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沙鎮白沙街社區坐落于雙沙鎮白沙場鎮,是雙沙鎮政府所在地,轄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轄五個居民小組,轄內有鎮級機關、白沙中學、白沙小學和多所幼兒園,以及多家縣派駐單位。常住人口10500余人,其中戶籍人口3600余人,有黨員74名。
白沙社區風景優美,景色宜人,吸引著大量省、市、縣、內外客商,中央紅軍長征在此經過并召開重要會議,有豐厚的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
白沙社區基礎設施、市政設施,醫療、教學、養老等更加完美,是人們居家、創業、旅游的好地方。 |
雙沙鎮普慶村位于古藺縣東南部,位于鎮政府所在地西南面,距縣城10公里,是全縣117個貧困村之一。全村轄區面積15平方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812戶、人口3533人,其中少數民族戶23戶、人口123人。地形地貌屬半高山區,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高度1100米。屬高山多霧區,日照充足,降雨量偏低,年降雨量410毫米,年日照2000小時。現有林地6416余畝,荒山1100余畝,森林覆蓋率較高;有傳統耕地2736畝,以沙地為主。全村主產水稻、玉米、核桃、中藥材、烤煙等作物。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以糧食種植、生豬養殖和外出務工。產業經濟方面,普慶村已種植烤煙700余畝、核桃1000畝,但由于地理環境、管理不善等原因,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普慶村還有種植業、養殖業專業合作社1個,集體林地1處。 |
陳坪村位于古藺縣西南部、雙沙鎮政府所在地西南面,西與敘永龔山毗鄰、南臨馬蹄土關,距古藺縣城59公里、雙沙場鎮15公里,屬重點貧困村。全村最高海拔1450米、最低海拔650米,平均海拔1050米,轄區面積14平方公里,轄6個村民小組,由原堯山村、陳坪村和古松村六社合并而成,共531戶,2178人,其中少數民族8戶,38人。有林地8500畝,荒山2500余畝,森林覆蓋率高;有耕地9100畝,高山地區適宜烤煙種植,低矮地區適宜水果種植,全村主產水稻、玉米。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勞務輸出、糧食種植和發展養殖業,2013年人均純收入為4662元。無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
雙沙鎮德安村位于古藺縣東南部,位于鎮政府所在地西南面,距縣城10公里,是全縣117個貧困村之一。全村轄區面積13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704戶、人口2889人,其中少數民族戶22戶、人口139人。地形地貌屬半高山區,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屬高山多霧區,日照充足,降雨量偏低,年降雨量410毫米,年日照2000小時。現有林地5500余畝,荒山3000余畝,森林覆蓋率較高;有傳統耕地2387畝,以火石地為主。全村主產水稻、玉米、核桃、中藥材、甜棗等作物。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以糧食種植、生豬養殖和外出務工。產業經濟方面,德安村已種植連翹500畝、核桃200畝,但由于地理環境、管理不善等原因,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德安村還有種植業、養殖業專業合作社9個,集體林地2處。 |
紅光村坐落于雙沙鎮西面,處于321國道線上,距離鎮政府駐地5千米。東鄰紅沙村,南與星光村接壤,西與敘永縣麻城鎮寨和村、龍鳳村毗鄰,北與河屯村連接。轄區面積9.47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積1600畝,其中:水田700畝、旱地900畝。森林面積1900畝,主要為松樹、柏樹、青杠樹及其他灌木。全村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全村經濟來源主要以勞動力外出務工收入為主。2022年,全村總戶數583戶,人口2421人。 |
古藺縣雙沙鎮紅沙村位于雙沙鎮北部,全村轄區面積800公頃,轄8個村民小組,868戶,3626人。其中:少數民族135戶,372人,耕地面積3671畝。全村產業以種養殖業為主,常年播面3326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馬鈴薯為主,水稻、玉米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他豆類、蔬菜類均為套種,有少量經濟作物,主要是烤煙,愛宕梨等經果林。農民收入主要以養豬、雞、牛、外出務工為主。 |
河屯村位于古藺縣西部,位于鎮政府所在地西面,距縣城45公里,東西接本鎮的紅光村和白馬村,南接敘永縣,北與古藺鎮漆山村接壤,屬重點貧困村。全村轄區面積18.8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897戶,人口3777人,其中少數民族戶75戶,人口376人。全村平均海拔高度980米。屬高山多霧區,年無霜期280天。現有林地7070余畝,荒地2600畝,有耕地1380畝,退耕還林1620畝,田1310.12畝;由于赤水河谷干熱氣候的影響和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特別適宜經果林的生長,全村主產水稻、玉米、烤煙等。2013年人均純收入為4473元。 |
