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揭東區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揭東區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曲溪街道是揭東區政府及揭東區各部門所在地,位于榕城區之東約10公里,交通發達,東面以車田河為界與云路鎮接壤,東南面橫山村隔楓江與炮臺鎮相望,南面隔榕江同漁湖試驗區相望,西面與榕城區毗鄰,北面與牛嶺山等為界與埔田鎮相接。

曲溪街道始建于南宋,因發源于北山的車田河流經境內,彎曲盤旋,其中一條從車涵口,經躍龍橋,通水缸潭,至曲溪圩入榕江,有“曲曲龍躍水,彎彎河溪流”之稱,因得名,2006年7月撤鎮改街。2011年7月“樹燈桿、升彩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道206線穿越全界,與省道S335線在城區中心交匯;廣梅汕鐵路在城北經過,并曲溪境內設立貨運站;榕江北河曲溪港線長達8公里,沿岸設有貨運碼頭9座,其中具有進出口貨物裝卸點1個;城區距離揭陽潮汕國際機場約15公里,距離G78汕昆(潮惠)高速公路埔田入口約4公里、云路入口約6公里,是聯結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的樞紐。

廣東省揭陽市藍城區磐東街道。清代,磐東屬崇義鄉磐溪都,因地處磐溪都東部,故名磐東。磐東鎮原屬老揭陽縣轄鎮,地處舊揭陽縣城中部,后屬榕城區,由東山區管委會管轄。2012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揭陽市揭東區后,磐東街道劃為藍城區管轄。

磐東街道下轄磐東社區、潭角社區、下寨社區、肇溝社區、陽美社區、喬南社區、喬東社區、喬西社區、城西社區、城南村、浦東社區、河中社區、經橋社區、溪墘社區、南河社區、溝美社區、北河社區。

磐東街道是揭陽市區一個以農村人口為主的鄉鎮。地理位置優越,位于榕江北河之濱,環市北路(省道236、陽美路)、環市西路、西馬路穿境而過。

磐東素以“金玉”聞名。揭陽市是中國唯一一個五金基地市,享有“中國玉都”、“亞洲玉都”之稱。磐東

玉器節

玉器節

內城西村是揭陽市五金產業發源地,與喬林鄉(包括喬南村、喬東村和喬西村)同為揭陽市最主要的五金加工基地之一。陽美村這一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中高檔翡翠加工銷售集散地,與喬林鄉形成重要的玉器加工生產基地。

近年來,磐東以揭陽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實施新的市區發展規劃為契機,突出發展五金不銹鋼和玉器加工兩大特色產業,以此帶動農村向城市轉化、農民向市民轉化,不斷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城鄉面貌呈現了顯著變化。

磐東一方面通過實施推進創新、推進產業集群形成、推進品牌戰略、推進載體建設、推進人才戰略等“五個推進”,做好“金、玉”兩篇文章,有效推動特色經濟發展。該鎮在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7.06億元的基礎上,2007年工業生產又有了新的突破,預計全年工業總產值將有較大幅度增長。另一方面,磐東加快建設、配套完善陽美玉器展銷中心、中國古喬玉城、玉石毛料拍賣場、喬南不銹鋼市場、磐東五金電器市場等項

玉器市場

玉器市場

目,構建強大市場載體;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物業管理等中介服務,加快倉儲配送項目建設,構建良好流通平臺;辦好國際玉器節等節慶活動,致力發展會展經濟。通過不懈努力,磐東工業、商業同步迅速發展,其中五金制造經銷和玉器加工貿易發展尤為迅猛,全鎮經濟發展水平不斷躍上新的臺階,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政建設、投資創業環境得到改善。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向市民轉化、農村向城市轉化打下了“硬”基礎。

在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該鎮按照統籌發展、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積極提高城市化發展水平,促進城鄉一全體化進程。一是全面修編和完善鎮中心區和各村發展規劃,為推進城市化進程打好基礎;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新農村廣播站16個,實現村村通廣播;三是以村容村貌整治為突破口,重點抓好陽美、喬南、城西、喬東等村的建設,全面鋪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是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扎實推進農村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有效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實現農民向市民轉化打下“軟”基礎。

