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集街道辦事于2004年9月由田集鄉和袁莊街道撤銷合并而成,全街道轄4個行政村及18個社區,總人口8.2萬人,土地總面積4655.39公頃,水資源豐富,空氣清新,周邊無污染源,自然環境較好,土壤肥沃,農業增產增效潛力大,發展生態農業的前景較好。這里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店鋪林立,商賈云集,郵政電信、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服務機構和設施健全。
田集街道辦事處是潘集區委、區政府貫徹落實省政府區劃調整工作會議精神,于2004年9月由田集鄉和袁莊街道撤銷合并而成,東鄰古溝回族鄉,西靠蘆集鎮,南接架河鄉,北依泥河、潘集兩鎮,它南瀕淮水,北依泥河,合阜鐵路擦肩而過,泥河、淮潘公路東西橫貫全境,全街道轄4個行政村及18個社區,總人口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974人),土地總面積4655.39公頃,其中可耕地面積1828.4024公頃,人均耕地僅為0.72畝。農業灌溉主要以架河機電排灌站為依托,水源取自淮河,水資源豐富,空氣清新,周邊無污染源,自然環境較好,土壤肥沃,農業增產增效潛力大,發展生態農業的前景較好。境內有國家大型煤礦潘集1號井;有國家重點企業淮滬煤電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田集電廠;有年創匯50萬美元的出口民營企業淮南市第二毛巾廠;有1.6萬畝塌陷區水產養殖基地(已開發1400畝)。這里政通人和,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這里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店鋪林立,商賈云集,郵政電信、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服務機構和設施健全。 - 行政區劃
田集街道辦事處行政村與自然莊名 吳湖社區: 於程王、前莊、楊莊、許莊、吳莊、老圩、吳湖、祁圩 朱圩社區: 圩東、朱圩、范莊、朱湖、朱廟、民主 田集社區: 田集、徐莊、楊莊、甄莊、華大、朱蘆 楊田社區: 魏莊、胡莊、曹劉、梨樹圩孜、新莊、徐圩孜 瓜園社區: 張家大樹、馬園、東馬家、老郢孜、東湖、馬家油坊、瓜園 蘆范社區: 蘆東、蘆西、范莊 楊集社區: 楊集八隊、田集新村 潘莊社區: 潘莊、朱莊、王莊、溝西、溝東、田集新村 轉塘社區: 新莊孜、馬老家、瓦房、塘西、塘東 李圩社區: 新王圩、前袁、后袁、中袁、李東、李西、田集搬遷東區、田集搬遷西區、田集派出所 楊圩社區: 楊圩孜、戴家瓦房、濱河小區 劉廟社區: 劉廟、新圩 劉圩社區: 東南莊、民興、劉圩 劉龍社區: 大溝南、小溝南、劉龍集、橋王、前鄉、后鄉、劉龍新村 南圩社區: 繆莊孜、小圩孜、巷東、巷西、溝東、溝西 秦莊社區: 楊莊、譚莊、秦莊、田集新村 碧海社區: 碧海小區、(原路西村)、北方醫院、紅旗商貿、再就業一條街 白云社區:白云小區、北城市場、翠圓小區、翠竹小區、北苑小區、袁莊商場、蔬菜公司 荷苑社區:荷苑小區(原路東村)、彩虹小區、潘集機廠、供銷社、糧站、鐵運村、回收公司、建筑公司、永信實驗、面粉廠、田集街道 菊苑社區:財富時代、金荷小區、東風巷、二十一中、南苑小區、春苑小區、現代花園、新加坡花園、幸福家園、密泉小區、蘇果、實驗中學、市五院、勞動局、糧食局、衛生局家屬區、農林局、新馬、袁莊商場家屬區、淮河銀行、實驗小學 桃苑社區:供電小區、碧海西區、老干部小區(原路西村)、民政局、市五院、公交公司、長途站、軍民小區 礦北社區:金橋小區、單身宿舍、礦北三村、便橋小區、保溫材料廠、現場。 |
高皇鎮位于潘集區東部,南與田家庵中心城區隔淮河相望,北靠泥河,東與懷遠縣毗鄰,西同平圩鎮接壤。1996年撤鄉建鎮,面積57.9平方公里,耕地3239.8公頃;轄22個村,計58個自然莊,41200人。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9999萬元,農業總產值9632萬元,財政收入2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45元。省民政廳授予鎮敬老院為“省一級敬老院”。文明城鎮建設順利通過淮南市驗收。 |
平圩鎮位于潘集區南大門,南臨淮河,北接泥河,淮阜鐵路和淮潘公路穿境而過,交通方便,地廣物博。“單機甲中華”的平圩電廠和平圩第二發電公司坐落于境內。 平圩鎮轄16個村,面積達49.21平方公里,總人口3885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00人,勞動力1.8萬人,耕地面積2.8萬畝。2004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12億元,糧食總產2.3萬噸,鄉鎮企業全年實現增加值6103萬元。農業是基礎產業,2004年糧經比為6:4,財政收入433萬元,人均收入達2210元。 近年來,平圩鎮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扶持并壯大了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平圩牧工商有限責任公司和初升公司。