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佛山市各區情況介紹

佛山市各區情況介紹

禪城區位于佛山市中心,總面積153.69平方千米。總人口58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大福南路,郵編528000。行政區劃代碼:440604。區號:0757。拼音:ChanchengQu。

基本概況

禪城區是佛山市五個行政區之一,是佛山政治、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物流中心,為佛山市人民政府駐地,總面積154.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萬人。

禪城區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境內河流縱橫,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特產豐富,經濟網站文化一向較為發達。禪城區東距南方大都市廣州僅6公里,東南距香港96公里,南距澳門135公里,廣珠(海)、廣湛(江)公路和廣茂鐵路橫貫境內,距佛山機場僅6公里,是個適合發展經濟的好地方。

禪城,是粵劇發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南風古灶五百年薪火不絕,900多年歷史的祖廟享有“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美譽,梁園、仁壽寺等古跡讓人流連忘返。還有享譽海內外的精致生動的剪紙、巧奪天工的秋色、精巧絕倫的石灣陶塑等。禪城文化是嶺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都市建設,良好的城市管理,獨特的人文景觀以及和諧的人居環境,使佛山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區”、“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示范區”和聯合國“人類住區優秀范例城市”等多項殊榮。

科技事業發展

禪城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科技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目前,全區擁有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研發中心1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12個,市級研發中心25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24家。南莊鎮和張槎、瀾石、石灣街道為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禪城區擁有“國家建筑衛生陶瓷特色產業基地”、“中國童裝設計研究中心”以及“國家火炬計劃佛山精密制造產業基地”,是廣東省首批知識產權區域示范試點。區內有100多家企業與省內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開展了130多項技術研發合作。信息化工程及電子商務應用不斷普及。“禪城政府網站”、政府辦公自動化系統已經開通運行,政府工作電子化、網絡化加速推進,初步實現區、鎮(街道)、村委會(居委會)三級互聯互通。張槎和石灣已成為廣東省制造業信息化建設示范點。

創建教育強區

全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13所,幼兒園126所,文化技術培訓機構87所,等級學校率達87%,其中省一級學校(幼兒園)數量處全省領先水平。普及高中教育,全區高中毛入學率達90%。建成主干為1000M的城域網,10M寬帶光纖接入學校,全區中小學基本完成“校校通”基礎工程。南莊、石灣、張槎、瀾石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2005年6月,禪城區順利通過了廣東省督導組的驗收,成為“廣東省教育強區”。

社區文化體育

禪城區抓住佛山建設產業強市、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大城市的歷史新機遇,全面發掘廣博的人文資源和深厚的陶瓷、粵劇、武術、龍獅、秋色等文化底蘊,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培育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禪城文化品牌。禪城區社區文化活躍,擁有較為完善的文化設施網絡,區級文化設施主要包括禪城區文化中心、禪城區圖書館、禪城區文化館等,南莊鎮和祖廟、升平、瀾石、張槎等街道也先后建成了綜合性文化站。區內有文化活動中心(室)200多個、文化廣場40多個、建成1個省一級文化館、5個省特級文化站、2個省一級文化站。禪城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群眾體育活動豐富多彩,禪城區是“中國龍獅運動之鄉”,2004年元宵節成功舉辦第三屆粵港澳臺獅王爭霸賽。保齡球運動水平較高,一批優秀選手入選國家保齡球隊,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屢獲佳績。

醫療衛生事業

禪城區重視醫療衛生工作,不斷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衛生監督和疾病防控機制。區內醫療資源充足,服務網點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水平較高,擁有多家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包括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佛山市中醫院、禪城區中心醫院等6家大型醫院和8家鎮級醫院。城鄉衛生面貌有很大改善,醫療衛生市場清理整頓成效顯著,衛生整體水平逐步提高,全區有23個村被授予“省衛生村”稱號,南莊鎮被評為“省衛生鎮”。禪城轄區作為佛山市的中心城區,自1992年被全國愛衛會評為第一批“國家衛生城市”以來,一直保持這一榮譽稱號。

社會治安

禪城區堅持“打防結合”方針,建立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和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基層警務力量和基礎管理,推進社區警務建設。組建禪城區治安聯防隊,統一整合管理全區的治安隊伍,提高治安隊伍整體素質。深入開展社會治安-,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安全文明小區建設成績顯著,發案率低,破案率高。被中央綜治委授予“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稱號。目前,轄區內治安秩序良好,市民安居樂業。