隨著特色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磐東城鄉一體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農村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日益提高,城鄉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云路鎮位于揭東縣東部,地處揭陽、潮州、汕頭三市交界處,地理位置行天獨厚。東距潮州市區15公里,西毗鄰揭東縣城與縣開發區接壤,距揭陽市區10公里,南沿206國道達汕頭市區約35公里。鎮域面積67.2平方公里,轄有20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總人口80979人。

2005年,云路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重要思想和黨的-精神為指導,立足本鎮實際,堅定“強基固本,尋求突破”的工作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與時俱進,選準工業作為突破口,保中精力抓招商引資,推動工業化進程,帶動農業和各項社會管理事業和協調發展。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5.78億元,農業總產值26806萬元。

云路鎮水陸交通便利,省道1930線和廣梅汕鐵路橫貫全境,即將投建的汕梅高速公路也橫穿全鎮,并在鎮內設置出入口;距籌建中的潮汕國際機場8公里;距榕江楓口碼頭3公里;距揭東縣火車貨運站3公里;距揭陽市火車客運站9公里;鎮內連接省道水泥路四通八達,全長約39公里。

云路鎮重視工業發展,不斷營造工業發展環境,提高投資吸引力。云路鎮規劃工業區1000畝,計劃工業區擴大至1500畝,目前區內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鎮內有220千伏變電站,工業用電有保障;全鎮已接通揭東縣自來水,境內有車田河、烏橋溪、瓦窯溪等楓江支流,有老虎陂、世德堂、磨石坑、寶山湖等16座水庫,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有充足來源。云路鎮人民民風淳樸,黨員干部對支持工業發展認識較高。云路鎮委、鎮政府重視工業發展,出臺了多項扶持工業發展的優惠措施,從用水、用地、用電等方面給予企業最大優惠,是投資置業的理想場所。2年多來,云路鎮依靠其高漲的招商熱情,誠懇的等人態度,良好的投資環境,優厚的優惠措施,總共招引新辦企業18家,總投資超過9億元。目前工業區內已形成了瓷器、電子玻璃、文具、服裝、不銹鋼制品等幾大支柱產業。

  云路鎮是揭東縣的農業大鎮,鎮內主要的農業特色品種有“古山二號”龍眼、竹筍、香蕉、荔枝和無公害蔬菜等,著名的“古山二號”龍眼發源于云路鎮北洋村,“古二”母株屹立于北洋村古山上。云路鎮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較快,現有“古山二號”龍眼、“竹筍”、“商品菜”、“優質稻”四個萬畝生產基地,有“古山二號”龍眼10000畝,荔枝、橄欖、香蕉等7000畝,蔬菜6000畝,優質稻10000畝。

揭東縣錫場毗鄰揭陽市區,與埔田、新亨兩鎮接壤,與月城鎮隔河相望。錫場鎮域面積為48.75平方公里,下轄江濱、潭王、潭蔡、東倉、大寮、石洋、華清、錫西、錫中、錫東、新置寨十一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108551人。

錫場鎮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及人文環境都相當優越,我鎮的工農業生產、商貿活動和文化建設也都取得較顯著的成績。

一、農業

錫場鎮地處亞熱帶,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同時境內有山有河,土壤肥沃,溝渠縱橫交錯,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錫場鎮歷來是魚米之鄉,有古諺稱:“金曲溪,銀錫場。潭王蔡,出米糧”。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一些“三高”農業得到大力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農業商品率大幅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鎮農村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突破了傳統農業自給自足的局限,實現了產品農業向商品農業的轉變,為農業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鎮內的潭葵糧食自給基地、華清的蔬菜基地和竹筍基地,都是典型的商品農業基地。商品農業的發展,大力促進了農產品流通市場及流通隊伍的建設,全鎮累計已建起相關綜合市場5個,運輸隊伍也有一定規模。

