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寧明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寧明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城中鎮地處縣城,是我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鎮總 面積28平方公里,轄5個社區、3個村委會,13個經聯社,113個村小民小組,總人口4.6萬,其中農業人中12650萬人;耕地面積11480畝,其中水田面積7675畝。經濟發展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為主。2003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782萬元,增長8%:農業生產總產值達到4558萬元,年增長6%:肉類產量2520噸,增長16%;水產品720噸增長10.5%:財政收入完成3050萬元,完成任務126.55%:農民人均純收入2387元。全鎮個體私營企業數已接近5600戶,總注冊資金達5000萬元,個體私營企業總產值達1.25億元。招商引資方面取得顯著成功,引進福建老板投資600萬元,在我鎮北丈村建設膠合板廠;引進靈山老板在福仁建成100畝水產品養殖基地等,引進個體老板在師部營房建成萬羽肉雞養殖場:引進廣東老板資金在北斗社區建成500畝西瓜基地;引進區農發辦260萬資金,建設北斗社區1000畝園田化,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寧明縣愛店鎮成立于1992年3月,位于中越陸地邊境公母山下,與越南諒山省祿平縣接壤,邊境線長達25.5公里,東興至那坡沿邊公路貫穿其間。愛店為國家二類口岸,是我國西南經濟板塊通往東南亞的陸路效能要道。全鎮下轄3個村委會19個自然屯,總面積65.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25畝,糧食播種面積2700畝,總人8055口人,其中流動人口2000余人。

小城鎮建設力度大,城鎮面貌日新月異。愛店鎮1995年被國家建設部定為500全國家小城鎮建設試點之一,2002年被定為全區小城鎮建設重點鎮。近年來尤其是邊境建設大會戰后,城鎮各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鎮區全面完成舊城區拆舊建新改造工程,所有主要街道全部實現硬化和街磚鋪設,一區三條街道和馬路街種植風景樹183棵,鋪設草皮3000平方米,美化綠化了集鎮;互貿市場、檢驗檢疫大樓等相繼投入使用,投資300萬元的口岸聯檢樓正在興建;投資319萬元的愛店中學新址的各項配套設施已逐步健全;女建成嶄新的公路養路站和敬老院等。農民開始掀起進城建(購)房熱潮。目前,愛店鎮相繼開辟的四個開發區總面積270畝,建成了集工貿、農貿、商業賓館、住宅于一體的市鎮新格局。此外,還相繼創建了卜河屯、那洞屯、旺英屯等三個小康文明示范村。

邊貿活動日趨活躍,生意場面紅紅火火。邊貿是愛店鎮的主要支柱產業,年成交額均2億元左右,邊貿稅收占全鎮財政收入的80%以上。尤其是藥材貿易,經過精心培育,愛店已形成規模大、潛力大、特色強的中草藥市場。目前在愛店經營中草藥材的全國各地業主有150多家,日高峰期達100噸,稅收收入達150元以上,是廣西乃至東南亞最大藥材貿易點。愛店鎮具有發展中草藥生產較好的地理環境、位置及資源優勢,出產的八角、佛手果、砂仁、茶葉品質特優。還致力開發種植扶芳藤、牛補大力、益智仁、高良姜、何首烏、雞骨草等中草藥,現種植面積已達2000多畝,力爭把愛店口岸建成一個集“種植、出口、加工”為一體的中草藥產業基地。

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開發潛力大。鎮內公母山"寧明縣愛店鎮成立于1992年3月,位于中越陸地邊境公母山下,與越南諒山省祿平縣接壤,邊境線長達25.5公里,東興至那坡沿邊公路貫穿其間。愛店為國家二類口岸,是我國西南經濟板塊通往東南亞的陸路效能要道。

明江鎮地處寧明縣城東部,距縣城10公里,東與東安鄉,西與城中鎮及馱龍、寨安鄉,南與峙良鄉,北與亭亮鄉交界。鎮政府駐地在明江鎮北街。全鎮總面積188平方公里,總人口3.456萬人,轄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58個經聯社,81個自然屯。

