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滄源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滄源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滄源佤族自治縣轄鎮,縣府駐地。1945年設勐董鎮,1955年設鄉,1965年復置鎮,1969年設慶九公社,1971年改勐董公社,1981年改鎮,1985年改永和區,1988年置勐董鎮。位于縣境東部,中緬邊界線長41.5公里。面積260平方公里,人口1.4萬。轄勐董、怕良、壩卡、芒法、永冷、芒擺、龍乃、永和、刀董、芒回10個行政村。農業主產水稻、玉米、旱谷。境內有勐甘糖廠、川源制革廠、民族皮鞋廠、糧食加工廠、磚瓦廠等。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塔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允緬寺。.

 中緬邊境線長41.484公里,占全縣邊境線147公里的28%,共有13個號17個界樁,距中緬邊界直線距離6公里,公路直通境外,距離緬甸佤邦首府210公里,屬國家二級口岸。全鎮最高海拔2499米,最低海拔1230米,年平均氣溫17.5℃,年平均降雨量1756毫米,土壤PH值偏酸性。農田水利化程度達30.2%,森林覆蓋率40%。境內河流有勐董河、刀董河、南滾河。礦藏資源主要有煤,有一個芒回煤礦。勐董鎮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滄源縣主要的旅游區,轄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廣允緬寺、永和中緬界碑、芒法典型傣家白塔和集旅游、灌溉功能為一體的勐董水庫公園、安東山古茶林等景點。城內有兩個集貿市場(城南、城北),是縣域各類商品的主要交易場所。 

-人口衛生

   街道衛生

2008年末全鎮總戶數7927戶,總人口30252人,其中:城鎮居民4167戶,14923人;農業戶3760戶,農業人口15329人,勞動力9369人。以佤族為主體,聚居著傣、漢、拉祜等多種民族,少數民族占全鎮總人口的8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12‰。
  到2006年底,全鎮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2人,占人口總數的0.2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866人,參合率92.01%;享受低保400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勐董鎮衛生院,衛生所8所,衛生所面積為1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2人。全鎮農村建有公廁89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9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人文地理

   廣允緬寺

  位于滄源縣城勐董鎮大街北側往娥村的廣允緬寺。俗稱“學堂佛寺”。廣允緬寺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景洪縣的曼飛龍白塔和勐?h的景真八角亭為云南省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其建于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清政府冊封罕榮為土司時代,是對云南省西南地區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數民族有重要影響的寺院之一,F在還保存有大殿和二門。 寺院占地面積為2200平方米,為五重檐一四方形亭閣組合建筑;亭閣門前左右柱上各倒懸盤踞著一條木雕巨龍,殿堂正面六扇格子門透雕山水、人物、花卉、雙獅等圖案,門枋通飾寶相花浮雕,門及兩側窗靈鏤孔透雕魚龍紋飾、花卉、幾何體等圖案,殿門刻滿飾紋,殿內墻面繪有10幅彩色壁畫,壁壘畫內容除兩幅是佛傳故事外,其余8幅為風俗畫,畫面有人物、樓閣、城池、園林等。廣允緬寺集建筑、雕刻、繪畫為一體,實屬具有很高歷史藝術價值的古建筑,是邊疆傣、白、漢、佤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物證。 1988年元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

-農村經濟

  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818.6725萬元,增長58.07%。鄉鎮企業總產值7043萬元,增長56%。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332.8萬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13元,增長20.73%。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780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243公頃,糧食總產量680.7萬公斤,人均有糧424公斤。肉類總產量706噸。全年落實種植核桃面積21585.8畝(歷年累計面積43845畝),竹子面積6892畝(歷年累計面積10092畝),甘蔗面積5322畝,完成烤煙備地2629.4畝,其中完成理墑1239.7畝。畜牧業方面,生豬存欄11805頭,出欄7325頭,同比增33.2%;大牲畜存欄6238頭,出欄821頭,同比增18%;山羊存欄192只,出欄25只;家禽存欄88262羽,出欄60521羽,同比增4.7%。畜牧業產值達1300.1萬元,增長26%。實施以蔬菜、瓜果、玉米為主的冬季農業開發8166畝,預計產值達232萬元。

-基礎設施

  投入專項資金41.45萬元,完成道路硬化0.9公里;危房改造160戶;新建衛生公廁5間150平方米;完成活動場地1000平方米、球場1000平方米。投入51萬元資金,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287戶,其中加固127戶、拆除重建160戶,受益群眾1290人。投資 40萬元,實施龍乃村委會永和社區至上龍乃總長3.1公里通達工程,解決780人民群眾出行難問題。全鎮公路里程達82公里。投資155萬元,建成芒回村、勐董社區辦公用房。實施兩條大溝和兩條溝渠的3.5公里歲修工作,共計清除土方12000余立方米,組織群眾投入義務工2000余個,改善灌溉面積2800余畝。同時完成投資57萬元,組織建設規模較大農田水利工程共4件,全長10公里,受益農戶206戶,914人,大牲畜260頭。

-社會事業

  全鎮有小學校20所,在校學生2607人,教師總數229人;中學3所,在校學生2934人,教師總數185人;幼兒園托兒所4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82%,輟學率1.76%;初中入學率達97.5%,輟學率為2%。發放救災救濟款3.8萬元;發放農村低保金 6117人次95.691萬元;發放各類優撫補助款40余人次8余萬元;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127人次26.7678萬元。2009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員達15718人,收取參合資金31.436萬元,參合率為95%。0完成冬季征兵任務,向部隊輸送了10名優秀兵員。全鎮良種補貼面積38300畝,補貼金額47.55萬元;綜合直補面積27197畝,補貼金額103.46萬元;油菜補助1.95萬元,涉及708戶;兌現購置17臺農業機械補貼4.59萬元;對全鎮3278頭能繁母豬補貼30.4854萬元。

-機構設置

  勐董鎮機關行政編制核定32名(含參公管理單位),工勤控制數3名。其中:科級領導職數9名,正職3名,副職6名;黨政綜合辦公室9名,紀檢審計辦公室1名,組織人事宣傳辦公室4名,農村發展辦公室4名,社會事業辦公室4名,武裝部1名,財政所3名。事業編制核定29人,其中:林業站專業編制7名;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專業編制13名;水利水土保持站專業編制2名;獸醫站專業編制5名;文體服務中心專業編制2名。
  縣派出單位3個:司法所1人,法律服務所3人,統計站2人。鎮下屬單位包括:鎮中心完小、永和中學、勐董衛生院。
  鎮機關實有財政供給人員66人,其中:公務員38人,事業編制28人;財政供給人員全年工資總額362萬元。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滄源佤族自治縣轄鎮。1945年設巖帥鎮,1953年設區,1969年設紅九公社,1971年更名巖帥公社,1984年復置巖帥區,1988年改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36.6公里。面積220.9平方公里,人口1.6萬。轄巖帥、新寨、東勐、黃果、聯合、賀勐、中賀勐、賀南、巖丙、建設、新華11個行政村。鄉鎮企業有農機、縫紉、基建、農具、磚瓦、飼養廠和茶場等。農業主產水稻、旱谷、玉米。紀念地有巖帥烈士陵園。.

巖帥鎮位于滄源佤族自治縣東部,北和東北面與耿馬縣、雙江縣隔江相望,東面和南面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安康、雪林鄉接壤,西與勐省鎮、單甲鄉相連,距離滄源縣縣城120公里。

 巖帥鎮隸屬于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全鎮面積4 民居

55平方千米,人口3.20萬人(2006年)。轄22個村委會:巖帥、東勐、黃果、聯合、巖丙、新華、建設、賀勐、中賀勐、賀南、新寨、團結、東米、班馱、班奈、公曼、賀科、賽弄、安海、安拐、昔勒、壩鄰。鎮政府駐團結村。郵編:677411!