2、“三高”農業迅猛發展

以高產高質高效為特性的“三高”農業興起于90年代初期,經過不斷的擴種新種,有力的促使我鎮農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傳統型現代型轉變。我鎮“三高”農業主要以蔬菜、竹筍、優質水果及花卉為代表,各村根據實際情況,發各具特色的農業。華清村利用坡地優勢,大力發展竹筍種植業和蔬菜種植業,現已形成7000多畝的竹筍基地和2727畝的蔬菜基地;錫西村利用池塘發展“果樹+鴨群+淡水魚養殖”等立體農業;南部潭蔡、大寮等村,地勢平坦,在鞏固糧食自給基地的基礎上,逐步向蔬菜和花卉種植業邁進。實踐證明,“三高”農業已是我鎮農村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我鎮“三高”農業的發展存在一個“瓶頸”——缺乏強有力的“龍頭”企業來保障和帶動,具有很大的被動性和盲目性,同時缺乏更適當更高新的技術來支持。

3、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大

由于錫場鎮地少人多,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紛紛自尋出路,迅速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做生意或打工。

新亨鎮地處潮汕平原與興梅山區的過渡地帶,交通咽喉要地,人口 約11萬,轄13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9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772畝,山地面積71400畝,鎮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歷來工農業基礎較好,手工業發達,工商貿易繁榮,為清末以來,揭邑四大重鎮之一。“新亨菜脯" 在100多年前就已聞名海內外。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新亨人民在黨正確路線方針指導下,樹立和落實發展觀,緊緊抓住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加快工業發展為工作主題,致力于調整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實施“工業興鎮、商貿活鎮、農業穩鎮、法制治鎮”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和僑鄉等優勢,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200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3.58億元,農業總產值21230萬元。

新亨歷史悠久,早在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就已形成新圩埠。文化底蘊豐富,有古代文化遺址12處。近幾年來,新亨鎮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效。歷年來被市、縣評為文明先進單位;9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稱號……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新亨鎮委、鎮政府和廣大人民,正以新的姿態.團結進取,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玉湖鎮位于廣東省揭陽揭東縣西北部,與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接壤,處榕江支流北河上游兩岸,南距榕城25公里,北距豐順縣城(湯坑)12公里,平面圖似一葉芭蕉,東西兩翼為山地,中間形成-原,總面積134.5平方公里,山地10.5萬畝,耕地面積4萬畝。總人口102550人,其中農業人口98211人,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山區農業大鎮。下轄浮山、東寮、詹厝、坪上、鄭厝、洪厝埔、新寮、汾水、姑山、玉牌、觀音山、北坑、馬料堂、大坑、下坡、洋邊、吳厝、林厝、湖崗、玉聯20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設有黨(總)支部35個,黨員總數2380人,是全市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示范鎮。

歷史文化

玉湖古稱“產湖”,民國時期更名為“山湖”,建國后改稱“玉湖”,因鎮境四周為山地,中間為盆地而得名。居潮客兩屬,潮語客語混用。
玉湖鎮是革命老區。有古大存大革命時期的活動舊址;有1927年9月,賀龍、葉挺率領的八一南昌起義軍與-軍激戰三晝夜的“汾水戰役”舊址。鎮政府于1998年在“汾水戰役”主戰場竹竿山建成汾水戰役烈士紀念碑,配套功勛亭、英烈門、烈士墓等建筑物,經廣東省人民政府2002年12月11日批準,列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3年6月被揭陽市委市政府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9月被揭東縣委定為黨員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能源工業

玉湖鎮能源充足,擁有青潭發電站等9個電站,年發電量550萬度,新亨110千伏變電站將玉湖列入供電范圍,電力供應滿足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需要。通訊設施齊全,固定電話總裝機10000門,移動網絡覆蓋全鎮。工業發展迅猛,大新源印刷有限公司、國平紙品有限公司、榮利皮具有限公司、粵東鉛筆廠、德成膠合板廠等生產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發展條件

