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關街道因轄區南關街而得名。南關街道境域前身為1949年10月設立的城關市。 1953年1月31日,改為城關區。 1956年,改為城關鎮。 1958年,改為公社,同年更名城郊公社。 1962年,復建城關鎮。 2003年,撤銷城關鎮,成立中山街道。 2009年7月,撤銷中山街道,設立南關街道、北塬街道、新區街道。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南關街道。 |
因位于固原市城區北部,地勢較為平坦,故名。2009年設立北塬街道。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北源街道。 |
固原縣轄鎮。固原縣最大的集市貿易中心。1958年設三營公社,1983年置鄉,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北部,清水河兩岸,距縣府40公里。面積168平方公里,人口2.4萬。寶中鐵路、銀平公路、西大公路穿越鎮境。轄三營、趙寺、孫家河、老三營、東原、西臺、海埫、唐灣、戴堡、鴉兒溝、馬路、化平梁12個村委會及第一、第二2個居委會。農業主產小麥、胡麻、瓜果。 |
古時設驛站,為過往官吏換馬休憩之所,人稱官停,后演變為官廳。1958年,設立官廳公社、城關公社(同年改城郊公社)。 1962年,城郊公社析設為西郊公社、南郊公社。 1983年,分別被改為官廳鄉、西郊鄉、南郊鄉。 1984年,由官廳、西郊等鄉析置程兒山鄉。 1994年,程兒山鄉改名東郊鄉。 2003年,東郊、西郊2鄉合并,設立清河鎮。 2011年8月,官廳鄉與清河鎮合并設立官廳鎮,并將城郊、和平、西關、飲河、明莊、海堡、郭莊、什里、東郊、東紅10個村劃歸街道辦事處。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鄉。 |
開城鎮在今無為縣境西北,距縣城40里,距襄安鎮30里。總面積110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總人口6.5萬。 鎮所在地開城橋常住人口近一萬人,歷來是無為縣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開城鎮在今無為縣境西北,距縣城40里,距襄安鎮30里。總面積110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總人口6.5萬。 -二、歷史沿革 開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據《無為縣志》記載:“唐武德三年開城縣治,在州四十里。”據傳設縣時,開城所在地有城堡但無城門,故稱開城。 -三、交通與氣候 開城境內水陸交通便捷,開——無(城)、開——襄(安)、開——六(店)三條公路南連銅陵、北接巢湖,東達蕪湖。永安河橫貫南北,常年通航,通江達海。 -四、名人與歷史 開城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抗戰時期曾任-裝甲兵總司令的徐庭瑤將軍。有被稱為“擂鼓詩人”的田間;田間墓園及田間紀念館現坐落在蒼翠的羊山東麓。有著名歷史學家包遵信,其主編的《走向未來叢書》,在現代中國思想領域頗具影響。 |
張易鎮位于原州區南部37公里,氣候涼爽、濕潤,無霜期短,年降雨量200-300㎜,大部分降雨在7-9三個月,屬陰濕半陰濕地區,海拔2000-2800米,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宜種植馬鈴薯,生產的馬鈴薯具有個頭大、品質好、產量高的特點,深受周邊縣區群眾和外商的歡迎。每年生產的馬鈴薯還遠銷于上海、天津、廣東、福建等地,是近年來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有效的途徑,也是張易鎮的一項支柱產業和原州區馬鈴薯品種繁育基地。2006年鎮0對全鎮種植業做了調整,重點是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品種更換,以搞高馬鈴薯的品質。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人均超過1.8畝。新品種主要有晉薯7號、云南六號、隴薯7號、中心24、虎頭、隴薯3號等。[1。 |