人居環境

禪城區商業繁榮,物流發達,居住環境優越。轄區內有祖廟商業街、百花廣場、東方廣場、東建世紀廣場、流行前線等著名商業網點,文化、體育設施和娛樂場所星羅棋布。惠景城、-、環湖花園、湖景灣、麗日豪庭、匯銀城市花園等是近年來開發建設的中高檔住宅社區。其中,麗日豪庭2002年榮獲國家建設部“全國人居經典環境金獎”,匯銀城市花園是“佛山首個國家A-標準社區”,-·山水居榮獲“廣東省綠色住區”稱號。禪城區擁有佛山賓館五星級酒店和金城大酒店、佳寧娜酒店等四星級酒店,可為海內外賓客提供優質服務。

經濟概況

目前,禪城區已形成了陶瓷、紡織、不銹鋼、童服、鋁型材、機械制造、電工器材、電子、激光音像制品、制藥、新材料、造紙、塑料和食品等支柱行業,擁有建陶、照相機、顯像管、照明材料、制冷、針織品、不銹鋼、鋁型材、摩托車、電纜、激光儲存盤、冷柜、人造革、中成藥等一批競爭力強、市場前景較好的產品。

禪城區致力打造“區域產業品牌”、“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啟動了“佛山陶瓷”、“佛山童裝”品牌化工程,創建“名牌大區”。轄區內擁有一批著名企業和產品品牌,如佛山照明、海天味業、興發鋁材、東鵬、鷹牌、新中源、蒙娜麗莎、金舵陶瓷、興發鋁材、星星冷柜、中寶光纜、佛斯弟摩托車等。目前,禪城區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2個,“中國馳名商標”1件,“國家免檢產品”43個,“廣東省名牌產品”33個,“廣東省著名商標”28件,入選“中國企業500強”企業2家。

民營經濟是推動禪城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04年,全區有民營工商企業26800多家,工業產值超億元的民營企業37家,民營工業總產值281.5億元,增長30.8%,民營工業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40%,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東鵬、興發、新明珠等3家企業獲得“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稱號。

禪城區致力于發展外向型經濟,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對外經濟貿易規模日益擴大,目前與美國、法國、荷蘭、意大利、加拿大、瑞典、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及港澳臺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經貿聯系。

禪城區正全力推進以禪城高新技術產業區為重點的產業園區建設,以高標準產業園區為載體,以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名牌企業為招商引資重點對象,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改善投資“軟”“硬”環境,在企業稅收、土地價格等方面-多項投資優惠政策。政務環境不斷優化,“三個中心”(招商引資促進服務中心、行政服務中心、行政投訴中心)建設不斷完善,為投資者提供高效、優質、誠信、廉潔的服務。2004年,全區簽約內外資項目110多個,投資額120多億元,投資項目涵蓋光機電一體化、精密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汽車零部件、新材料、有色金屬加工、家用電器等領域。“優達佳”、“豐富”、“沃爾瑪”、“普立華”、“沈陽遠大”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和企業集團紛紛投資禪城。

2004年,禪城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8.63億元,增長17.3%;工業總產值695.61億元,增長2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48億元,增長16.6%;出口總值30.85億美元,增長35%;實際利用外資3.67億美元,增長18.3%;完成稅收總額60.54億元,增長9.7%;全區一般預算收入8.82億元,增長15.5%。

行政區劃

2006年,佛山市政府《關于同意禪城區調整街道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瀾石、城南街道,將其并入石灣鎮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禪城區海濱路8號;撤銷環市、普君、升平街道,將其并入祖廟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禪城區朝安北路23號;保留張槎街道,同時將原石灣鎮街道沿季華路以北部分轄區并入張槎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禪城區建槎路1號。行政區劃調整后,禪城區轄3個街道(祖廟、石灣、張槎)、1個鎮(南莊)。