玉湖鎮發展條件優越,具備山地、僑鄉、交通三大發展優勢。
1、山地優勢:玉湖擁有10萬畝山地,而且以淺山居多,坡度小,“三高”農業基地已具一定規模,廣闊天地大有可為,這是加快玉湖發展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2、僑鄉優勢:玉湖是全市著名僑鄉之一,海外僑胞7.5萬人,外出深圳、珠海等地有4.5萬人,其中成為企業家的120多人,外出處級以上干部100多人,這是一支建設美好家園的重要力量。他們都有愛國愛鄉振興桑梓的雄心,對家鄉做出了重要貢獻,歷年來捐資支持家鄉公益事業達7500萬元,其中駐外企業家近10年來捐資支持家鄉公益事業達4000多萬元。
3、交通優勢:汕梅高速公路穿越鎮區并在新集鎮區附近設置出入口,廣梅汕鐵路在玉湖設有客貨站,206國道橫貫南北,鎮道、村道已實現水泥化,全鎮形成了以206國道為主動脈,高速公路、鐵路為依托,鎮道、村道相配套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特色農業

玉湖鎮物產豐富,特色農業優勢明顯。淮山、綠茶、芋頭、無公害蔬菜、“古山二號”龍眼等名牌產品聞名遐邇。全鎮現有淮山1萬畝、綠茶1.2萬畝、芋頭0.2萬畝、無公害蔬菜0.1萬畝、“古山二號”龍眼1萬畝、竹筍1萬畝,規劃到2008年種植面積淮山達到3萬畝、綠茶2萬畝、芋頭0.5萬畝、無公害蔬菜0.25萬畝、竹筍1.5萬畝。吳厝淮山、坪上綠茶、東寮芋頭、華昌蔬菜已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吳厝淮山基地和東寮芋頭基地已分別被確定為省級和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全鎮正朝著“農業產業化示范鎮”的目標奮力邁進。
淮山、綠茶、芋頭三大農業特色品牌已經形成“一村一品”發展格局,推動全鎮農業產業化進程。
1、吳厝淮山
吳厝村是淮山專業村,有30多年淮山種植史,種植出來的淮山品質優良,口味獨特,深受歡迎。全村淮山種植面積1600畝,淮山平均畝產6000斤,市場價格每斤1.5元,畝創值9000元,總產值1440萬元,僅淮山一項,全村年人均收入4025元。與吳厝村毗鄰的湖崗村淮山面積也有1000多畝。玉湖鎮以吳厝村、湖崗村為龍頭帶動,建設“沿北河兩岸淮山生產帶”,現已創建1萬畝淮山種植基地,并被省命名為“淮山專業鎮”。
2、坪上綠茶
坪上綠茶以其“甘、醇”而馳名海內外。坪上村是綠茶專業村,現已形成1.2萬畝綠茶基地,年畝產茶葉30公斤,市場價格每公斤60元,畝創值1800元,總產值2160萬元。僅茶葉一項,全村年人均收入3712元。揭陽市區、揭東縣城及部分鎮區,設有坪上綠茶銷售點25家,年銷售茶葉110噸,占當地綠茶銷售量的80%,廣州、汕頭、深圳及東南亞各國都有客商前來購買,產品供不應求。
3、東寮芋頭
東寮芋頭以肉質結構細密、味美香酥可口而飲譽中外,久負盛名。東寮村是檳榔芋種植專業村,有300多年種植史,現已創建2000畝東寮芋種植基地。一般畝產芋頭2000斤(每斤2元左右),芋壩2000斤(每斤1.5元左右),芋籽1000斤(每斤0.5元左右),畝創值7500元,總產值1500萬元,僅芋頭一項,全村年人均收入2539元。東寮芋收入成為東寮村大部分農民主要經濟來源。

建設規劃

現已制訂《玉湖鎮新集鎮區詳細規劃》、《玉湖鎮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玉湖鎮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玉湖鎮工業發展規劃》、《玉湖鎮商貿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基礎教育、環保、公民道德素質教育等10多個專項規劃。新集鎮區規劃總用地面積4.3平方公里,玉聯工業園用地3135畝,其中工業控制性規劃2平方公里。各行政村也分別制訂出本村10年經濟發展規劃和村政規劃,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目標清晰,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產業導向

