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店街道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辦事處轄10個村、5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66.4平方公里,總人口街道一角11.5萬人。辦事處黨委下設10個黨總支,81個黨支部。全處共有黨員3721名。近年來,辦事處黨委履行管黨責任,以健全基本組織、建強基本隊伍、開展基本活動、完善基本制度、落實基本保障為基礎,大力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積極健全和完善組織體系、服務體系、宣傳教育體系、自治體系、和諧穩定體系、保障體系、考評體系,促使黨建工作不斷創新、穩步推進。街道“依托工業園區,推進要素集聚、科學蓄勢發展、著力建設百億園區”和“充分授權、自主開發、封閉運行、整體承投”的精神,加快園區建設步伐,全力打造枝江市民營經濟孵化園和城區輕工業承接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辦事處黨委被宜昌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被枝江市委、市政府評為“紅旗單位”,多年綜合目標考評位居全市鎮(街道)第一;五柳樹社區、七口堰社區先后被評為“湖北省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示范區”。
- 經濟發展
街道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處內紡織衛材、精細化工、裝飾包裝等工業支柱產業蔬菜種植蓬勃興起,以優質蔬菜、水產養殖、花卉苗木為主導的農業產業獨具特色。馬家店街辦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加大蔬菜種植扶持力度,狠抓科技措施的推廣落實,培育壯大蔬菜優勢產業,確保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在較長時期內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擴大種植規模。始終把蔬菜作為優勢產業來抓,積極擴大蔬菜種植面積,目前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6655畝,比去年增加994畝。抓好引進優良品種。大力推進蔬菜品種更新,積極引進推廣蔬菜優良新品種。截止目前,共引進萵筍、花菜、蘿卜、甘藍、茄子等蔬菜新品種20余種。全方位開拓蔬菜營銷市場,由辦事處牽頭,召集農村經紀人定期召開座談會,暢通銷售渠道,確保蔬菜種得好、銷得了,保障農民種植效益。2011年全處計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8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2.8億元,農業總產值3.32億元,財政總收入16019.18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達到9509.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81元。 - 園區建設
街道為早日發揮民營創業園的孵化壯大效能,搶抓機遇、加大投入、創新發展,多管齊下加快園區建設步伐。一是加強領導。成立了園區工作專班,注冊成立了枝江市眾發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民營創業園建設具體事宜。二是科學規劃。立足于“拓展優勢興產業、突出特色調結構”,民營創業園建設已初具規模,枝江天工規劃設計院對園區進行了科學規劃并已完成審批。三是加快進度。民營創業園一期工程占地178畝,興建標準化廠房及輔助用房20棟,建筑面積75000平方米。現已完成征地拆遷、土地平整、建筑施工設計、項目建設招投標等工作,正在進行圍墻打圍、園區外水、電配套建設及招商引資。并依托載體優勢抓招商,計劃引進6家投資過5000萬的成長型企業入駐園區,目前宜昌四通預應力波紋管有限公司、荊州天河紡紗公司、宜昌普賽特公司等已有入駐園區意向。積極支持本地企業發展壯大。市紡織龍頭企業奧美公司為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延長加粗產業鏈條,擬定在園區新辦棉花加工廠。突出優勢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園區擬與奧美公司共同招商,引進客商入駐園區,投資新上500-700臺噴氣布機,包括老廠的改造,使其達到1000臺,使市域內藥紗布的產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翻兩番,從而加快自主創新,強化紡織衛材產業集群,提升園區效益。 - 公共服務
著力構建以社區基層黨組織為主導、以黨員干部為主體,面向廣大居民群眾的綜合0體系,把促進發展民營經濟、孵化壯大企業發展規模作為園區發展定位,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致力于創業零阻力、服務零距離、發展零煩惱,全方位地服務于項目投資。社區建立一個便民服務大廳(室)。用于為居民群眾開展各類服務及社區干部處理社區日常事務。一般設在一樓,開放式布局,根據居民實際需求,分別設立黨群服務、勞動保障、民政殘聯、計劃生育、治安民調、文明創建等若干個窗口,每個窗口前擺放或頂上懸掛標識牌。黨群服務窗口每天安排社區干部值班服務,公開崗位職責、服務承諾。室內墻壁上公示服務范圍、服務項目、服務流程等內容,做到簡明清晰。有條件的社區配備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做好服務記載和建檔工作。實行一個服務指南。統一編印《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指南》,放置在服務大廳(室),將辦事處、社區各級服務網點、服務項目、辦事流程、服務承諾、聯系方式等向群眾公開,方便群眾辦事。 |
