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設立煎茶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煎茶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煎茶生產大隊,設立煎茶村村民委員會,簡稱煎茶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煎茶村、煎茶居委會,合并建立煎茶社區,杜區居委會設在茅尖山。 |
2010年12月將煎茶社區以和平橋為界劃分為現有的煎茶社區和金三角社區。 |
民國時期,新場是屬煎茶的小場鎮之一,即第十一保,后將第十一保劃為新場保,1958年設立新場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新場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新場生產大隊,設立新場村村民委員會,簡稱新場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原新場村不變,村委會設在新場下街。 轄通臺、火石臺、龍塘壩、克壩、王家灣、申家、方家溝、新上、新下、金竹園、桂花、蔣家溝、五星和杉樹林14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25.5平方公里,人口320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人,少數民族1891人。 2016年,撤村建居。 |
明屬蠻夷長官司水特疆圖、羅文圖、新地圖和水德江長官司德江圖、德江村圖、甕濟圖及務川縣在城圖、印江縣茅壩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龍盤村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新場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龍盤生產大隊,設立龍盤村村民委員會,簡稱龍盤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龍盤村、和平村,合并建立龍盤村,村委會設在青球樹。 轄毛家宅、土城現、代家山、下現、馮家、魚塘灣、安家、皂角丫、上規、梅子禮、冷溪、塘陰交、熊家山、大三灣、樓房、馬家堡組和豐巖17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31平方公里,人口541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1人,少數民族3021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龍盤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龍盤村、和平村。 2016年,撤村建居。 |
1958年設立和平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新場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和平生產大隊,設立和平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和平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龍盤村、和平村,合并建立龍盤村,村委會設在青球樹。 轄毛家宅、土城現、代家山、下現、馮家、魚塘灣、安家、皂角丫、上規、梅子禮、冷溪、塘陰交、熊家山、大三灣、樓房、馬家堡組和豐巖17個村民組.村區域面積31平方公里,人口541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1人,少數民族3021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龍盤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龍盤村、和平村。 |
1958年設立大河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大河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大河生產大隊,設立大河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大河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大河村、付家村、小溪村、中伙村,合并建立大河村,村委會設在小河邊。 轄上中伙、中下伙、中中伙、蚊溪、付家、方園、窩園、蘇家角、黃泥塘、小溪、桂花、小河邊、楊家、柏楊、青年、坨里、觀天、白果、天池、十二臺、六塘、馬坪和大坪23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509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人,少數民族3002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大河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大河村、小溪村、付家村、中伙村。 |
1958年設立小溪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大河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小溪生產大隊,設立小溪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小溪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大河村、付家村、小溪村、中伙村,合并建立大河村,村委會設在小河邊。 轄上中伙、中下伙、中中伙、蚊溪、付家、方園、窩園、蘇家角、黃泥塘、小溪、桂花、小河邊、楊家、柏楊、青年、坨里、觀天、白果、天池、十二臺、六塘、馬坪和大坪23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509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人,少數民族3002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大河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大河村、小溪村、付家村、中伙村。 |
1958年設立付家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大河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付家生產大隊,設立付家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大河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大河村、付家村、小溪村、中伙村,合并建立大河村,村委會設在小河邊。 轄上中伙、中下伙、中中伙、蚊溪、付家、方園、窩園、蘇家角、黃泥塘、小溪、桂花、小河邊、楊家、柏楊、青年、坨里、觀天、白果、天池、十二臺、六塘、馬坪和大坪23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509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人,少數民族3002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大河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大河村、小溪村、付家村、中伙村。 |
1958年設立中伙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大河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中伙生產大隊,設立中伙村村民委員會,簡稱中伙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大河村、付家村、小溪村、中伙村,合并建立大河村,村委會設在小河邊。 轄上中伙、中下伙、中中伙、蚊溪、付家、方園、窩園、蘇家角、黃泥塘、小溪、桂花、小河邊、楊家、柏楊、青年、坨里、觀天、白果、天池、十二臺、六塘、馬坪和大坪23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509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人,少數民族3002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大河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大河村、小溪村、付家村、中伙村。 |
1958年設立川巖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川巖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川巖生產大隊,設立川巖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川巖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川巖村、石板塘村,合并建立川巖村,村委會設在川巖。 轄前紅、鄧家、大堰頭、水晶、紅新、火石丫、石板塘和山背后8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33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1人,少數民族1240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川巖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川巖村、石扳塘村。 |
1958年設立石板塘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川巖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石板塘生產大隊,設立石板塘村村民委員會,簡稱石板塘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川巖村、石板塘村,合并建立川巖村,村委會設在川巖。 轄前紅、鄧家、大堰頭、水晶、紅新、火石丫、石板塘和山背后8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33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1人,少數民族1240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川巖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川巖村、石扳塘村。 |
1958年設立高竹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偏巖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高竹生產大隊,設立高竹村村民委員會,簡稱高竹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髙竹村、尖臺村、滾坪村,合并建立高竹村,村委會設在青龍。 轄大樹灣、青龍、潘家、后溪溝、高山田、梨子臺、黃壩溪、黃岡、埃山和下滾坪村10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21.5平方公里,人口38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人,少數民族1091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高竹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高竹村、滾坪村、尖臺村。 |
1958年設立滾坪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偏巖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滾坪生產大隊,設立滾坪村村民委員會,簡稱滾坪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髙竹村、尖臺村、滾坪村,合并建立高竹村,村委會設在青龍。 轄大樹灣、青龍、潘家、后溪溝、高山田、梨子臺、黃壩溪、黃岡、埃山和下滾坪村10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21.5平方公里,人口38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人,少數民族1091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高竹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高竹村、滾坪村、尖臺村。 |
高級社時期,因山尖帽和梨子臺相鄰,故得名尖臺村,1958年設立尖臺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偏巖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尖臺生產大隊,設立尖臺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尖臺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髙竹村、尖臺村、滾坪村,合并建立高竹村,村委會設在青龍。 轄大樹灣、青龍、潘家、后溪溝、高山田、梨子臺、黃壩溪、黃岡、山尖帽、彭其壩、侯家、埃山和下滾坪村10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27.5平方公里,人口789人,少數民族291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高竹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高竹村、滾坪村、尖臺村。 |
明屬蠻夷長官司水特疆圖、羅文圖、新地圖和水德江長官司德江圖、德江村圖、甕濟圖及務川縣在城圖、印江縣茅壩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偏巖生產大隊,1963年3月,屬偏巖公社。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偏巖生產大隊,設立偏巖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偏巖村委會。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屬煎茶鎮,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42號),撤銷原偏巖村、重華村、潮溪村,合并建立偏巖村,村委會設在偏巖。 轄嚇麻洞、換香林、泥池壩、皂角臺、杜家坡、李家溝.偏巖、大坪、石叢界、向家、許家山、徐家灣、磨子巖、吳家灣、黃金坪、巖上、李家寨、川金坪、白果坪、下潮溪、徐白、人山寨、朝中和上潮溪24個村民組。 村區域面積為32平方公里,人口617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人,少數民族2716人。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煎茶鎮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94號),撤銷原偏巖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偏巖村、重華村、潮溪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