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東縣平山鎮屬惠東縣城核心區和全省的中心鎮之一,是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為全縣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平山街道辦事處轄17個社區居委會和24個村委會,總面積329.22平方公里;
平山鎮位于東經 114 ○ 42 ˊ,北緯 22 ○ 59 ˊ,惠州東面的西枝江畔,毗鄰深圳、香港,緊靠大亞灣,是粵東地區交通樞紐。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 21.7 ○ C 左右,生態環境良好,水電充足,物埠民豐。
平山鎮是古老文明的商貿重鎮,“肇于隋唐,肆成于兩宋,商榮于明清”,素有“頭平二淡三多祝”之稱,文物騰跡和人文自然景觀較多。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平山鎮牢牢把握改革與發展主旋律,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工業立鎮,商貿旺鎮,外資強鎮,科教興鎮,依法治鎮”戰略,致力打造良好的招商平臺,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在全社會形成了濃厚的親商、富商氛圍,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極大地拉動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推進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商貿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
今日平山,外資企業如日中天,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個體私營企業興旺發達,形成了以制鞋、制衣為龍頭,電子、五金、皮具、塑膠、建材、家具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商貿流通等第三產業繁榮昌盛,粵東商貿集散中心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商貿重鎮品牌越打越響;城鎮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和文明素質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平山,這個以極具經濟發展活力而蜚聲中外的城市,已經進入經濟發展的成熟時期,浮躁不見,魅力不改,更加沉穩和實在。開渠引水、筑巢引鳳,平山鎮將繼續努力優化投資環境,繼續廣大開放,實現產業對接,繼續與更多國內外客商坦誠合作,共創輝煌明天。 |
撤銷惠東縣大嶺鎮,設立惠東縣大嶺街道辦事處。新設立的大嶺街道辦事處以原大嶺鎮行政區域為范圍,總面積160.2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惠東大道163號 (即原大嶺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惠東縣轄鎮。1966年稱平山公社,1983年改稱平山區,1987年撤區,改稱大嶺鎮。位于惠州市東部,緊靠惠東縣城,距惠州機場8公里,距惠州港35公里。面積227.7平方公里,人口6萬。廣(州)汕(頭)公路、深(圳)汕(頭)公路從鎮中穿過,西支江縱貫全鎮。具有海、陸、空交通優勢。轄碧山、陳塘、鮀陂、光明、潭公、大布、六德、鶴樓、星合、下聯、三聯、大洲、池竹、文布、茗教、萬松、洪湖、橋星、白沙布、新安、彭白、春光、棠閣、澄溪24個管理區和大嶺、蕉田2個居委會。有建材、紡織、制衣等門類比較齊全工業體系。農業主產水稻、花生、蔬菜等“三高”農業商品的生產基地。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東南面有九龍峰,建于明朝末年的譚公祖廟,東北面有省屬古田自然資源保護區,東面有建于1485年的飛鵝庵。1988年被廣東省批準為重點工業衛星鎮。 |
白花鎮位于惠東縣西南部,距縣城平山鎮 9 公里,東鄰本縣大嶺、稔山兩鎮,南接惠陽區霞涌鎮,西北、西南分別與惠陽區良井鎮、沙田鎮接壤,下轄 1 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6 個村民委員會,全鎮區域總面積 203.61 公里,約 305415.3 畝,其中耕地面積 65588 畝, 2004 年末全鎮戶籍總人口 61415 人,其中農業人口 51625 人,外來人口 17500 人,勞動力總人口 42100 人。 白花鎮地形屬丘陵類,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西枝江流經本鎮北部鎮界線。