過彭堡鎮干部群眾一年來的實踐,效果非常明顯,并多次受到區委、0的好評。2005年,彭堡鎮共完成種草面積1.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建設簡草溫棚120棟,大家畜存欄7600頭,羊只存欄1.6萬只。經過吸納民營資金,開發建設商品房,有力地推動了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彭堡鎮養畜業發展勢頭迅猛,蔬菜全部銷完,群眾增收效果非常明顯。農民收入增速,經濟發展加快,使彭堡鎮的計劃生育、綜合治理、黨建、精神文明建設、教育、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穩定發展。
頭營鎮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是原州區蔬菜產業的“排頭兵”。全鎮共種植蔬菜1.45萬畝,其中露地蔬菜1.26萬畝,溫室蔬菜1900畝。預計露地蔬菜畝均產值可達1400元,純收入800元;溫室蔬菜產值達到700萬元,棚均收入0.8萬元,全鎮人均蔬菜純收入達到260元以上。


  一是突出區域特色,優化布局結構,培植優勢產品,建立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4200畝,起到了典型帶動作用;二是引進、推廣優質蔬菜新品種,實現品種的科學搭配,主攻越夏辣椒、甜椒、越夏西紅柿、西芹和復種大白菜等品種;三是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先進實用技術,控制投入品的使用,提高規范化栽培管理水平;四是制定優惠政策,采取以獎代補措施,在資金方面給予傾斜扶持,對無公害蔬菜基地給予補貼,提高了農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五是加快設施蔬菜園區建設,提高蔬菜產業質量,建設馬園、蔣河等蔬菜園區,溫室達到830棟,實現了蔬菜的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外向型發展;六是配套建設基礎設施,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客商開工建設蔬菜脫水廠和預冷保鮮庫,延長蔬菜貯存、銷售時間,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黃鐸堡鎮隸屬于固原市原州區,位于固原市原州區西北,北連黑城鎮,南接彭堡鎮,東鄰三營鎮和頭營鎮,西靠西吉縣沙溝鄉和海原縣李俊鄉和九彩鄉、鄭旗鄉。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黃鐸堡鎮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西北部,距城區47千米。是一個旅游型城鎮,鎮區建成面積為0.58平方千米, 鎮區常住人口為3500人。 2017年總人口為33351人。

2017年12月,被命名為第七批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

名稱由來

須彌山

須彌山

黃鐸堡鎮,因明朝軍人黃成的曾孫黃鐸襲官固原衛,并在此鎮守,因此改名為黃鐸城,又稱黃鐸堡。也稱平夏城。

歷史沿革

宋朝,宋微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展筑平夏城作軍,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城址。“初名威德,又改名懷德軍”,知軍種師道。轄七砦(湯羌、靈平、通峽、鎮羌、九羊、通遠、勝羌)、一關(蕭關)、十堡(硤口、東河灣、古高平、鎮羌、惠民、結(紅)溝、石門、臨川、通關、山西)等寨隸之,與西安州(今海原縣西安鄉)、鎮戎軍(固原城)互為聲援。“東至結(紅)溝堡一十五里,西至石門堡一十三里,南至靈平砦一十二里,北至通峽砦一十八里。” [5] 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夏兵攻占懷德軍,殺其知軍事劉詮,通判杜翊。

金朝,金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懷德軍為金人所攻占,廢除懷德軍。 [5]

明朝,軍人黃成的曾孫黃鐸襲官固原衛,并在此鎮守,因此改名為黃鐸城,又稱黃鐸堡。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海原縣楊郎鎮劃固原縣(楊郎鎮包括今三岔村、穆灘村、鐵溝村、陳莊村)。 [6]

1958年10月,屬三營公社

1963年04月,增設黃鐸堡公社;

1983年10月,公社體制改革,黃鐸堡公社改為黃鐸堡鄉;

