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為太和鄉,屬梁子區。 1951年7月,鄂城縣實行小區制,全縣分為十五小區,境域分為第十區(太和),1955年撤長嶺區,大屋、長嶺、牛山、茅圻、下柯、李鐵六個鄉劃歸太和鎮管轄。 1957年11月,鄂城縣劃為14區,太和區公所管轄謝埠、紫壇、新屋、東井、金福、沼山六鄉和太和鎮。 1958年9月,原太和鎮改為陽光公社。 1964年,設太和區,所管轄謝埠、紫壇、東井、長嶺、沼山六鄉五個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由謝埠、獅子口兩個公社及紫壇大隊合并為太和公社。 1984年2月,改為鄂州市太和鎮,屬鄂州市梁子湖區管轄;該鎮為梁子湖區政府所在地。 |
明、清時期屬符石鄉。 1932年屬第五區四聯保;1935年屬第四區四聯保;1942年屬金牛署濂亭鄉;1946年屬濂亭鄉;1950年屬樊口區東溝鄉;1958年屬鋼鐵人民公社東溝管理區;1961年屬樊口區東溝公社;1984年屬長港區東溝鎮;1987年屬梁子湖區東溝鎮至今。 |
相傳,古代屬高唐縣;清代列為縣城重鎮;1949年屬鄂城(今鄂州)的梁子區管轄,時稱梁子街;1950年稱梁子鎮,劃屬涂鎮區;1958年稱梁子生產隊,劃屬紅光人民公社白云管理區;1972年恢復為梁子鎮,屬梁子區管轄;1975年更名為梁子公社;1981年更名為梁子漁業公社;1984年恢復梁子鎮建制;2001年更名梁子鎮;轄毛塘村、劉斌村、沙灣村、磨刀機村和梁子居委會、長嶺居委會共四個村,兩個居委會,屬梁子湖區管轄。 |
新石器時代,涂家垴鎮地域就有先民生息活動。 夏商時代屬樊國。 西周中期至戰國時期屬楚國熊紅封邑。 秦至漢屬南郡、江夏郡之鄂縣轄。 三國時屬吳國武昌郡縣轄。 晉至唐代,屬武昌縣賢庾鄉三里轄。 五代十國至清康熙年間,涂家垴鎮屬武昌縣賢庾鄉三里未變。 1932-1938年,鄂城縣實行區、鎮,設聯保,涂家垴鎮屬第四區十五保。 1942年屬思玉鄉轄,為十五保。 1946-1949年屬賢庾鄉十五保。 1949至1950年,屬鄂城縣第十一區為梁子區;1951-1957年,屬涂鎮區,為涂鎮鄉;1958年為紅光人民公社,下轄5個管理區:白云、涂鎮、公友、荊皮、熊易;1961年成立梁子區,下轄白云、涂鎮、公友、荊皮、熊易5個小公社;1975年撤銷梁子區,白云公社、涂鎮公社合并為涂鎮公社;1984年設區建鄉,屬梁子湖區,為涂家垴鎮;2001年涂家垴鎮公友鄉合并為涂家垴鎮至今。 |
明、清時屬符石鄉符二里,1942年屬符信鄉。 1950年屬沼山鄉;1958年屬陽光人民公社;1964年恢復區鎮建制屬東井公社、沼山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后并為沼山公社,公社駐地遷到王家鋪;1984年屬梁子湖區沼山鄉;1998年撤鄉建鎮屬梁子湖區沼山鎮至今。 |
2008年梧桐湖隸屬東溝鎮管轄,2009年梧桐湖新區管理委員會成立至今,屬梁子湖管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