主要河流白花河發源于鎮南部山區,大部分水流源于鐵爐嶂山脈,河流自南向北流經莆田、福田,長塘、長聯、李洞、長瀝、聯進、高埠、水口、坦塘等 10 個村,在水口與坦塘交界外匯入西枝江,主河道全長約 25 公里,平均寬度 6.6 米。全鎮水域面積 8898.1 畝,占區域總面積的 3% ,其中河流 3111.7 畝,水庫 2139.8 畝,坑塘 3646.6 畝。 鎮屬縣城建設規劃區范圍。貫穿境內的主要交通紐帶有廣州——惠東高速公路、深圳——汕頭高速公路,惠東——深圳公路、白花——良井公路、謨嶺——霞涌公路。 2004 年全鎮社會總產出 26.91 億元,其中農業產出 3.49 億元,工業產出 19.72 億元,其他產業產出 3.7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 9.93 億元,其中農業產值 2.48 億元,工業產值 5.99 億元,其他產業產值 1.46 億元。 初級中學 3 所,完整小學 30 所。 2004 年末,全鎮初中在校生 3263 人,當年畢業生 874 人,在校小學生 9300 人,在職教職工 615 人其中初中 185 人,小學 430 人。初中教師與學生人數比為 1 : 18 ,小學比為 1 : 22 。 2004 年全年供電量 4867.9 萬千瓦,其中工業用電量 3407.8 萬千瓦,農業用電量 362.6 萬千瓦,居民生活用電量 856.1 萬千瓦,其他用量 241.4 萬千瓦,比值為 70 : 7 : 18 : 5 。程控電話裝機容量 15000 門,用戶 12500 戶,電信網絡覆蓋全鎮 95% 以上的居民住宅群, 100% 的企業、單位、學校所在地。移動通訊用戶 5520 戶,經過無線通訊部門的多次改善,目前我鎮基本解決了無線網絡盲區問題。 |
梁化鎮位于惠東縣西北部,屬沿江丘陵地區,轄2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5.1萬人,總面積177.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7.7萬畝,耕地面積5.5萬畝。梁化鎮位于惠東縣西北部,南距惠東縣城14公里,梁平二級公路南北連接梁化鎮與大嶺鎮,廣汕公路沿梁化西南穿過,距惠州市區28公里;廣惠高速公路在梁化黎光村(烏塘)處設立了一個出入口,交通便利。梁化鎮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據《惠州府志》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在(公元188年)南?げ┝_縣城設在梁化屯,歷時691年;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梁化屯設郡,歷時88年;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廢梁化郡置循州(現惠州)。近年來,梁化鎮委、鎮政府確立了“工業立鎮、農業活鎮”的方針,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近年新引進項目20多宗,全鎮工業企業達396家,主要行業有廢品處理、制衣洗水、毛織服裝、工藝制品、塑料包裝、手袋、家私、飲料、食品等。梁化鎮是一個農業鎮,農業基礎比較牢固,農產品豐富,尤其是荔枝、梅菜、蘿卜、大蒜等較具規模并享有一定的盛名。 |
稔山鎮位于廣東省東南沿海,地處惠東縣東南部、稔平半島西北部,依山傍海,氣候溫和,土肥沃,素有 “ 南方烏克蘭 ” 和 “ 魚米之鄉 ” 之美稱。全境總面積 183.3 平方公里 . 轄 17 個村委會 ,2 個居委會; 2003 年底 , 全鎮有外來人口 10000 多人 , 常住人口 63711 人 , 其中農業 40569 人 , 居民 12673 人鹽民 6388 人 , 漁民 2886 人 , 營建力資源豐富 , 素質較高 . 全鎮國民生產總產值 9.67 億元 , 服務業總產值 2.61 億元 , 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 27.59% 、 57.02% 、 15.39%, 農村人均純收入 4293 元 , 集體經濟不斷發展 ,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 |
鐵涌鎮位于廣東省大亞灣稔平半島腹部,地處沿海,毗鄰港澳。東靠鞋城—吉隆,南連古城—平海,西鄰巽寮旅游區,是“廣東省技術創新(馬鈴薯)專業鎮”、“惠州市馬鈴薯之鄉”。全鎮轄區面積120平方公里,有19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萬人。 鐵涌距惠東縣城35公里、廣(深)汕高速公路白云出口18公里,距碧甲碼頭15公里,海路至香港50海里,境內公路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324國道、稔平公路及鐵鹽公路穿境而過。村通鎮公路基本實現水泥硬底化,交通十分便利。近年來,鐵涌鎮堅持把發展當作第一要務,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全面發展。