其中平圩牧工商有限責任公司系淮南市農業產業十大龍頭企業之一,又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被中國農業大學確定為安徽省唯一的“農大三號”節糧型蛋雞繁育基地,大力推廣優質節糧型蛋雞品種,今年將爭取上級支持,把平牧蛋雞場建成全省規模最大的標準化蛋雞養殖基地之一。平圩鎮充分發揮平圩養雞協會、養鵝協會的作用,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養殖業。新淮、盧溝、平圩、店集等村蛋雞養殖年內存欄達55萬只。龔集、李圩、邵圩、廟新等村的皖西大白鵝養殖,采取公司化運作模式,組建淮南利民鵝業公司,年內鵝存欄量達3.5萬只。在種植業方面,李圩、李橋、龔集、邵圩、橋東等村的食用菌種植發展良好,金針菇種植發展到500萬袋,劉余、盧溝等村的無公害蔬菜生產也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亮點。 平圩鎮主導產業有蛋雞養殖、皖西大白鵝養殖、禽蛋加工、豆制品加工、食用菌種植、煤炭運輸等,暢銷產品有鄉吧佬茶蛋、淮南麻黃雞、金針菇、豆制品等。平圩鎮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開發平圩大道,不斷完善配套設施,亮化、綠化、美化水平不斷提高。積極發展民營企業,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成功地開辦了水上運輸公司,萬泰電子、邦友公司、龍強公司等先后在平圩大道兩邊落戶,逐步形成了建材、機械、加工、運輸、農副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 平圩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堅持以“-”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帶領全鎮干部群眾,以“顧全大局、務實苦干、開放誠信、敢于爭先”的潘集精神,開拓創新、奮力拼搏,使全鎮呈現出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事業進步的良好局面。 |
泥河鎮位于潘集區東北部,東與夾溝鄉毗鄰,南與古溝回族鄉隔河相望,西與潘集鎮搭界,北與懷遠縣接壤, 225省道貫穿全境。全鎮轄15個行政村,2個社區,65個自然莊,總面積4996公頃,耕地面積38439.96畝。人口36670人,其中城鎮人口9675人。2004年國民生產總值1、75億元,財政收入13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87元。 鎮域處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地勢較平坦,土壤類型多樣,南部為馬肝土,北部為砂姜黑土。春季溫暖濕潤,夏季高溫多雨,光照充足,季風氣候明顯。過境主要河流有泥河、黑河。煤炭資源有豐富,礦業集團潘東公司座落境內。 農業是全鎮主導產業,常年種植小麥3.5萬畝,水稻3.7萬畝。主要特色產品主要有: 店集貢米 據史料記載,店集貢米“浮湯若乳,湯皮能挑三層而不竭”,早在明朝就成為貢品。2002年經省市有關部門認證,被確定為綠色無公害產品。 黃心烏白菜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黃心烏白菜在店集開始栽培,此菜顏色鮮艷,口感爽滑,湯味鮮美,維生素含量高,2000年開始興建黃心烏白菜基地,規模逐漸擴大。到2004年,黃心烏的栽培已達到500畝,產量達175萬公斤,遠銷北京、河北、天津等地。 雙孢菇 雙孢菇是一種珍貴的營養滋補品,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肝糖等,遠銷許多國家。2001年在大圩村試種獲得了成功,經在全鎮推廣200多畝,產量達120萬斤,純收入達80萬元。 水產養殖 2000年來,利用境內泥河水面和采煤塌陷區水面興建了水產養殖基地。目前已發展泥河水面及灘涂水產品養殖2000多畝、采煤塌陷區水產養殖6700多畝。同時還利用水面較大優勢,大力發展魚禽立體養殖,興建了五七良種鵝養殖廠。 全鎮各項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境內有2所醫院、3所中學、12所小學、1所幼兒園、1個體育場、1個電影院。全鎮政治穩定、社會安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