-歷史沿革

  1945年設巖帥鎮,1953年設區,1969年設紅九公社,1971年更名巖帥公社,1984年復置巖帥區,1988年改鎮。原團結鄉1984年從巖帥公社析置團結區,1988年改鄉。2005年,撤銷團結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巖帥鎮,巖帥鎮政府駐地不變。2007年,鎮政府駐地由巖帥大寨遷移至團結村。  

-農村經濟

  巖帥鎮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464.9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689.77萬元,占總收入的71%;畜牧業收入1037.11萬元,占總收入的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087頭,肉牛1218頭,肉羊21頭,雞26921只),林業收入518.59萬元,占總收入的5%;第二、三產業收入1160.24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59.24萬元,占總收入的0.6%。,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317元,農民收入以甘蔗、茶葉等為主。全鎮外出務工收入527.5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474人(占勞動力的16%),在省內務工303人,到省外務工2171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9年,全鎮共有農戶7320戶,農業人口29456人,是佤族、拉祜族聚居地,佤族27569人,93.59%,拉祜族1887人,占6.41%。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8‰。
  巖帥鎮設有計生辦,內設女性門診、檢驗室等科室,融技術、藥具、宣傳、培訓四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0體系。有工作人員2名。在每個村都配備了1名計生服務員,全程為群眾服務,并從生產、生育、生活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提高育齡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每年鎮兩名計生辦工作人員精心組織各村計生服務員學習國家計劃生育有關政策法規,進一步提高了各村服務員對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自覺性。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25037人,參合率85.00%。享受低保2945人,占10.00%,五保89人。
  截止2009年,全鎮建有兩2個衛生院,占地建筑面積面積2200平方米。有在編正式人員24人。其中大專學歷4人,中專學歷20人;醫師級職稱3人。設有普通內科、小外科、預防保健科、藥品倉庫等主要科室。開設床位23張,外設綜合門診等。設有32個村級預防保健協理員,承擔各村計劃免疫、傳染病防治、結核病歸口管理、疫情上報及婦女、兒童保健等工作。全鎮共設30個村衛生所,面積1300平方米,有35個衛生員,均通過系統培訓學習,取得鄉村醫生的執業資格,均能負起村級基本醫療、衛生保健等工作。全鎮建有農村公廁149個,垃圾堆放場地17個!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11月,巖帥鎮有中學2所,在校生642人;中心完小2所,村級小學49所,在校小學生2418人;在校義務教育學生總數3060人,教職工總數269人,其中中學教師54人,小學教師215人;小學入學率98%;初中入學率90%;鄉村人口大專文化77人,中學7317人,小學13581人,未上學8481人;全鎮設有1個文化站,村級黨員活動室22個、村文化活動室18間、業余文藝宣傳隊3個!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巖帥鎮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鎮有2590戶通自來水,有501戶還在飲用井水,有430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5%、6.77%和58%)。有7325戶通電,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9%;擁有電視機農戶4712戶,占全鎮農戶的63%;有526戶安裝有線電視,占全鎮農戶的7.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2687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1500戶(分別占總數的36%和20%)。
  巖帥到各村道路為土路,有2個集貿市場 。全鎮共擁有小客車2輛,貨車22輛,拖拉機611輛,摩托車320輛。全鎮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190畝,有效灌溉率為12.8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423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4畝。
  到2008年底,全鎮建有沼氣池農戶117戶,有100戶農戶已完成“一池三改”,全鎮有19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2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2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9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9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4個自然村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鎮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1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23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413戶居住于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56戶居住于其他結構的住房;有17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有77戶人畜混居!

-各村介紹

巖帥村

  居住在巖帥鎮政府所在地,西連賀南村,北接巖丙村、鎮龍潭茶廠,東與聯合村,東勐縣接壤。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2005年茶葉面積2868畝。2005年全村國民生產總值 193 萬元,人均純口糧320公斤,人均純收入974元。

黃果村

  位于巖帥鎮東北部,西部與東勐村接壤,北部與團結鄉公曼村相連,東部與雙江縣隔江相望。全村土地總面積16.06平方公里,海拔1300至1800米,氣候屬中亞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年降雨量15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與糧食作物和茶葉、甘蔗、核桃、辣子、葵花、花生等多種經濟作物。

東勐村

  位于巖帥鎮北部,東部與黃果村接壤,南部與聯合村、巖帥村相連,西部與新寨村相接,北部與團結鄉為鄰。全村土地總面積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27畝,其中水田面積536畝,旱地1191畝,海拔高度1500—1800米,常所降水量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屬于典型的山區,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蕎子等糧食作物和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

新寨村

  位于巖帥鎮西北部,周邊與巖帥村、東米村、團結村、中賀勐村、賀南村、班奈村、大賀勐村接壤,距鎮政府駐地29公里,全村土地面積21935.1畝, 耕地面積4088.2畝,其中水田面積601畝,旱地3487.2畝,平均為海拔1100至1600米,屬中亞氣候,年平均氣溫17℃,年,年降雨量1600毫米,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是甘蔗。

新華村

  位于巖帥鎮東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東連巖丙村、西接建設村,南與瀾滄縣相鄰。1978年全村共轄 3個自然村,4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30人,有126戶,全村土地總面積15.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99畝,其中:水田1017畝,旱地3382畝,海拔高度1100米至1700米,年平均氣溫15.5℃,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屬中山河谷區,縣有典型的立體氣候,適宜種植水稻(部分地區可種雜交稻)、玉米、小麥、茶葉、核桃等糧食、經濟作物。

賀勐村

  地處巖帥鎮西部,距鎮政府40公里,東與中賀勐村接壤,南與建設村相連,西與單甲鄉拉勐村和勐省鎮班奈村毗鄰,全村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賀勐村氣候夏無酷署、冬無嚴寒,四季如春,降雨充沛,光照充分適宜種植多種林木瓜果。

巖丙村

  是一個高寒山區,平均海拔1700米,位于巖帥鎮政府駐地東南部11公里處,東邊與瀾滄縣安康鄉小邦壩村接壤,南部與瀾滄縣雪林鄉永光村接壤,1978年全村共轄3 個自然村,6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 870人,有193戶,全村有國土面積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6440畝,其中,水田1100畝,旱地2850畝,茶地2490畝,2005年糧食總產量為333667.5公斤,總產值為103萬元,人均占有糧320公斤,人均純收入為965元。

聯合村

  位于巖帥鎮政府駐地東部7公里處,東與瀾滄縣安康鄉班壩村接壤,南與巖丙村相連,西與巖帥村毗鄰,北與黃果村相鄰,總土地面積為12.7平方公里,1978年全村共轄3 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60人,有187 戶,全村有耕地面積5361畝,其中,水田1127畝、旱地4234畝、茶地2293畝(高優茶園面積1200畝),有一個村辦茶葉初制所、一個通過招商引資建成的烏龍茶加工廠。

賀南村

  位于巖帥鎮政府西部,西連新寨村、中賀勐村以及賀勐村,北接巖帥村,東南有建設村、新華村和巖丙村。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甘蔗。

建設村

  距巖帥鎮政府所在地18公里,西連中賀勐村,北接賀南村,東有新華村,西南與瀾滄縣接壤。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2005年茶葉面積2868畝。 人均純口糧312公斤,人均純收入1151元。

中賀勐村

  居住在巖帥鎮政府所在地,與賀南村,北新寨村,賀勐村、建設村相連。1978年全村共轄 4個自然村,6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75人,有175戶,國土面積11.8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68畝,其中:水田1040畝,旱地2628畝,海拔900米至1480米,氣候屬中亞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8.6℃,年降雨量11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與糧食作物和茶葉、核桃等多種經濟作物,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甘蔗。

勐省鎮位于滄源縣東北部,東與巖帥鎮接壤,南與單甲鄉相連,西與糯良鄉、勐來鄉相鄰,北與耿馬縣隔河相望,是滄源、耿馬、雙江三縣交界中心地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十分便利,既是滄源縣的咽喉要道,又是滄源縣東北部鄉(鎮)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鎮政府駐地距縣城60公里,距耿馬縣城28公里,距雙江縣城59公里。

  全貌

勐省鎮位于云南省臨滄市滄源縣東北部,東與巖帥鎮接壤,南與單甲鄉相連,西與糯良鄉、勐來鄉相鄰,北與耿馬縣隔河相望,是滄源、耿馬、雙江三縣交界中心地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十分便利,既是滄源縣的咽喉要道,又是滄源縣東北部鄉(鎮)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鎮政府駐地距縣城60公里,距耿馬縣城28公里,距雙江縣城59公里。 

-歷史沿革

  1945年設勐省鎮,1954年建區,1969年屬糯良公社,1971年析設勐省公社,1984年復置區,1988年置鎮!