2004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3.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4.9億元,人均收入4456元。這里山川秀麗,景色怡人,物產資源豐富。特色品牌農業凸顯,冬種馬鈴薯生產產業化,在國家扶貧農業龍頭企業——惠東縣九華農貿有限公司的輻射帶動下,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并在全鎮建立“無公害馬鈴薯生產基地”2萬畝,“九華牌”馬鈴薯榮獲“廣東省名牌產品”。有萬畝連片紅樹林的海灘涂,生態環境良好,盛產蠔、蝦、蟹、蚶等二十多種優質海產品。特別是赤岸蠔在南粵已小有名氣,品質獨具一格,“赤岸牌”蠔及蠔豉遠銷港、澳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西北部儲藏有大量的金礦、鎢礦、陶瓷土和花崗巖石材。這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電信通訊設備先進,供電網絡發達。全鎮設有110伏和220千伏變電站各一座。鎮村兩級供水設施完善,全鎮已有10個村安裝了自來水工程,可解決10萬人的日常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這里有一套完整的鼓勵投資的優惠環境和一流的服務環境。工業發展上新臺階,在好招樓村規劃建設中國•惠東鞋材料生產基地,面積6000畝,將成為粵東最大的一個鞋材研發制造中心。這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穩健發展。學校樓房化、教學電教化。鐵涌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熱誠歡迎廣大客商到鐵涌投資置事。鐵涌是一塊風水寶地,處處有商機,美麗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鐵涌恭候您的到來。 |
平海,地處廣東省惠東縣東南部,稔平半島南端,東臨-,西倚大亞灣,距惠東縣城52公里,距香港38海里,距惠州深水港10海里,面積136平方公里,人口3.5萬人。平海是一個古老的海濱城鎮,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8年(1385年),歷經六百多年的積淀,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平海人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東、南、西、北4個城門、十字古街、古民居、古寺廟、古文化遺址以及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雄偉的城樓、雄渾的鐘聲、純樸的民風、豪放的漁歌、獨特的方言依然散發著迷人魅力。古城的自然風光更是引人入勝,匯山、海、泉、島嶼于一體,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身。199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平海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特產豐富,盛產各種優質蔬果和名貴海產,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平海鎮歷屆鎮委、鎮政府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壯大經濟實力,不斷完善水、電、交通、通訊、碼頭等基礎設施,加強市政建設,提升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昔日的古城煥發了新姿。 |
惠東縣轄鎮。1949年建平吉鄉,1950年更名為吉隆鄉,1951年改十七區,1958年改公社,1982年改區公所,1988年設吉隆鎮。位于惠東縣東南部,南向-,北靠蓮花山脈,距 ? 惠東縣城38公里,海岸線長18公里,距香港86海里。面積99平方公里,人口2.3萬。324國道穿鎮而過,深(圳)汕(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轄轎嶺、漢塘、平政、埔仔、招賢、大華、吉聯7個管理區及1個吉隆居委會。工業以制鞋為主。農業主產水稻、蕃薯、蔬菜、水果兼營海水養殖業。 |
黃埠鎮地處惠東縣南部沿海,面臨考洲洋,南連-,東北與海豐縣相鄰,西與鐵涌鎮接壤。全鎮總面積97.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4.5公里,轄11個村委會和7個社區居委會?側丝诩s2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9萬人,外來人口約16萬人。黃埠素有“黃金埠頭”的美譽,歷來商貿較為發達,改革開放后,黃埠人民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濟發展一日千里,2009年全鎮實現GDP近35.9億元,用電量達2.3億度,銀行存款余額13.4億元。全鎮通信網絡發達,水陸交通便利。陸路方面,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客運、貨運專線車輛通往全國20多個省、市、區。水路方面,海上可直達福建、汕尾、香港等地。