據相關報道,禪城區原街道普遍規模不大,最大的張槎街道也不過23平方公里,最小的城南街道只有4.2平方公里,而且街道之間的界限交叉錯疊,部分鎮街存在的“插花地”、“飛地”等現象。這次區劃調整,以城市中軸線為界,將8個街道整合成3個街道,最大的祖廟街道達到31.6平方公里,最小的石灣街道也有21.1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2000年,城區轄6個街道。總人口296706人,各街道人口:升平街道48879祖廟街道46746永安街道43575普君街道62221城門頭街道36775同濟街道49530逕口華僑經濟區虛擬鎮8980(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石灣區轄2個街道、4個鎮。總人口471950人,各鄉鎮人口:江灣街道40277城南街道27530石灣鎮42017張槎鎮149982瀾石鎮101033環市鎮111111(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109號)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撤銷佛山市城區和石灣區,設立佛山市禪城區。以原佛山市城區、石灣區和原南海市南莊鎮的行政區域為禪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大福南路。2003年1月8日禪城區正式掛牌。行政區劃調整前:城區面積19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528000;石灣區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528031。

2002年,禪城區轄8個街道(升平祖廟永安普君同濟城門頭 江灣城南)、5個鎮(瀾石 石灣 張槎 環市 南莊)。

2003年9月18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撤銷禪城區張槎、環市、瀾石鎮建制,分別設立張槎、環市、瀾石街道辦事處;撤銷石灣鎮、江灣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合并設立石灣街道辦事處。經市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城門頭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并入祖廟街道辦事處;撤銷永安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升平街道辦事處;撤銷同濟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普君街道辦事處。調整后,轄8個街道、1個鎮:張槎街道、環市街道、瀾石街道、城南街道、石灣鎮街道、升平街道、祖廟街道、普君街道,南莊鎮。

2005年5月,禪城區轄8個街道(升平、祖廟、普君、石灣、城南、張槎、瀾石、環市)、1個鎮(南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禪城區轄8個街道(升平、祖廟、普君、石灣、城南、張槎、瀾石、環市)、1個鎮(南莊)

升平街道辦事處(440604001) 轄18個社區(升平、高基、文北、永進、慶寧、永安、培德、快子、金沙、燎原、上沙、同安、文南、紅強、媽廟、文東、市東、大觀)。

祖廟街道辦事處(440604002) 轄18個社區(圣堂、山紫、香蘭、后街、紅棉、新村、花園、白燕、親仁、,鐵軍、蘭桂、建設、沙塘、福祿、恩光、鶯崗、東園、鉆石)。

普君街道辦事處(440604003) 轄20個社區(福賢、燎東、紀綱、塔坡、佛平、普西、普南、忠義、北江、普東、桂園、南桂、同華、同濟、旭日、垂虹、體育、衛國、保安、南浦)。

城南街道辦事處(440604004) 轄13個社區(惠景、玫瑰、福華、綠景、金子苑、金瀾、季華、平遠、環湖、麗銀、怡景、麗豪、湖景)。

石灣街道辦事處(440604005) 轄15個社區(江灣、馬崗、同福、唐園、清水橋、清海、東便、石紫、榴苑、三友、紅衛、忠信、和平、蓮峰、勞動)。

張槎街道辦事處(440604006) 轄1個社區(純陽)、16個村委會(蓮塘、大富、村頭、村尾、上朗、下朗、古灶、大江、白坭、張槎、大沙、東鄱、弼唐、簡村、青柯、海口。

瀾石街道辦事處(440604007) 轄2個社區(東平、銀苑)、12個村委會(河宕、番村、塘頭、沙崗、里水、深村、石頭、石梁、灣華、鄱陽、奇槎、黎沖)。

環市街道辦事處(440604008) 轄6個社區(佛平北、佛平南、朝安東、朝安西、東城、城北)、8個村委會(永紅、永新、鎮安、朝東、東升、敦厚、扶西、郊邊)。

南莊鎮(440604100) 轄2個社區(南莊、吉利)、18個村委會(羅南、南莊、南、紫洞、湖涌、東村、上元、溶洲、堤田、羅格、吉利、龍津、醒群、村尾、梧村、河滘、杏頭、賀豐)。

2006年6月29日,經佛山市人民政府批準(《關于同意禪城區調整街道行政區劃的批復》),禪城區對轄區街道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本次行政區劃調整從地理上基本以東平河、季華路、佛山大道為界線,并根據歷史沿革、主導產業以及未來城市發展方向作為調整依據。行政區劃調整具體情況如下:

(一)撤銷瀾石、城南街道,將其并入石灣鎮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禪城區海濱路8號(原瀾石街道辦事處駐地)。調整后的石灣街道位于禪城區東南部,界線走向是:東平河、忠信路、鳳凰路、季華二路至季華七路;

(二)撤銷環市、普君、升平街道,將其并入祖廟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禪城區朝安北路23號(原環市街道辦事處駐地)。調整后的祖廟街道位于禪城區東北部,界線走向是:汾江河、佛山大橋、佛山大道、季華五路至季華七路;

(三)保留張槎街道,同時將原石灣鎮街道沿季華路以北部分轄區并入張槎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禪城區建槎路1號(原張槎街道辦事處駐地)。調整后的張槎街道位于禪城區中北部,界線走向是:東平河、忠信路、鳳凰路、季華二路至季華四路、佛山大道、佛山大橋、汾江河。

本次行政區劃調整后,禪城區轄3個街道(祖廟、石灣、張槎)、1個鎮(南莊)。鏈接:2006年7月禪城區行政區劃示意圖

據相關報道,禪城區原街道普遍規模不大,最大的張槎街道也不過23平方千米,最小的城南街道只有4.2平方千米,而且街道之間的界限交叉錯疊,部分鎮街存在的“插花地”、“飛地”等現象。這次區劃調整,以城市中軸線為界,將8個街道整合成3個街道,最大的祖廟街道達到31.6平方千米,最小的石灣街道也有21.1平方千米。

2007年4月,祖廟街道撤銷永進、紅強、燎原等8個社區,其行政區劃分別并入永安、市東、媽廟等8個社區。

南海概況

佛山市南海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緊連廣州,毗鄰香港、澳門。轄區面積1073.82平方公里,轄1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區政府駐桂城街道。戶籍人口113.04萬人,流動人口110.79萬人,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40多萬人。

南海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先進城市,是“-化示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區域技術創新示范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區”。2006年,更躍上了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區)五強之列。

南海名人

朱次琦(世稱朱九江)、康有為、詹天佑、陳啟沅、鄒伯奇、黃飛鴻、何香凝、陳香梅、曾蔭權

南海山水

南粵名山——西樵山,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西樵山便創造了燦爛的“雙肩石器”文化,因此被稱為珠江流域嶺南文明的燈塔。

兩江交錯——南海位于西江、北江下游,境內河網密布,河道縱橫交錯,西江、北江干流及其西南涌等9條河流,在境內總長180公里,水資源豐富。

順德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部,正北方是廣州市,西北方為佛山市中心,東連番禺,北接南海,西鄰新會,南界中山市。距廣州32公里、香港127公里(69海里)、澳門80公里。地處東經113度1分、北緯22度40分至23度20分之間,總面積806.15平方公里,2005年戶籍人口115萬,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超過40萬。

【地理概況】

順德大部分屬于由江河沖積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地勢西北略高,海拔約2米,東南稍低,海拔0.7米,分布著一些零散的小山丘。順德四周嶺環列,最高山為西部龍江鎮的錦屏山,其次為東南部舊寨的順峰山(即睡半崗)。

順德境內河流縱橫,水網交織。主要河道有16條、段,總長756公里。主要河流依地勢從西北流向東南,河面寬度一般為200至300米,水深5至10米。主要水道有西江干流、平洲水道、眉焦河、南沙河等。多數河流河床較深,利于通航、灌溉、養殖及發電。順德水系受洪水和潮汐影響很大,每年4至9月為洪水期,其余時間屬枯水期間最高水位可達6.32米,大多數時間的水位在0至1米幅度內波動。

順德境內除少數山丘外,絕大部分為沖積土壤,富含各種有機物質,適宜農作物生長。耕地類型大致可分以下三種:

基塘區: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中部,地勢低洼,耕作層厚,粉砂居多,土質疏松,酸性較大。歷代農民利用低洼地深挖成塘,把挖出來的泥土堆高成基,塘里養魚,基上種桑,桑葉摘來養蠶的副產品又拿去飼魚,基上和塘邊還可以種薯、豆、麥、粟、瓜菜、蕉、油料作物、果樹等。

