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城鎮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是靜樂縣人 鵝城鎮民政府所在地。三面環山。東部山地較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西部較低,與嵐縣合成一個小型盆地。中部和西部為黃土丘陵區。境內河流均屬黃河流域的汾河水系。年均氣溫7℃,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380至500毫米,無霜期120至135天。
鵝城鎮 轄:東關、西關、儒林街、北門、東崖村、牛家會、新會、常堯溝、三里店、青茶巖、狍子坡、沙會、杜家溝、趙王城、馬家溝、貫峪、楊家山、城莊、魏家坪、孟家洼、水峪、城關一居委、城關二居委、西坡崖、石咀子、小溝口、宋家村、西河溝、風溝、西崖底、上店、下店、(峁上、)魚崖底、王端莊、楊家崖、西大樹、曹家巖、窯會、白家溝、黃金山。 |
因相傳有外地人杜氏兩兄弟到境內謀生定居,因而得名。1956年設杜家村鄉,1958年屬美滿公社,1961年新置杜家村公社,1984年置鎮。 2021年,撤銷堂爾上鄉,并入杜家村鎮。 靜樂縣撤銷堂爾上鄉,整建制并入杜家村鎮。以原堂爾上鄉和原杜家村鎮的行政區域為杜家村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杜家村。 |
靜樂縣轄鎮。1956年設康家會鄉,1958年屬衛星公社,1961年析置康家會公社,1984年置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18.6公里。面積160平方公里,人口0.7萬。忻磧公路過境。轄康家會、炭窯溝、新開嶺、石壑子、南莊、尚書會、固鎮、圪洞道、硯灣、東里上、鋪上、帥家巖、瓦窯坡、沙溝、南灣、木要、懸鐘、里灣、青龍莊、柳林、前曲卜、后曲卜、劉西、要子溝、石河、莊上、圪臺坪27個村委會。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為主。 |
靜樂縣轄鎮。1956年設豐潤鄉,1958年屬火簡明公社,1961年析置豐潤公社,1984年置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1.5公里。面積48平方公里,人口0.5萬。太寧公路過境。轄豐潤、李家會、慶魯、南梁上、巖子、前潤子、青家洼、高家舍、蘇坊、河西、白草、黑土巖、灣子13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運輸、煉焦為主。農業以種植玉米、谷子、土豆為主。 |
雙路鎮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東北部,全鎮共有個34行政村,屬于土石山區,由于地處高寒山區,無霜期又短,加之土地貧瘠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自歷史以來,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其中十年九旱的現象尤為突出。
行政區劃
轄:上雙路村、岔口村、程子坪村、季家莊村、蘭家山村、安子上村、神家村、南溝村、馬家灣村、張旗村、黃家溝村、泉莊村、劉家莊村、安子坪村、下雙路村、硯灣村、土溝村、狼兒溝村、南黃韋村、北黃韋村、元洛村、石棧村、向陽村、石咀頭村、五村、樊家村、中莊村、史家嶺村、盆子水村、白道底村、寨上村、周家溝底村、南莊梁村、紅崖上村。
歷史沿革
靜樂縣轄鎮。1956年設雙路鄉,1961年改雙路公社,1984年復建鄉,2021年改雙路鎮。
經濟建設
鎮黨委和政府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松,使全鎮經濟有了新的增長。農業人口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種植業以莜麥、雜豆、馬鈴薯為主,養殖業以牛、羊居多。
五好目標
近年來,鎮黨委以“五個好”為目標,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鎮村兩級組織建設得到新的加強。一是從思想建設入手,長期對黨員干部進行了教育,打下了全鎮上下心齊、氣順、勁足的思想基礎。二是從組織建設入手,按《條例》選入用人,極大地提高了鎮村兩級黨組織的凝聚力。三是從作風建設入手,認真開展了“先進性教育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使干部的作風得到根本轉變。
創業路線
堅持走“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實施“大農業”戰略的路子,重點抓了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業發展實現了新突破。一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了獺兔養殖、節能大棚、黃花菜種植、池塘養魚,使農業實現了新的變革。二是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通過種植雜豆、優質土豆等,使農民獲益頗豐。三是通過新建養殖場和壯大傳統養殖,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鎮黨委和政府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抓手,使鄉村面貌發生新變化。一是改善了辦公條件,新建了鎮政府、文化站、衛生院、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鎮村兩級組織的服務功能得到提高。二是使80%的村吃上自來水。三是為90%的村硬化了通村路和主街道。四是消滅了校園危房。五是使90%的村實現了“三網合一”。六是實施了六大造林工程,綠化、生態、環保。 |