制鞋業是黃埠鎮的支柱產業,全鎮現有鞋廠、鞋材配套廠、鞋料店近1300家,上機械化流水生產線140多條,現有國家免檢產品3個,省著名商標10件,省名牌產品4個,年產鞋近2億雙,鞋業產值61億多元;生產的各式時尚女裝鞋暢銷全國各地和亞洲、歐美、中東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黃埠被廣東省評為制鞋專業鎮和山區信息化試點鎮。
與此同時,黃埠鎮還擁有旅游資源豐富、風光旖旎的鹽洲海島,島內有聞名遐邇的紅樹林300多畝,且有秀麗的海灣風光,是黃埠鎮今后發展的“后花園”。黃埠鎮在工業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海洋經濟也在快速發展,處于考洲洋懷抱內的鹽洲島,海洋資源豐富,極其適合發展海洋經濟,1993年12月,經省0批準成立鹽洲海島經濟綜合開發試驗區。全鎮現有海水養殖面積5000畝,養殖黃花魚、金鯧魚、貝類等,年產量14000多噸,每年生產的各類海產通過水陸運至香港、澳門、深圳等地,深受客戶歡迎。2004年被惠州市評為“網箱養魚之鄉”。
面對新起點,黃埠鎮黨委、鎮0正以嶄新的姿態,務實的工作,高昂的斗志,努力把黃埠建設成一個宜居宜業的海濱城鎮。
|
惠東縣轄鎮。1950年隸屬惠陽縣第九區,1951年劃為十九區,1958年建立公社,1984年設多祝區,1987年撤區建鎮。位于惠東縣城東部,面積408.96平方公里,人口4.7萬。轄三勝、八維、塘田、下埔、大和、大道、下松坑、洋口、黃獅、守望、永和、啟南、嶺梅、三角、靖安、新聯、明溪、橫塘、豐年、下鑒、水口21個管理區和1個居委會。是縣城東部的商業重鎮。毗鄰10個鎮的商品集散地,市場繁榮。農業主產水稻、花生、甘蔗、梅菜。水果以種植嶺南佳果——荔枝為主。鄉鎮企業形成以毛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體系。以焯榮廠為龍頭的“三來一補”企業20多家。交通方便,距縣城24公里,距深圳116公里,距惠州機場35公里,省道1924線穿城而過,是毗鄰10個鎮的交通樞紐,西枝江縱貫全鎮。電力資源充足,緊靠白盆珠發電站。縣轄上鑒陂電站、鐵扇關門電站、11萬伏變電站在鎮轄區內,鎮辦有嶺梅發電站。程控、移動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供水設施配套齊全。是“東縱”、“邊縱”根據地。屬革命老區鎮。 |
惠東縣轄鎮。1958年成立安墩公社,1984年更名安墩區公所,1987年撤區設安墩鎮。位于惠東縣東北部西枝江上游。距縣城54公里,惠州91公里,廣州250公里。面積369.5平方公里,人口3.8萬。耕地面積3.1萬畝。山林面積50萬畝,通訊、交通便利。輸變線路遍及各區。轄水美、大布、左華、右珠、寶安、和嶺、洋潭、珠湖、南華、熱湯、黃沙、葵雙、澄華、新田、新村15個管理區和1個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花。地勢資源豐富。瑩石礦儲量二百萬噸以上。制瓷業歷史悠久。瓷土儲量超億噸,F已引進外資創建的金山陶瓷廠。黃沙有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熱湯有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擊敗軍閥陳炯明的“熱湯之戰”的古戰場。明末清初著名歷史人物古隆賢和辛亥革命先輩-山皆出生于此。 |
高潭鎮位于惠東東北山區,毗鄰海豐、陸豐、紫金縣,河(源)汕(尾)、高(潭)平(山)公路穿境而過。全鎮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703人。全鎮地理面積193平方公里,山地面積261495畝,耕地面積12362畝。主要種植水稻、豆類、生姜、青竹、青梅、李仔等。土特產品主要有年產1500噸的高潭米酒系列,超過了200年歷史的高潭明姜,傳統工藝泡制的蘿卜干,自然產出的蜂蜜等。高潭是革命老蘇區,有輝煌的革命歷史。早在1922年秋,被毛澤東主席稱為“農運大王”的中國農-動領袖彭湃同志到高潭點燃了農-動的烈火,1923年,高潭全區24個鄉成立了農會;1925年,高潭成立了中國0特別支部;1927年,秋0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先后遷至中洞辦公;同年10月,南昌起義部隊到高潭中洞整編,并先后在中洞建立了我軍歷史上最早的兵工廠、軍裝廠、印刷廠、紅軍醫院、紅軍俱樂部,中洞在東江革命史上被譽為“東江紅都”;1927年11月11日,高潭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的1945年,海豐、陸豐、惠陽、紫金、五華五縣邊區民主政府在高潭成立;高潭黨組織領導全區人民頑強斗爭,不屈不撓,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故高潭被稱為“廣東的井岡山”。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0多年的努力,高潭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將繼續努力,以“-”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要求,大力開拓、挖掘、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以旅游業帶動、激活各行各業,推動老區經濟發展,努力實現小康社會。 |
