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承德市設立市區和和郊區。 市區轄虹橋、南營子2區及雙塔山等人民公社。 1961年,撤銷承德市市區和郊區,市區分置為虹橋區、翠橋區。 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虹橋區和翠橋區合并設立雙橋區。 1991年7月,承德縣馮營子鄉劃歸雙橋區。 2007年4月,承德縣雙峰寺鎮劃入雙橋區。 2009年12月,承德縣上板城鎮劃入雙橋區。 |
雙灤區原為灤平縣地。 1949年10月,灤平縣雙塔山劃歸承德市。 1958年9月,灤平縣灤河鄉劃歸承德市。 1973年12月,設承德市雙灤辦事處。 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由雙灤辦事處改設雙灤區。 2007年11月,灤平縣陳柵子鄉劃歸承德市雙深欒區。 2009年6月,灤平縣西地滿族鄉劃歸雙灤區。 |
1915年,鷹手營子歸屬京兆特別區遵化縣轄。 1920年,為京兆特別區薊縣轄。 1921年,改歸遵化縣管轄。 1930年,興隆縣正式置縣,設興隆縣鷹手營子區區公所。 1946年5月,鷹手營子為興隆縣第九區政府駐地。 1948年,鷹手營子為興隆縣四區政府駐地。 1956年5月,撤銷興隆縣鷹手營子區公所,改為興隆縣鷹手營子區辦事處,處劃歸承德市管轄,組建了礦區臨時籌備委員會。 1957年3月,正式建立鷹手營子礦區。 1958年7月,撤銷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建置,劃歸興隆縣管轄,1958年9月,興隆縣鷹手營子礦區改稱興隆縣鷹手營子鋼鐵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撤銷鷹手營子鋼鐵人民公社,建立興隆縣駐鷹手營子礦區辦事處。 1960年7月,建立興隆縣鷹手營子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7月,撤銷鷹手營子城市人民公社,設中共興隆縣鷹手營子礦區委員會。 1962年6月,建立興隆縣鷹手營子礦區公所。 1965年,劃歸承德市。 |
"據古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期今境已有人居住、生息與繁衍;商代及西周,今境屬土方國,東南部屬孤竹國,周武王滅商后,孤竹地屬諸侯國燕;春秋時期,境南部屬令支、無終,東北為山戎屬地,北部為東胡勢力范圍;東漢初為烏桓地,后屬鮮卑;今境北部為鮮卑東部地,南部鮮卑中部地;三國時期屬魏,為鮮卑柯比能所據;晉初為鮮卑段氏、宇文氏、慕容氏各部割據地;東晉時并入慕容雋為前燕地;苻堅滅前燕為前秦地;慕容垂復國為后燕地,均屬幽州;馮跋時為燕地,屬遼西郡;馮宏時并于魏;南北朝初屬魏安州廣陽郡燕樂縣地,境北接庫莫奚;東魏、北齊時屬安州,后并入庫莫奚;北齊、隋為庫莫奚地;唐屬饒樂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入于契丹;遼屬中京道大定府北安州興化軍地;金屬北京路大定府興州寧朔地;元屬中書省上都路興安地和大寧路惠州地;明初屬京師北平府,后屬北平行都司衛;明永樂元年(1403)并入諾音屯衛地;清初為京都直轄;清雍正元年(1723)屬熱河直隸廳;清雍正十一年(1733)屬承德直隸州;清乾隆七年(1742)屬熱河直隸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設承德府,屬熱河道,后隸屬熱河都統署;1913年2月裁府置承德縣,縣公署駐承德街;初屬熱河道,1914年屬熱河特別區域熱河道;1928年撤銷熱河特別區域屬熱河省;1938年7月16日,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第四縱隊建承興平聯合縣,10月撤銷;1941年12月,建立承灤興聯合縣;1943年5月,建立承平寧聯合縣,7月將遷遵興聯合縣改為承青遵聯合縣,9月建立承興密聯合縣,同時將承灤興聯合縣并入;1944年3月改建承青遵聯合縣為承興辦事處,直至1945年8月1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蘇聯紅軍配合下收復承德,10月5日建承德市,11月承德縣政府從承德街遷至上板城;1941年12月,冀東區建承灤興聯合縣;1943年5月,中共晉察冀十三地委建承平寧聯合縣;1946年,蔣介石破壞""雙十協定"",8月派軍進占承德,八路軍做戰略轉移;同年12月,由中共熱河省熱中地委和中共冀東區黨委十七地委領導,以錦承鐵路為界,將承德縣劃分為承德、