明江鎮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全鎮總耕地面積5.8萬畝,其中甘蔗3.5萬畝,水田1.44萬畝。轄區內建有鴻鴣、沙角、六柳、馱排等四座中小型水庫,常年有效蓄水量334萬多立方米。322國道、南支鐵路及明江河貫穿全境,交通極為便利。明江鎮主要旅游景點有“洞廊村獨木成林”及雙龍沙灘風景點,重要礦產資源有膨潤土,膨潤土礦儲藏量豐富,品位高,在整個儲藏量中基礦占72.9%。

明江鎮是寧明縣主要蔬菜生產基地。2002年9月根據本鎮特點,在該鎮岑岳村建立了無公害蔬菜基地,目前,該基地生產的黃瓜、石頭番茄、蜜本南瓜、西洋機瓜、泰國天王辣椒等無公害蔬菜已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2003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0284萬元,財政收入5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0元。

一、明江鎮2004年社會基礎設施情況

1、2004年,全鎮沼氣池建設共完成610座,占任務的101.7%。

2、在洞廊、亭廖、四聯三村建設能排能灌渠道工程,完成渠道硬化5.8公里。

3、2004年,全鎮渠道清淤渠道45公里。

4、做好病險水庫的大壩內坡進行除險加固。

二、2004年至今招商項目情況

1、由四川省成都市沙果菜開發公司投資建設的秋冬菜訂單農業開發項目,建設規模2330畝,投資341萬元。

2、縣農發辦投資建設的區農發辦渠道修建項目,投資85萬元,在洞郎思明、岑岳等村建園田化工程,完成渠道硬化5.85公里,其中新建耕渠1.8公里,灌渠4.05公里。解決了三個村2000多畝水田的排灌問題。

3、由縣市場物業管理所投資建設的明江鎮街舊圩改建項目,投資12萬元。改建后市場已交付使用。

4、由個體私營戶投資建設的膨潤土開發項目,規模60萬元,已完成投資60萬元。

5、由個體老板在布樂村卜昔屯投資30萬元興建明江空心機磚廠,訪廠已投入生產。

海淵鎮位于明江河上游,地處寧明縣東部、距縣城56公里,距南寧首府159公里,寧明至上思至防城公路穿境而過,是寧明、崇左、扶綏、上思4縣市14個鄉鎮的貿易中心,是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鎮下轄17個村(居)委會55個經聯社142個自然屯,總面積224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人,其中城區面積5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全鎮耕地面積5.3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4萬畝,甘蔗4.3萬畝,有林面積12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桑蠶、蔬菜、花生為主。全鎮雜居著以壯、漢、侗、瑤為主的多種民族。全鎮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屬于亞熱濕潤性氣候,具有發展糧、蔗、林、果、養等特色農業的優越條件。

2003年,全鎮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5098.9萬,比上年的14225萬元增加873.9萬元,增長105.8%,其中:農業總產值6257萬元,比上年的5958萬元增加299萬元,增長104.8%,工業總產值603萬元,比上年的498萬元增加105萬元,增長117.4%;財稅收入征收任務1007萬元,實際完成1083.3萬元,其中農業四稅完成336萬元,占縣下達任務262萬元的128.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03元,比上年人均1912元增加191元,增長9.98%;全鎮糧食總產量達11640噸;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入1651萬元,比上年的1500萬元增加151萬元。

