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設立先泉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泉口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先泉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先泉生產大隊,設立先泉村民委員會,簡稱先泉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先泉村、楊田村、先瓦村、合并建立泉口村,村委會設在合并后的羊巖組。 轄南客、白果、羊巖、街上、羊南山、田子宅、關田壩、臺子、瓦屋、呂家、新舍頭11個村民組。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泉口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先泉村變為泉口社區和楊田村、先瓦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1958年設立天池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隆興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天池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隆興公社天池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天池生產大隊,設立天池村民委員會,簡稱天池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天池村、水塘村、櫻桃村,合并建立隆興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隆興村,調整建立天池村、櫻桃村、水塘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2016年12月,撤村建居。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新瓦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泉口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新瓦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泉口公社新瓦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新瓦生產大隊,設立新瓦村民委員會,簡稱新瓦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先泉村、楊田村、新瓦村、合并建立泉口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泉口村,調整建立稅改前的先泉村變為泉口社區和楊田村、先瓦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銀甲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泉口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銀甲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泉口公社銀甲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銀甲生產大隊,設立銀甲村民委員會,簡稱銀甲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銀甲村、馬喇村,合并建立石馬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石馬村,調整建立銀甲村、馬喇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馬喇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泉口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馬喇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泉口公社馬喇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馬喇生產大隊,設立馬喇村民委員會,簡稱馬喇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銀甲村、馬喇村,合并建立石馬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石馬村,調整建立銀甲村、馬喇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三合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彥坪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三合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彥坪公社三合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三合生產大隊,設立三合村民委員會,簡稱三合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三合村、大土村,合并建立彥坪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彥坪村,調整建立三合村、大土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大土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彥坪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大土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彥坪公社大土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大土生產大隊,設立大土村民委員會,簡稱大土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三合村、大土村,合并建立彥坪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彥坪村,調整建立三合村、大土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新聯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彥坪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新聯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彥坪公社新聯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新聯生產大隊,設立新聯村民委員會,簡稱新聯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新聯村、新壩村、豬場村,合并建立官村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官村村,調整建立先聯村、先壩村、豬場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新壩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彥坪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新壩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彥坪公社新壩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新壩生產大隊,設立新壩村民委員會,簡稱新壩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新聯村、新壩村、豬場村,合并建立官村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官村村,調整建立先聯村、先壩村、豬場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1958年設立豬場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彥坪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豬場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彥坪公社豬場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豬場生產大隊,設立豬場村民委員會,簡稱豬場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新聯村、新壩村、豬場村,合并建立官村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4號),撤銷原官村村,調整建立先聯村、先壩村、豬場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先田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彥坪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先田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彥坪公社先田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先田生產大隊,設立先田村民委員會,簡稱先田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先田村、先塘村,合并建立青龍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青龍村,調整建立先田村、先塘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先塘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隆興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先塘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隆興公社先塘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先塘生產大隊,設立先塘村民委員會,簡稱先塘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先田村、先塘村,合并建立青龍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青龍村,調整建立先田村、先塘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盆水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彥坪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盆水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彥坪公社盆水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盆水生產大隊,設立盆水村民委員會,簡稱盆水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盆水村、巖門村、大元村,合并建立大園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大園村,調整建立盆水村、巖門村、大元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巖門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彥坪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巖門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彥坪公社巖門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巖門生產大隊,設立巖門村民委員會,簡稱巖門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盆水村、巖門村、大元村,合并建立大園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大園村,調整建立盆水村、巖門村、大元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
明屬沿河祐溪長官司卜龜坪圖、水德江長官司大堡圖、印江縣網陀圖共同管轄。 清屬思南府。 民國二年(1913)屬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以烏江在縣境內稱德江而改縣名為德江縣),屬黔東道,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行政督查區,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改屬第一行政督查區,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劃歸第六行政區。 1958年設立大元生產大隊,1959年1月,建立彥坪生產管理區。 1961年9月,建立泉口公社大元生產大隊。 1963年3月,建立彥坪公社大元生產大隊。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撤銷大元生產大隊,設立大元村民委員會,簡稱大元村委會。 1992年10月,屬泉口土家族鄉,(彥坪、泉口、隆興鄉合置泉口土家族鄉),2007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并村行政區域變更的批復》(德府函〔2007〕103號),撤銷原盆水村、巖門村、大元村,合并建立大園村。 2010年11月根據《德江縣人民政府關于泉口土家族鄉調整村(社區)行政區域的批復》(德府函〔2010〕103號),撤銷原大園村,調整建立盆水村、巖門村、大元村。 2012年12月,屬泉口鎮至今(2012年12月1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290號)批復:同意撤銷德江縣泉口土家族鄉建制,設置泉口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