彭堡鎮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屬于固原市的近效區,土地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近幾年來,社會經濟發展非常緩慢,雖然是川區,群眾生活卻十分困難,與北部川區的七營、黑城群眾生活差距很大。為改變這一現狀,彭堡鎮黨委、0一班人深入農戶進行調查研究,經過充分醞釀,確定了適合彭堡鎮發展的新思路,即根據原州區確定的“依市帶區、科技興區、產業富區、工業強區、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二十四字方針,利用彭堡近郊和土地資源優勢,確定了彭堡鎮以發展畜牧業和蔬菜產業為主的總體工作思路,圍繞固原市區的菜籃子、肉籃子大作文章,增加農民收入。經過彭堡鎮干部群眾一年來的實踐,效果非常明顯,并多次受到區委、0的好評。2005年,彭堡鎮共完成種草面積1.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建設簡草溫棚120棟,大家畜存欄7600頭,羊只存欄1.6萬只。經過吸納民營資金,開發建設商品房,有力地推動了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彭堡鎮養畜業發展勢頭迅猛,蔬菜全部銷完,群眾增收效果非常明顯。農民收入增速,經濟發展加快,使彭堡鎮的計劃生育、綜合治理、黨建、精神文明建設、教育、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穩定發展。 |
頭營鎮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是原州區蔬菜產業的“排頭兵”。全鎮共種植蔬菜1.45萬畝,其中露地蔬菜1.26萬畝,溫室蔬菜1900畝。預計露地蔬菜畝均產值可達1400元,純收入800元;溫室蔬菜產值達到700萬元,棚均收入0.8萬元,全鎮人均蔬菜純收入達到260元以上。
|
黃鐸堡鎮隸屬于固原市原州區,位于固原市原州區西北,北連黑城鎮,南接彭堡鎮,東鄰三營鎮和頭營鎮,西靠西吉縣沙溝鄉和海原縣李俊鄉和九彩鄉、鄭旗鄉。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黃鐸堡鎮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西北部,距城區47千米。是一個旅游型城鎮,鎮區建成面積為0.58平方千米, 鎮區常住人口為3500人。 2017年總人口為33351人。 2017年12月,被命名為第七批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
名稱由來 須彌山 須彌山 黃鐸堡鎮,因明朝軍人黃成的曾孫黃鐸襲官固原衛,并在此鎮守,因此改名為黃鐸城,又稱黃鐸堡。也稱平夏城。 歷史沿革 宋朝,宋微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展筑平夏城作軍,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城址。“初名威德,又改名懷德軍”,知軍種師道。轄七砦(湯羌、靈平、通峽、鎮羌、九羊、通遠、勝羌)、一關(蕭關)、十堡(硤口、東河灣、古高平、鎮羌、惠民、結(紅)溝、石門、臨川、通關、山西)等寨隸之,與西安州(今海原縣西安鄉)、鎮戎軍(固原城)互為聲援。“東至結(紅)溝堡一十五里,西至石門堡一十三里,南至靈平砦一十二里,北至通峽砦一十八里。” [5] 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夏兵攻占懷德軍,殺其知軍事劉詮,通判杜翊。 金朝,金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懷德軍為金人所攻占,廢除懷德軍。 [5] 明朝,軍人黃成的曾孫黃鐸襲官固原衛,并在此鎮守,因此改名為黃鐸城,又稱黃鐸堡。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海原縣楊郎鎮劃固原縣(楊郎鎮包括今三岔村、穆灘村、鐵溝村、陳莊村)。 [6] 1958年10月,屬三營公社 1963年04月,增設黃鐸堡公社; 1983年10月,公社體制改革,黃鐸堡公社改為黃鐸堡鄉; 2003年07月,撤鄉并鎮,黃鐸堡鄉并入三營鎮。 2011年04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調整固原市原州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設立黃鐸堡鎮,將三營鎮西部黃鐸堡、農科、黃灣、白河、張家山、楊圈堡、北莊、南城、老莊、金堡、曹堡、何溝12個村和頭營鎮陳莊、三岔、穆灘、鐵溝4個村地域劃歸新設立的黃鐸堡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地黃鐸堡村。 [7] 2011年08月,黃鐸堡鎮正式掛牌成立。 [8] 2011年09月,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閩寧合作”項目援建的生態移民純回族村豐澤村成立。 [9] 2013年05月,黃鐸堡鎮和潤村正式成立,是原州區2013年縣內移民村,匯集了來自寨科、炭山、黃鐸堡等鄉鎮19個行政村的580戶移民,其中回族441戶、漢族139戶。 |
中河鄉因境內主要河流中水河得名。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大營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設中河鄉。 1953年1月,增置中河區。 1956年11月,撤銷中河區,并入大營區。 1958年4月,撤銷大營區,中河鄉改為縣直屬。 1958年10月,為中河公社。 1983年,公社改中河鄉。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 |
