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景德年間,宋與北方少數民族戰爭頻繁,這里是通往北方的軍旅小鎮,設許多茶館,故名。 |
開元社區中的開元來源于開元寺塔。開元寺塔位于富縣城西北五百米左右西山(亦名龜山)坡上,也名西山塔。塔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740-741),為四角十一級樓閣式磚塔,通高四十一點八米。塔下臺地上有清代《重修準提庵碑記》一塊。開元社區位于開元寺塔北邊500米,故命名開元社區。 |
明天啟三年(1623)分巡河西道張國瑞在州城南關設的習武練兵之地—校場(原有資武婷三間,退庭(軍官休息室)三間臺一座,照壁一座,校場東西寬43米,南北長205米)后來校(jiao)音演變“教”,故后來稱教場,因為位于縣城南,所以稱為南教場。 |
太和社區中的“太和”二字來源于富縣太和山。太和山久負盛名,原名鳳凰山,發源于白云山山脈,自北向南蜿蜒數千里伸展到富縣城北。太和山山勢陡峭,氣勢雄偉。山之左右兩側,極對稱地伸出兩座側峰,猶如兩條蒼龍,與挺拔渾圓的太和山山峰形成二龍戲珠之勢,山下五條河流、五條道路在山前穿梭而過,形成五水、五路相交之勢,富縣古稱“五交城”,即故名于此。 |
因轄區內有一條沙梁街,故命名沙梁社區。 |
因地處牛武川出口處,故名“川口”,處在西包、蘭宜公路交叉點上。 |
相傳,明宣德年間有逃荒父子二人來此,父暴病亡,后來,其子做了官,其子孫每年清明節來祭祀,一直延續到清中葉,該村“聶”姓前輩有手抄咸豐年間祭文,其中有“青山疊翠兮,白云依依,子孫哀思兮,風雨凄凄。洛水滔滔兮,川流不稽,皇考神靈兮,永遠安息”等句。原村名“吉址灣”,清初已演變為“吉子灣”。 |
唐貞觀十三年(639)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使,將監軍行臺設于此而得名,后經演變為監軍臺。 |
金皇統六年(1146)這里修建為維摩寺,該村以維摩寺為村名,后演變為“眉毛寺”,1986年更名為“東紅”。 |
位于大申號川后邊臺地上,因“羅”姓人居住,故名。 |
因經幾次戰爭而本村寨子從未失守,故名。 |
過去,這里生長大片榆樹,并因村前一木橋故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設榆林橋鋪,直至清末。 |
清康熙十四年(1675)定邊副將朱龍興不滿清政府民族壓迫政策,遂舉兵起事,至鄜延一帶。寧夏提督陳福前來圍剿,朱龍興兵敗。戰后,清政府在此置馬坊(軍馬場)十九年。馬坊撤走,農民遷居于此,形成村落,故以“馬坊”為名。 |
清康熙四年(1665)在此修白龍王廟一座,且村位于溝口,故名。 |
因此處在兩條溝的交叉處,故名。 |
原名鐵箱城,是古鄜州城南的屏障。清同治年間,占據鄜州城的回民起義軍萬余人在此迎戰圍剿的清軍。清軍占這里有利地形,并以火炮轟擊。回民軍損失慘重,故稱“鐵箱城”。田廂由鐵箱演變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