-人口衛生

  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68個村民小組,共鄉村3790戶15026人,其中農 勐省鎮

業人口14757人,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以上,是一個集佤、傣、漢等14個民族為一體的建制鎮。

-自然資源

  全鎮總面積1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0549.2畝,林地面積50577.1畝,占總面積的44.8%,森林面積1283.3畝。森林覆蓋率為16.5%;全鎮人均基本農田0.42畝,水利化程度15%,年平均氣溫23℃左右,屬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類型,是滄源縣的熱區之一。鎮內平均海拔970米,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境內主要河流有南碧河、拉勐河。全鎮屬湖相沉積中切中山寬谷盆地地貌,地震列度8度,土壤為赤紅壤、紅壤;作為全縣甘蔗原料發展核心區,全鎮農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來自甘蔗產業。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鎮實現國民經濟生產總值達2346.5萬元,比“九·五”末增412.4萬元;其中一產610萬元,二產1516.5萬元,三產220萬元;實現財政總收入209.22萬元,其中稅收收入204.5萬元;支出330.1萬元;鄉鎮企業收入達1921萬元,增41.8%,上繳稅收76萬元;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5299.4萬元;糧食總產量達608萬公斤,儲備各類糧食240余萬公斤,人均口糧358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284元,比“九·五”末增486元,完成“十·五”計劃實現人均純收入1058元的121.4%。 勐省鎮

2006年黨委、政府緊緊抓住被列為“云南省中心小城鎮建設鎮”的重要歷史機遇,緊密結合勐省實際提出了“打牢一個基礎(農業),帶好一支隊伍,強化教育工作,提升兩大支柱(甘蔗、小城鎮建設),培育三大產業(旅游業、畜牧業、小區域經濟),整合全鎮豐富資源,構建和諧、平安、窗口勐省”的發展思路和生產總值達2557.7萬元,增9%;財政收入172.72萬元,增3%;全鎮固定資產投資200萬元;非公經濟增加值增長3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農民人均有糧保持“十·五”末人均有糧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84元,人均增100元,增幅7.8%,高優蔗園突破4萬畝,產量達15萬噸以上的工作目標。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沒有安路燈。全鎮有1038戶通自來水,有1651戶飲用井水,有3790戶還存在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72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187戶,安裝有線電視21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26%、57.7%和5.6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1514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773戶(分別占總數的39.95%和20.4%)。
  該鄉鎮道路柏油路;距離最近的車站0.0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2。全鎮共擁有汽車41輛,農用運輸車56輛,拖拉機293輛,摩托車226輛。全鎮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220.98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753.9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到2007年底,全鎮建有沼氣農戶99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51戶;全鎮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鎮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32戶磚混結構住房;有23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43戶居住于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19戶居住于其它結構的住房!。

芒卡鎮位于滄源佤族自治縣西北部,地處東經99°02′37″至99°02′43″,北 緯23°25′21″至23°25′34″。東與班洪鄉相望,南與班老鄉相連,北鄰耿馬縣孟定鎮,西與緬甸南鄧特區接壤。面積275.99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13044人(2017年)。轄芒崗、海牙、扣勐、南臘、萊片、白巖、湖廣、焦山、南景9個行政村,80個自然村,81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芒卡,海拔760米,距縣城110千米。滄(源)勐(定)公路過境。中緬邊界線長42.33千米。

1945年屬蠻庫鄉,1957年屬班洪區,1969年屬紅五一公社,1971年設南臘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設鄉。1997年,面積275.8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南臘、南景、海牙、湖廣、焦山、白巖、萊片、芒崗、扣勐9個行政村。2002年,南臘鄉撤鄉設鎮,并更名為芒卡鎮。

單甲鄉地處滄源縣東南邊,到滄源縣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49公里。東鄰巖帥鎮,南鄰緬甸,西鄰糯良鄉,北鄰勐省鎮。截至2006年,有農戶2286戶,鄉村人口9763人,其中農業人口9763人,勞動力479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497人。

 全鄉國土面積204.21平方公里,海拔188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2400毫米,適合種植 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1664畝,人均耕地33.24畝,林地202828畝。2006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004.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9元。屬于貧困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截至2006年,全鄉有耕地總面積31664畝(其中:田8072畝,地23592畝),人均耕地3.24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20282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018畝(其中:茶園面積9793畝,其中可采摘面積9126畝、核桃面積2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23畝;水面面積1641 畝,其中養殖面積12畝;草地6300畝;荒山荒地29492畝,其他面積34395畝!

-經濟狀況

  該鄉200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004.7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77.4萬元,占總收入的67.42%;畜牧業收入95.4 萬元,占總收入的9.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89頭,肉牛190頭,肉羊160頭);林業收入65.3萬元,占總收入的 6.5%;第二、三產業收入46.5萬元,占總收入的4.63%;工資性收入32.62萬元,占總收入的3.25%。農民人均純收入80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22.9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5人(占勞動力的2.41%),在省內務工72人,到省外務工163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全鄉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鄉有254 戶通自來水,有829戶飲用井水,有120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2.62%)。有1684戶通電,有3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32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3.67%、1.44%和58.0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410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242戶(分別占總數的17.94%和10.59%)。
  該鄉到縣道路、進鄉道路為彈石路路面;鄉內主干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鄉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47輛,摩托車148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298畝,有效灌溉率為19.8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89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 畝。
  到2006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8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72戶。全鄉有254戶已通自來水;有1684戶已通電;有6個村已通路;有6個村已通電視;有6個村已通電話。有1個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鄉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3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03戶居住于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45戶居住于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截至2006年,該鄉有農戶2286戶,鄉村人口9763人,其中男性5481人,女性4282人。其中農業人口9763人,勞動力4791人。該鄉以佤族為主,其中佤族9653人,拉祜族110人,其他民族70 人。
  到2006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892人,參合率80.84%;享受低保2625人。鄉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衛生院面積為193平方米,有鄉醫生6人,該鄉距離縣衛生院49公里。該鄉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鄉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5個,人畜混居的農戶579戶,占農戶總數的 25.33%!

-文化教育

  截至2006年,該鄉建有小學16所,校舍建筑面積16350平方米,擁有教師89人,距離縣中學49公里。全鄉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27人,其中小學生1495人,中學生432人。
  全鄉建有圖書室 2個、業余文娛宣傳隊 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政務公開

  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05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564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59355元(人均 6.08元),一事一議籌勞33407個(勞均6.97個)。2006年末集體總收入23.7萬元,有固定資產3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6萬元,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財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糯良鄉素有“佤山核桃之鄉”之稱。它位于東經99°9′,北緯23°4′,地處滄源縣中部,距縣城28公里(直線13公里)。東北面與勐省鎮接壤,東南與單甲鄉相連。南鄰勐董鎮,西接勐角鄉,西南與緬甸(大芒海)接壤,國境線長(173—174界樁)3.5公里。截止2006年底,全鄉轄8個村委會,29個自然村,65個村民小組,20個機關單位,共有茶葉初制所6個,其中包括1個鄉辦茶廠、5村辦茶所。是一個集“邊、山、少、窮”為一體的以佤族為主(占96.8%)的民族雜居的山區。

  鄉間道路

氣候屬高寒冷涼山區,年均氣溫15℃,水均氣溫8℃左右,最低氣溫-5℃,全年霜期長100—140天,年降雨量為1500—1700毫米,最多年份2000毫米以上,年日照量1540小時,鄉轄境內最高海拔(糯良大黑山)2469米,最低海拔(怕秋熱水塘)1100米,相對高差1250米!

-歷史沿革

  1945年屬勐省鎮,1954年屬勐省區,1969年設糯良公社,1984年建區,1988年改鄉。
   

-農村經濟

  糯良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73.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36.8萬元,占總收入的61.96%;畜牧業收入66.3萬元,占總收入的3.9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29頭,肉牛190頭,雞7019只),林業收入48.1萬元,占總收入的2.8%;漁業收入0.2萬元,占總收入0.01%,第二、三產業收入87.1萬元,占總收入的5.2%;工資性收入185.3萬元,占總收入的11.07%。其它收入249.5萬元,占總收入的14.91%,全鄉財政收入25.6萬元,人均純口糧327公斤,人均純收入1037元,農民收入以甘蔗、茶葉、烤煙、核桃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170.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97人(占勞動力的18.87%),在省內務工198人,到省外務工999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糯良鄉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鄉有7個村委會已通自來水;有8個村已通電,有8個村已通路,有8個村委會已通電視,有8個通電話。有8個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全鄉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3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80戶居住于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90戶居住于其他結構的住房。
  截止2006年底,建有2個水庫,個水壩,39條96公里排灌溝渠;完成煙地煙水工程水池57口,計6公里的煙水管道建設。全鄉有611戶通自來水,有252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0.5%)。全鄉累計完成沼氣池建設290口,其中“一池三改”農戶246戶。
  全鄉8個村委會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干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建有集貿市場1個,小商品市場1個。全鄉共擁有汽車6輛,農用運輸車24輛,拖拉機101輛,摩托車122輛。全鄉耕地有效澆灌面積為1781畝,有效澆灌率為3.3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78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畝。 

-人文地理

彩壁畫長廊

  糯良鄉是一個以佤族為主的民族聚居邊境鄉,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純樸善良、熱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這里的人民也不例外,至今這里仍沿習佤族傳統的風俗習慣:有佤族婦女自織的用棉線縫制的佤族傳統服飾,有美味可口的雞肉爛飯,香鮮不膩的烤乳豬、古樸獨特的手抓飯、香醇美味的佤山水酒等佤山風味,保留著在節假日圍著篝火打歌或為遠方客人唱歌敬酒的民間傳統藝術。這里有享譽省內外的佤山旅游景點:“濃郁佤族特色的民俗村;絢麗多姿的彩壁畫長廊;遮天蔽日的董棕林;絕時奇觀的天坑地縫;千姿百態的小石林;佤族歷史文化的烙印—崖畫”等等。