1、農副產品加工業
以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鎮”為主攻方向,依托無公害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一是創辦淮山加工企業,重點開發“淮山酒”、“淮山飲料”、“即食淮山粉”、“即食淮山片”等。二是改造和提升綠茶加工企業,引導鼓勵現有48家小型綠茶加工企業以兼并合作等方式,組建實力較強的加工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開發綠茶飲料、綠茶食品等產品。三是扶持東寮食品廠等加工企業,開發竹筍、龍眼罐頭產品,盡快完成華昌果蔬保鮮凍庫工程。
2 、木材制造業
以大新源印刷有限公司、國平紙品、粵東鉛筆廠、德成膠合板廠、華豪紙業制品廠等為骨干,依托汾水木材市場,發展以木材為原材料的家具、鉛筆、膠合板、紙制品等加工業。
3 、電子行業
加強同有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珠三角電子企業的聯系、合作,加快技術改造步伐,積極開發生產新的電子產品,接納珠三角電子產品的轉移生產,鞏固和提升企業檔次。
4 、旅-業
充分發揮南昌起義“汾水戰役”的歷史效應、政治效應和玉湖的自然環境優勢,以“汾水戰役”烈士陵園、榕江北河兩側萬畝淮山生產帶、大湖山生態農業旅游基地、大寶山無公害蔬菜和坪上生態公益林、水庫、冰窟、坪上萬畝綠茶“青年創業園”為依托,開發建設集觀光、生態、度假、娛樂于一體的紅色旅游、生態度假旅游區。

埔田鎮位于揭東縣縣城北部,北與“中國十大研發區”——揭東經濟開發區接壤,西南面毗鄰揭陽市區。全鎮總面積81.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7萬畝,總人口5.8萬人。200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20億元,農業總產值22655萬元。

   埔田是一個純農業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農業管理經驗豐富,竹筍、香蕉及各種水果久負盛名,是投資發展“三高”農業的寶地。埔田竹筍遠近馳名,是“中國竹筍之鄉”——揭東縣竹筍產業的主要基地。目前,全鎮竹筍面積3.8萬畝,“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3000多畝,年產竹筍10萬噸,竹筍加工業企業10多家,年加工量超過6萬噸,是揭陽市唯一的麻竹筍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化示范基地。產品不論新鮮筍還是加工而成的清水罐頭、筍酸、筍干都具有肉質細嫩、清脆爽口、味道鮮甜等特點,且富含食用粗纖維,是理想的綠色食品。香蕉基地1.5萬畝,年產香蕉果2.4萬噸。基地設在山地,由于山區晝夜溫差大,土質好。埔田蕉果具有獨特的香甜味道而深受人們喜愛。

  近年來,埔田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交通發達,通訊方便,已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電話,揭汕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且有出入口。有3座中型水庫與二個基地相連,山水綠野相映成趣,景色秀麗,田園風光淳樸,同時還有飛鳳巖等名勝古跡,旅游資源豐富。   1995年12月30日0中央總-、國家主席、-主席-到我鎮視察竹筍基地,對我鎮發展特色"三高"農業的做法給予肯定。-、-、-等各級領導也曾先后到我鎮竹筍基地視察、指導。埔田鎮委、鎮政府以各級領導視察為動力,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調整生產結構,以"三高"農業、生態農業和農業特色方向,實施科技興農戰略。

 我們竭誠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捷足埔田旅游觀光,投資置業,攜手合作,共創美好的明天。

一、基本概況

霖磐鎮位于揭東縣西部,面積28平方公里,下轄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人口70718人。

二、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近年來,霖磐鎮著力發揮交通、區位、商貿三大優勢,實施龍頭帶動、商貿發展、招商引資、環境四大戰略,大力發展工業,穩定發展農業,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業。全鎮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二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2005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5.94億元,農業總產值19919萬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霖磐鎮工業、農業、商貿業齊頭并進,形成了一定規模。工業方面,初步形成了食品行業和服裝針織行業兩大體系,食品行業有廣東錦豐實業有限公司、金恒來有限公司等工業企業;服裝針織行業有瑾春針織有限公司、甲鋒時裝廠、祥興珠繡廠等。農業方面,除傳統水稻外還有竹蔗、蔬菜、青柑、淡水養殖等“三高”農業。商貿業方面,形成了以服裝市場、嘉發市場、商貿城為載體的商貿流通體系,此外,首期建設占地120畝的揭陽國際商品批發廣場正加緊施工中,建成后將為霖磐商貿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動。