海淵人民有著悠久的經商傳統,個體私營經濟相當發達。據統計,2003年全鎮共有個體工商戶1287戶,從業人員1336人,注冊資金1543萬元。海淵鎮的農貿市場始開發建設于1987年,后經第二、第三開發區的興建,市場規模也越來越大。現在整個農貿市場占地37780平方米,建設用地位于寧明至上思過境公路以北,已經形成一定的功能規劃。市場保持著逢雙一圩的習慣,每至農歷的雙日便為一個圩日,趕集的群眾來自與海淵毗鄰交界的四縣14個鄉鎮,日流動人口一度上升至2萬人左右。每逢農歷雙日為圩日,趕集人口達2萬多人,是僅次于縣城規模的第二大集鎮,是東部地區最大的中心集鎮、物流中心,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這里是寧明、上思、崇左三縣次匯中心,公路四通八達,距離三縣城也不過五、六十公里之遙,周邊有北江、板棍、那楠、桐棉、那堪等鄉鎮比鄰,集鎮輻射人口達20多萬人。

桐棉鄉位于寧明縣桂西南部(距縣城101公里)、十萬大山余脈及兩國(中國、越南)、三市(崇左市、防城港市、越南諒山省)、三縣(寧明縣、防城區、越南亭立縣)的交匯處,東距東興市131公里、防城港市153公里,南到越南亭立縣62公里,西至憑祥市友誼關121公里。分別與我縣那楠鄉、板棍鄉、峙浪鄉、愛店鎮,防城港市的垌中鎮、板八鎮,越南亭立縣的兵沙社、白沙社接壤。北板公路和沿邊三級公路貫穿全鄉南北,與各村公路構成發達的交通網。17個村(居)委會中有9個行政村30個自然屯與越南交界,陸地國境線長122公里,是寧明縣面積最大、廣西國境線最長的鄉份。全鄉總面積664平方公里,松脂、八角、木材是全鄉的主要經濟支柱。生長著全國有名速生快長的桐棉松,森林覆蓋率達77%,有林面積43772.5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79萬立方米,年木材可采伐量達5萬立方米以上,年產八角干果150萬公斤以上,年產松脂1.5萬噸以上。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53個自然屯,聚居壯、瑤兩個民族,總戶數0.7萬戶,總人口3.5萬人;全鄉耕地面積2.4萬畝,農民人均耕地0.76畝。2003年財稅收入達7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78元。建有桐棉和那梨兩個集貿市場,每逢圩日四方商賈云集,是寧明縣市場較為繁榮的鄉鎮之一。

桐棉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來不少的客商,促進了桐棉鄉的經濟發展。

那堪鄉位于寧明縣東部,距縣城83公里,地處半丘陵,半山區。東與上思縣交界,南與那楠鄉毗鄰,西與海淵鎮接壤,北與江州區、扶綏縣相連。寧明至防城港市的上思縣省道貫通那堪,那堪至南慶僅21公里與322國道吻接,明江河上游貫穿全鄉,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素有“金三角”之稱。全鄉總面積291平方公里,轄18個村(居)委會,132個自然屯,100個村民小組,人口3.8萬人,耕地面積5.5萬畝,有林面積19.2萬畝。2003年全鄉糧食總產量8370噸,甘蔗種植面積達3.6萬畝,2003/2004年度榨季入廠原料蔗15.1萬噸。柑橙產業發展迅猛,目前種植面積達1.7萬畝,建立了三科萬畝柑橙示范基地。2003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02元。

那堪鄉是寧明縣重要糧食基地,盛產稻谷、甘蔗、香蕉、龍眼、荔枝、菠蘿、蔬菜等,尤其是那堪頭菜久負盛名。近年來,那堪鄉黨委、政府結合本鄉實際,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甘蔗、果林生產,形成了以種、養協調發展的適合本鄉經濟的產業結構,最大效益地發揮本鄉的資源優勢,有力地推動了那堪鄉經濟發展。

亭亮鄉地處寧明縣城北部,距縣城21公里,北接崇左市,距崇左市區39公里,西鄰龍州縣,東連北江鄉,南靠明江鎮。全鄉總面積396平方公里,下轄13個村委會,總人口34229人。

 亭亭鄉是寧明縣重要的甘蔗、水果生產基地,全鄉總耕地面積9.2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17萬畝,甘蔗面積7.27萬畝。林業用地15.36萬畝,有林面積4.13萬畝,轄區內有10個水庫。2003/2004年榨季入廠原料蔗31.5萬噸;糧食總產量4924.94噸,水果總產量4213.5噸;國民生產總值13453萬元,財政總收入16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99元。

