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屬金峒土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屬恩施;清乾隆年間(1736-1795),張、呂、康、黃四姓開發建集,屬恩施縣市郭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芭蕉)芭蕉聯保第二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芭蕉鄉第二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設鄉,屬芭蕉鎮第二保。 1950年屬芭蕉區芭蕉鄉;1953年屬第五區(芭蕉區)芭蕉鎮;1956年屬第五區(芭蕉區)寨灣鄉紅鎮農業合作社。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芭蕉管理區,下轄群英(塘灣,關口)、紅鎮(芭蕉村)、金星(燈籠壩)3個大隊;1961年屬芭蕉區芭蕉公社,下轄群英、紅鎮、金星3個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芭蕉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群英、紅鎮、金星3個大隊;1975年屬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區,下轄群英、紅鎮、金星大隊3個大隊;1981年屬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區,下轄芭蕉村、園藝場、長梁子3個大隊。 1984年屬芭蕉區芭蕉鎮,下轄燈籠壩、后池、龍潭溝、二臺坪、草子壩、野雞灘、芭蕉村、園藝場8個村。 1997年撤芭蕉區,屬芭蕉鄉芭蕉管理區,下轄燈籠壩、后池、龍潭溝、二臺坪、草子壩、野雞灘、芭蕉村、園藝場8個村;2001年合并芭蕉鄉和黃泥塘侗族鄉,建芭蕉侗族鄉芭蕉辦事處,下轄燈籠壩、后池、龍潭溝、二臺坪、草子壩、野雞灘6個村。 2002年屬芭蕉侗族鄉,為芭蕉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轄下壩、大壩、塘灣、園藝場4個居民小組。 |
清乾隆年間(1736-1795),湖南、貴州、江西楊、譚、劉、肖、姚、龍等姓氏因“改土歸流”遷至此地,屬恩施縣市郭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芭蕉)芭蕉聯保第一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芭蕉鄉第一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設鄉,屬芭蕉鄉第一保。 1949年末,建立芭蕉區人民政府芭蕉鎮;1952年屬第五區(芭蕉區);1956年屬寨灣鄉金星農業合作社。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寨灣管理區金星大隊;1961年屬芭蕉公社金星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芭蕉公社革命委員會金星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區金星大隊;1981年屬芭蕉區燈籠壩村。 1984年屬芭蕉區草子壩鄉燈籠壩村;1994年屬芭蕉鎮燈籠壩村;1997年屬芭蕉鄉芭蕉管理區燈籠壩村。 2001年,龍潭溝、后池、燈籠壩3個村合并為燈籠壩村,下轄金星坡、香樹林、牌樓、龍潭溝、麻子溝、后池、桐子灣7個村民小組,屬芭蕉侗族鄉。 |
清雍正年間(1723-1735),湖南、貴州的龔、李、譚、劉、黃、尹等姓遷至此地,屬恩施縣市郭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芭蕉)芭蕉聯保第二、三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芭蕉鄉第二、三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撤鄉,屬芭蕉鎮第二、三保。 1949年恩沿襲舊制;1952年屬第五區(芭蕉區)寨灣鄉;1956年屬寨灣鄉,下轄6個農業合作社。