三、招商引資優勢

1、政策優勢。霖磐工業園區為全縣六個鎮級工業園區之一,在霖磐工業園區投資辦廠,將享受用地、供水、供電等方面的政策優惠。

2、交通優勢。省道揭陸公路穿境而過;揭普高速公路在霖磐設立交通出入口;工業園區南北走向工業大道建成交付使用,、東西走向工業大道正在加緊建設,全鎮交通建設日臻完善,為加快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硬環境。

3、區位優勢。霖磐鎮東經月城通揭陽市區,西與白塔接壤,南靠榕江南河和普寧相望,北通桂嶺,處于揭東縣西部的“金三角”位置。

4、商貿優勢。霖磐鎮一貫商貿活躍,現有的服裝市場、嘉發市場和集商貿、家居于一體的商貿城為繁榮霖磐商貿提供有效載體。建設中的揭陽國際商品批發廣場預計于2005年8月底前建成,10月分商家可進場經營。批發廣場將以服裝及小商品批發為主,中心三所大型專業化市場將在三年內以零租金的方式讓利客商,吸引商家前來經營,力求在短期間內把市場做旺做強,使之成為全市乃至粵東地區最大的商品批發集散地。

5、人文優勢。霖磐鎮海外華僑眾多,是著名的僑鄉;外出干部、實業家多,將為霖磐的招商引資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

月城鎮位于揭東西部,面積18.3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總人口49217人。另有旅外僑胞1.8萬多人,是有名僑鄉之一。200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48億元,農業總產值9453萬元。

月城鎮地理位置優越,境內地勢平坦,毗鄰揭陽市區,是市區通往西部各縣、鎮的唯一通道,人員往來物資流通十分頻繁。

月城現已形成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鎮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備,水電供應充足,通訊設施俱全。水陸交通方便,榕江南北兩河流經兩側。省道揭陸線縱貫東西,縣道英籃公路橫穿南北,村村通水泥路,揭普、汕梅二個高速公路出入通道緊靠月城西北兩側。

--月城充分發揮毗鄰市區的輻射優勢,全方位招商引資,吸納僑資、民資、民力,民營私營企業發展迅猛,全鎮經濟呈現快速、健康發展勢頭。現有工業企業262家,私營進出口企業一家,不銹鋼餐具、玩具、制帽、牙簽等為支柱行業,產品多數出口。市區菜籃子工程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蔬菜、池魚、珍禽養殖為主,其中以雙河村珍禽養殖場為龍頭的山雞、鷓鴣、珍珠雞、乳鴿等禽類養殖業發展較快,年產種苗、肉用禽類130多萬只,是粵東地區較大規模珍禽養殖場之一。

月城正以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資環境,扎實的經濟基礎向城郊型經濟目標穩步邁進。

白塔鎮系粵東重鎮,位于潮汕平原的揭陽市揭東縣西部各鎮中心,地處揭東、揭西、豐順、普寧三縣一市交界處。省道“揭陸公路”橫貫鎮中心,“揭豐公路”、“白洪公路”、“白棉公路”在境內與“揭陸公路”匯接。全鎮轄18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91946人,總面積6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359畝,山地面積23035畝。200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6.87億元,農業總產值22247萬元。 近年來,白搭鎮委、鎮政府領導班子-遠矚,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堅持貿、工、農齊發展,積極實施“工業興鎮,實業富鎮”、“科教興鎮”發展戰略,促進全鎮農村經濟上新臺階。由于實績突出,鎮連年來被市、縣評為“五好鎮黨委”、“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近幾年,全鎮共投資2億多元,興建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精心規劃編制了《白塔鎮鎮區總體規劃》,實行有序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目前已建成鎮區面積5.2平方公里;在全縣率先實現鎮村道路水泥化;建成中心市場和農貿專業市場,配套水龍、排污等設施,其中,占地45畝的農貿專業市場,是揭東乃至全市最大的淡水魚批發市場,商貿活躍,周邊縣、鎮商販到此批發魚貨;建成裝機容量5萬門程控電話的電信大樓,開通程控電話、數字移動電話基地站;建成日供水1.5萬噸的鎮自來水廠及沿途鄉村二、三級管網,全鎮近一半人口飲上衛生潔凈自來水;建成供電所,投資近1000萬元全面改造農村高低壓電網,并對原35千伏變電站進行擴容,l10千伏輸變電站已建成投入使用。