潘集鎮地處潘集區政府所在地西北部,南望泥河,北靠茨淮新河,潘謝公路貫穿東西,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潘三礦、潘北礦座落境內,潘一礦、潘東公司采煤塌陷區深入其中。醫院、學校、金融、電力、電信、郵政、信息等服務功能齊全。全鎮總面積57.8平方公里,轄17個村,167個村民組, 34239人。 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全鎮擁有耕地5.3萬畝,年產小麥、水稻41724噸。建成了大-莊村蔬菜種植、草廟村黃牛養殖、胡莊村波爾山羊繁育、王圩村小板凳和三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五大基地。 境內基礎設施完善,交通發達,小城鎮布局合理,三個集貿市場吸引著周邊地區的群眾。搬遷面積大,涉及6個村3000多戶1.2萬人。塌陷區治理前景廣闊,目前已投入資金370萬元,開挖了精養漁塘53口,形成有效養殖水面570畝,開挖渠道5335米、排水溝8230米,復墾土地2140畝,架設輸電線路2000米,植樹42455株,雕塑12處,修主干道1200米。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爭取農業開發發資金540萬元,修防滲渠12640米;爭取項目資金310萬元,修建水泥路9000米;50余華里的沙石路遍及各村。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有13家規模較大企業,500多家個體、私營經營戶,勞務經濟創歷史新高。2004年實現勞務收入3800萬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6026萬元,財政收入231萬元。 潘集鎮自古以來就有良好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曾有新四軍將士41人在此犧牲,為紀念他們的英勇事跡,投資78萬元新建新四軍陵園一處,目前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
蘆集鎮位于淮南市潘集區西部,與鳳臺縣毗鄰,境內有淮南礦業集團潘三礦、租賃公司、中煤特業公司淮南工程處等國家大中型企業,潘謝公路穿境而過,距鳳臺火車站10余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全鎮面積69平方公里,有17個村、3個社區。總人口6萬余人。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鄧小理論和“-”重要思想為工作指針,帶領全鎮廣大干群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全鎮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 蘆集鎮有耕地5.4萬畝,農業人口3.8萬,是典型的農業大鎮。 |
架河鎮因境內的架河而得名,位于潘集區西南部,東鄰祁集,南與淮南市區隔河相望,西與鳳臺縣城北鄉交界,北與蘆集、田集接壤,轄11個村,46個自然莊,114個村民小組。全鄉總面積42.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89.43公頃,人口2.89萬人。架河古屬楚地州來,1949年1月解放,1959年底建立架河人民公社,隸屬鳳臺縣管轄,1972年9月劃歸淮南市古溝區,1980年更名為潘集區,1984年架河公社改名為架河鄉。架河鄉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是中國0早期發祥地,1928年就在這里建立了王圩黨小組。 架河鎮水源充足,淮河自西向東貫穿全鄉,“三洼”(張家洼、馬家洼、余家洼)、“兩湖”(代家湖 、馬家小湖)鑲嵌其中,為農林牧漁多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資源條件,盛產谷類、豆類、花生和水產品,是淮河上的“魚米鄉”。 架河鄉交通便捷,淮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有潘集西和田集兩個火車站;沿淮有水運碼頭和航運公司;淮河大堤堤頂路、祁(集)架(河)路、袁莊南路是與外界聯系和溝通各村的主要道路,11個村的22條37660米村干道為石碴和砼路,2005年底村村通砼路。 架河鎮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總面積1.5平方公里,是“三橫一縱”型,“三橫”為祁架路、復興路和架河電灌站東一支干路;“一縱”即袁莊南路。從北向南分為工業區、商貿區和住宅區。鄉政府附近公共建筑齊備,建有鄉政府辦公樓、派出所、計生、財政、企業、稅務、供電、電信、信用社、供銷社、糧站、衛生院、敬老院和10所中小學。全鄉總建筑面積725200.74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63859.5平方米。市政設施完善,新建進站路和復興路兩條路總長560米,人行道寬5米,均為砼結構。道路兩側建有花池,栽植有黃楊、火炬球、棕櫚和玉蘭樹,綠化面積2201.1平方米。花池內側新修建箱涵式下水道1130米,上面為砼蓋板。花池往里均為兩層商業和住宅樓。 架河鎮發展后勁足,境內4×60萬KW田集電廠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鄉黨委和政府領導與時俱進,真抓實干,依托田集電廠建設,確定了穩農、重工、活商的發展思路,迅速推動和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工農業總產值22633萬元,其中農業產值8805萬元,全鄉人均收入2313元。 架河鎮環境優美,民風諄正,人心思進,秩序穩定,竭誠歡迎各界人士到架河投資興業,實現雙贏。 |