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寨灣管理區;1961年屬芭蕉區寨灣公社,為前農(二臺坪)、火花(草子壩)、東升(野雞灘)3個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寨灣公社革命委員會,為前農(二臺坪)、火花(草子壩)、東升(野雞灘)3個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區,為前農(二臺坪)、火花(草子壩)、東升(野雞灘)3個大隊;1981年屬芭蕉公社草子壩鄉,屬芭蕉公社芭蕉管理區。 1984年合并芭蕉公社和干溪公社為芭蕉區,分為芭蕉鎮和草子壩鄉,下轄燈籠壩、龍潭溝、后池、二臺坪、草子壩、野雞灘6個村;1997年屬芭蕉管理區。 2001年屬芭蕉辦事處。 2002年村組合并,屬芭蕉侗族鄉,設立寨灣村村委會,將二臺坪村、草子壩村、野雞灘村合并為寨灣村,為朱家河組、螞蟥田組、馬寶園組、草子壩組、桐木村組、二臺坪組、澗灣組7個村民小組。 |
清乾隆年間(1736-1795),湖南楊、姚、吳等姓因“改土歸流”,遷至此地,屬恩施縣市郭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黃泥塘聯保第五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桅桿堡鄉第五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設鄉,屬黃泥鄉第五保。 1949年12月,屬芭蕉區黃泥鄉;1952年屬五區(芭蕉)水井、王家村。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黃泥管理區;1961年屬芭蕉區黃泥公社;1966年9月,王家村并入黃泥公社,下轄先鋒(馬河灘)、黃金(黃泥塘)、高潮(二鳳巖)、前進(石堰塘)、新華(青龍山)、群力(王家村)6個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黃泥公社革命委員會;1975年撤區并社,屬干溪公社黃泥塘管理區;1981年屬干溪公社黃泥塘管理區。 1984年屬芭蕉區黃泥塘鄉,下轄黃泥塘、馬河灘、青龍山3個村。 1997年撤銷芭蕉區,組建芭蕉鄉、黃泥塘侗族鄉,屬黃泥塘侗族鄉黃泥塘管理區。 2001年合并芭蕉鄉和黃泥塘侗族鄉為芭蕉侗族鄉,屬黃泥辦事處。 2002年1月將黃泥塘、青龍山和馬河灘三村合并為黃泥塘村,設立黃泥塘村委會,下轄八角樓、龍神坳、江西街、涼水井、十字路、馬家槽、劉楊村、白鱔田、楊家槽、王家灣10個村民小組。 |
清乾隆年間,湖南、江西等地的金、黎、馮、冉、謝、譚等姓氏因“改土歸流”,移居此地,屬恩施縣市廓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天橋聯保第五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天橋鄉第五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撤鄉,屬天橋鄉第五保。 1949年12月屬芭蕉區天橋鄉;1952年屬五區(芭蕉區)米田鄉。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米田管理區;1961年屬芭蕉區米田公社,下轄米田、紅星(古寨)、小河3個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米田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米田、紅星(古寨)、小河3個大隊;1975年屬干溪公社米田管理區,下轄米田、紅星(古寨)、小河3個大隊;1981年屬干溪公社米田管理區,下轄米田、紅星(古寨)、小河3個大隊。 1984年屬芭蕉區米田鄉,下轄小河、大坳、古寨3個村;1992年屬芭蕉鄉米田管理區。 1997年屬黃泥塘侗族鄉米田管理區,下轄大坳、小河、古寨3個村;2001年屬芭蕉侗族鄉米田辦事處。 2002年將大坳村、小河村合并為米田村,設立米田村村民委員會,下轄黃家槽、學堂堡、大坳、后坪、洞灣、小河6個村民小組。 |