班考民俗村

  該村共有46戶人家,200多人。為配合全縣旅游發展規劃,結合全省實施茅草房改造工程,我縣于2003年對該村原有的46戶茅草房進行了改造,改造資金為國家補助一部分,群眾自籌一部分(主要是自備石頭、木料、沙子三材)每家每戶的主體房、廚房、牲畜圈共投資近3萬元。目前全村國家補助部分為135萬元。班考民俗村的建筑風格,仍遵循著佤族傳統的干欄式建筑,稍不同的就是人畜分開,主房與廚房分開,這可以說是倡導健康文明的一種生活方式吧。在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濃郁的佤族風情,感受到佤山新農村的新景象。

千米彩壁畫長廊

  千米彩壁畫長廊因為遠遠望去酷似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而得名,壁畫約有1.5公里長,峭壁高80—180米,最高達280米,壁畫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形成崖廈,有的參差不齊,峰窩狀溶孔密布,有的如刀削斧劈平整光滑,有的像一臺臺的梯田,崖面由于雜質浸染及附生攀援植物的點綴變得色彩斑讕,是大自然賦予佤山的又一幅天然畫卷,沒有人工雕鑿、沒有人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著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杰作,與滄源崖畫相映成輝,形成佤山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天坑群

  天坑群位于滄源縣崖畫谷風景區中段半山腰,海拔約1300米,素有“天外來客的腳印”之美稱。從通往崖畫的山路岔口乘車,30分鐘便可到達。天坑的形成,傳說不知是阿佤山上哪位神靈不小心的疏漏,將舂粑粑的杵砸到了這大山之間,留下這樣一個碩大的坑,以至于裝滿了許多的神秘。據地質專家分析,天坑群產生的原因是該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屬巖溶特征明顯的地質構件,在經歷遠古時期地殼運動后巖層變得疏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雨水的侵蝕,致使疏松的局部巖層下陷,天長日久形成了天坑。天坑四周被高山石壁環繞,周圍有大片大片的橄欖樹,四五月份,正是橄欖成熟的季節,當地群眾把這一帶形象的稱之為“天坑群,橄欖坡”。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全鄉共有3134戶,12826人,是佤族聚居地,佤族占98%。其中農業人口12826人(男性7051人,女性5775人),勞動力634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1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8‰。糯良鄉設有計生辦,內設女性門診、檢驗室等科室,配有B型超聲波、乳腺診斷儀等診療設備,融技術、藥具、宣傳、培訓四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0體系。有工作人員2名,其中中級職稱1名,初級職稱1名。在每個村都配備了1名計生服務員,全程為群眾服務,并從生產、生育、生活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提高育齡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每年兩名鄉計生辦工作人員精心組織各村計生服務員學習國家計劃生育有關政策法規,進一步提高了各村服務員對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自覺性。
  截止2006年底,全鄉已婚育齡婦女人數中已落實節育措施人數167例,2006年領取獨生子女證48戶。完成了村級衛生室建設8個,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12699人,參合率99%。享受低保3476人,五保94人。建有一個衛生院,占地建筑面積面積為1100平方米。有在編正式人員9人。其中大專學歷3人,中專學歷6人;醫師級職稱7人,無職稱2人。設有普通內科、小外科、預防保健科、藥品倉庫等主要科室。開設床位13張,外設綜合門診、新興門診等2門診部。設有8人村級預防保健協理員,承擔各村計劃免疫、傳染病防治、結核病歸口管理、疫情上報及婦女、兒童保健等工作。全鄉共設8個村衛生所,設有15個衛生員,均通過系統培訓學習,取得鄉村醫生的執業資格,均能負起村級基本醫療、衛生保健等工作。村衛生所在地占在面積314平方米,全鄉建有農村公廁25個!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糯良鄉有中學1所,在校生519人;中心完小1所,村級小學17所(單人獨校4所),在校小學生1587人;學生總數2106人,教職工總數102人,其中中學教師35人,小學教師67人;小學入學率98%;初中入學率82%。鄉村人口中大專文化有1人,中學4334人,小學6184人,未上學2307人。
  全鄉設有1個文化站,村級黨員活動室8個、村文化活動室8間、業余文藝宣傳隊10個!

-政務公開

  糯良鄉政務公開的內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鄉政府自身行政管理、經濟活動中需要向群眾公開的重大事項。包括7小項:(1)鄉黨政領導分工和各職能部門的主要工作職責。(2)鄉政府資金收支情況。包括預算內資金收支和預算外資金收支,預算外收支重點是招待費支出,各項公益事業費支出。(3)企業承包租賃情況。(4)救濟、救災款、物發放情況。包括分配到該鄉的總數,分配標準及分配各村的情況,(5)重大建設項目情況。包括重大建設項目總投資、資金來源、招投標工程進展情況。(6)鄉政府年度責任目標及完成情況。主要包括全鄉經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計劃生育及實事目標完成情況,鄉、村干部獎金來源和發放情況,(7)全鄉政務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項。
  第二部分是鄉政府各職能部門特別是執法部門的辦事程序和上級規定的收費項目、標準。主要包括稅務、工商、派出所、司法、計生、民政等單位的執法依據、辦事程序、收費項目、稅費標準、處罰收入款項使用。
  第三部分是與村務公開內容相對應部分。包括5小項。(1)村有鄉鎮管資金的收支情況。主要包括收入總額、支出情況、余額等。(2)各村計劃生育和婚姻情況。主要包括年度人口生育計劃;計劃生育率;普查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等,批準各村一胎、二胎指標數;超生費收繳和使用以及各村婚姻情況。(3)依法批準各村宅基地發放情況。主要包括宅基地發放標準、條件;依法批準的各村建房戶數、面積;宅基地收費情況。(4)各村電費收繳及電價情況。(5)鄉來信、來訪接待,處理和參與排查、協調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等工作的情況。
  政府政務公開主要是通過政務公開陣地。設立了高標準的政務公開欄(高1.5米,長2.5米)。除此以外,還根據公開的內容,利用召開會議等形式及時公開。公開的時間每半年一次,其中與村務公開相對應部分和村務公開的時間同步進行,一般每季一次!。

勐來鄉位于臨滄市西南部,滄源佤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17公里,地處東經99°34′至99°43′,北緯23°04′至23°30′之間。東與勐省鎮接壤,南與糯良鄉相連,西與勐角鄉毗鄰,北與耿馬賀派鄉隔河相望。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理特征,境內溝壑縱橫,有險、奇、秀、麗的勐來峽谷,千年古跡崖畫群落,千姿百態的司崗里及被稱為“活化石”的桫欏、董棕林等珍惜植物。立體氣候明顯,屬南亞季風氣候,既有低熱河谷,也有冷涼山區氣候,年平均氣溫22℃。

  彩壁畫長廊

勐來鄉位于臨滄市西南部,滄源佤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17公里,地處東經99°34′至99°43′,北緯23°04′至23°30′之間。東與勐省鎮接壤,南與糯良鄉相連,西與勐角鄉毗鄰,北與耿馬賀派鄉隔河相望。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理特征,境內溝壑縱橫,有險、奇、秀、麗的勐來峽谷,千年古跡崖畫群落,千姿百態的司崗里及被稱為“活化石”的桫欏、董棕林等珍惜植物。立體氣候明顯,屬南亞季風氣候,既有低熱河谷,也有冷涼山區氣候,年平均氣溫22℃。全鄉地勢呈南高北低,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605米,最低海拔1000米,相對高差1605米。降雨充沛、干濕分明,年降雨量1750毫米,有勐懂河、擋壩河兩條主要河流。土地資源豐富,國土面積188.1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98%,森林覆蓋率為36.8%,總耕地面積3.2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9915畝,旱地面積22870.2萬畝,人均有耕地2.45畝。 全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48個自然村,7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817人,其中農業人口13403人,占總人口的97%,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漢等民族雜居的鄉,佤族占總人口98.4%,傣族1.41%,漢族0.19%。2008年全鄉糧食總產量498.03萬公斤,人均口糧394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3090.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4元。屬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是市、縣旅游產業開發的重點鄉,佤文化示范鄉,是省委“-”學習聯系點、市、縣委宣傳部掛鉤鄉。 

-人文地理

   植物活化石 董棕

  勐來鄉于19 73年從糯良公社劃出來成立勐來公社,是佤文化旅游的主要景區之一,人文歷史、自然景觀、民族風情獨具特色,組成一幅神奇、迷人的美妙畫卷,被譽為“天然公園、神話之鄉”。境內有3000多年歷史的勐來崖畫,千姿百態、景觀奇美的司崗里及被稱為“活化石”的桫欏、董棕林,彩壁國畫長廊,班列瀑布,藏金洞。以曼來村跳新房為主的佤族文化在全縣范圍內起到了很大的反響,吸引了無數國內外記者和游客的關注,多次到曼來村采風、觀光。鄉境內礦藏資源豐富,珍貴動植物種類繁多,有著“動植物王國、礦藏之鄉”的美稱。
  勐來鄉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彝、漢等民族雜居的鄉,群眾信仰以“小乘佛教”、“基督教”為主,以“ 春節”“ 潑水節”、“新米節”、“圣誕節”為重大節日,人死不立墓,每個自然村有一個公墓地點。男人有身挎長刀的習慣、婦女有織布縫衣的本領 