惠東縣轄鎮。1950年屬惠陽縣第二十一區,1958年建寶溪公社,1963年并入高潭公社,1977年從高潭公社分出建寶口公社,1983年改寶口區,1987年改寶口鄉,1990年設寶口鎮。位于惠東縣東北部,西枝江上游。面積146.8平方公里,人口0.9萬。公路西南通縣城平山。轄塘南、大圍、新華、井湖、聯和、龍坪6個管理區。農業主產水稻、蔬菜、水果。盛產竹子、木財。水能資源豐富,有小水電站4個,裝機容量1600千瓦,有4500千瓦水能資源街開發。有鎢、綠柱石、鉛鋅、礦、煤礦等。本鎮屬革命老區,三家村和龍水村為革命紅色根據地,大圍、大友等三十一個村為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 |
白盆珠鎮位于東經115° 02ˊ,北緯27° 04ˊ,是廣東省大(I)型水利樞紐工程白盆珠水庫所在地。全鎮面積74平方公里。下設橫江、白馬、共和、雙金、新和、沐化等6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共轄36個村民小組。距惠東縣城(平山鎮)35公里,惠州市區75公里。全鎮總人口9282人,耕地面積7902畝,山地面積10.6萬畝! “着柚殒傎Y源豐富,電力充足,發展工業潛力大,農貿市場活躍,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目前,白盆珠鎮有年供水量100萬噸的自來廠1間;3.5萬伏和1.05萬伏的變電站各一座;白盆珠水庫有裝機容量2×1.2萬千瓦的水力發電廠;電廠隔離變壓器容量5000千伏安,政府境內另有小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達2500千瓦;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500門;被改造為水泥(柏油)路面的平西公路貫穿全鎮。 白盆珠溫泉是白盆珠鎮境內的自然資源,位于白盆珠鎮橫江村委會扶圳村民小組,緊靠省道平西公路,距白盆珠圩鎮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據勘測,白盆珠溫泉共有自然泉眼20多處,平均日流量為5000方。溫泉平均溫度為51°C,溫度最高泉眼62°C。溫泉水含多種適宜人體的微量元素,經常洗浴溫泉水,可以起到舒筋活絡、消除疲勞等作用,對風濕病、皮膚病、心血管等疾病,具有一定療效。白盆珠溫泉具有泉眼多、流量大、溫度高、水質好的特點,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梢岳脺厝_發溫泉療養項目,還可以利用溫泉資源興辦集旅游、體閑、療養為一體的綜合項目。目前,白盆珠溫泉僅處于原始開發階段,溫泉資源利用率還很低,經濟效益還很不理想。 以白盆珠溫泉為中心,公路兩側共有約300畝土地和多個小山包可供綜合利用,這些土地比較平坦,容易平整,地面建筑物不多,補償標準不高。溫泉東南方幾公里處有一座海拔1256米的白馬山,雄奇峻秀,山中有"十八洞天"、"九曲十三彎"。遍布怪石古松、深澗飛瀑,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縣里正在報批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白馬山下有一條白馬河,為鵝卵石河床,流水終年不斷。白馬河流經溫泉北側,在白盆珠鎮注入西枝江,全長12公里。從田心村至白盆珠鎮南部橋頭約9公里,可開發為橡皮艇漂流項目。溫泉所在的橫江村是白盆珠水庫副壩所在地,距溫泉不足1公里。 |
港口濱海旅游度假區(原港口鎮)位于惠東縣稔平半島的南端,西臨大亞灣,東靠-,陸地面積24平方公里,人口2.25萬人,海域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三面環海,海岸線長21.7公里,常年氣候溫和,陽光充沛。港口區于2008年6月6日正式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港口區未來的發展方向將以濱海旅游開發和傳統的海洋產業為主。
港口,水陸空交通便利。西距惠州港20海里、香港42海里,東距汕尾港30海里,從水路可直達惠州港、香港、汕尾、汕頭等港口。324國道與稔平半島北部相切,距港口38公里,通過324國道可快速進入深汕高速公路和廣惠高速公路。距惠州機場81公里。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廣惠高速公路東延線、巽寮至港口沿海景觀公路和東海大橋建成后,將可進一步解決港口與廣州、深圳、惠州等主要城市的快速交通問題。