天橋原有古集鎮為明代施州南疆古集市和重要軍事通道。 清朝同治七年版恩施縣志載入南鄉集場。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羅、李、張、陳、譚等姓氏因避水災遷至此地,屬恩施縣市郭里五甲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天橋聯保第四、六;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天橋鄉第四、六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撤鄉,屬天橋鄉第四、六保。 1950年屬芭蕉區天橋鄉;1952年屬五區(芭蕉區)天橋鄉;1956年屬芭蕉區天橋鄉,轄3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天橋管理區,下轄桂花(馬路口)、白果(白果樹)、尖山(尖山坪)、衛星(四方坪)4個生產大隊;1961年屬芭蕉區天橋公社,下轄桂花(馬路口)、白果(白果樹)、尖山(尖山坪)、衛星(四方坪)4個生產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天橋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桂花(馬路口)、白果(白果樹)、尖山(尖山坪)、衛星(四方坪)4個生產大隊;1975年屬干溪公社天橋管理區,下轄桂花(馬路口)、白果(白果樹)、尖山(尖山坪)、衛星(四方坪)4個生產大隊;1981年屬干溪公社天橋管理區,下轄白果樹、馬路口、尖山坪、四方坪4個生產大隊。 1984年屬芭蕉區天橋鄉,下轄白果樹、馬路口、尖山坪、四方坪4個村。 1997年屬黃泥塘侗族鄉天橋管理區,下轄白果樹、尖山坪、四方坪、馬路口4個村;2001年屬芭蕉侗族鄉天橋辦事處。 2002年將馬路口村、四方坪村合并為天橋村,設立天橋村村委會,下轄馬路口組、窯廠坡組、沙子坡組、老街組、花栗樹組、歐家坪組、謝家灣組、四方坪組、雙二洞組9個村民小組。 |
1368-1398明洪武年間,向姓因避戰亂遷至此地,屬湖廣都司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清乾隆年間(1736-1795),金、范、譚、劉、蘇等姓氏因避水災遷至此地。 ;屬恩施縣市廓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芭蕉聯保第五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芭蕉鄉第五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設鄉,屬芭蕉區芭蕉鄉第五保。 1949年屬芭蕉區瓦屋鄉;1952年屬五區(芭蕉區)瓦屋鄉。 1956年屬芭蕉區瓦屋鄉,下轄5個農業合作社。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瓦屋管理區,下轄黎明、紅旗、更新、新民4個大隊;1961年屬芭蕉區瓦屋公社新春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瓦屋公社革命委員會新春大隊;1975年屬芭蕉公社瓦屋管理區新春大隊;1981年屬芭蕉公社瓦屋管理區高拱橋大隊。 1984年屬芭蕉區高拱橋鄉,下轄高拱橋、青崗樹、蘇家寨、浪壩4個村。 1997年屬芭蕉鄉高拱橋管理區,下轄高拱橋、青崗樹、蘇家寨、浪壩、朱砂溪、寒婆嶺、剩口河、小紅巖、槽狹溝9個村;2001年屬芭蕉侗族鄉高拱橋辦事處,下轄高拱橋、青崗樹、蘇家寨、浪壩4個村。 2002年將高拱橋、青崗樹、蘇家寨、浪壩4個小村合并為高拱橋村,設立高拱橋村村委會,下轄范家壩、楓香坡、金家院、浪溝、張家堡、曹家灣、大坪、大坡、堰塘坪、瓦屋壩、大巖洞、白臘樹、曾家壩13個村民小組。 |
清乾隆年間,有金、徐、敖、周、陳、吳六大姓因經商從外地來朱砂溪安家落業。 清朝晚期屬恩施縣市廓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朱砂聯保第十三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朱砂溪鄉第十三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撤區建鄉,屬朱砂溪鄉第十三保。 1950年屬芭蕉區朱砂鄉;1953年屬五區(芭蕉區)朱砂鄉。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硃砂管理區,下轄朱砂大隊(朱砂溪)、新華大隊(寒婆嶺)、勝利大隊(剩口河);1961年屬芭蕉區紅巖公社,下轄朱砂大隊(朱砂溪)、新華大隊(寒婆嶺)、勝利大隊(剩口河);1966年屬芭蕉區紅巖公社,下轄朱砂、新華、勝利、紅山4個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紅巖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新民、新春、黎明、紅旗、新華、勝利6個生產大隊;1975年裁區并社,屬芭蕉公社瓦屋管理區,下轄新民、新春、黎明、紅旗、新華、勝利6個生產大隊;1981年屬芭蕉公社瓦屋管理區,下轄朱砂溪、寒婆嶺、剩口河、小紅巖、槽狹溝、仙人橋6個生產大隊。 