承北2縣,承德縣駐地壽王墳,承北縣駐地磴上鄉亂石窖、朝腦溝一帶;1947年8月承北縣與隆東縣合并組建承隆縣;1948年5月恢復承北縣,11月承德、承北兩縣合并,復名承德縣,屬熱河省,駐地三溝;1949年3月遷駐下板城;1956年1月1日,撤銷熱河省建制,承德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地區;同年3月劃原11個區為2鎮、68鄉;1958年9月,將2鎮、70鄉改建為11個人民公社;1958年9月27日,市、縣合并;1960年3月,承德市建立了縣級規格的下板城區;1961年5月8日,恢復承德縣建制;1964年12月,承德市將雙峰寺、甸子、馬營、張營、倉子、馮營子6個公社劃回承德縣;同時,將青河公社劃出,全縣共有53個公社;1983年1月1日,承德縣改劃為承德市轄縣;從1989年1月26日起,撤銷三家、頭溝、三溝、六溝、雙峰寺、上谷、下板城、上板城和鞍匠區公所,并將原50個鄉鎮改建成8鎮、19鄉;1991年8月1日,馮營子鄉劃入承德市雙橋區;1996年1月,和家鄉并入三家鄉,全縣轄8鎮、17鄉;2007年5月,雙峰寺鎮全鎮劃歸承德市雙橋區,上板城鎮東營子村、西營子村劃歸承德市雙橋區大石廟鎮;2009年12月16日,上板城鎮全鎮劃歸承德市雙橋區,全縣轄6鎮、17鄉;2015年6月24日撤銷三家鄉設立三家鎮,7月6日撤銷鞍匠鄉設立鞍匠鎮,全縣轄8鎮、15鄉;2016年5月17日撤銷磴上鄉、上谷鄉,設立磴上鎮、上谷鎮,全縣轄10鎮、13鄉;2017年2月13日撤銷石灰窯鄉、新杖子鄉,設立石灰窯鎮、新杖子鎮,全縣轄12鎮、11鄉。 "。 |
興隆境內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群居,歷史上稱為紅山文化系統。 殷商(約公元前16-11世紀),為孤竹國領地。 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滅商后,是周王朝召公的諸侯國——燕的地域。 春秋時代,屬無終國。 戰國時期,屬燕國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興隆境域東部屬右北平郡,西部屬漁陽郡。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為冒頓單于領屬,為匈奴右地。 漢武帝時(前140年),興隆屬右北平郡的俊靡縣。 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擊潰匈奴后,興隆西部歸屬幽州刺史部漁陽郡,東南部為俊靡縣、令支縣。 東漢(25-220年),興隆屬右北平郡的俊靡縣。 三國(220-265年),興隆為魏國右北平郡的俊靡縣。 西晉(265-316年),興隆屬北平郡(治所徐無縣,今遵化西),后改屬燕國。 咸寧年初并入北平郡改隸,后又還隸。 東晉(317-420年),興隆先后屬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的幽州漁陽郡。 南北朝(420-580年),興隆屬安州(治所在燕樂,今隆化縣境內)的安樂郡(治所在安市,今北京市密云區境內)。 隋(581-618年),改州為郡。 興隆屬漁陽郡(治所在無終,今天津市薊州區境內),分別由無終、密云二縣管轄。 唐(618-907年),武德元年(618年),高開道取隋北平郡,進占漁陽郡,自稱燕王,改元始興,建都漁陽,興隆屬燕國轄。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興隆西部屬河北道檀州,南部屬薊州,北部歸屬燕樂縣、漁陽縣地,歸奚饒樂都督府轄。 五代十國(907-960年)初,興隆屬后梁。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滅后梁、燕,于魏州稱帝,興隆為幽州、檀、媯州分轄。 契丹天顯十一年(936年)十一月,契丹耶律德光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 石敬瑭割幽、薊、檀、媯等十六州給契丹,興隆隨之歸契丹。 契丹稱遼國后,西南部為南京道(治所在宛平,今北京)析津府,東北部屬中京道轄。 分別由遵化、密云、漁陽三縣轄。 宋景德元年(106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雙方以白溝為界,興隆地屬遼國南京析津府。 金皇統元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簽訂紹興和議,雙方以淮水中流為界,興隆地屬金國中都路薊州。 