 亭亮鄉交通便利,南憑鐵路、寧崇公路貫穿其中,正在建設中的南友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鄉村公路四通八達。這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發展林果、甘蔗,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亭亮鄉處于石灰巖山區,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礦和鉛鋅礦等。

亭亮鄉社會穩定,小城鎮建設進展迅速,市場經濟繁榮,每逢農歷三、六、九圩日,各村屯居民云集這里,各地客商紛紛前來投資置業。

寨安鄉北靠崇左市寧明縣城,距離縣城僅5公里,南部有3個村共10人屯與越南接壤,寧愛公路、寧明—北山公路穿鄉而過,派連河貫穿全鄉,水陸交通便利,是寧明—越南的天然“走廊”,邊境線長37公里,其中位于立門村的北山邊貿點為國家三級邊貿口岸,每天的貿易額達1萬多元。全鄉總面積2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00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235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947公頃;有林面積6528公頃。下轄14個村委會54個自然屯,居住有漢族和壯族人民,共有人2.188萬人。

寨安鄉主要經濟作物為水稻、甘蔗、木材、蔬菜等,其中豬花、秋冬菜、藥材、茶葉為我鄉的特色產業,農民群眾平均每戶存欄母豬1.5頭,全鄉年產豬12萬頭左右;每年冬種瓜菜產量達2萬多公斤,僅連罡村就建有1000多畝的黃瓜基地,寧明縣每年的黃瓜供應大部分來自于寨安鄉;全鄉現種有茶葉1000多畝,預計豐產期年產值可達700多萬元。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鄉人民解決了溫飽,如今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正滿懷豪情的朝著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昂首闊步邁進。近年來,我鄉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及南博會落戶南寧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本鄉作為橋頭堡的區位優勢,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全鄉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穩步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2002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為6250萬元,財政總收入527萬元,人均純收入1456元;2003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為6875萬元,同比增長10%,財政總收入580萬元,同比增長9%,人均純收入1601元,同比增長10%。

寨安鄉山水相依,自然環境優美,傳統風俗獨特,革命歷史悠久,具有很多開發潛力極大的招商項目,如牛頭山山泉水、牛頭山風景旅游區、那練村革0據地、乳豬加工、黃瓜加工等。寨安鄉人民竭誠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到我鄉投資置業,這里將是您投資興業的理想選擇。

峙浪鄉位于寧明縣城東南部,東與桐棉鄉、南與愛店鎮和越南、西與寨安鄉、北與板棍鄉和明江鎮接壤。全鄉管轄9個村委會,66個自然屯,總人口22606人。

峙浪鄉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全鄉總面積210平方公里,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9℃,總積溫7200℃-8100℃,日照時數1700小時,無霜期達350天,年降雨1200mm-1500mm。全鄉有林面積20多萬畝,耕地面積2.3萬畝。由于山地居多,全鄉主要盛產木材、松脂、八角、藥材、食用菌等農特產品,是寧明縣較大的木材、八角、藥材等產品集散地。轄區內建有那馱、谷民兩座小型水庫,其他山塘水庫有62座,峙浪河呈東西流向貫鄉而流,生活和生產用水用電均可滿足需要。我鄉與越南接壤,距離愛店口岸市場僅有12公里,距寧明縣城有45公里,寧愛公路橫貫南北,(防城)桐中—(憑祥)夏石國邊防公路經過本鄉,交通便利。

近年來,峙浪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各項事業不斷進步。農業生產總值3712萬元,財政收入28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5元。

東安鄉位于寧明縣中部,距縣城18公里,東、南、西、北與本縣的北江、明江、板棍、亭亮等鄉鎮接壤,全鄉總面積108平方公里,管轄8個村委會,44個自然屯,總人口18310人。