港口是個美麗的港灣,這里有全國唯一的海龜自然保護區,有十里銀灘的雙月灣,南海風光迷人;港口是個繁華的漁港,這里有國家一級群眾漁港,漁船穿梭不息,漁業欣欣向榮。港口人民樸實、勤勞、勇敢、敬業,這里有過小星山戰斗的輝煌歷史,有經歷了40多個春秋的考驗和洗禮仍紅旗飄揚的“港口英雄民兵連”。
站在大星山上,可以把港口的南海風光一覽無余,鳥瞰漁港風景:雙月灣靜臥在碧藍的海洋之中,兩條沙龍直奔大星山,如蛟龍出海,似雙龍戲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造了一個水深浪小的天然良港。
這里,地理環境奇特,旅游資源豐富。潔白的沙灘,黛綠的林帶,碧藍的大海,多姿的礁石,朦朧的小島,穿梭的漁舟,構成了動靜交溶的南海漁港風光。大星山遠眺、九龍灣賞龜、炮臺山遺跡尋古、防波長堤垂釣、大橋漫步、奇特地貌考察、東沙海觀日出、濱海夜飲聽濤……更是讓游客流連忘返,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電影《南海長城》、《孫中山》,電視《大京九》在這里拍攝取景。詩人范敏為港口的妖嬈所陶醉,寫下了“星眼朦朧意態嬌,金杯玉帶裹苗條,東邊日出西邊月,白浪碧波濯細腰”的詩篇。
這里,有國家一類碼頭——大澳塘碼頭,現有千噸級貨運泊位。規劃建設千噸級油氣碼頭一座,泊位長100米,吞吐能力10萬噸,占用自然岸線250米;貨運發展區500米岸線,新建貨運泊位4個,碼頭岸線長500米,設計吞吐能力約45萬噸。
這里,物產豐富,盛產鰻魚、帶魚、馬鮫魚、石斑、龍蝦、海膽、鮑魚、花蛤等,魚蝦年產量達15000多噸,貝類產量達1700多噸;盛產潔白、顆粒均勻的海鹽,年產量達6000多噸;這里的“大園蘿卜”遠近聞名,無渣多汁,年產量達5000多噸。
展望未來,港口人民滿懷豪情,拼搏奮進,緊緊按照“依法行政治區、海洋產業興區、旅游貿易強區、美化環境旺區”的工作思路,重點緊扣旅游經濟和海洋經濟這兩大產業,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建設和諧、寧靜、美麗的港口。
|
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位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東部,大亞灣東岸稔平半島正中,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年平均氣溫21.7℃,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是廣東省濱海一顆璀璨的明珠。行政轄區總面積105平方公里,下轄巽寮、赤砂、欖涌、漁業4個村民委員會,35個村民小組,鎮域人口8831人。近年來,尤其是2005年巽寮旅游項目落戶建設以來,巽寮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全力實施“項目立區”戰略,經濟社會取得了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963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3%,其中第一產業4829萬元,第二產業4840萬元,第三產業996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5.4%,47.3%。財政總收入1125萬元,比上年增長26%。全區稅收3724.8萬元,比上年增長502.8%。
【歷史淵源】公元1447年,背依獅子山下的巽寮已有人在此定居,初開居地稱順寮,后遭火災,為忌不祥,終卜吉擇于獅子山下右側荒地住下,并取八卦之一,符合為三的“巽”字代替順字,巽寮名字自此為定。一直以來,農業和漁業占據了巽寮經濟的全部,巽寮人民生活水平雖然逐年得到改善,但有待提高。90年代開始,巽寮有利的地理位置及天然的自然環境逐漸得到省、市、縣的重視。1996年,巽寮被省確定為廣東省東部地區的重點旅游景點。2000年,被惠州市確定為一級旅游功能區和一級保護區。2002年初,惠州市人民0批準成立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對巽寮旅游資源,實行統一保護、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2005年,惠州市引進了金融街惠州置業有限公司對巽寮進行開發建設,由此,巽寮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自然資源】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濱海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素以“石奇美、水奇清、沙奇白”而著稱,被賜予“動物石景公園”、“綠色翡翠”、“天賜白金堤”、“東方夏威夷”等多種美譽。度假區內的海水水質和大氣質量均為國家一級(類)標準。