2003年07月,撤鄉并鎮,黃鐸堡鄉并入三營鎮。

2011年04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調整固原市原州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設立黃鐸堡鎮,將三營鎮西部黃鐸堡、農科、黃灣、白河、張家山、楊圈堡、北莊、南城、老莊、金堡、曹堡、何溝12個村和頭營鎮陳莊、三岔、穆灘、鐵溝4個村地域劃歸新設立的黃鐸堡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地黃鐸堡村。 [7]

2011年08月,黃鐸堡鎮正式掛牌成立。 [8]

2011年09月,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閩寧合作”項目援建的生態移民純回族村豐澤村成立。 [9]

2013年05月,黃鐸堡鎮和潤村正式成立,是原州區2013年縣內移民村,匯集了來自寨科、炭山、黃鐸堡等鄉鎮19個行政村的580戶移民,其中回族441戶、漢族139戶。

中河鄉因境內主要河流中水河得名。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大營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設中河鄉。

1953年1月,增置中河區。

1956年11月,撤銷中河區,并入大營區。

1958年4月,撤銷大營區,中河鄉改為縣直屬。

1958年10月,為中河公社。

1983年,公社改中河鄉。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

 河川鄉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東南24 km,地理位置東經106°26′-106°30′,北緯35°59′-36°03′,海拔1 534.3~1 822 m,年均降水量420 mm,年平均氣溫7℃,干燥度1.55~2.0,屬半干旱中溫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全鄉總面積為20.3萬hm2,可耕地面積13.2萬hm2。[1]

 炭山鄉地處原州區東北部75公里處,屬東部干旱片帶,區域特點是山高溝深、地形破碎,平均海拔1670米,地域面積257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4032戶19259人,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7%;全鄉11個村支部,農民黨員318人。全鄉絕對貧困人口732戶,3660人,占總人口的19%。總耕地面積10.2萬畝,人均耕地5.3畝,屬山旱地,已退耕4.5萬畝。全鄉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農作物以春小麥、洋芋、胡麻為主,養殖業以牛、羊為主。目前全鄉牛存欄4198頭,羊存欄13332只,生豬存欄236頭,家禽存欄1180只,圈棚1080棟。2005年人均純收入1119元,其中勞務收入占45%,畜牧業占20%,農業及其他收入占15%,為原州區最貧困的鄉鎮之一。

-二、鄉情特點

自然條件惡劣

  一是地理條件差,大山與深溝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極為困難,信息閉塞,交通不便。二是土地貧脊,全鄉耕地10.2萬畝,屬低產旱田,由于地面坡度達15%以上,所以水資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嚴重.當地年降水量100-360mm,是全區最干旱的地方。

自然災害頻繁

  由于人為不當開發和破壞,使資源環境不協調。全鄉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干旱少雨,草場逐步退化,農田撂荒嚴重。各種自然災害交替出現,對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造成嚴重的危害,尤其是干旱、風沙、冰雪和霜凍等自然災害。今年春季耕地干土層達30厘米以上,土壤含水量不足5%。

基礎設施落后

  各村普遍存在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種地難現象。各村普遍無三級村道,運輸工具主要有三輪車或馬、驢等牲畜。從而影響農產品加工和外銷,制約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造成困難。各村校舍緊張,教師緊缺,存在適齡兒童上學難現象。全村有學校25個,其中完小11個,教學點13個,學生2302人,專職教師96名,雇教27名。全鄉有8001眼水窖,無大型引水工程。2006年全鄉靠拉水生活的農戶近30%(1213戶5778人)。
  當地人口基數大,農民文化素質較低,造成人力資源匱乏。

寨科鄉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固原縣東部的邊遠山區,回族部群眾認識到貧窮落后的山區要想富裕趄人口占總人口的78.5%。