元朝時代(1279-1368年),興隆北屬興州(開平),南屬薊州,西屬檀州。 明朝時代(1368-1644年),興隆南部為京師順天府薊州轄,東部歸遵化縣、遷安縣轄,西部歸密云縣轄。 清朝時代(1644-1911年),興隆歸直隸省順天府轄,東部屬承德府轄,南部為遷安、遵化、薊縣轄,西部歸密云縣轄。 順治十八年(1661年),遵化縣馬蘭峪始建皇陵后,興隆大部分境域被劃為“后龍風水”禁區,由馬蘭鎮總兵管轄。 民國四年(1915年)3月,興隆“后龍風水”禁區開禁,歸京兆特別區遵化縣轄。 民國九年(1920年)10月,為京兆特別區薊縣轄。 民國十年(1921年)秋,復歸遵化縣轄。 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遵化縣政府以興隆“地處邊鄙,鞭長莫及”為由,呈報河北省民政廳,申請建興隆縣。 當年8月,河北省政府批準設立興隆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21日,日軍占領興隆。 7月1日,興隆劃為偽熱河省承德縣轄,建立偽承德縣興隆辦事處。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撤銷偽興隆辦事處,恢復興隆縣制,建立偽興隆縣公署。 6月17日,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鄧華)率部解放興隆。 7月,在興隆縣與鄰縣的邊緣地帶組建興(隆)灤(平)豐(寧)、承(德)興(隆)平(泉)聯合縣。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月,建立遷(安)遵(化)興(隆)聯合縣。 4月,建立薊(縣)平(谷)密(云)聯合縣。 11月,建立薊(縣)寶(坻)三(河)和平(谷)密(云)興(隆)聯合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建立承(德)灤(平)興(隆)聯合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建立承(德)青(龍)遵(化)聯合縣和薊(縣)遵(化)興(隆)聯合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3月,建立承(德)興(隆)和青(龍)平(泉)兩個聯合縣級。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各抗日聯合縣撤銷,恢復興隆縣建制。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興隆隸屬熱河省轄。 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興隆劃歸河北省承德專署轄。 1960年5月,承德專署與承德市合并,興隆由承德市轄。 1961年5月,恢復承德專署,興隆復歸承德專署轄。 1993年7月,撤銷承德地區行署,實行地市合并,興隆隸屬承德市轄。 |
西漢設白檀縣。 金,設宜興縣。 明,設宜興守御千戶所。 乾隆七年(1742年),設喀喇河屯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 相傳因喀喇河屯瀕臨灤河,取“灤河無患,人民得平安”之意。 2007年,根據河北省政府有關文件精神,灤平縣陳柵子鄉劃歸承德市雙灤區管轄。 2009年7月13日,經省、市政府批準,西地滿族鄉由灤平縣劃歸雙灤區管轄。 [22]2021年12月31日,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對承德市灤平縣進行撤鄉設鎮轄區劃調整。 灤平縣:撤銷安純溝門滿族鄉,設立安純溝門鎮,以原安純溝門滿族鄉的行政區域為安純溝門鎮的行政區域。 |
隆化歷史悠久,據《滿洲地名考》記載:隆化為“隆是隆盛,化是開化”之意,故名隆化縣。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商代,屬孤竹國北境;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國的右北平郡,西部屬漁陽郡;秦統一后屬漁陽郡;秦末,這里被匈奴吞并,為冒頓單于國;元狩四年(前119),西漢武帝擊潰匈奴后,這一帶劃歸了當時與西漢王朝聯合在一起的烏醒民族,后稱為塞地,西漢末又稱烏桓地;到東晉元熙二年(420)以后的南北朝時期,以鮮卑族為統治勢力的北魏占據了這個地方,并在此設州,名為安州;遼時(916至1125)這里是中京道北安州(三級行政區),管轄今圍場南部、隆化、灤平、豐寧和興隆東北部及承德市、承德縣部分地區;金代(1125-1234)是北