沙圍田區:東北和東南部分布較多,是沖積沙田,土層深厚、土質肥活、水分充足,適宜種植雙季水稻,間有種植甘蔗。

低丘陵谷底區:零星散布,總數不多,土壤干燥,硬砂較多,肥份低,水分不足。山腳和山坑地可種雙季水稻,山坡地適宜種植旱作物,如番薯、木薯、花生、豆類等。

【氣候簡述】

順德位于廣州市的南方,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常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景色怡人。夏季自4月中旬至10月下旬,長達半年多。年平均氣溫21.9度,極端最低氣溫為1.1度,極端最高氣溫37.7度。日最高氣溫≥30度的日數有120天,而≥35度的日數僅有5.5天。

年總降雨量為1639mm,降雨日數為147.6天。4~9月是雨季,各月降雨量都在170mm以上,其間的降雨量占總降雨量的83%。5、6月和8月份的降雨量都超過260mm,3個月的降雨量占年總雨量的49%。全年有暴雨日數6.6天,雨季各月平均每月約有1天。

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11、12月相對濕度最小,為75%;2~9月相對濕度均在81%以上,其中6月相對濕度最大,達到86%。全年多北風,頻率為13%。10月至次年3月以北風為主,4~8月南風或東南風較多。

年平均風速為2.5m/s,1~7月平均風速為2.5~2.7m/s,8~12月為2.3~2.5m/s。年平均大風日數為3天。夏秋受臺風影響,大風暴雨較多。全年雷暴日數為80天,各月均有雷暴出現,5~8月各月有10天以上,占全年雷暴日數的70%,其中8月最多,達到15天。12月至次年2月,在強寒潮侵襲時,亦有霜凍發生,主要出現于1月份。

【歷史文化】

順德建縣以前,是南海、新會兩縣的地方。順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眾隨同朝廷逃難,使順德人口快速增長。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南海縣沖鶴堡番村發生由雇農黃蕭養領導的農民-,很快遭到鎮壓。為了強化統治,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將南海的東涌、馬寧、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一堡劃出,設置順德縣,取“順天之德”之意,以其中的太艮堡為縣治,并改名大良。

順德建縣以后,明、清均屬廣州府,辛亥革命隸屬粵海道,1920年廢道,順德先后隸屬-政權廣東省政府和中區綏靖委員公署、第一行政督察教導員公署。

1949年10月28日,順德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順德,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

1950年3月20日,順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珠江行署。

1955年,順德縣人民委員會成立,隸屬粵中行署。

1958年,順德和番禺兩縣合并,改名番順縣,隸屬佛山專區。

1959年6月,順德、番禺兩縣建制恢復,順德仍隸屬佛山專區。

1968年,順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佛山專區。

1980年,恢復順德縣人民政府,隸屬佛山地區。

1983年6月,撤銷佛山地區后,隸屬佛山市。

1992年3月26日,民政部批準順德撤縣建市,4月30日,順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順德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2003年1月8日,并入佛山市,成為佛山的一個區,關于合并是否正確,是否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一直爭論不休。

 三水區位于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總面積874平方千米。總人口60多萬人(2006年)。

區人民政府駐西南街道人民三路,郵編:528100。代碼:440607。區號:0757。拼音:SanshuiQu。

基本情況

【地名由來】

三水區白坭鎮銀洲貝丘遺址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居住活動。據舊志載:三水之地,秦時屬南海郡。西漢至東晉屬番禺、四會縣。隋、唐以后中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三水地區遠離所屬縣治,官府鞭長莫及,成為“沖、難之區”。明王朝為了綏靖邊遠,有利統治,遂于嘉靖五年(1526年)分割南海縣34圖;高要縣17圖設置新縣,隸屬廣州府。因縣治所在地河口控西、北、綏三江匯流,取“三水合流”之意,定縣名為三水。

【建置沿革】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建置三水縣。經國務院批準,1959年3月2日,三水縣并入南海縣;1960年9月30日,恢復三水縣建制;1993年3月29日,三水撤縣設市(縣級市);2002年12月,三水撤市設區,成為佛山市5個轄區之一。

【地理位置】佛山市三水區位于北緯22°58′~23°34′,東經112°46′~113°02′。地處廣東省中部,市境西北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總面積874.22平方公里。東鄰廣州市花都區,東南與佛山市南海區相連,西北與四會市交界,北接清遠市清城區和清新縣,西南與高要市、佛山市高明區隔西江相望。區政府駐地中心城區東距廣州市區30公里,東南距佛山市禪城區24公里。