安福寺鎮地處宜昌市東郊,既是千年古鎮、歷史名鎮,又是湖北省中心鎮、全國建設重點鎮。全鎮轄25個行政村121個村民小組,3個社區居委會,5.1萬人,行政面積223平方公里,是枝江市行政面積最大的鄉鎮。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西距世界水電之都——宜昌市中心僅30公里,是宜昌市東郊第一鎮,宜(昌)黃(石)高速公路橫貫鎮域東西,在安福寺集鎮設有道口;雅(鵲嶺)來(鳳)省級公路穿越集鎮中心,距10公里與318國道相接。焦(作)柳(州)鐵路大動脈縱貫鎮域南北,境內設有2個客貨車站和一個鐵路二級編組站,貨物年吞吐量達二千萬噸。鎮中心集鎮離長江黃金水道良港——宜昌江海聯運港僅20公里。與三峽國際機場咫尺相連。 城鎮功能齊全完備。中心城鎮內工作區、商貿區、政教區、生活區布局合理。城鎮擁有一座中型變電站,自來水廠日供水3.5萬噸;5000門程控電話和數字移動通信全球聯網。全鎮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師資力量雄厚。鎮中心衛生院醫療技術精堪、設備先進,被湖北省衛生廳授予優質服務示范醫院;廣播電視實現光纖聯網;金融保險、商貿流通、文化娛樂、餐館服務設施協調發展。 全鎮產業布局合理、實力強勁。安福寺鎮丘畈相間,產品豐富,景色宜人,享有“魚米之鄉”之美譽,農業上形成了水果、禽畜、糧食、蔬菜四大支柱產業,建立了10萬畝水稻、6萬畝油料、4萬畝柑桔、2萬畝蔬菜、10萬頭生豬、130萬只家禽等6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工業上形成了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的果蔬食品加工特色,在湖北省乃至在全國都具有一定影響。蔬菜、白桃、柑桔、生豬四大產品久負盛名,行銷全國各地。火山口、板門溪、蔣家沖3座大型水庫緊緊相連,風景宜人,鎮內還擁有萬畝桃花園,是避暑度假休閑旅游的理想之地。 宜昌(安福寺)果蔬食品工業園建設初具規模,來勢喜人。2002年5月,在宜昌、枝江兩級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啟動了宜昌(安福寺)果蔬食品工業園建設。同年底被湖北省確立為重點鄉村工業園之一,2004年被確定為省管園區,園區規模面積5400畝,首期建設規劃面積1800畝。 |
長江出夷陵東走三十余里,即達三面環江的顧家店鎮。該鎮西接宜昌、東連荊洲、北鄰當陽、南望宜都,自古以來是商賈云集、貨殖中轉之地。全鎮總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3萬余人,是宜昌市確定的長江經濟帶重點開發開放區。改革開放以來,全鎮沐浴春風喜雨,發展日新月異,變化天翻地覆,是各界朋友、客商理想的投資之地。
人杰地靈、資源豐富。顧家店鎮歷史悠久、能人輩出,顧店游子足跡遍布全國,在各行業各領-;全鎮資源豐富,是商品糧、優質棉、名優果、瘦肉豬的生產基地,也是富鍶礦泉水、砂、硅石、陶土等的富產地;國家重點工程二十萬噸電解鋁項目選址該鎮;鎮內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有“一橋飛架南北”的枝城長江大橋、“青龍吐旭光”的福龍山和“紅巖遺址”等豐富的人文景觀。 交通發達、設施齊全。全鎮交通四通八達,南北大動脈——焦枝鐵路橫貫全鎮,長江水道沿鎮而走,枝江火車站、宜黃高速公路、宜昌三峽機場近在咫尺,水電充足便利、商業網點眾多、餐飲服務發達。 政策優惠、環境寬松。凡在鎮域內投資的客商,鎮委、鎮政府將指派專人服務,實現“一條龍”服務。 該鎮以誠招商,以信取人,熱忱歡迎各方客商前來考察、投資。 |
枝江市董市鎮是一座距今已有1700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公元220年名董灘潮,三國時期,蜀將魏延駐守此地改為董灘口,是蜀漢中郎將董和故里,后因商賈云集,半于邑城,遂而演變為董市。
董市鎮位于枝江城西3公里,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現有5.5萬人,145.4平方公里面積,轄24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耕地面積6.7萬畝。是枝江市中等城市規劃的三個中心區之一,是枝江城區發展的重點區域,是宜昌市工業重鎮、湖北省楚天明星鄉鎮,是外地客商投資興業的理想樂園。 董市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工業重鎮,過去曾經有較好的歷史基礎和條件。在清代至民國29年以前,有居民8000余人,各類商店300多家,是連接川東鄂西與江漢平原的重要港口和商埠,每到秋收時節,日有千頭騾馬上市,百艘船只裝卸貨物,可見市場之繁榮。1940年6月,日本飛機入侵轟炸,董市從此蕭條冷落。 新中國成立后,鎮內工業發展較快,商業日趨繁榮。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董市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使董市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企業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形成了兩紙(造紙廠、紙箱廠)、兩織(帆布廠、絲綢廠)、兩化(連枝廠、日化廠)、兩塑(龍江塑料、姚港塑料)、兩鋼(董市軋鋼廠、姚港軋鋼廠)等10多家骨干企業為首的100多家企業,遍及50多個行業,董市工業紅極一時。