河川鄉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東南24 km,地理位置東經106°26′-106°30′,北緯35°59′-36°03′,海拔1 534.3~1 822 m,年均降水量420 mm,年平均氣溫7℃,干燥度1.55~2.0,屬半干旱中溫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全鄉總面積為20.3萬hm2,可耕地面積13.2萬hm2。[1]
。 |
炭山鄉地處原州區東北部75公里處,屬東部干旱片帶,區域特點是山高溝深、地形破碎,平均海拔1670米,地域面積257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4032戶19259人,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7%;全鄉11個村支部,農民黨員318人。全鄉絕對貧困人口732戶,3660人,占總人口的19%。總耕地面積10.2萬畝,人均耕地5.3畝,屬山旱地,已退耕4.5萬畝。全鄉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農作物以春小麥、洋芋、胡麻為主,養殖業以牛、羊為主。目前全鄉牛存欄4198頭,羊存欄13332只,生豬存欄236頭,家禽存欄1180只,圈棚1080棟。2005年人均純收入1119元,其中勞務收入占45%,畜牧業占20%,農業及其他收入占15%,為原州區最貧困的鄉鎮之一。
-二、鄉情特點 自然條件惡劣 一是地理條件差,大山與深溝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極為困難,信息閉塞,交通不便。二是土地貧脊,全鄉耕地10.2萬畝,屬低產旱田,由于地面坡度達15%以上,所以水資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嚴重.當地年降水量100-360mm,是全區最干旱的地方。 自然災害頻繁 由于人為不當開發和破壞,使資源環境不協調。全鄉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干旱少雨,草場逐步退化,農田撂荒嚴重。各種自然災害交替出現,對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造成嚴重的危害,尤其是干旱、風沙、冰雪和霜凍等自然災害。今年春季耕地干土層達30厘米以上,土壤含水量不足5%。 基礎設施落后 各村普遍存在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種地難現象。各村普遍無三級村道,運輸工具主要有三輪車或馬、驢等牲畜。從而影響農產品加工和外銷,制約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造成困難。各村校舍緊張,教師緊缺,存在適齡兒童上學難現象。全村有學校25個,其中完小11個,教學點13個,學生2302人,專職教師96名,雇教27名。全鄉有8001眼水窖,無大型引水工程。2006年全鄉靠拉水生活的農戶近30%(1213戶5778人)。 |
寨科鄉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固原縣東部的邊遠山區,回族部群眾認識到貧窮落后的山區要想富裕趄人口占總人口的78.5%。
鄉情概況 該鄉過去教育事來,必須學文化;少數民族不但要在政治上業發展緩慢,部分群眾對子女上學不重視,翻身,而且也要在經濟文化上翻身。同時,尤其是回民于女上學更困難,造成適齡兒童結合本鄉實際,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獎入學率低,據統計,1983年適齡兒童入學率罰分明的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建立了鄉、只有56%,居全縣倒數第一。面對這種情村兩級教育-小組。經過一年的努力,全況,鄉黨委、鄉0組織各村黨支部、村委鄉適齡兒童入學率上升到83%。
寨科鄉地處原州區東部山區干旱地帶,農民收入來源主要由四部分組成,退耕還林補助,農民補貼,農牧業收入,勞務收入,其中退耕還林補助和農民補貼款占總收入的35%,農牧業收入占15%左右,勞務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50%左右。2007年上半年持續的干旱造成夏糧絕產,秋季作物也由于失去最佳種植季節,減產過半。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寨科鄉黨委、0抓住機遇因勢利導,全力加大勞務輸出力度,使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6元,比上年增加了12.6個百分點,確保了農民在大旱之年減產不減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