依山傍海分布著七山八灣十八景。海岸線迂回曲折,海底平坦堅實,海沙潔白晶瑩,海水清澈蔚藍,海礁千姿百態,與岸上的山石奇景交相輝映,形成秀美宜人的亞熱帶海濱沙灘風光,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旅游業發展現狀】 2002年初,惠州市人民0批準成立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對巽寮旅游資源,實行了統一保護、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到目前為止,已建成了廣東體育(惠東)基地、濱海旅游度假村、三角島潛水俱樂部、德澤園假日酒店、海王子假日俱樂部等旅游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集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廣東東部海岸旅游綜合服務基地。為了把巽寮打造成國際級濱海旅游度假勝地,2005年,市委、市0引進了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國貨置業公司,按照“統一規劃、市場運作,多元投資”的開發原則,合作開發建設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隨著巽寮首家五星級酒店—喜來登度假酒店的成功運營、巽寮三村搬遷工作進入了新的起點以及中區工程的動工建設,標志著巽寮旅游開發進入了實質性階段。目前,按照五星級酒店打造的金海灣海宸酒店已動工建設,嘉華酒店已舉行簽約,該項目的建設投產,將有效提升巽寮旅游格局,進一步完善旅游功能。
【基礎設施建設】自2007年開始,巽寮自來水廠、南區2號路、110Kv變電站、X210線道路改造擴建工程及廣惠高速公路東延線等項目工程相繼動工建設。多項重點基礎設施的建成使用,將為巽寮經濟的騰飛、社會的和諧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規劃建設工作】2006年,市規劃建設局出臺了《惠州市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規劃(2006一2020)》。新的規劃把巽寮發展定位為:以發展旅游、度假、商貿產業為主導,國際化標準的、獨具山海特色的生態型旅游度假區。2020年建成區人口總量達5.9萬人,建設用地規模為9.81平方公里,其中,中部濱海小鎮人口規模約3.7萬人,建設用地面積為3.66平方公里,南部旅游度假區建設規模用地為4.66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為1.2萬元,北部旅游度假區人口規模為1萬人,建設用地規模為1.49公里。
【科教文衛事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巽寮科教文衛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巽寮區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將其擺在重要位置優先發展。近年來,始終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免費九年義務教育,不斷加大教育經費,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2008年,巽寮區投入教育資金1330萬元,用于興建教學用房、添置教學設施設備、建設校園文化等,對轄區內4所學校進行了全面改造,著力改善了辦學條件,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實現了巽寮教育跨越發展 。
巽寮區在圩鎮建設一間中心文化館,添置了圖書和各項娛樂設施。各村、社區也建設了文化室、籃球場,改建了村委辦公樓,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文化娛樂場所。通過舉辦文藝晚會、文藝下鄉演出,舉辦科普、法制、農技、安全講座等積極開展社區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廣大群眾文明素質的提高。其中巽寮漁歌作為巽寮文化的一個亮點,歷史悠久,韻律優美,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上級文化部門的重視下,巽寮漁歌登上了電視臺,制作了VCD,成為惠州市各級文藝晚會登臺節目。近年來,巽寮漁歌正向青年一代傳授,在中學生中傳播。
巽寮衛生工作以“關注群眾健康、關愛服務群眾”為宗旨,多年來切實加強以巽寮衛生院建設為重點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全區“看病難”問題得到了逐步妥善解決,4個行政村也按照上級要求完善建立了村級衛生站,配備了專業衛生員,確保小病不出村,提高了人民群眾健康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