鄉情概況

  該鄉過去教育事來,必須學文化;少數民族不但要在政治上業發展緩慢,部分群眾對子女上學不重視,翻身,而且也要在經濟文化上翻身。同時,尤其是回民于女上學更困難,造成適齡兒童結合本鄉實際,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獎入學率低,據統計,1983年適齡兒童入學率罰分明的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建立了鄉、只有56%,居全縣倒數第一。面對這種情村兩級教育-小組。經過一年的努力,全況,鄉黨委、鄉0組織各村黨支部、村委鄉適齡兒童入學率上升到83%。

  寨科鄉地處原州區東部山區干旱地帶,農民收入來源主要由四部分組成,退耕還林補助,農民補貼,農牧業收入,勞務收入,其中退耕還林補助和農民補貼款占總收入的35%,農牧業收入占15%左右,勞務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50%左右。2007年上半年持續的干旱造成夏糧絕產,秋季作物也由于失去最佳種植季節,減產過半。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寨科鄉黨委、0抓住機遇因勢利導,全力加大勞務輸出力度,使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6元,比上年增加了12.6個百分點,確保了農民在大旱之年減產不減收。
  抓好“兩個確保”。一是確保信息暢通。農民最需要的是信息,特別是務工信息,這是做好勞務輸出的基本保證。鄉勞務站及時收集和整理勞務信息,通過鄉村干部把信息送到千家萬戶,讓他們自主選擇。二是確保服務到位。
  第一做好輸前宣傳服務.鄉0制定具體措施,責任到人、任務到人。如2007年3月份組織輸出中,鄉村干部從-到一般干部冒著風雪嚴寒,走村串戶,及時向農戶發放務工信息,從宣傳勞務信息入手,及時了解務工人員存在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解除后顧之憂,使他們安心外出務工。第二做好輸前培訓服務.通過對務工人員進行務工常識、法律以及艾茲病防治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務工人員的法律知識,增強務工人員維權和自我保護意識。
  第三做好輸送服務。每次組織輸出,派專人護送,嚴格安全措施,提高組織輸出的影響力,從而擴大組織輸出,增強組織輸出人員的穩固性。第四做好維權服務和輸后服務。鄉勞務站制作務工人員聯系卡,務工人員在務工單位有什么疑難問題時,及時與鄉勞務站取得聯系,勞務站接到務工人員電話后,耐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增進了0與每個務工人員的溝通與交流,了解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及動向,進行跟蹤服務。一方面深入務工企業了解掌握務工人員食宿、工資待遇、勞動狀況等關系務工人員的切身利益問題,為務工人員家中反饋務工人員基本情況,讓其家人放心。例如:鄉長戴培義同志利用在福建掛職學習的有利時機多次到福建藝陽、潤泰等數家企業,與寨科鄉務工人員談心交流,反饋家庭信息,增強了務工人員的穩定性和務工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擴大了對福建、北京等地的組織輸出;另一方面寨科鄉初步建立務工人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2007年與固原人壽保險、平安保險等保險公司建立業務聯系,對務工人員進行人身保險常識的宣傳教育,通過0引導務工人員自愿參保達816人,參保人數占總輸出人數的20%以上,增強了務工人員的保險系數。
  做好五個“結合”。即區內與區外輸出相結合,長期務工與短期務工相結合,自發與組織輸出相結合,0引導輸出與經紀人帶隊、中介組織輸出相結合,體力型與技能型輸出相結合的輸出原則。鄉黨委、0立足于本鄉實際,根據務工人員的實際要求,提供與務工人員相適應的各種務工信息,經紀人充分利用他們靈活、便捷的組織輸出形式,適時帶領務工人員外出務工;同時利用中介組織,依靠穩固的輸入基地和完善的用工機制組織輸出。2007年寨科鄉通過0組織輸出1169人,中介組織輸出1487人,經紀人和能人帶隊輸出924人,初步形成了鄉黨委、0組織,鄉勞動服務站牽頭,鄉村組干部協作,能人帶隊,中介組織參與的新輸出格局。 。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本搔妇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夜夜玩人妖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 | 日韩日皮在线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 日韩一区二区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