-基層組織

  勐來鄉共有15個黨支部,4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92人,其中女黨員82人占總黨員數的16.7%,近幾年通過邊疆黨建長廊、實施“云嶺先鋒”工程、一體兩會、保持0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三級聯創等活動,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得到加強,黨員素質不斷提高。群團組織也不斷加強。

-農村經濟

   稻田

勐來鄉立體氣候明顯具備形成熱帶經濟作物和冷涼經濟作物梯級布局的條件,冷涼山區可發展以茶葉、核桃等為主的產業,低熱河谷地帶可發展以甘蔗、油菜、優質等產業,支柱產業是糧食、甘蔗、茶葉。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90.6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05.28萬元,占總收入的45.47%;畜牧業收入346.08萬元,占總收入的11.2%;漁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0.1%;林業收入75.66萬元,占總收入的2.45%;第二 、三產業收入245.7萬元,占總收入的7.95%;工資性收入489.6萬元,占總收入的15.84%;其中勞務輸出收入455萬元,占總收入的14.72%。

-人口衛生

  勐來鄉有衛生院1所,建筑面積3037㎡,村衛生室9個,鄉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有8人,鄉村醫生13人,病床30張,有B超、雙管電子顯微鏡、尿十項分析儀等醫療設備。2008年,全鄉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12426人,參合率為92.7%。享受農村最低保障4919人,五保戶12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村衛生室,覆蓋全鄉的農村衛生網絡已形成;有計劃生育服務所1所,專業技術人員有3人,村級宣傳員9人,有B超、微波治療儀等醫療設備。全鄉人畜混居1496戶,占農戶總數的47.1%。

-文化教育

  勐來鄉有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小學13所,校舍建筑面積 23466.3平方米,有教職工153人,在校學生2142人,其中,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生1459人,中學生683人,入學率99%,鞏固率98.6%,人均受教育年限3.7年,全鄉已實現“普九”;有基層文化站1個,1個圖書室,9個萬村書庫,村級文藝隊9支。

-基礎設施

   水庫

  截止2008年底,糯良鄉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鄉有9個村委會已通自來水;有9個村已通電,有9個村已通路,有9個村委會已通電視,有9個通電話。有5個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全鄉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8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2079戶居住于其他結構的住房。目前,建有2個水庫。全鄉有586戶通自來水,有59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8.84%)。全鄉9個村委會全部通電,有311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5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1240戶。全鄉累計完成沼氣池建設518口,其中“一池三改”農戶117戶。全鄉6個村委會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干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有3個村進村道路為水泥路。建有集貿市場1個,小商品市場1個。全鄉共擁有農用運輸車10輛,拖拉機158輛,摩托車223輛。全鄉耕地有效澆灌面積為4724畝,有效澆灌率為47.6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4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5畝。

-特色產業

   甘蔗林

1、甘蔗是勐來鄉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在全鄉國民經濟總收入占的比例,通過以制糖企業為龍頭,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提質增效為中心,加強原料蔗基地建設,全鄉甘蔗面積達8313.9畝。
   茶葉

2、茶葉在全鄉國民經濟總收入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是冷涼山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我鄉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重點改造與發展的主要產業之一。目前全鄉茶葉面積達11050.2畝,其中高優生態茶園2963畝。專業合作組織3個,其中,已登記注冊3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45戶。
   核桃

3、核桃產業是全鄉“十一五”規劃發展的主導產業,2009年計劃種植20000畝,“十一五”期末全鄉計劃完成4萬畝核桃種植規劃。 。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位于云南省西南緣,西鄰緬甸。總面積2539平方千米。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隸屬滄源縣,地處滄源縣北邊,距縣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縣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15公里。東鄰糯良鄉,南鄰勐懂鎮,西鄰班洪鄉,北鄰勐來鄉。轄勐角村、控角村等9個行政村。現有農戶 2950戶,有鄉村人口12417人,其中農業人口12417人,勞動力492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512人。
  全村國土面積613.7平方公里,海拔1250米,年平均氣溫21 ℃,年降水量 8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1226畝,人均耕地2.5畝,林地18341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916.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32元。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歷史沿革

  1937年設滄源設治局。因在瀾滄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設滄源縣,11964年改為自治縣。
  2000年,滄源佤族自治縣轄3個鎮、8個鄉:勐董鎮、巖帥鎮、勐省鎮、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班洪鄉、南臘鄉、糯良鄉、單甲鄉、班老鄉、勐來鄉、團結鄉!「鶕谖宕稳丝谄詹閿祿喝h總人口20257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勐董鎮 45443 巖帥鎮 16242 勐省鎮 22667 團結鄉 14755 單甲鄉 10347 糯良鄉 13247 勐來鄉 14080 勐角鄉 13615 班洪鄉 9633 南臘鄉 34666 班老鄉 7884
  2001年,全縣轄3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勐董鎮、巖帥鎮、勐省鎮、團結鄉、單甲鄉、糯良鄉、勐來鄉、班洪鄉、班老鄉、南臘鄉、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
  2004年8月26日,《關于滄源縣單甲鄉政府駐地遷移的批復》(云政復[2004]85號):同意滄源佤族自治縣單甲鄉政府駐地由單甲村委會單甲村遷至永武村委會永董村。

-民風民俗

  在中國云南西南部,中緬邊境的阿佤山群山中,有一塊被大霧覆蓋的地方,這就是臨滄市境內的滄源佤族自治縣,自古至今,都被世人稱為秘境之地。
  翁丁佤族原生態村位于滄源縣西部,距離縣城33公里,座落在一個群山環抱、云霧繚繞的山麓上,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土豐美、環境宜人、自然資源豐富。這里居住的民族全部是佤族,這里保留了完整的佤民族風俗,可以充分享受到佤族民俗風情。寨子周圍有茂盛的榕樹、竹林及高大的樹木。公路兩旁有碧綠的田野,因常年云霧繚繞,被當地人稱為“翁丁”(佤語為大朵白云的意思)。翁丁佤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古樸。主要景點有民居建筑(指傳統的桿欄式樓房)、牛頭寨門、剽牛樁、捏西欄(公房)、祭祀神林、神秘的寨樁(寨子的標記,從它的構造可以講述司崗里傳說)、古老的水碓、佤王府、翁丁白云湖以及傳統編織、傳統服飾、濃郁的民族風情、原始的剽牛祭祀、聲勢浩大的拉木鼓活動、還有待客佳肴雞肉爛飯,這些傳統文化構成了翁丁佤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及主要風格,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專家學者觀光旅游、采風調研,并為電視電影新聞媒體提供了天然的拍攝場地。目前已成為了滄源佤族自治縣對外宣傳佤文化的一個窗口及旅游景點。

-自然資源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31226畝(其中:水田11442畝,旱地19784畝),人均耕地2.5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834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341畝,其中:茶園面積7112畝,其中可采摘面積468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5畝,主要種植茶葉、甘蔗、核桃經濟林果,其中:種植甘蔗2574畝;水面面積244 畝,其中養殖面積244畝;其他面積 28206畝。

-農村經濟

  該鄉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16.6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89.69萬元,占總收入的61.4%;畜牧業收入323.15萬元,占總收入的1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481頭,肉牛436頭,肉羊125頭);漁業收入27.2萬元,占總收入的0.9%;林業收入54.7萬元,占總收入的1.9%;第二、三產業收入282.6萬元,占總收入的9.7%;工資性收入291.3萬元,占總收入的10%。農民人均純收入163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275.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39人(占勞動力的 25.2%),在省內務工345人,到省外務工894人。

-特色產業

  該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580.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0%。該鄉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甘蔗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擁有企業4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3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注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71戶。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鄉有1199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175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9.4%)。有2826戶通電,有92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346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5.8%、31.5%和7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1042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609戶(分別占總數的35.3%和20.6%)。
  該鄉到縣道路為柏油路;進鄉道路為柏油路路面;村內主干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3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鄉共擁有汽車42輛,拖拉機149輛,摩托車282 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6955畝,有效灌溉率為60.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49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到2007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95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0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04戶。全鄉有2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鄉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2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64戶居住于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247戶居住于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該鄉現有農戶2950戶,共鄉村人口12417人,其中男性 6476人,女性5941人。其中農業人口12417人,勞動力 4924人。該鄉以佤、傣族為主(是漢、佤、彝、傣、拉祜族混居地),其中佤族7220人,傣族2973人,彝族1057人、拉祜族908人、漢族259人。
  到 2007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773人,參合率 86.8%;享受低保302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48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3人,該鄉距離縣醫院15公里。該鄉建有公廁36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3個,人畜混居的農戶962戶,占農戶總數的32.6%。