京路大定府興州;元代(1271-1368)是上都路興州駐地;清雍正元年(1723)由熱河廳管轄;清雍正11年(1733)改由承德州管轄;清乾隆元年(1736)設波羅河屯巡檢司屬豐寧縣四旗理事廳管轄;宣統二年(1910)3月建立隆化縣,縣署設在唐三營;1913年歸熱河特別行政區;1915年縣署由唐三營遷到隆化鎮;日偽時期隸屬于偽熱河省;1945年8月28日隆化歷史上出現第一個人民政權,全縣分為章吉營、張三營、白虎溝、太平莊、郭家屯、城關六個區;1948年5月隆化解放,同時建立隆化縣人民政府,歸熱河省管轄;1956年熱河省建制撤銷,劃入河北省,縣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成立隆化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建立隆化縣人民政府至今。 |
乾隆元年(1736)置四旗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豐寧縣,治土城子(今鳳山);1940年8月,偽滿豐寧縣公署遷駐大閣,原縣城土城子更名為鳳山;1945年10月分置東、西豐寧二縣;1946年6月重合并為豐寧縣,駐地遷駐大閣;1947年1月,析豐寧縣建豐寧縣和大閣縣;1948年11月,并大閣縣、豐寧縣為豐寧縣,縣政府駐大閣;1949年,中共豐寧縣委員會和縣人民政府,由大閣遷駐鳳山,1950年,中共豐寧縣委、豐寧縣人民政府遷駐大閣,1986年12月撤豐寧縣建豐寧滿族自治縣至今。 |
寬城秦漢時,屬右北平郡。 隋朝,屬遼西郡。 唐朝時,屬歸饒樂都督府管轄。 明朝,設寬河守御千戶所,屬北平府管轄。 1933年,寬城被日軍占領,成為納入滿洲國的最后一塊領土。 寬城1963年建縣。 1989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滿族自治縣。 2021年10月,寬城滿族自治縣下轄10個鎮、8個鄉,寬城鎮、龍須門鎮、峪耳崖鎮、板城鎮、湯道河鎮、桲羅臺鎮、碾子峪鎮、亮甲臺鎮、化皮溜子鎮、松嶺鎮、塌山鄉、孟子嶺鄉、獨石溝鄉、鏵尖鄉、東黃花川鄉、葦子溝鄉、大字溝門鄉、大石柱子鄉。 |
商周,屬燕地,稱為“鬼方”。 秦漢,西部濡水(今灤河)流域屬漁陽郡,東部索頭水(今伊遜河)流域屬右北平郡。 隋,屬奚地;唐,屬河北道,北部為契丹地,南部為奚地。 遼,縣境北部屬上京道,為遼帝避暑狩獵之所,東部為中京道松山州松山縣,西、南部則為北安州利民縣地。 金,屬北京路大定府。 元代,東部屬大寧路松州,南部為惠州,西部屬上都路興州興安縣。 為羽林軍屯田之地。 明代,屬開平左屯衛,后為諾音衛,再后劃入烏梁海,成為韃靼人牧地。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正式設置“木蘭圍場”,直屬朝廷理藩院。 光緒三年(1877年),設立圍場糧捕同知及司獄。 署名曰糧捕廳(亦稱圍場廳),為圍場建治之始。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改糧捕廳為撫民廳,由承德府劃歸直隸省,隸屬于口北道宣化府,與張家口、多倫諾爾、獨石口為口北四廳。 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建圍場縣,屬熱河省。 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圍場縣劃歸河北省承德地區管轄。 1989年6月,撤銷圍場縣,成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
上古舊石器時代,平泉就有人類繁衍。 商為土方,西周為鬼方部落活動區。 春秋為山戎、東胡領地。 戰國燕國大敗東胡,北筑長城,平泉為燕右北平郡屬地。 秦平泉仍屬右北平郡。 西漢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郡下置縣,平泉屬右北平郡,郡治平剛。 東漢右北平郡遷于土垠(唐山市銀城鋪),遼西烏桓內屬,居塞內邊緣諸郡,此后為烏桓活動區。 漢桓帝時,平泉為鮮卑東部大人宇文氏屬地。 西晉建元二年(344年),鮮卑氏慕容皝滅宇文部,平泉地屬前燕。 東晉太和五年(370年),前秦滅前燕,縣境為前秦幽州轄地。 太元九年(384年),鮮卑氏慕容垂復國,建后燕,平泉屬后燕平州地,不久改平州為營州,領屬未變。 義熙五年(409年),后燕亡,東部鮮卑部分支庫莫奚進入平泉市境。 南北朝平泉市境分魏之營州冀陽郡平剛縣和建德郡陽武縣及庫莫奚地。 北齊時,為營州冀陽郡和建德郡地。 北周時,為營州刺史高保寧割據地。 隋今縣境部分為遼西郡柳城縣,其余屬奚地。