龍尾鎮位于揭東縣西部,是革命老區鎮,總面積5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000多畝,山地面積35000畝,下轄9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人口34568人。現有旅外華僑、港澳臺同胞1萬多人,是揭東縣重點僑鄉之一。

龍尾鎮地處二市(揭陽、梅州)三縣(揭東、揭西、豐順)交界處,是一塊發展前景極好的黃金寶地一一省道揭陸線"龍大"公路呈"T"字形橫貫鎮區,交通方便,區位條件優越;氣候宜人,月平均氣溫22°C。一年四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二千毫米以上,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是"綠色"企業家的發祥地。山區資源豐富,農業旅游資源開發前景廣闊,新豐紅毛梨名揚海內外;天然礦泉水質優良(尤其 是新豐村和東湖村的許多山泉,是天然的礦泉水),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礦產資源多樣,主要有稀土、瓷土、錫等,且含量極高。

 目前,龍尾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以省道揭陸線和"龍大"公路為主干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全鎮實現鎮道、村道水泥化;電信業發展較快,開通4000門程控電話,并于1999年在全縣率先開通來電顯示功能,設立移動電話差轉臺3個,實現電話程控化,傳輸數字化。供電設施先進,已建成10千伏輸變電站,電源充足,電價低平。

改革開發以來,在上級黨政的正確領導下,在關心龍尾發展的海內外人士的鼎力支持和幫助下,龍尾鎮利用區位優勢,抓住機遇,艱苦創業,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糧食生產連獲大豐收,被縣政府授予糧食生產先進鎮;"三高"農業發展迅猛,先后投資1500萬元建起以優稀水果"古山二號"龍眼和青橄欖為主的基地12個。全鎮現有"古山二號"龍眼9000畝,青欖6500畝,其它傳統名果近2000畝,其中1000畝以上基地4個,最大基地達4000多畝。目前,"三高"農業正朝基地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成為龍尾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1598萬元。工業蓬勃發展,全鎮擁有上規模、上檔次企業25家,初步形成毛織、食品加工、服裝等多種行業為主導行業。其中毛織行業發展較為迅猛,已成為該鎮企業主導行業,現有毛織企業20多家,吸納著大量勞動力,成為當前該鎮農民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200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17億元。市場繁榮,商貿活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桂嶺鎮位于揭東縣西北部,北靠榕江北河,山多地廣,面積3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307畝,其中旱園6957畝,水田17350畝,山地8422畝。境內有"石母"、"雙峰古寺"等名勝古跡,下轄1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63217人,現有旅外華僑及港澳同胞2萬多人,足跡遍及世界13個國家和地區,素有"僑鄉"之美稱。

桂嶺鎮與白塔、霖磐、新亨、月城、玉湖等鎮接壤,區位特殊,境內交通發達,南柏公路、國防道和玉埠公路(玉白至圩埠)互為交錯呈古代戰旗型貫穿全境。氣候宜人,月平均氣溫24C,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2千毫米以上,宜種各種優稀水果、花木,是一塊開發"綠色"產業的投資寶地,發展前景廣闊,礦產資源豐富,有瓷土、地下水和石料等。

歷屆黨政領導,帶領全鎮人民,致力打好基礎發展經濟,在海內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人士的鼎力支持下,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全鎮基本實現鎮道、村道水泥化。電信事業發展更快,現已開通6500門程控電話,輔設來電顯示系統,設立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差轉臺,實現電話傳輸數字化、程控化。設有線電視轉播臺,線路遍及全鎮各村。2000年以來,已完成農電第一、二期改造,使全鎮電量供應充足,電價低,每度僅0.79元。