1984年屬芭蕉區朱砂溪鄉,下轄朱砂溪村、寒婆嶺村、剩口河村、小紅巖村、槽狹溝村、仙人橋6個村。 1997年撤區建鄉,為高拱橋管理區,屬芭蕉鄉,下轄蘇家寨、青崗樹、高拱橋、浪壩、寒婆嶺、朱砂溪、勝口河7個村;2001年為朱砂溪辦事處,屬芭蕉侗族鄉,下轄朱砂溪、寒婆嶺、剩口河、小紅巖、槽狹溝5個村。 2002年撤管理區設大村,將朱砂溪、寒婆嶺、剩口河三個小村合并為朱砂溪村,下轄肖家坪、九拐子、小溪源、李家壩、東掛片、北坡、張家壩、龍家河、東流水、小龍神坳、泡桐樹、山岳洼12個村民小組。 |
明洪武二年(1368-1398),湖南、貴州廖、曹、王、謝等姓遵“湖廣填四川”詔令,遷居此地。 清末屬恩施縣市郭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芭蕉)桅桿聯保第十二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桅桿鄉第十二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撤鄉,屬桅桿鄉第十二保。 1949年解放,沿襲舊制;1952年屬恩施縣五區(芭蕉區)紅巖鄉。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紅巖管理區;1961年屬芭蕉區朱砂、紅巖公社;1966年朱砂公社與紅巖公社合并,為紅巖公社;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紅巖公社革命委員會;1975年撤區并社,屬芭蕉公社大魚管理區紅山大隊;1981年屬芭蕉公社大魚管理區小紅巖村。 1984年屬朱砂鄉小紅巖村;1985年公社合并屬南河管理區;1997年屬朱砂溪管理區小紅巖村。 2002年村組合并,屬芭蕉侗族鄉,設小紅巖村村民委員會,將小紅巖,槽狹溝,仙人橋三個小村合并為小紅巖村,下轄旗樹坪、關巖坪、小紅巖、瓦屋、露池、仙人橋共6個村民小組。 |
清乾隆年間(1736-1795),江西、湖南蘭、李、劉、陳、楊、闕、高等姓,因避水災遷至此地,屬恩施縣市郭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桅桿聯保第六、七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桅桿堡鄉第六、七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設鄉,屬芭蕉鎮第六、七保。 1950年屬桅桿區,下轄南河鄉、大魚鄉;1953年屬第五區(芭蕉區)南河鄉、大魚鄉。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南河管理區,下轄健康、高峰、友誼、同心、群興、永興6個大隊;1961年屬芭蕉區南河公社,下轄健康、高峰、友誼、同心、群興、永興6個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南河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健康、高峰、友誼、同心、群興、永興6個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芭蕉公社南河管理區,下轄健康、高峰、友誼、同心、群興、永興6個大隊;1978年屬芭蕉公社大魚管理區,下轄紅山、永興、友誼3個大隊;1981年屬芭蕉公社南河村,下轄大魚龍、墳前壩、苦竹籠、仙人橋4個村。 1997年屬芭蕉鄉南河管理區,下轄仙人橋、大魚龍、墳前壩、苦竹籠、小紅巖、槽狹溝6個村;2001年屬芭蕉侗族鄉南河辦事處,下轄仙人橋、苦竹籠、墳前壩、大魚龍4個村。 2002年墳前壩村、苦竹籠村、大魚龍村合并為南河村,設立南河村村委會,下轄苦竹龍、柿子坪、大河堰、沙子門、團堡、墳前壩、牛場、小魚龍、大魚龍、書童溝、楸木園、瓦場坡12個村民小組。 |