【地形地貌】區域形狀狹長,南北最長為68公里,東西最寬為30.1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多高丘,最高峰西平嶺海拔591米,東南多沖積平原及低丘。

【行政區劃】 2006年,三水區轄西南街道辦事處、樂平鎮、白坭鎮、大塘鎮、蘆苞鎮5個鎮(街道)和逕口華僑經濟區,有48個村民委員會,18個社區居委會。

【民族構成】 全區居民絕大部分為漢族,占總人口99.7%以上;其余為壯、瑤、滿、土家、回、侗、藏、苗、土、黎、布衣、蒙古、朝鮮、仡佬、彝、白、傣、毛南、京等少數民族,有部分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等原因遷入的。絕大部分地區講廣州方言,大塘鎮六和片多數村落講客家方言,約占總人口的3%。

【人口概況】全年全區戶籍總數為123786戶,戶籍總人口387108人,全區人口均為非農業人口。人口出生率(以常住人口計,下同)8.82‰,死亡率4.79‰,自然增長率4.03‰。總人口性別比例中,男性占49.98%、女性占50.02%,其中新生嬰兒性別比(女=100)為111.46。三水區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

【礦產資源】經勘查,區內礦產資源有石油(含油頁巖)、天然氣、煤、鐵、鎢、鋅、鉍、石膏、水泥灰巖(含花崗石、石料)、鹽、硫鐵礦、磷、地下水、礦泉水、泥炭土(含黏土)、二氧化碳氣等16種。還有一定品位,估算有一定儲量的銀礦1處、金礦多處。近年開發利用的礦產有水泥灰巖(含花崗巖、石料)、黏土、油頁巖、礦泉水、膨潤土、鹽7種。開采量較大的礦區有樂平鎮的鹽礦、蘆苞鎮的上樂塘石礦、大塘鎮的埠街石礦和虎北石礦等。

【水資源和水文情況】境內河涌交錯,西江、北江、綏江在此匯流。西江流經西南街道、白坭鎮邊境,北江從北至南縱貫大塘、蘆苞、樂平、西南等鎮(街道),并經思賢滘與西江相通。另流經區境內,長度在14.6公里以上的河涌有西南涌、蘆苞涌、漫水河、青岐涌、樵北涌、九曲河、左岸涌、大棉涌、劉寨引水涌、樂平涌等10條。全區主要江河西江、北江水質保持良好。

自然地理

三水區地形地貌復雜,有低山、崗地、平原、洼地等,在土地利用上具有多樣性。

三水區地形狹長,南北相距68km,東西相距30km,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屬半丘陵區。西北部多為200~300m的低山高丘,最高峰西平嶺海拔591m。東部、中部、南部均為低壑丘陵臺地,河涌縱橫,土地肥沃;西北部為低山高丘,土壤母質為砂礫巖、變質砂巖、花崗巖及石灰石等,約占全區土地面積的8%。分布于全區各地的丘陵區,均為砂巖、沙頁巖、礫巖赤紅壤等組成,約占24.4%。其余為泥沙沖積平原和河網地帶,土地肥沃。形成了“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土地分布格局,呈現出優美的山水交融的田園景致。

歷史沿革

因西、北、綏江在境內匯流,故名三水。

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109號)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撤銷縣級三水市,設立佛山市三水區。以原縣級三水市的行政區域為三水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三路。2003年1月8日正式掛牌。

2000年,三水市轄4個街道、7個鎮。總人口440119人,各鄉鎮人口:西南街道194030河口街道23708金本街道26361南邊街道28611青岐鎮7042大塘鎮34446六和鎮14220樂平鎮30404范湖鎮13719白坭鎮32163蘆苞鎮35415(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三水市轄11個鎮(街道)。

2002年,三水市3個街道(西南、金本、南邊)、6個鎮(蘆苞、大塘、樂平、白坭、六和 河口)。

2003年,三水區調整鎮級行政區劃,僅保留4鎮1街道:撤銷六和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大塘鎮;撤銷南邊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除寶月村委會外)并入樂平鎮;撤銷河口鎮、金本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并入西南街道辦事處。調整后轄1個街道、4個鎮:西南街道、白坭鎮、樂平鎮、蘆苞鎮、大塘鎮。