-文化教育

  該鄉建有小學22所,校舍建筑面積25229.9平方米,擁有教師138人,在校學生1807人,距離鄉中學0.3公里。目前全鄉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07人,其中小學生 1388人,中學生419人。
  全鄉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6個、業余文娛宣傳隊7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班洪鄉是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六個邊境鄉鎮之一,位于滄源縣西部,距離縣城勐董50公里。地處東經98°05′至98°56′,北緯 23°03′至23°19′之間。東接勐角和勐來鄉,北連耿馬縣孟定鎮和富榮鄉,西連班老鄉和芒卡鎮,南與緬甸接壤,中緬邊境線長6.48公里,全鄉國土總面積332.81平方公里。

  班洪鄉政府辦公樓

班洪鄉是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六個邊境鄉鎮之一,位于滄源縣西部,距離縣城勐董50公里。地處東經98°05′至98°56′,北緯23°03′至23°19′之間。東接勐角和勐來鄉,北連耿馬縣孟定鎮和富榮鄉,西連班老鄉和芒卡鎮,南與緬甸接壤,中緬邊境線長6.48公里,全鄉國土總面積332.64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2605米,最低海拔600米,海拔高差大(相對高差2035米),年平均氣溫21℃,年積溫在7500℃左右。降雨充沛,年降雨量為1900—2200毫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40萬畝,森林覆蓋率79%,境內有國家級南滾河自然保護區。
  全鄉轄6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61個村民小組,2008年末總戶數2263戶,總人口10081人。2008年末全鄉耕地面積45241畝,其中:水田面積8249畝,旱地36992畝,人均占有耕地4.9畝。2008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9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9元,糧食總產量285萬公斤,人均有糧297公斤。

-經濟狀況

   班洪鄉

班洪鄉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9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20.39萬元,占總收入的46%;畜牧業收入305萬元,占總收入的15%;林業收入237萬元,占總收入的11%;第二 、三產業收入75萬元,占總收入的3.7%;工資性收入176.08萬元,占總收入的8.8%;勞務輸出收入164萬元,占總收入的8%。

-特色產業

   班洪鄉

班洪屬亞熱帶氣候,熱區資源比較豐富,適宜發展橡膠、紫膠、木薯、茶葉、竹木產業,產業發展已基本形成低膠、中薯、高茶、林畜并舉的產業格局,目前,全鄉橡膠總面積為20200畝,涉及五個自然村38個組,2006年產量60噸,產值81萬元。茶葉總面積4815畝。其中高優茶園1005畝,采摘面積2534畝,2006年產量81噸,產值65萬元。紫膠放養849畝,竹子10932畝。

-基礎設施

   班洪鄉

班洪鄉屬典型的山區鄉鎮,“九分山有余,一分壩不足”是對鄉情最真實的概述,嚴重制約著該鄉農業的發展。該鄉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鄉干部群眾的不懈努力,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提高,全鄉有三面光溝渠4條。全鄉有6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截至2008年,僅有一個自然村未通公路,通路率達98%。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速度逐年加大,已通自來水的自然村51個,還未通水自然村5個,自然村通水率達91%,電視覆蓋率達60%,農村文化生活得到進一步提高,減少了社會安全隱患,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移動電話、座機電話用戶逐步增多,加快了信息流通,方便了群眾生活。群眾保護資源意識逐漸增強,截至2008年,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7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7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人口衛生

   班洪鄉

截至2008年,全鄉總人口為10081人,其中農業人口有2105戶、9124人,佤族、傣族、漢族等多種民族混居,其中佤族8564人,占總人口的91%,漢族人口占4%,傣族人口占4% ,其它民族占1%。
  2008年,全鄉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8769人,參合率為96%;享受農村最低保障232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村衛生室。鄉衛生院1所,建筑面積700㎡,有職工11人,村衛生室6個,建筑面積580㎡,衛生員8人,覆蓋全鄉的農村衛生網絡基本形成。

-人文地理

   班洪鄉

班洪鄉是佤山十八部落王之一,是震驚中外的抗英事件發生地,“班洪抗英紀念碑”、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畝巨龍竹園等,是假日休閑的好地方。鄉境內礦藏資源豐富,珍貴動植物種類繁多,有著“動植物王國、礦藏之鄉”的美稱。 全鄉80%以上的群眾信仰“小乘佛教”,“ 春節”、“ 潑水節”為重大節日,每年有一次“開門節”“關門節”,人死不立墓,每個自然村有一個公墓地點。男人有身挎長刀的習慣、婦女有織布縫衣的本領。

-文化教育

   班洪鄉

截至2008年,全鄉共有13所學校,其中初級中學一所,校舍建筑面積28030.7平方米,教職工83人,在校生1431人。2008年鞏固率達99%,2008年青少年入學率達75%。小學12所,校舍建筑面積27730.7平方米,教職工71人,在校生1086人,入學率達99%,鞏固率99%
  全鄉有1個文化室,6個圖書室,村委會的萬村書庫發揮積極作用,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政務公開

  班洪鄉政務公開的內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鄉政府自身行政管理、經濟活動中需要向群眾公開的重大事項。
  第二部分是鄉政府各職能部門特別是執法部門的辦事程序和上級規定的收費項目、標準。
  第三部分是與村務公開內容相對應部分。
  班洪鄉政府、各站所以粘貼公告、會議等方式開展政務公開,進一步提高了政務的透明度。

-新農村建設

  2004年以來,按照上級黨委的要求,該鄉以“三村”工程建設為載體著力加快新農村建設,同步實施“十四項”指標,通過三年來的努力,促進了生產發展,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農民收入,推進民主管理。“一體兩會”成效卓著。成立了18個產業協會,62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村容村貌得到了整治,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和諧健康發展。

班老鄉是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滄源縣西部距縣城駐地95公里,東接國家級南滾河自然保護區,與班洪鄉隔水相望,北連芒卡鎮南臘村,西面和南面與緬甸佤邦接壤,國境線長達41.65公里,是滄源縣邊境線最長的一個鄉。

   進鄉道路

班老鄉位于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西部,距縣城駐地95公里,處在東經98°53′00″至99°03′37″,北緯23°09′45″至23°19′55″之間,東接國家級南滾河自然保護區,與班洪鄉隔水相望,北連芒卡鎮南臘村,西面和南面與緬甸佤邦接壤,國境線長達41.65公里,是滄源縣邊境線最長的一個鄉。全鄉最高海拔1530米,最低海拔480米,年平均氣溫21攝氏度,降雨充沛、干濕分明,年平均降雨量在1900至2400毫米。全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31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2006年全鄉糧食總產量217.3萬公斤,人均口糧299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85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4元。按照人均純收入958元的新脫貧標準,全鄉農業人口均處于絕對貧困線以下,是一個集“邊、山、少、窮、小”為一體的山區貧困鄉。 

-自然資源

  截至2006年,全鄉國土總面積172.33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20526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9%,人均耕地面積2.6畝,森林覆蓋率36%?偢孛娣e1.84萬畝,其中:水田面積5360畝,旱地面積1.31萬畝,人均有耕地2.43畝。 

-經濟狀況

  該鄉氣候明顯具備形成熱帶經濟作物和冷涼經濟作物梯級布局的條件,冷涼山區可發展以茶葉、核桃等為主的產業,低熱河谷地帶可發展以橡膠、咖啡、堅果、優質香料煙等產業,支柱產業是 班老鄉

橡膠和茶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6.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77萬元,占總收入的32.3%;畜牧業收入96.5萬元,占總收入的11.3%;漁業收入0.9萬元,占總收入0.01%;林業收入105.4萬元,占總收入的12.3%;第二 、三產業收入126.1萬元,占總收入的14.7%;工資性收入137.6萬元,占總收入的16.1%;其中勞務輸出收入126.1萬元,占總收入的16.1%。 

-基礎設施

交通建設

  組織開挖班搞、帕浪等鄉、村公路18條共86公里,至1998年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2003年完成通縣彈石路25公里,鄉到下班老村公路5公里。

農田水利建設

  截止2006年底,已新建一座、裥退畮欤瓷习嗬纤畮,容量141萬立方米,投資800余萬元;完成下班老大溝8.2公里;清理老廠大溝塌方3公里,完成老廠大溝三面光7公里;完成上班老水庫大溝三面光6公里;完成新寨村然硝大溝3.5公里;營盤村金河大溝三面光6公里;完成土石方25萬 班老鄉

方,投資115萬元。開挖新田1600畝;完成新寨人畜飲水工程5.4公里,新建蓄水池7個,解決850人和704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完成下班老人畜飲水工程7.4公里,新建水池6個,解決650人和60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2004年鄉黨委、政府爭取省上扶貧資金1126萬元,于8月4日至8月11日完成上班老村和下班老村開發新田6000畝的測量規劃,該項目已于2005年5月12日開工,建成管道灌溉式的現代化高完成穩產農田。