夾溝鎮南以泥河為界,北與懷遠相鄰,泥河、黑河、伊河自西向東橫貫其境,幅員56.44平方公里,2.95萬人口,轄15個村(含1個鄉林場)。 夾溝鎮有“魚米之鄉”的俗稱,水土資源充足,耕地4.4萬畝,淡水面積1萬畝,盛產大米、青蝦、河蟹,以質優味美暢銷全國,發展水產得天獨厚。逐步形成了以“水產、雜交豬、家禽、山羊、優質糧、林木、蔬菜”為主的七大產業。一年一度的“四.二0”農民文化體育節開展得轟轟烈烈,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曾受到了國家文化部的表彰,為擴大開放、對外交流搭建了一個大舞臺。 村鎮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泥淮路、孫店路兩條主干道縱橫交錯,將夾溝鄉連為整體,距淮潘公路僅6公里,距市區16公里;自辦農業灌溉站8座,裝機總量達1345千瓦。供電設施完備,建有電容2600千瓦變電所1座;省“農網”專線、有線電視已經開通,電話裝機總量達1500門,移動信號塔已建成2座。境內農村集鎮5處,民營企業84個,鄉新林建材有限公司下屬企業華元商場座落在市中心繁華地帶,成為全鄉對外聯絡的窗口。隨著國家投資:農業開發、萬畝土地整理、世界銀行貸款等一批上規模項目的實施,至2005年8月,全鄉15個村可全面實現互通水泥路(瀝青路面),2006年將全面完成農業干渠防滲渠改造。日益完善的設施把渴望發展的夾溝人民同外部更緊密地聯系了起來。 夾溝人識大體、樂奉獻、顧大局、敢爭先,夾溝的黨政領導班子思想解放、勇于創新、團結拼搏,各項工作都處于全區先進位置。2004年,榮獲市綜治模范鄉鎮、市農網信息工作先進單位、區綜治工作先進鄉鎮、區防控體系建設先進單位、區勞務輸出先進鄉鎮、區工會先進單位、人武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為了加快發展,全面推進小康事業。鄉黨委、政府堅持以“-”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精神,進一步理清了今后發展的思路是: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抓好招商引資、勞務輸出、民營經濟、結構調整、生態建設、村鎮建設六大工作重點,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努力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尋求新突破、開創新局面,不斷推進夾溝沿著“富強、生態、文明、平安、和諧”的康莊大道闊步前進。 |
祁集鎮位于潘集區東南部,東與平圩鎮交界,西與架河鄉接壤,南與淮南市區隔河相望,北與古溝回族鄉毗鄰,總面積34平方公里,轄八個行政村,39個自然莊,119個村民小組,4752戶,總人口22000人,耕地面積1.58萬畝。 交通、通訊條件良好。南有淮河黃金水道,北有淮阜鐵路,中有祁平、祁架路穿境而過,鄉、村公路連網成片,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實現了村村通程控電話、廣播,架設了1座移動通訊中轉站和有線電視接收站,按裝程控電話2000多門,開通了寬帶互聯網。 祁集素有豆腐之鄉的美稱,豆制品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全鄉的支柱產業。全鄉現有豆制品生產經營戶1165戶,從業人員5000余人,日加工大豆10萬斤,產品主要有豆腐、千張、素雞等品種,年創產值近5000萬元。 投資70余萬元的祁老大豆制品貿易公司是我鄉豆制品產業的龍頭企業,公司有員工26名,技術人員4名,營銷人員6名,產品除普通白干、千張以外,還有腐皮、素雞、素牛肉等深加工真空包裝產品20余種,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近幾年來,祁集鄉黨委、政府堅持“三個文明”一齊抓,開拓進取,奮力拼搏,推動了祁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健康發展,各項工作都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很多方面已步入了全區的前列。 |
賀疃鎮位于潘集區西北部,北與蒙城、懷遠縣隔河相望,西與鳳鈶縣接壤,為三縣一市交界地,俗稱“雞叫聞三縣”。全鄉總面積66.94平方公里,耕地57045畝,全省唯一一條沒被污染的河流——茨淮新在該鄉境內6.8公里由西向東穿流而過以東一支、西一支、西二支防滲為骨干的水利基礎設施,水土保持良好,03年被安徽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領導小組命名為“五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該鄉轄14個行政村,96個自然莊,人口28928。是潘集區西北部典型的農業大鄉。 