東安鄉地處丘陵,主要以農業為主,工業比較薄弱,農業主要以種植水稻、甘蔗、水果、八角為主,耕地總面積為29213畝,其中水田面積為11755畝,水果種植面積3415畝,八角種植面積為7000畝。2003年,全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370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76萬元;財政總收入413.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06元;2003/2004年榨季入廠原料蔗8.1萬噸;糧食總產量為221萬公斤;水果產量650噸;蔬菜總產量6000噸;肉類總產量1250噸;水產品總產量950噸。甘蔗產業是本鄉經濟來源的主要支柱產業。今年,鄉黨委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科技興農,科教興鄉戰略,推進軟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氛圍。

板棍鄉位于寧明縣中部。東與海淵鎮交界,南與那楠鄉相接,西與東安鄉接壤,北與北江鄉相鄰。全鄉管轄8個村委會,62個自然屯,總人口20856人。

 板棍鄉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全鄉總面積237平方公里,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26℃,年平均降雨量1145—1500毫米。全鄉有林面積20多萬畝,其中經濟林面積5.9萬畝,耕地面積33000畝。由于山地居多,全鄉主要盛產木材、松脂、八角、藥材等農產品,是寧明縣較大的農產品集散地。轄區內建有浦下水庫、康寧水庫、那別水庫、新田六水庫、雷辦水庫等5座小型水庫,常年有效蓄水量為4656萬立方米,生活和生產用水用電均滿足需要。322國道沿鄉而過,明江河繞鄉而流,交通十分便利。

 近年來,板棍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各項事業不斷進步。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5181萬元,農業總產值完成3323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7238噸,全鄉財政300.13收入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737元。

北江鄉位于寧明縣東部,距寧明縣縣城42公里,東與海淵鎮隔河相望,南與板棍鄉相連,西與東安鄉接壤,北與崇左市江州區交界,是寧明縣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對外宣傳窗口。全鄉總面積 174平方公里,下轄11個行政村,78個自然屯,54個經聯社,119個村民小組,人口21245人。全鄉共有耕地面積45870畝,其中水田面積6800畝。畬地面積1650畝。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北江鄉緊緊抓住機遇,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帶領全鄉人民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基本形成了優質米、高產高糖、種桑養蠶、水果、水產養殖等“五大基地”,構架成全鄉的經濟格局。現在,全鄉11個村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和自來山泉水,建成那旺、那么、東什3個文明新村。2003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5624萬元,糧食總產量4707噸,2003/2004年榨季原料蔗總產量預計達14.8萬噸,財政總收入達54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2元。目前,全鄉農村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那楠鄉地處寧明縣城東南部,距縣城77公里,左與防城港市上思縣接壤,南與桐棉鄉、西與板棍鄉、北與海淵鎮相鄰。

那楠鄉土地總面積5.6萬公頃(84萬畝57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5.54萬公頃、水域0.06萬公頃。下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約2.2萬人。全鄉耕地面積27000多畝(其中水田15000多畝)。

那楠鄉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鄉,全鄉平均海拔400米,具有明顯的山區小氣候條件。十分適合馬尾松和八角樹的生長。多年來,經過歷屆領導的努力和全鄉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分別于1994年和1997年實現了造林滅荒和綠化達標。使全鄉森林資源得到了成倍增長,目前,全鄉林業用地5萬公頃(75萬畝),有林面積4.8萬公頃(72萬畝),其中八角林15萬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78萬立方米。森林總蓄積量176萬立方米,年均林木生長量達7.8萬立方米。年木材生產能力在2萬立方米以上,人均有林面積32.7畝。林業用地綠化率96%,松脂年產量7000噸以上,八角三年平均年產鮮果500萬公斤以上,木材、松脂、八角是那楠鄉三大經濟支柱產業。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日本欧美视频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 自产国产一区二区 | 午夜亚洲影院在线 | 婷婷丁香五月天在线免费视频 | 五月婷婷在线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