寨坪村坐落于雙沙鎮西北部,距離鎮政府駐地17千米。東鄰雙沙鎮白馬村,南接河屯村,西與敘永麻城鎮麻城村交界,北與彰德街道寶靈村相連。轄區面積約18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積5748.32畝,其中水田576.06畝,旱地5172.26畝,森林面積約18718.55畝,主要樹木為松、杉、柏及其他雜木。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中藥材等。2022年,總戶數555戶,人口2094人。 |
白馬村位于雙沙鎮北面,距雙沙鎮政府駐地16千米。東起彰德街道漆山村,南接雙沙鎮河屯村,西鄰寨坪村,北至彰德街道寶靈村。轄區面積9.8平方千米。有一般耕地面積1553畝,永久基本農田2599畝,旱地3438畝。森林面積5900畝,主要樹種松、杉、柏。村內建有古藺縣畫里鄉村現代化農業園和白馬村雞脫貧產業園2個園區。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紅苕、馬鈴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烤煙等。2022年總戶數467戶,人口1881人。 |
雙沙鎮龍升村位于古藺縣城西南部、雙沙鎮東部,距縣城28公里,轄區面積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海拔1573米,東連護家鄉紅響村,西與河屯村、紅沙村毗鄰,南與東山村相依,北與古藺鎮漆山村、小水村接壤。轄11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645戶,人口2666 人,外出務工970人。全村共有貧困戶132戶(已脫貧18戶),貧困人口568人,貧困發生率21.3%,境內漢苗族雜居,苗族68戶,人口302人,占全村人口的11.4%。耕地面積10343.19畝(其中:田3444.28畝,土6898.91畝),森林面積14599.3畝,非耕地4365畝。產業主要以烤煙、中藥材、畜牧業為主,目前年人均純收入3600余元。2005年全縣強村擴組時由原龍升、菜子、坪榜、呂豐四個村及界牌村5組合并而成,全村設1個黨支部,共有40名黨員。現有小學1所,煙點1個。 |
白沙村位于雙沙南緣,緊鄰白沙社區,轄區8.2平方公里,分別與東山村、小堡村、德安村、星光村接壤,管轄8個村民小組,耕地1969畝,有農戶832戶,人口3398人,是“四川省文明村”。
白沙村有精準扶貧戶71戶,共294人,貧困發生率8.6%,2017年止已脫貧24戶112人。
白沙村有活動室一幢,廣場一個,有健身場地、農民夜校、文化室等。2017年白沙村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
星光村位于雙沙鎮西方,處于321國道線上,距離鎮政府駐地1.5千米。東起東山村、紅沙村,南至白沙街社區,西鄰普慶村,北接紅光村。轄區面積12.83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積6771.04畝,其中:水田2048.34畝、旱地4722.7畝。森林面積4200畝,主要樹種為松、柏、杉。全村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黃桃。2021年,總戶數1171戶,人口5097人,其中少數民族168人。 |
東山村距離雙沙場鎮4公里,轄區面積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50畝(其中田3250畝、土4600畝),其余為林地及荒山荒坡,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轄9個村民小組,640戶,總人口2886人,其中少數民族78戶、536人。全村屬半高山區喀斯特地貌,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境內最高海拔1570米,最低海拔為940米,年平均氣溫 16.5℃,無霜期295天,年平均降雨量1068 mm,年日照 1492小時。長期以來,受歷史、地理等因素制約,東山村經濟發展緩慢,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古藺縣重點貧困村之一。 |
萬壽村地處雙沙鎮東南部,全村轄區面積17平方公里,與觀文鎮、馬嘶鄉(含原建新鄉)接壤。轄13個村民小組,852戶,4025人,境內漢苗族雜居,苗族人口805人,占總人口的20%;耕地面積6428畝(其中:田3200畝,土3228畝)。村黨支部下設4個黨小組,63名黨員。2004年全縣強村擴組將原三星、興莊、一把傘三個村合并為萬壽村,轄區內萬壽場是1992年撤區并鄉前萬壽鄉政府所在地,現有民營醫院1家,中心小學校1所,煙點2個,幸福院1所,機磚廠1家,圣都山泉水有限公司1家,苗家仙草(趕黃草)專業合作社1個。 |
古藺縣雙沙鎮慶豐村地處雙沙鎮東南部,與馬斯鄉毗鄰,民雙穿插而過,交通區位明顯。全村轄區面積17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小組,共816戶,3512人,其中苗族179人。全村共有黨員56人,其中貧困黨員3人。慶豐村共有建檔貧困戶115戶464人,貧困發生率為13%。慶豐村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39戶。新建聚居點1個,集中安置26戶,分散安置13戶,新建人畜飲水工程1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