多年來,賀疃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搶抓機遇、團結拼搏、探索創新、求真務實、勤奮為民,全鄉政治穩定、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近年來引進13個水稻中秈新組合和12個小麥新品種進行比較試驗,篩選出適合我鄉種植的隆安優8號、新兩優6號和農豐1號等優質小麥新品種;高質量完成5000畝小麥精少量機械化化播種技術示范及小麥氮肥后移優質高產栽培示范,畝節約良種8公斤。引進綠稻栽植500畝,畝均增效100元;繁育稻種500畝,畝均增效100元-150畝。通過良種繁育,優質品種推廣,特種稻引種,科技栽培等。畝均增產100公斤,畝節本增效80元。在全鄉范圍內扶持養羊、養豬、養甲魚、黑魚等特種水產品養殖大戶上百戶,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在陳倪、塘東、唐集、古路崗、均劉等村發展稻田養蟹、鴨稻共育高效生態農業。今年又在唐集村示范開展水稻軟盤育秧和機械播種50畝,成為全區首家進行機械插秧的試點鄉鎮。 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鄉政府還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806萬元,完成2000年、2003年農業開發項目東一支、西一支、西二支、三支防滲渠建設,總長達18300米,配套建成橋、涵、閘、斗門、渡槽等建筑物410處,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提高,綜合能力顯著增強。投入資金1200萬元。完成泥古路賀關路6650米,福洵路2800米、王橋路1200米、斜井路4800米、賈莊路1500米和70公里的鄉村道路改擴建及維護。投入資金120萬元建成史圩、陳倪、唐集、賈莊四個小學的教學樓。結合秦萬塌陷區搬遷安置,不斷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 目前,全鄉上下人心思進,人心思奮,唱響發展主旋律,鼓足干勁搞建設,多辦實事勤為民。 |
古溝回族鄉位于淮南市潘集區中部,周邊有潘一礦、潘三礦、潘東公司三座大型煤礦,與“單機甲天下”的平圩電廠相鄰,淮潘公路過境我鄉8個行政村9.1公里,陶古路、祁古路縱穿南北。距市區僅10余公里,并率先開通了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安徽農網,可謂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全鄉轄12個行政村,151個村民小組,3.1萬人,其中回民約占1/3,全鄉總面積42.6平方公里,耕地3.3萬畝,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中等鄉鎮。 1994年建鄉以來,鄉黨委、政府以帶領全鄉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統攬工作全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搶抓改革機遇,經濟有了突出猛進的發展。2004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8500萬元,農業總產值10103萬元;財政收入2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6元。近年來,該鄉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兩高一優”特色農業,水稻制種、蔬菜種植、種苗培育、酥糖粉皮制作、牛皮加工販運、糧食加工等遠近聞名,素有“高湖良種油王糖,太平牛皮下蘇杭,蔡廟粉皮於湖苗,糧食加工遍全鄉”的美譽。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全鄉農田實現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鄉村道路標準進一步提高,部分村通上水泥或柏油路,小城鎮建設進一步加快,路燈、綠化帶、慢車道等一應俱全。投資1500萬元的立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建成投產。科技教育蓬勃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主團結進一步加強,省政府授予“民主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光榮稱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實現了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全鄉民族團結、政府穩定、經濟發展、事業進步。 在42.6平方公里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古溝得交通之便利,享水源之充裕,占民族政策之優勢。全鄉人民高舉-理論偉大旗幟,在“-”重要思想指引下,正振奮精神,同心同德,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