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屬宜昌縣第九區和平鄉安安廟自然村,1950年8月行政區域調整,屬宜昌市郊區人民政府卷橋河安安廟村。 1951年行政區域調整,屬宜昌縣黃州鄉安安廟村,1953年行政區域調整,安安廟村和五龍村組建為安龍鄉,屬宜昌市郊區政府安龍鄉安安廟村。 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時安安村并入十里紅大隊,屬宜昌市郊區人民政府點軍公社十里紅大隊,1960年宜昌市郊區五龍大隊和十里紅大隊合并為十里紅公社,屬宜昌市郊區十里紅公社十里紅大隊,1968年全國設立革命委員會,屬宜昌市郊區十里紅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十里紅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點軍公社與十里紅公社合并為點軍公社,屬宜昌市點軍公社十里紅大隊,1984年設區建鄉,點軍公社變更為點軍鄉,十里紅大隊更名為十里紅村,屬宜昌市點軍鄉十里紅村,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點軍區,屬宜昌市點軍區點軍鄉十里紅村,2000年行政區域調整,十里紅村與郭家嶺村合并為卷橋河村,2002年點軍鄉與朱市街街道辦事處,合并成立點軍街道辦事處后屬點軍街道辦事處卷橋河村,2004年卷橋河村河和朱市街居委會合并為朱市街設區居委會屬點軍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
1949年屬于宜昌縣第九區譚家河自然村、農會,1950年屬第九區(大橋邊區)艾家鄉譚家河自然村,1955年入初級社,1956年屬宜昌縣第六區艾家鄉譚家河,入高級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行政區域調整屬宜昌縣大橋邊人民公社艾家管理區譚家河大隊,1961年大橋邊公社改為橋邊區,屬宜昌縣橋邊區艾家公社譚家河大隊,1968年文化大革命全國成立革命委員會,屬宜昌縣橋邊區革命委員會艾家公社革命委員會譚家河大隊革命委員會,1974年行政區域調整,艾家公社譚家河大隊劃入宜昌市郊區十里紅公社,屬宜昌市郊區十里紅公社譚家河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點軍公社與十里紅公社合并為點軍公社,屬宜昌市郊區政府點軍公社譚家河大隊。 1984年人民公社體制撤銷,點軍公社更名為點軍鄉,譚家河大隊更名為譚家河村,屬宜昌市郊區政府點軍鄉譚家河村,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點軍建區,屬點軍區點軍鄉譚家河村,2002年點軍鄉與朱市街街道辦事處合并為點軍街道辦事處,屬點軍區點軍街道辦事處譚家河村,2004年譚家河村與湖北紅旗電纜廠合并為譚家河社區,屬點軍區點軍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
1949年屬宜昌縣第九區五龍自然村、農會,1950年8月行政區域調整,屬宜昌市郊區政府卷橋河五龍自然村、農會,1951年行政區域調整,屬宜昌縣黃洲鄉五龍自然村、農會。 1953年行政區域調整,安安廟和五龍村組建安龍鄉,屬宜昌市郊區政府安龍鄉五龍村。 1958年人民公社化,點軍、艾家、安龍三個鄉組建點軍人民公社,屬宜昌市郊區政府點軍人民公社五龍大隊,1960年,宜昌市郊區政府將五龍大隊和十里紅大隊合并為十里紅公社,屬宜昌市郊區十里紅公社五龍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點軍公社與十里紅公社合并為點軍公社,屬宜昌市點軍人民公社五龍大隊。 1984年社區建鄉,點軍人民公社變更為點軍鄉,五龍大隊更名為五龍村,屬宜昌市點軍鄉五龍村,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點軍建區,屬宜昌市點軍區點軍鄉五龍村,2001年調整鄉鎮體制區劃,點軍鄉與朱市街街道辦事處合并為點軍街道辦事處,屬點軍區點軍街道辦事處五龍村,2002年行政區域調整,五龍村與梅子溪村合并為五龍社區居民委員會,屬宜昌市點軍區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
1967年10月紅光港機廠職工家屬開始逐步遷入居住,形成新的生產生活片區。 1984年9月,紅光居委會成立由宜昌市伍家區萬壽橋街辦管轄。 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宜昌市點軍區朱市街街辦成立,同年劃歸點軍區朱市街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2年點軍區撤銷朱市街街辦,設立點軍街道辦事處。 2013年7月脫離原企業完全回歸社會更名紅光社區居委會。 由點軍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
2021年12月,為優化調整社區,體現歷史記憶,展現社區文化,點軍區決定從原五龍社區以江南大道、五龍大道、五龍三路、夷橋路為界,劃分出社區,命名為梅子溪社區,管轄范圍主要包含碧桂園片區、吉祥煙花、江南時代小區。 屬點軍區點軍街道管轄。 |