九十年代末,由于所有制結構單一,企業規模小,企業經營機制不活,受市場因素影響,原國有和集體企業2/3以上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工業企業走入困境,陷入低谷。 近幾年來,新一屆董市鎮委、政府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強鎮富民的第一要務,始終把工業興鎮、項目強鎮作為經濟工作重中之重。突出優勢引項目,優化環境上項目,實行招商引資和改制盤活并重,農業項目與工業項目并舉,以招商促盤活,用項目促發展,董市工業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企業改制成效顯著。到目前為止,全鎮43家鎮屬國有和集體企業全部實行了民營化,工業企業改制達100%,處置債務總額11083萬元,出售資產985萬元,安置職工3586人,解除國有集體企業職工身份1322人,支付職工安置費654萬元,補繳職工社會勞動保險費100余萬元,實現了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董市工業一片生機,蒸蒸日上。2004年全鎮43家企業在完成民營化改制后新增銷售收入25800萬元,可新增利稅1280萬元。 |
仙女鎮區位優越,位于宜黃高速公路枝江道口處,東鄰荊州,西連宜昌,瀕臨萬里長江,緊靠焦枝柳鐵路,交通便捷,四通八達。全鎮國土面積171平方公里,現轄22個村8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5206人。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7億元,農業總產值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0萬元,財政收入931萬元,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254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2975元。
近幾年,仙女鎮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獲得新的發展。建有優質糧、油基地各4萬畝,有瓜、果、菜、魚等多經種養面積2.5萬畝。全鎮糧食總產40212噸,油料總產5988噸,牲豬出欄4554頭,山羊出欄6033只,家禽出籠7305萬只,產禽蛋1375噸,水果總產9372噸,水產品總產量4520噸,主要多經作物柑桔產量8930噸,創收2710萬元。工業經濟不斷增長,項目建設有新的突破,全鎮共有企業 家,個體工商戶481戶,從業人員5356人,全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4.95億元,增加值5500萬元,利稅總額1675萬元,成功引進項目6個,資金達5000多萬元,解決就業850人。 目前,全鎮有中小學校7所,幼兒園1所,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22個,有醫護人員77人,衛生防疫保健普及率達100%。建有地面衛星接收站,用戶達700余戶。 |
“問安”歷史悠久,據傳說,三千年前有一個姓朱的寡婦,原住關廟山(原名叫“紅安寺”),由于經常發生火災,遷居于此,建立一座小廟,取名為“萬安寺”(萬事平安之稱)。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相爭,劉備于襄樊新野戰敗。義弟關羽千里單騎護送皇嫂“甘、糜”夫人轉移,從襄樊新野出發路經草埠湖,來到“萬安寺”(現在的問安),關羽每半個月都來向“甘、糜”夫人問安。后人為紀念關羽的“忠心”重修廟宇,把“萬安寺”改名為“問安寺”。問安鎮位于枝江市東北部,版圖面積162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人口46138人,其中農業人口41293人,耕地面積100028畝,基本農田保護率86%,是宜昌市糧食生產、油料生產、水產生產大鎮,糧食產量連續16年過億斤。近年來,問安鎮搶抓各級支農惠農的大好機遇,切實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步伐,統籌城鄉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評為“五好鄉鎮黨委”、“文明鄉鎮”,奪得全省小城鎮建設管理“楚天杯”,是全省衛生鄉鎮,被列入全省“百鎮千村”工程,被確定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鎮。2006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實現23億元,比2002年增長103.5%,年均增長15.3%。全地域財政收入實現849萬元,比2002年增長102.1 %,年均增長14.5%。工業提速增效成果顯著,規模以上企業由4家發展到7家;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3億元、利潤4600萬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40%和150%,規模企業產值達到1.6億元、利潤160萬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50%、19%。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全鎮水果面積達到4800畝,水果產量達到6848噸,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94萬畝。問安大米、問安優質西瓜等品牌特色初步形成。農業產值由2002年(下同)的1.9億元增加到3.3億元,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851元增加到4370元,增長53%。 |
