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瑤族鄉位于廣西桂林平樂縣西南面,距離平樂縣城18公里,是全縣唯一的瑤族鄉。分別與平樂鎮、橋亭、青龍三鄉鎮相連;與荔浦、昭平兩縣西鄰,桂江貫穿全境達50公里,把瑤鄉分為東西兩岸,清澈的桂江順流而下,直達黃浦港。全鄉轄10個村委會,113個自然村184個村民小組,其中大發、蒼板、印山、塘沖、四沖、,幜鶄村委位于上面片,可陸路直通,廣運、大田、巴江、黃龍四個村委位于桂江下面片,可由水路到達。總人口……。 |
源頭鎮位于北緯24°15′46″~24°31′12″,東經110°50′03″~111°02′19″。地處縣境東南部,東接賀州市鐘山縣青塘鎮,東南、南、西南連賀州市昭平縣走馬鄉,西、西北鄰陽安鄉、青龍鄉,北靠同安鎮。鎮政府駐東風街,距平樂縣城50千米,國道323線和桂梧二級公路貫穿源頭境內,是溝通廣東的交通樞紐,素有桂北“南大門”之稱。全鎮總面積307.52平方千米,轄17個行政村,1個社區,13……。 |
平樂縣二塘鎮位于桂林市東南部,全鎮行政區域面積226.16平方公里, 轄19個村(居)委212個自然村?側丝7.38萬人,其中城區人口2.4萬人,是平樂縣城鎮規模和人口的大鎮,也是自治區“A”類工業園區——平樂二塘工業集中區所在地。先后編制完成鎮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212個自然村屯規劃。距平樂縣城12公里、桂林市區106公里,地處國道G323線與省道S305線交匯處,桂(林)梧(州)高速……。 |
沙子鎮,古稱沙陽、沙子埠,位于茶江河畔,平樂縣北部,平樂、陽朔、恭城三縣交界中心。自古以來,連接湘粵桂古驛道和茶江黃金水道在此交匯,省道201線和305線過境,沙子距縣城30公里,距桂林88公里,距陽朔和恭城高鐵站均為20公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2016年,全鎮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4億元,全年共引進投資規模100萬元以上企業3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4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 |
平樂鎮位于平樂縣西部,平樂鎮人民政府位于桂江河畔,系漓江、荔江、茶江交匯處,是縣城所在地。平樂,古稱昭州,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州、縣治遷于此后一直為歷代州、郡、府、署、縣治之地,幾度曾為桂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平樂鎮素有“小梧州”之稱,水運發達,上溯漓、荔、茶江,分抵桂林、荔浦、恭城,下沿桂江可達梧州、廣州、珠海等地;陸路四通八達,桂(林)--梧(州)高速公路和323國道從平樂鎮中部貫穿而……。 |
同安鎮位于平樂縣城東南部,總面積137.15平方公里,距縣城33公里。東與鐘山縣花山鄉毗連;南于源頭鎮接壤;西南與陽安鄉相鄰;西北與張家鎮相連;北與恭城縣蓮花鎮相依。轄13個行政村(街),26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9351人。國道323線從鎮中心貫穿而過,桂梧高速公路途經八個村委總長17公里,連接恭城、湖南的同蓮二級公路已開通,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該鎮為花崗巖低山區及丘陵地區,屬嶺南亞熱帶……。 |
張家鎮位于平樂縣境東部,距平樂縣城27公里,國道323線穿境而過,境內有平橋公路經過,西與二塘鎮相鄰,南接青龍鄉,北靠同安鎮,東鄰陽安鄉。往西南可下梧州、廣東、往北可上陽朔、桂林,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117.4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湖洋、榕津、老鴉、香花、朝仙、湴田、古龍、老埠、釣魚、燕水、水山、張家)和2個社區(張家社區、榕津社區),96個自然村,187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4.7萬人。境……。 |
橋亭鄉位于平樂縣中部,東毗青龍鄉,南連廣運林場,西鄰平樂鎮,北與二塘鎮、張家鎮相接。全鄉土地面積105平方公里,林地106369畝,有耕地面積15196畝,其中水田10261畝,旱地4935畝,森林覆蓋率為69.2%。全鄉轄9個村(居)委87個自然村,157個村民小組,4108戶,18035人。其中,農業人口17176人,占總人口的94.54%,少數民族人4186人,占總人口的23.6%。橋亭鄉……。 |
陽安鄉,原名羊眼寨,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建成樂安街后,以新舊地名各取一字(音)定名?偯娣e73.78公里,總人口2.8萬余人,下轄10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2016年全鄉完成財政收入79.2萬元,固定資產投資4.3億,農民人均純月收入達到8200元,接待游客5萬多人,實現旅游收入4300萬元。陽安鄉特色產業產品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富硒大米、圣湖魚、吊瓜、砂糖橘、葡萄、三華李、茶籽……。 |
青龍鄉位于平樂南部,南與昭平縣交界,距縣城37公里,以青龍山故名。鄉政府所在地設在青龍街,平榕公路貫穿全境,主要河流有大剛河、馬田河(均為榕津河支流),較高的山有葫蘆頂、獅子山、鳳凰山,境內等級公路里程18千米。全鄉總共64.33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委員會,41個自然村,總人口24264人,有漢、瑤、壯等民族;總耕地面積1219公頃,其中水田1097公頃。糧食播種(含復種)面積2250公頃,經濟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