1949年屬宜昌縣第九區和平鄉紫陽自然村、農會,1951年屬宜昌縣第十一區紫陽自然村、農會,1955年入初級社,1956年5月行政區域調整屬宜昌縣第六區和平鄉紫陽自然村、農會,同年入高級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行政區域調整,由宜昌縣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紫陽隊,1960年行政區域調整,點軍公社劃入宜昌縣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公社紫陽大隊,1968年文化革命時期,成立革命委員會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人民公社紫陽大隊,1971年行政區域調整,點軍公社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紫陽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點軍人民公社與十里紅人民公社合并為點軍公社,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紫陽大隊。 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點軍人民公社更變為點軍鄉,紫陽大隊變更為紫陽村屬宜昌市點軍鄉紫陽村,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點軍建區屬宜昌市點軍區點軍鄉紫陽村,1988年1月,因中建七局五公司職工、家屬于張家壩生活居住,為解決居民戶籍、社保等問題,從紫陽村劃出成立張家壩小區,屬宜昌市西陵區朱市街街道辦事處張家壩社區,2002年點軍鄉與朱市街街道辦事處合并為點軍街道辦事處,屬宜昌市點軍區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
1949年屬宜昌縣第九區塘上自然村、農會,1951年屬宜昌縣第十一區塘上自然村,1953年5月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鄉塘上自然村,1956年5月行政區劃調整并區,屬宜昌縣第六區點軍塘上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塘上大隊,1960年行政區劃調整,點軍公社劃歸宜昌縣橋邊區,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人民公社塘上大隊,1968年成立革命委員會,塘上大隊更名為八一大隊,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人民公社八一大隊,1970年點軍公社八一大隊由橋邊區點軍公社劃入宜昌市郊區十里紅公社,屬宜昌市郊區十里紅公社八一大隊,1975年1月撤區并社時,宜昌縣點軍公社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點軍公社與十里紅公社合并為點軍人民公社,屬點軍人民公社八一大隊,1984年4月回復區鄉建制,點軍公社更名為點軍鄉,八一大隊更名為塘上村,屬宜昌市郊區政府點軍鄉塘上村,198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宜昌市點軍區,屬點軍區點軍鄉塘上村,2002年行政區劃調整,點軍鄉與朱市街街道辦合并為點軍街道辦,屬點軍街道辦事處塘上村管轄至今。 |
1949年屬宜昌縣第九區,穆家店、羅家壩農會、自然村,1955年屬初級社,1956年屬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人民公社穆家大隊、羅家壩大隊,1961年,恢復區、社建制,屬橋邊區點軍公社穆家店大隊、羅家壩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宜昌市點軍人民公社穆家大隊、羅家壩大隊,1984年設區建鄉,屬宜昌市點軍鄉,原穆家店大隊更名為穆家店村,原羅家壩大隊更名為羅家壩村,1986年區、鄉體制改革后,點軍區成立,屬點軍區點軍鄉穆家店村、羅家壩村,2001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點軍街道辦事處成立,羅家壩村與穆家店村合并為巴王店村,屬點軍街道辦事處巴王店村管轄至今。 |
1949年屬于宜昌縣第九區,1950年初級社、高級社時屬范家湖自然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宜昌市郊區政府點軍人民公社,設立范家湖大隊。 1961行政區劃調整,點軍人民公社范家湖大隊劃入宜昌縣橋邊區點軍人民公社。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范家湖大隊更名為紅旗大隊,屬橋邊區點軍人民公社紅旗大隊。 1970年行政區域調整,紅旗大隊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十里紅公社,屬宜昌市郊區十里紅公社紅旗大隊。 1975年撤區并社,點軍公社劃入宜昌市郊區后與十里紅公社合并為點軍人民公社,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紅旗大隊。 1984年設區建鄉點軍人民公社紅旗大隊更名為點軍鄉范家湖村,屬宜昌市郊區點軍鄉范家湖村。 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點軍建區,屬宜昌市點軍區點軍鄉范家湖村。 2001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點軍鄉與朱市街街道辦事處合并為點軍街道辦事處屬點軍區點軍街道辦事處范家湖村。 2002年將點軍鄉鄉辦蔬菜農科所與范家湖村合并屬點軍區點軍街道辦事處范家湖村管轄至今。 |