長壽之鄉

中國老年學學會2008年6月26日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正式宣布授予三水區“中國長壽之鄉”稱號。地處珠三角腹地的三水區成為廣東省首個“中國長壽之鄉”。三水區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讀《中國老年學學會關于確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為“中國長壽之鄉”的復函》,標志著三水區正式成為“中國長壽之鄉”,成為全國第四個、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地方。

今年4月三水區申報“中國長壽之鄉”,獲中國老年學學會專家組全票評審通過。

在中國老年學學會制定的健康長壽12項考核指標中,三水區全部達標。其中百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養老保險覆蓋面、醫保覆蓋面、農村醫保覆蓋面和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5項大大超出全國平均水平。

至2007年底,三水區共有百歲老人83位,占戶籍人口的21.4/10萬,大大超出中國和聯合國“長壽之鄉”規定的“存活百歲老人占戶籍人口比例達到7/10萬和7.5/10萬”的標準。

三水區目前人均壽命76.72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72歲。過去10年間,三水區存活的百歲老人“長壽比”穩定在8.1/10萬至25.6/10萬之間,均大大超出中國和聯合國規定的標準,存活的百歲老人總體上呈不斷增加之勢。

中國老年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趙寶華認為,目前中國的長壽地區有三種類型,即“溫飽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水屬“富裕型”。中國老年學學會制定的健康長壽十二項考核指標,三水區全部達標。其中百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養老保險覆蓋面、醫保覆蓋面、農村醫保覆蓋面和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五項大大超出全國平均水平。

三水地處廣東西江和北江交匯處,飲用水源水質常年達到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標準。近年來,三水區大力進行環保整治,先后將17家工藝落后、污染大的立窯式水泥生產線全部關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持續的環境保護措施,使得三水區成為珠三角地區難得的生態綠洲。

三水的百歲老人多生活于西江和北江河畔的村鎮中。長壽老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非常樂觀的情緒、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態及濃厚的愛心。

多數百歲老人出身貧寒,自小養成勤勞、好動、豁達的習慣,多飲食清淡,喜歡吃粥和喝湯,吃本地生產的糧食、蔬菜、水果、魚、雜食等。109歲老人錢杏容說,她長壽的秘訣就是多勞動,不煩惱,做人要正直。

據趙寶華介紹,全國申報長壽之鄉的城市有30多個,大多是生態保護完好、經濟相對落后的地方。作為珠三角核心區域的三水區能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難能可貴,說明三水區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路子。

三水名人

1.陳金釭是三水范湖鎮清湖村人,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極大鼓舞了廣東各地的天地會。咸豐四年(1854)年,廣東天地會由首領陳金釭等人率領下在三水范湖鎮豎旗起義。咸豐十一年(1861年),陳金釭率領起義軍攻克廣東懷集縣城,建立大洪國,自稱南興王。

2.鄭紹忠(1834-1896),原名金星,字心泉,由于他日食斗米(即現在的十斤),口大能容拳,因而被村民稱為大口金,是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人。他的一生可以說充滿傳奇色彩,家道中落,自小在農村長大,讀書不多,可是最后卻成為清政府的兵部尚書,受到慈禧的重用。

3.汪精衛(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原名:汪兆銘,字季新,筆名精衛,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出生于廣東三水(現屬佛山市),汪精衛年少時期相貌英俊,被譽為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他謀刺清攝政王載灃的壯舉得到舉國敬仰,但后來在中日戰爭期間與日本合作,加上國共兩黨都因此給予負面評價,他被多數中國人視為漢0。他的夫人是陳璧君。

4.李和廣東三水人。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以制造輪船須培養造船人才,開辦制造學堂(前學堂);因法國長于制造,故應用法文教學。以駕駛輪船須培養駕駛人才,開辦駕駛管輪學堂(后學堂);因英國長于駕駛,故應用英文教學。這兩個學堂與船廠同時興辦,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

5.梁士詒(1869~1933)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交通、財政高級-,舊交通系首領。字翼夫,號燕孫。廣東三水人。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6.鄧培(1884-1927),字少山,化名唐鳳鳴。廣東三水人。1921年加入中國0。1922年赴蘇聯出席遠東各國0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回國后領導唐山各廠礦工人的斗爭。

7.徐勤宇君勉,廣東三水縣人。養生出身,康有為大弟子,維新派的報刊活動家之一.1895年在上海創辦《強學報》,出版僅兩周即停。1896年協助梁啟超辦《時務報》。在該報上發表《中國除害議》一文,抨擊科舉制度,受到張之洞干涉,文未登完而中輟。