改革開放以來,桂嶺鎮利用山區優勢、抓住機遇,艱苦創業,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幾年來,糧食生產連獲大豐收,"三高"農業發展迅猛,全鎮現有各種果林總面積達15345畝,其中"古二"龍眼基地總面積達11045畝,居全縣同類水渠前列。優質荔枝3980畝;芒果320畝;青橄欖800畝;玉米基地600畝;香芋基地1000畝;池魚養殖基地1400畝;蔬菜基地3000畝。2005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7353萬元。目前,"三高"農業正朝著基地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健康發展。工業蓬勃發展,全鎮擁有各類企業350多家,逐步形成以毛織加工、服裝、傘帳、竹器、磚瓦等為主導行業的加工生產工業體系,去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4.76億元。近幾年來,黨政加大投入,建成大型商貿中心明珠市場,促使市場繁榮,商貿活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學設備明顯改善。才林中學、同僑學校、玉白學校、柏旺學校系海外僑胞捐資建成。全鎮共有二十一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8000多人,年年中考、高考上線率居全縣前列。

明清代屬梅崗都,民國時期屬第四區,建國后屬梅崗區,1956-1957年設玉窖鄉,1958-1961年屬梅崗公社,1961年設玉窖公社,1982年改設區公所,1987年設鎮政府。


玉窖鎮山明水秀、環境雋美、人杰地靈。背倚大脊嶺、前有楓江環繞、梅崗山筆聳,畫圖錦銹、風水迷人,招引了南宋愛國詩人謝翱駐足并蕃衍子孫,造就了一代名臣——明兵部尚書翁萬達(梅崗書院藏修),誕生清代直隸總督加太子少傅鄭大進等一批英才,隴西世澤、寶樹騰芳;造化了騰龍寺、蓮花寺、鄭大進府、雨仙廟、梅崗書院等古跡,乃旅游觀光之勝處。

玉窖鎮水陸交通方便,集公路、水運、航空、鐵路四位一體:省道335線橫貫全境,在建的汕揭高速公路和潮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并在鎮域置東西二個互通;廣梅汕鐵路穿境而過并設玉窖火車站。距在建潮汕機場4公里,水路方面,沿楓江輪船可直達汕頭港出海,橫跨楓江、連接潮安縣鳳塘鎮的玉窖大橋建成,此舉既保護宋橋——大窖橋,又服務兩地溝通,隨之大橋的竣工通車、“四合一”路的水泥化,境域實現村村通公路,鎮道、村道全面水泥化。基礎設施完善,揭東縣220千伏輸變電站、自來水廠直接向玉窖供電、供水,電訊、網絡等通信設施齊備。處潮、汕、揭三市中心,是置業、發祥之勝地。

境內已形成以“古山二號”龍眼為龍頭的“三高”農業種植基地,橄欖、臺灣青棗、茶葉、柚木、甜玉米等種植不斷擴大,中藥材、茶葉加工、淡水養殖也具相當規模,已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趨型。

幾年來,玉窖鎮在致力完善投資環境的同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渠道、多層次進行招商引資宣傳,為客戶大開方便之門,優惠、優質、服務、協調多頭并舉。兆興、新威龍、美利嘉、燕寶、廣東中油油品銷售有限公司、廣塑實業有限公司、米其衛浴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在玉窖落戶創業;同時,為積極承接享有“中國瓷都”之稱的潮州陶瓷業向玉窖轉移,玉窖鎮在廣梅汕鐵路北側規劃建設一個占地3500畝的陶瓷科技園——揭東陶瓷科技園。目前,該園區建設已實現市場化、企業化運作。首期計劃投入資金3500萬元,完善科技園內通水、通電、通路和山坡平整的“三通一平”工作。該園本著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明確、服務配套的建設原則,注重以人為本,著重環境的建設,為創業者提供一個優雅的投資環境,使其成為創業者的樂園,現已有7家陶瓷企業在該園落戶。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 | 日韩一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 香蕉97人人乳视频观看 |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