1949年屬宜昌縣第九區和平鄉李家河自然村、農會,1951年屬宜昌縣第十一區李家河自然村、農會,1955年入初級社,1956年5月行政區域調整屬宜昌縣第六區和平鄉李家河自然村、農會,同年入高級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行政區域調整,由宜昌縣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李家河大隊,1960年行政區域調整,點軍公社劃入宜昌縣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公社李家河大隊,1968年文化革命時期,成立革命委員會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人民公社李家河大隊,1971年行政區域調整,點軍公社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李家河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點軍人民公社與十里紅人民公社合并為點軍公社,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李家河大隊。 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點軍人民公社更變為點軍鄉,李家河大隊變更為李家河村屬宜昌市點軍鄉李家河村,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點軍建區屬宜昌市點軍區李家河村,2002年12月,點軍鄉與朱市街街道辦事處合并為點軍街道辦事處屬宜昌市點軍區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
1949年屬宜昌縣第九區和平鄉紫陽、內口河自然村、農會,1951年屬宜昌縣第十一區紫陽、內口河自然村、農會,1955年入初級社,1956年5月行政區域調整屬宜昌縣第六區和平鄉紫陽、內口河自然村、農會,同年入高級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行政區域調整,由宜昌縣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紫陽、內口河大隊,1960年行政區域調整,點軍公社劃入宜昌縣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公社紫陽、內口河大隊,1968年文化革命時期,成立革命委員會屬宜昌縣橋邊區點軍人民公社紫陽、內口河大隊,1971年行政區域調整,點軍公社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紫陽、內口河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點軍人民公社與十里紅人民公社合并為點軍公社,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紫陽大隊、內口河大隊,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點軍人民公社更變為點軍鄉,紫陽大隊、內口河大隊變更為紫陽村、內口河村屬宜昌市點軍鄉紫陽村、內口河村,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點軍建區屬宜昌市點軍區紫陽村、內口河村,2002年點軍鄉與朱市街街道辦事處合并為點軍街道辦事處,紫陽村與內口河村合并為紫陽村屬宜昌市點軍區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
明洪武初年(1368)屬峽州府夷陵州新興鄉,明洪武九年(1376)屬荊州府夷陵州新興鄉。 清乾隆1745年屬彝陵州東湖縣崇禮鄉卷橋鋪,清同治三年(1864)屬宜昌府彝陵州東湖縣崇禮鄉河西鋪。 1930年屬中華民國宜昌縣第二區公所姜孝祠觀音鄉,1935年屬中華民國宜昌縣第一區姜孝鄉聯保觀音鄉。 1949年8月屬宜昌縣第九區石門自然村、農會,1951年屬宜昌縣第十一區石門自然村、農會,1953年屬行政區域調整宜昌縣橋邊區公所點軍鄉石門自然村、農會,1956年5月行政區域調整,屬宜昌縣第六區大橋邊石門鄉高級社。 1958年1月人民公社化時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牛扎坪大隊,1960年行政區域調整,點軍人民公社劃入宜昌縣,屬宜昌縣大橋邊區點軍人民公社牛扎坪大隊,1968年各地成立革命委員會,屬宜昌縣橋邊區牛扎坪大隊,1971年行政區劃調整,點軍人民公社劃入宜昌市郊區政府,屬宜昌市郊區點軍人民公社牛扎坪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點軍公社與十里紅公社合并為點軍人民公社,屬宜昌市點軍人民公社牛扎坪大隊。 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人民公社體制取消,點軍人民公社更名為點軍鄉,牛扎坪大隊更名為牛扎坪村,屬宜昌市點軍鄉牛扎坪村。 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點軍建區,屬宜昌市點軍區點軍鄉牛扎坪村,2002年12月點軍鄉與朱市街街道辦事處合并為點軍街道辦事處,屬點軍區點軍街道辦事處牛扎坪村管轄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