能源建設

  1998年完成南臘變電站到班老鄉政府10公里主干線的架設工程,解決鄉機關、上班老4個村民小組的生產、生活用電問題。2004年完成架設班搞、帕浪、上班老、下班老、新寨五個村大電主線,解決1010戶5204人的照明問題。2004年7月鄉黨委政府通過招商引資5000萬元,將全鄉小電站轉賣給福建外資公司,資源費共60萬元。

通訊建設

  截止2006年底,完成程控電話安裝、移動、聯通、小靈通發射塔的架設,手機網絡覆蓋全鄉6個村委會,80%以上的地方都可以打通移動電話。

公益事業

  截止2006年底,完成上班老白塔的建設;完成班老鄉“邊民互市一條街”工程建設,共完成路面工程全長300米,寬18米(其中水泥路面9米,兩邊人行道各寬4.5米)及建蓋有:文化站( 班老鄉

業務用房、籃球場、舞臺等)、郵政所、電信所、廣播站、農業綜合站、商品房及商鋪;2005年10月投資300萬元,完成鄉機關及上班老村人畜飲水一期工程。
  截止2006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11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8戶。 

-人口衛生

  截至2006年底,全鄉總人口7560人,其中農業人口7560人,占總人口的100%,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等民族雜居的鄉,佤族占總人口98.81%,傣族1.19%!
  截止2006年底,班老鄉有衛生院1所,建筑面積1500㎡,村衛生室6個,鄉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有10人,鄉村醫生7人,病床20張,有B超、雙管電子顯微鏡、尿十項分析儀等醫療設備。2006年,全鄉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7088人,參合率為93.64%。享受農村最低保障1544人,五保戶8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村衛生室,覆蓋全鄉的農村衛生網絡已形成;有計劃生育服務所1所 班老鄉

,專業技術人員有2人,村級宣傳員6人,有B超、微波治療儀等醫療設備。醫務人員充分發揮“人民衛士”的作用,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認真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滅鼠滅蚊活動,更好地預防各種傳染病的傳播。全鄉人畜混居424戶,占農戶總數的26.82%!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班老鄉有九年制學校1所,小學14所,校舍建筑面積14902.54平方米,有教職工61人,在校學生1705人,其中,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生1146人,中學生559人,入學率98%,人均受教育年限3.7年,全鄉已實現“普九”;有基層文化站1個,4個圖書室,6個萬村書庫,村級文藝隊6支!

-旅游資源

  1、南滾河旅游景區——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是以保護和發展亞洲象、孟加拉虎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類及其棲息的熱帶雨林、季雨林生態系統為主要管理目標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具有世界意義關鍵生物類的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稱為佤山“綠色明珠”。
  2、白塔旅游景區——白塔旅游景區占地面積50畝,白塔實占面積2畝,主塔直徑8米,高23米,小塔直徑4米,高12米。站在白塔附近,可以欣賞秀麗的班老山水風光。 班老鄉

3、班洪抗英遺址碑——碑文講述了“班洪事件”及班老鄉回到祖國懷抱的歷史故事。
  4、上班老水庫景區——上班老水庫壩高42.5米,總庫容141萬立方米,回填土石方16.2萬立方米,受益面積2700畝。 

-人文地理

  因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沿革,班老鄉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因素,使班老在世界范圍內久享盛譽。1934年為了維護國土的完整和祖國的尊嚴不受侵犯,信教群眾充分發揮宗教特有的優勢,廣泛開展愛國統一戰線,團結和組織各方面的力量,發動了震驚中外“班洪抗英事件”,為民族團結和祖國領土的完整作出了巨大貢獻。
  班老鄉解放較晚(1960年),解放前,社會形態是典型的半原始、半封建社會,具有原始奴隸封建等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形態。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以刀耕火種為主,群眾生活困難。解放后,在中國0的領導下,各級黨政部門領導干部始終堅持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通過做大量而有效的工作,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班老鄉

幾年來,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導下,各寺內眾僧堅持“自傳、自養、自信”的三自方針,遵紀守法、努力學習宗教政策和佛學知識,積極維護整體的團結統一,增強愛國守法意識和繼承愛國愛教的光榮傳統。各寺眾僧積極參與救災、希望工程捐款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活動,弘揚了佛教的優秀文化。
  上班老佛寺旅游景區——上班老佛寺開始建于1921年,1962年由國家投資重建,1968年在文革期間,停止活動,1981年12月恢復合法地位,198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佛寺之一,佛寺占地面積170平方米。上班老佛寺是滄源佤族自治縣規模較大,歷史文化較悠久的佛寺,是唯一能全面反映佤族傳統文化的宗教場所。
  班老鄉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人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類似與傣族,具有以下幾個節目:
  1、4月中旬潑水節
  2、4月中旬貢象節
  3、7月農歷十五開門節
  4、9月農歷十五關門節
  5、每月逢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休息一天。
  除節假日之外,最為隆重的是做賧,做賧一般為期3天,最長7天,按程序:第一天,請寨主、頭人、親朋好友來家做客;第二天,準備祭、貢品(糯米飯、糯粑粑、雜食品、紙花、佛象)等;第三天,帶著備齊的祭、貢品到本村的佛寺進行祭、貢儀式,并請寺內佛爺、和尚念經,求得神靈、佛主的保佑。做賧不限制次數,但要選好日子,家庭比較寬裕的,一年可以進行一次。如父母過世,要進行一次

-特色產業

  班老鄉具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屬于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日照充足,年均氣溫21攝氏度,最高氣溫35攝氏度,森林面積8908.2公頃,占全鄉總面積67.5 %,森林覆蓋率36%,由于海拔差異比較大,氣溫差異比較明顯,適合多種植物生長,班老鄉林業發展主要有:柚木、西南樺、巨龍竹、糖膠樹、橡膠等。自2002年退耕還林政策在班老鄉全面實施,森林面積不斷擴大,林業 得到順利的發展。2004年柚木種植面積2000畝,西南樺種植面積1200畝,巨龍竹種植面積1800畝,糖膠樹種植面積 400畝,橡膠種植面積近1.8萬畝,享受退耕還林政策3070畝,荒山造林政策3070畝。
   班老鄉

班老鄉黨委、政府把“提升橡膠產業,培育生物制藥業”的發思路作為林業發展目標,在穩定種植水稻旱谷、包谷三大作物外,充分利用熱區資源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橡膠、西南樺、糖膠樹的種植。至2004年全鄉橡膠總面積近1.8萬畝,開割面積3700畝,其中:2003年新植4400畝,2004年新植5182.7畝。華建投資公司發展2.5萬畝,本鄉發展5000 。

-旅游資源

南滾河旅游景區

  南滾河國家級自然 保護區于1980年由國務院批準建立。1995年林業部確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被云南省列入GEF全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計劃的5個-自然區之一,2003年國務院批準擴建。保護區是以保護和發展亞洲象、孟加拉虎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類及其棲息的熱帶雨林、季雨林生態系統為主要管理目標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熱帶野生動物相對集中,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具有世界意義關鍵生物類的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稱為佤山“綠色明珠”。
  保護區位于我國西南邊陲,中緬邊境中段,云南省臨滄地區滄源、耿馬兩縣的班洪、班老、勐角、孟定等11個鄉鎮境內。界于東經98°57′—99°05′,北緯23°09′—23°40′之間,總面積50887公頃。最高海拔2977.9米,最低海拔480米,相對高差為2497.9米。保護區山體為橫斷山脈,怒江山系的南延部門,屬滇亞縱谷區,山脈走向為東西走向,區內的大清山、加汗山、窩壩大山、芒告大山,構成山脈的主峰,呈現北高南低,形成溝谷縱橫、層巒疊峰、山頂平緩、起伏綿延的地貌特征,為生物資源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環境條件,被譽為藏龍臥虎的一塊寶地。
  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按中國動物第劃為東洋界,中印亞界,屬于我國華南區,滇南山地亞區。在云南生物地理區劃中屬滇南山地亞區西部的滇、緬、泰地區。動植物區系與緬甸北 班老鄉