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在奚地置饒樂都督府,縣境屬之。 開元二十一年(723年),全國分十五道,縣境屬河北道。 五代縣境為奚族和契丹族居地。 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中京,平泉市境屬遼中京道大定府。 縣境南為神山縣,北屬歸化縣,東北屬榆州和眾縣。 中京之南設澤州,為京畿重地。 澤州的建立,是平泉境內首次具有州一級行政建制。 金初為中京道大定府。 貞元元年(1153年),改中京道為北京路,今縣境屬北京路大定府。 南屬神山縣,北屬和眾縣。 承安二年(1197年),改澤州為惠州,統領神山、灤陽二縣,平泉為神山縣地。 元屬遼陽行省北京路。 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為大寧路。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又改大寧路為武平路。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復改武平路為大寧路,平泉為惠州地。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大寧路為大寧府,后廢。 洪武二十年(1387年)三月,大將軍馮勝率軍二十萬出關,分筑四城。 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置大寧都指揮司,不久又改為北平行都指揮司,轄十衛,平泉境北屬富峪衛,南屬會州衛,會州衛南界至喜峰口。 永樂元年(1403年)三月,北平行都指揮司復改為大寧都指揮司,治所由大寧遷保定。 原寧王封地,賜烏梁海三部,縣境屬朵顏衛游牧地。 明末,朵顏衛改稱喀喇沁,縣境為喀喇沁游牧地。 崇禎二年(1629年),喀喇沁部蘇布迪率部降后金。 崇禎七年(1634年),皇太極劃定蒙古諸部牧地,喀喇沁牧地固定。 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分喀喇沁部為左右兩翼旗,隸卓索圖盟,縣境屬喀喇沁右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劃喀喇沁右翼旗部分屬地建喀喇沁中旗,今境屬喀喇沁中旗。 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設八溝廳,廳治八溝(今平泉市城)。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將八溝廳之巴林兩旗、翁牛特兩旗另設烏蘭哈達廳。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降八溝廳為平泉州,隸屬承德府。 平泉地設八溝廳之后,廳治所在地八溝街已經成為一個塞外商貿重鎮。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劃州境東北部十個鄉境域,連同建昌縣劃出的地域,另置建平縣。 中華民國民國二年(1913年),改平泉州為平泉縣,隸屬直隸省渤海道,縣域沿襲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州境域。 民國三年(1914年),設熱河道,平泉縣屬之。 民國十七年(1928年),熱河特別區域改建熱河省,領屬平泉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占領平泉,對平泉進行了長達13年之久的殖民統治。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平泉縣并入寧城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旗縣合一,稱喀喇沁中旗。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平泉縣解放,恢復熱河省平泉縣建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平泉縣歸河北省承德專區管轄。 1993年7月后,平泉市隸屬河北省承德市。 2017年4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平泉縣,設立縣級平泉市,以原平泉縣的行政區域為平泉市的行政區域,平泉市人民政府駐平泉鎮府前街17號。 平泉市由河北省直轄,承德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