靜樂縣撤銷王村鄉,設立王村鎮。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靜樂縣轄鄉。1956年設王村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6.5公里。面積93.6平方公里,人口0.9萬。通公路。轄王村、善應、洞子頭、三山、扶興會、圪塔村、雙后、界橋、犁園頭、牛欄、上村、崖頭溝、下村、上高崖、下高崖、后里、上道宏、下道宏、羊兒嶺、西賀、水草會、龍科、南湖莊23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煤礦。農業以種植谷子、豆類、土豆為主。 |
因有姓段的大戶人家居住在境內而得名。據傳明朝年間,此地荒無人煙,群山綿延不絕,段姓人到此定居,開荒種地,吸引外來人來此定居,漸漸壯大,后朝廷在此設立防御工事寨,抵御敵人,故名為段家寨。1961年設段家寨公社;1984年改段家寨鄉,沿用至今。 靜樂縣轄鄉。1961年設段家寨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11.5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0.7萬。轄段家寨、永安鎮、木瓜山、蒼峪溝、鬧林溝、賀豐、五家莊、楊梁上、張灣、溝口、東鎮11個村委會,農業主產谷子、豆類。 |
靜樂縣轄鄉。1956年設辛村鄉,1961年更名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9.5公里。面積128平方公里,人口0.8萬。通公路。轄辛村、馬尾溝、柴水、駙馬灘、王莊溝、石茄溝、馬圈灘、張家莊、奧偏梁、柴水巖、管進、李家溝、段家巖、青龍山、化林灣、北湖莊、窯兒坪、橋兒溝、老坡地、東馬坊、腰莊、家家山22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開采煤炭為主。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為主。 |
神峪溝鄉隸屬于靜樂縣縣城南15華里處的神峪溝村占地面積為159平方公里,全鄉共有18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轄:杜家莊村、蔥旺村(北河村)、任家賀村、曬莊村、張貴村、張家莊村、后潤子村、東大樹村、胡家莊村、袁家舍村、韓家會村、圪洞巖村、溫家坪村(羊免村)、擇善村、佛堂山村、木樹頭村、神峪溝村、胡家溝村。
地理地貌
全鄉地質地貌集汾河灘涂、黃土丘陵、土石山區于一體。
交通狀況
汾河、寧白線縱貫全鄉五村,太佳高速途經圪洞巖、曬莊、擇善、袁家舍、后潤子五個村莊。
經濟發展
神峪溝鄉地上無礦產地下無礦藏,為純農業鄉鎮。隨著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倡導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的號召,鄉黨委、鄉政府也積極宣傳、引導老百姓改變以往的傳統種植,因地制宜,在后山大力發展優質小雜糧,干鮮果經濟林種植,扶持發展豬、牛、羊養殖大戶,大力推廣獺兔分散養殖;在汾河川積極推廣高效高產的玉米、高粱、張雜谷3號等新品種的種植,年種植面積可達2400余畝。隨著生態的發展,苗木市場蓄勢待發,在鄉政府的引導下,村民們育苗的勁頭日趨高漲,去年全鄉育苗1000畝,今年已達1800畝。現在苗木長勢喜人,前景可觀。在深挖本地潛力的同時,我們也積極地招商引資,借雞下蛋,現已在東大樹村建成了3000畝核桃樹、棗樹高科技綜合干果示范園區,秋后以點帶面將繼續推廣以東大樹為核心輻射我鄉周邊各村的萬畝核桃樹經濟園區。五年后我鄉的經濟將逐倍翻番。在縣委各部門的引導支持下,鄉黨委、鄉政府去年還在東大樹村建立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獺兔養殖場,存欄量可達3.6萬只,年創益可達90余萬元。
鄉村建設
近年來隨著移民政策的加強和“五個全覆蓋”的全面鋪開,我鄉新修鄉村公路達79公里,硬化通村路、小街小巷達156公里,全鄉的交通面貌煥然一新,村民行路難的難題已全部解決;教育方面每村都有小學校,還有擇善、張貴村、東大樹、神峪溝四所中心小學,但隨著人口的流失,生源也日趨減少,很多學校很難維持現狀。 |
"靜樂縣轄鄉。1961年設娘子神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7.5公里。面積164平方公里,人口0.9萬。忻磧公路過境。轄娘子神、安慶、喬家溝、新店、布袋溝、李家巖、黑漢溝、曹峪、廟溝、安子梁、楊家溝、三家莊、偏梁、牛泥村、南社、南窯、寨溝、柳科府、利潤、長江、三浪、趙黃、西會、劉家村、西峪溝25個村委會。縣屬電廠、煤礦、山梨酸廠、水泥廠等設境內。鄉鎮企業有采煤、鋁礬土、煉焦等。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豆類為主。
".。 |
靜樂縣轄鄉。1956年設娑婆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165平方公里,人口0.8萬。懸石公路過境。轄娑婆、大神溝、于坪子、邀湖、石城、橋門、西溝、興旺莊、官地、李貨郎溝、橫泉、南石洼、大會、長灣、桿林溝、松家泉、漫巖、寬灘、堡子會、長棱角、東硯灣、上羊寨、向陽寨、麥王、會子灣、千家峪、胡乃溝、南柁桿2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產品有長石、鋁釩土、石英砂。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為主。 |
靜樂縣轄鄉。1956年設赤泥洼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析置赤泥洼公社,1984年復設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195平方公里,人口0.9萬。轄赤泥洼、上雙井、下雙井、松溝、公松溝、羊丈、桃府、造軍村、巖頭、寧家舍、麻地家、土岑、范家洼、下馬城、天洼坪、上牛莊、下牛莊、造軍、羊圈坪、家條嶺、前井子溝、邢家山、天洼、橫山村24個村委會。礦產有大理石、長石。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豌豆為主。牧業較發達,有天然牧場和萬畝森林。有唐碑亭古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