8.程鴻博1893年出生,廣東三水縣人。1925年參加省港大-同年加入中國0。1926年初派回三水縣組織工農運動。

9.胡經甫(1896-1972),昆蟲學家。原籍廣東三水,出生于上海市。1917年畢業于東吳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19年獲碩士學位。1922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從事生物學和昆蟲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作出了重要貢獻。所編著的《中國的石蠅》和《中國昆蟲名錄》為中國昆蟲學巨著之一,記載昆蟲25目、392科、4968屬、20069種;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反細菌戰調查,受到表彰。

10.葉啟芳(1896—1975),著名翻譯家和新聞學教授。廣東三水人。廣州嶺南大學經濟系畢業。1925年在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任政治教官,主講經濟學,后調回廣州任武裝團體訓練班政治部副主任。

11.陸丹林生于1897年別署自在,齋名紅樹室,廣東三水人,生于廣州,僑居上海。習法政,于從政外多從事報刊編輯及教育工作。

12.黃振龍生于1910年,卒于1981年,享年七十二歲,祖籍在廣東三水。黃振龍自幼就拜了當地著名的中草藥醫師,潛心學習中醫藥理,研習各種中草藥的藥性。年幼師從名醫,潛心苦學,終成南粵一代草藥大師。由于聰慧過人,年紀輕輕就已經學有所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黃振龍涼茶。

籍貫三水的明星:

1.-云香港藝人

2.黃子華香港藝人

3.錢嘉樂香港藝人

4.錢小豪香港藝人

5.李樂詩香港藝人

6.莫少聰香港藝人

7.李蕙敏香港藝人

 高明區在中國的位置佛山市高明區地處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下轄一街三鎮,全區總面積960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高明區東北隔西江與南海區、三水區相望,南與鶴山市相鄰,西南與新興市相連,西北與高要市接壤。荷城街道位于區境東部,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距佛山禪城區47公里,離廣州市區68公里,西上肇慶市區64公里,南下江門市區65公里,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門74海里。

預計2006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08億元,比2002年增長1.74倍,年均遞增28.5%;工業總產值565.3億元,年均遞增36.9%;農業總產值21.33億元,年均遞增4.5%;出口總值6.97億美元,年均遞20.9%。連年進入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百強縣(市)行列,綜合排名由2002年度的50位上升到2005年度的36位。

歷史沿革

高明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設縣,縣治明城,至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1958年11月高明與鶴山兩縣合并,稱為高鶴縣,縣治鶴山沙坪,1981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恢復高明縣建制,縣城設于縣境東部西江之濱的荷城。1994年4月,國務院批準高明撤縣設市,2002年12月,撤銷高明市,設立高明區,歸佛山市管轄。高明文化歷史光輝燦爛,曾有過"文風甲郡"、"彥碩輩出"的美譽,涌現了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嶺南詩人"區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國第一個華人牧師梁發,現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師馮公俠,武術家、外科專家夏漢雄,教育家、數學家何衍璇等。高明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明人民在愛國主義革命先驅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三譚"的影響和帶領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成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形氣候

高明西、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東部和東北部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境內東西兩端相距55公里,南北相距42公里。形成西、北面環山,西南向東北走向由高至低的狹長地形。南部楊和鎮的皂幕山是佛山市第一峰,主峰海拔805米,西北部更合鎮的老香山海拔699米。高明區屬亞熱帶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而濕潤,無霜期長,受季風影響。2004年平均氣溫23.1oc,降雨量1161毫米。

自然資源

高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農林牧副漁皆宜,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境內水資源充足,滄江河及其15條支流橫貫全區東西,匯入流經本區的西江,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達14種,富含花崗巖、石灰石、鐵、錳、金、銀等,其中西江畔的銀礦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獨立銀礦床,銀儲量規模達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50%,2000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2001年,區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有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處處藍天、碧水、綠地,在工廠林立的珠三角構筑了獨特的田園風光。其中更合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龍窯遺址、靈龜塔,楊和西坑水庫、萬寶山莊、皂幕凌云是其主要景點。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中文字幕在线天 | 亚洲A∨日韩AV高清在线观看 |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 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第一页 | 亚洲国产小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