清乾隆年間(1736-1795),湖南、貴州等地的趙、蘭、邵、張、鐘等姓氏因“改土歸流”,遷至芭蕉塘灣黃家堡,屬恩施縣市郭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芭蕉)桅桿聯保第五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桅桿鄉第五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設鄉,屬芭蕉鎮第五保。 1950年屬桅桿區桅桿鄉花場村;1952年屬第十四區(大集區)花場鄉,駐地黃連溪。 1958年屬光輝(大集)人民公社花場管理區,下轄大樹子、白巖灣、花場3個大隊;1961年屬大集區花場公社,下轄先鋒(火鋪塘)、前鋒(大樹子)、明星(三尖龍、黃連溪、河茅壩)3個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花場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先鋒(火鋪塘)、前鋒(大樹子)、明星(三尖龍、黃連溪、河茅壩)3個大隊;1975年屬芭蕉公社白巖管理區,下轄群興(苦竹籠)、先鋒(火鋪塘)、前鋒(大樹子)、白巖(白巖灣)4個大隊;1981年屬芭蕉公社白巖鄉管理區。 1984年屬芭蕉區白巖鄉,下轄白巖灣、火鋪塘、大樹子、漆林場、三尖龍5個村。 1997年屬芭蕉鄉白巖管理區,下轄白巖灣、火鋪塘、大樹子、三尖龍4個村。 2001年屬白巖辦事處。 2002年實行村組合并,屬芭蕉侗族鄉,火鋪塘村、大樹子村和白巖灣村合并為白巖村,設白巖村村委會,下轄富陽坡組、背陰溝組、火鋪塘組、丁家灣組、大樹子組、大槽組、界上坪組、富爾山組8個村民小組。 |
清康熙年間(1662-1722),貴州的李、易、闕、趙、張、向、蘭等姓因“改土歸流”,遷至此地,屬恩施縣市廓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桅桿聯保第五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桅桿堡鄉第五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設鄉,屬芭蕉鎮第五保。 1950年屬桅桿區桅桿鄉;1952年屬第十四區(大集)花場鄉。 1958年屬光輝人民公社花場管理區明星大隊;1961年屬大集區花場公社明星大隊;1968年屬大集區革命委員會花場公社革命委員會明星大隊;1975年屬芭蕉公社白巖管理區明星大隊;1981年屬芭蕉公社戽口管理區黃連溪大隊。 1984年屬芭蕉區戽口鄉,下轄黃連溪、河茅壩、三尖龍3個村。 1997年屬芭蕉鄉戽口管理區,下轄黃連溪、河茅壩、三尖龍3個村;2001年屬芭蕉侗族鄉戽口辦事處黃連溪村、河茅壩、三尖龍3個村。 2002年將黃連溪、三尖龍、河茅壩3個村合并為黃連溪村,屬芭蕉侗族鄉,下轄大片、河茅壩、杉樹灣、小河溝、寨門口、龍洞坪、水庫、油榨溝8個村民小組。 |
清康熙年間(1662-1722),祖籍貴州姚、吳、楊、李、肖等姓因“改土歸流”,遷居此地,清朝晚期屬恩施縣市郭里五甲。 民國初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屬恩施縣第三區黃泥塘聯保第八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三南鄉區(芭蕉)黃泥塘鄉第八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裁區設鄉,屬芭蕉鎮第八保。 1949年屬芭蕉區芭蕉鄉;1952年屬第五區(芭蕉區)戽口鄉;1956年屬芭蕉區,戽口鄉,轄五星、紅星2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屬芭蕉人民公社戽口管理區,下轄五星、紅星2個生產大隊;1961年屬芭蕉區戽口公社,下轄茶園、茶林、茶紅、茶崗、茶山5個生產大隊;1968年屬芭蕉區革命委員會戽口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茶園、茶林、茶紅、茶崗、茶山5個生產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芭蕉公社戽口管理區,下轄茶園、茶林、茶紅、茶崗、茶山5個生產大隊;1981年屬芭蕉公社戽口管理區,下轄茅壩、黃連溪、茶園、羊毛山、戽口、筒車壩6個生產大隊。 1984年屬芭蕉區戽口鄉,下轄河茅壩、黃連溪、茶園、羊毛山、戽口、筒車壩6個村。 1997年屬芭蕉鄉,下轄河茅壩、黃連溪、茶園、羊毛山、戽口、筒車壩6個村。 2001年戽口、羊毛山、茶園、筒車壩4個村合并為戽口村,設立戽口村村委會,下轄銅車壩組、彩虹山組、道路灣組、飛山廟組、吳家坡組、騾馬洞組、后山組、壺瓶口組、寨子組、吳家灣組10個村民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