枝江市七星臺鎮位天江漢平原西緣,與古城荊州隔河相望,是宜昌市的東大門,享有“湖北大蒜鎮”、“三峽油脂城”之美譽。全鎮總面積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萬畝,人口5萬人。
歷史淵遠流長 相傳明朝初期,七個書生同船赴考忽遇狂風大作,遂避難一起江邊高臺。后傳這七個書生乃“七個星宿下凡”,故得名“七星臺”。 地理條件優越 長江黃金水道旁鎮東去,318國道、漢宜(武漢--宜昌)高速公路穿鎮而過,西距宜昌市60公里,三峽國際機場40公里,東隔荊州古城30公里,素有宜昌東大門和鄂西咽喉之稱。 基礎設施完善 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已實現了村村通電、通水、通電話、通電視,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城鎮建設加中,城鎮功能齊全。逐步形成了大蒜交易市場、住宅生態示范小區。全鎮程控交換機容量達到3600門,數字移動通訊覆蓋全鎮。2001年7月七星中鎮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湖北省第二輪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并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鎮內物產豐富 七星臺鎮土地肥沃,盛產優質棉花、雙低油菜、優質黃豆、優質大蒜、波爾山羊、名優水果、無公害蔬菜、食用菌以及甲魚等特種水產品。綠色精品蒜苔已遠銷國外。鎮內現有油脂加工企業6家,年產優質食用油20余萬噸,菜粕、棉粕35萬噸。 經濟實力較強 全鎮年財政收入千余萬元,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00千元以上。農業上已形成“八大基地”,即;5萬畝優質棉基地、4萬畝油菜基地、2萬畝黃豆基地、5萬畝大蒜基地、2萬畝水果基地、1萬畝農業高科技示范園、10萬只波爾山頭養殖繁育基地、5000噸優質水產品基地。工業上形成以油脂、建材、棉花加工為主導的生產體系,“三峽星”色拉油、“七星牌”小磨麻油暢銷省內外。 招商政策優惠 凡屬國家產業政策允許的項目均可在鎮內興辦,對客商投資興辦企業所需申辦的一切手續,實行一站式服務,也可根據客商要求實行一企一策。 在二十一世紀的航程上,七星臺人民將進一步搶抓機遇,負重爭先,真抓實干,把七星臺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環境優美、人民安康的新城鎮。 |
枝江市百里洲鎮位于長江中游荊江段首段,是萬里長江第一大江心洲,因環江堤防長74公里,合百余華里,故得名百里洲。1955年成立百里洲區,后多次變更,1998年撤鄉建鎮,版圖面積213平方公里,現轄41個村(居)委會,常住人口近10萬。
百里洲鎮區位優越,北與枝江城區相望,西距三峽大壩70公里,三峽機場30公里,東距武漢250公里。境內有3個汽渡碼頭、1個快艇碼頭和35個客貨營運點,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 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平均氣溫15.2 °C,降雨量1025毫米,無霜期270天以上,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糧、棉、油、果生產寶地。境內物產豐富,1956年,因棉花單產過百斤而受到周總理的親自授牌表彰,獲得了""銀洲""美稱。百里洲特產砂梨1997年被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評為""中國十大名牌水果"",1999年被認定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湖北名牌產品,中國星火計劃名優產品。全鎮常年產糧2.7萬噸、棉花14萬擔、油料3800噸、水果15萬噸、水產品3200噸。 鄉鎮企業發展迅猛,鄉鎮企業總產值占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的2/3以上。百里洲朝陽公司現有4.5萬紗錠,是湖北省大中型""500強""企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利稅過千萬,發展前景廣闊。全鎮確立了建""四季水果大鎮""、""棉紡工業重鎮""的宏偉戰略,已建成的10萬畝梨園、0.3萬畝草苺、0.15萬畝甜桃和2萬畝桔園,初步形成了""春季產草莓,夏季有甜桃,秋季收洲梨,冬季出桔柚的四季水果生產格局,百里洲變成了""花果洲""。全鎮兩個文明建設成績顯著,1999年被0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鄉鎮""稱號,2000年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砂梨之鄉""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