部撣邦山地聯系緊密,出現大量東南亞熱帶區系成分,熱帶性質較強,保護區光照充足、熱量適宜、水源豐富、氣候濕潤、森林植被發育較好,動植物棲息生長條件優越,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繁衍,生物多樣性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特殊意義。
  自然保護區內共有獸類92種;鳥類272種;爬行類51種;兩棲類30種;魚類29種;昆蟲27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8種;二級保護動物有67種;保護區共有種子植物1885種(含亞種和變種),其中裸子植物5種,被子植物1880種,被子植物中單子葉植物393種;有蕨類植物149種,屬國家一級植物4種,二級保護植物47種。在這樣一個面積不大的保護區,有如此之多的動植物種類,從單位面積的豐富度來看,實乃國內少有,被譽為“小而全”的生物基因庫。對保護人類遺產、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全球性意義。
  保護在中國植被區劃上屬熱帶季雨林,半常綠季雨林地帶中的滇西南河谷山地半常綠雨林區。由于保護區所處的緯度已偏北,地帶也有所抬升,在植物區系劃分的構成中,表現出熱帶植物區系邊緣性種明顯過度的特征。
  保護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地形復雜,植被茂密,植物種類繁多。保護區內共有種子植物178科,968屬,1885種(含亞種和變種)。其中裸子植物4科,4屬,5種。被子植物174科,917屬,1880種。被子植物中單子葉植物30科,193屬,392種。有蕨類植物40科,93屬,149種。保存有珍稀瀕危植物75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有藤棗、云南紅豆杉、長芯欄、云南蘇鐵4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沙欏、董棕、三棱櫟、見血封喉等47種。屬云南省省級保護植物有大葉紅光樹、全緣五味子(雞血騰)等24種。保護區內還有408種植物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經濟植物。其中,可食植物有蕨菜、魚腥草等66種。淀粉植物有麻櫟、刺栲、海芋等29種。油脂植物有油爪等39種。纖維植物有山黃麻、木棉等 273種。鞣料植物有厚皮香、毛楊梅樹等 14種。竹類植物 有巨龍竹、野龍竹等10種。觀賞植物有紅花木蓮、硬葉蘭等66種。其他經濟植物有秧青等25種。如此眾多的珍稀瀕危及經濟植物,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為人類開發利用野生植物資源提供物質基礎保證,為維護生態平衡起頭重要作用。

白塔旅游景區

  白塔旅游景區占地面積50畝,白塔實占面積2畝,主塔直徑8米,高23米,小塔直徑4米,高12米。于1991年9月8日開始線路測量,1992年1月公路開挖,1995年3月公路開通,1995年5月14日開始施工,1999年建工完成,2000年4月舉行落成典禮,總投資43萬元,其中國家支助16萬元;其余48畝用做綠化基地,站在白塔附近,可以欣賞秀麗的班老山水風光。

班洪抗英遺址碑

  1987年10月10日立,碑文講述了這樣一段歷史:1885年,英帝國主義占領緬甸以后,便將侵略的魔手伸向我阿佤山區,妄圖溝通和擴大 其在長江流域一帶的利益。1900年,英國不承認班洪為中國領土的事實,將佤族人民自古以來繁衍生息的“葫蘆王”地置于滇緬邊界南段未定界范圍隨即進行文化侵略。接著以武力、恐嚇或金錢收買兼用的手段買通少數敗類,背著班老、班洪兩個部落的首領開辦茂隆銀廠,并占領了茂隆銀廠、爐房等地。面對英帝侵略,班洪王胡玉山毅然招集各部王召開緊急會議,共商愛國抗英大計,于是,勝利飲馬滾弄江。1934年2月8日,愛國抗英的“班洪事件”發生了戰斗持續34個月,有44位佤族英雄兒女,為保衛祖國邊疆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班老人民的愛國抗英斗爭,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聲援,鼓舞了佤族同胞的斗志。同年6月,一支由1000多人組成的名為“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奔赴前線,與佤族武裝并肩戰斗,把侵略者趕出了被侵略的地方。但就在此時,-當局屈從了英方“不要擴大事態”的要求,勤令“義勇軍”全部撤離阿佤山,使滇緬未定界懸案更加復雜化,后來由于班老、班洪人民的堅決斗爭和全國社會輿論的支持,在大量史實面前,英帝終于承認班洪地區是中國領土。1960年,班老鄉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上班老水庫景區

  上班老水庫始建于1996年3月6日,1999年5月完工,是云南水利水電廳以云水農字(95)號文批準興建的工程項目,壩高42.5米,總庫容141萬立方米,回填土石方16.2萬立方米,受益面積2700畝。

-科普活動

  為更好地推動班老鄉科普工作, 進一步增強農民綜合素質,提高農民法律意識,解決“學科技難”問題,在班老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 2009年4月10日,班老鄉科技辦聯合鄉司法所、農業綜合站、食品安全辦、計生辦、民政辦等部門利用街天開展科普宣傳活動。
  宣傳活動緊密圍繞“提高全民素質,共建和諧班老”的主題,遵循“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此次宣傳活動共發放各種資料17種,462份,播放科教片6本,宣傳畫報27張,極大的推動了各項科技措施的推廣。

-鄉鎮發展

  滄源自治縣班老鄉堅持科學發展觀,圍繞提升“三個核心指標”,以產業發展作為中心,以各項措施為抓手,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確保糧食安全基礎上,班老鄉充分發揮熱區優勢,突出抓好熱區作物種植并形成規模。全鄉已發展橡膠4萬多畝,其中:駐地龍頭企業種植3萬畝,群眾自己種植1萬多畝。為堅定農民發展信心,企業還將2萬畝橡膠托付給當地群眾管理。到2020年,全鄉可種植橡膠5萬畝,農民人均將擁有2.5畝橡膠,人均種膠收入將達6500元。木薯是新興產業,也是班老鄉的重點產業之一,全鄉最終可發展1萬畝,實現人均1畝木薯。從市場發展情況看,每畝可產1噸干片,人均收入可增加800元。除此之外,該鄉還大力發展茶葉,力爭完成5000畝,人均達0.5畝,到2020年實現人均茶葉收入在600元左右;全力發展核桃種植,爭取完成5000畝,到2020年實現人均核桃收入1200元;在甘勐至下班老道路兩旁和4萬多畝林地內發展竹類產業,力爭人均有竹子4畝,到2020年實現人均種竹收入3750元左右;在新寨村重點培植蔬菜種植大戶帶動發展,為緬甸礦山、鄉機關市場提供新鮮蔬菜,增加群眾收入,到2020年力爭使這一潛在產業為全鄉群眾人均增加收入在550元以上。
  在發展種植業過程中,班老鄉還特別注重傳統畜牧業的培育。充分利用基本農田地及橡膠林地,發展生豬養殖和禽類養殖,力爭每戶每年出欄1頭大牲畜、2頭豬和20只雞,人均收入在600元左右;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發展農村勞務經濟,使轉移出去的400多名勞動力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使就地流轉的1600名勞動力技能不斷提高,力爭外出勞務收入人均萬元以上,為全鄉群眾提高人均收入500元。
  把進村入戶硬板路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群眾積極投工投料努力解決村寨臟、亂、差現狀。按照“上級補、部門幫、當地籌”等原則,整合各方面的政策資源,拓寬籌資渠道,搞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充分利用農網改造項目、整村推進項目,全面實施村村通和戶戶通工程,徹底解決無電自然村、組、戶的用電問題。抓住“五小工程”和整村推進項目機遇,全面解決全鄉群眾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利用國家項目的投資拉動,重點扶持群眾建蓋安居房、推行“一池三改”,開展村寨綠化、美化工程。切實改善農村各校點的辦學條件,配齊師資力量,認真貫徹國家相關政策,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在解決學校教室危房后,再解決師生的住房條件和活動場所,努力創造拴心留人環境。加強鄉村衛生院和衛生室建設,配備必要的醫療設備,配齊鄉級醫務人員和村醫,進一步加強重大疾病的宣傳和防治工作,認真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努力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加強村級文化室建設和萬村書庫的管理,引導群眾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相信科學、崇尚科學、勤勞致富。認真落實“五保戶”救助、老黨員補助、貧困群眾救濟制度,落實救濟減災、醫療救助等工作制度,積極引導群眾參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逐步建立群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開展農技校、電教等專項培訓,建立群眾多方位、多層次獲取知識的培訓制度,確保群眾都有參加學習培訓的機會,力爭使每一個勞動力都能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主要內容,大力發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組創建活動。努力建設“五好五帶頭”鄉村兩級班子,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推進“一體兩會”和邊疆黨建長廊建設,使農村黨員帶頭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能力進一步增強。健全民主議事和監督制度,依法實行村民自治。加強青年、婦女、民兵、計劃生育、人民調解和治安保衛等組織建設。通過抓產業,強措施,為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營勐省農場位于云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勐省鎮,1958年3月16日建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四軍512名轉業軍官所創建。
  農場現有土地面積2.8萬畝,總人口5850人,從業人員1673人,是一個以佤族等少數民族占80%的來自20個省市自治區的20個民族所組成的多民族的國有農業企業。
  形成了茶葉、水泥、農業、電力、建筑、醫療等各種產業公司綜合經營、各顯優勢、共同發展,具有一定規模和優勢的中型農墾企業。
  農場的經營方針是“以茶為主,發展工業,高效農業,全面發展”,企業精神是“民族團結,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無私奉獻”。農場下屬的茶葉公司成立于1993年,下設3個茶葉初制所及14個種植生產隊,有標準豐產茶園6500畝,生產花色品種有紅條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曬青綠茶、普洱茶。年加工生產能力為1000噸,2006年獲得紅茶、綠茶、普洱茶QS認證,2007年獲中國質量認證集團和杭州中農質量認證中心《質量管理體系ISOP00I》。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三上悠亜国产精品一区 | 日本乱码视频免费播放性爱 | 亚洲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国产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