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為白土營保,以城北有白土并設有駐軍營汛命名;嘉慶10年(1905),縣城由老縣遷建于此地,始為縣城保;光緒20年(1894)劃分為東、西關兩個保;民國2年(1913)為中區;民國36年(1947)為吉陽鎮第三保;1950年為城關村;1952年改為城關街(街公所);1958年合并吉陽公社為城關管理區;1961年改為城關公社(含仁河鄉);1964年將仁河鄉分開,設立城關鎮。 1981年,選舉成立平利縣人民政府,39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管理委員會,城關鎮“革命委員會”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 2001年撤銷牛王鄉并入城關鎮,鎮名城關鎮。 |
清光緒元年(1875年)后,為嚴家灣、棕溪溝保。 民國二年(1913年),為北一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后,為魏汝區第四保。 1950年,建興隆村。 1952年,設興隆鄉。 1958年,為魏汝公社興隆管理區。 1962年,撤區,成立興隆公社。 1983年,改為鄉。 1996年,魏汝區冠河、中坪、興隆3鄉并1鎮,設立興隆鎮。 |
歷為南朝齊上廉縣,梁吉陽縣。 西魏、北周為吉安縣。 唐平利縣治所。 元設巡檢司。 明、清為鎮。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為北二區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錦屏區。 1952年10月,為四區。 1954年10月,更名為老縣區。 1997年初,撤區設鎮。 |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轄區屬西鄉十八保和北鄉十七保。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西一區。 1949年,轄區屬錦陽區。 1952年,為平利縣第九區。 1958年9月,成立大貴鎮公社。 1984年2月,改為大貴區。 1997年9月,設立大貴鎮。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三陽鄉轄黃龍、湖河、良壩、上河等七保。 1952年10月,三陽區轄湖河、良西、朝陽3鄉。 1958年10月,成立三陽公社,轄31個生產大隊。 1968年9月,改為三陽區。 1979年11月,按原區改為區公所。 1996年12月,改為三陽鎮。 |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轄區在十三保之中。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轄區為西二區。 1949年,轄區為豐獅區。 1952年,為第六區。 1997年,改為洛河鎮。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秋坪鄉,有袁家堰,轄松沙河、秋河、太平河、八道河、桃園五保。 1952年10月,秋坪屬第五區,下轄桃園、太平、八道、秋河、松鶴5鄉。 1958年10月,成立秋坪公社,轄桃園、太平、八道、秋河、松鶴5個管理區。 1974年,區政府駐地遷至廣佛寺村。 1979年11月,改為區公所。 1996年11月,分設廣佛鎮和秋河鄉、八道鄉。 2001年11月,將秋河鄉、八道鄉并入廣佛鎮。 |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屬南路十四保。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為南二區。 1949年,改為百仙區。 1952年10月,屬第七區。 1955年4月,將八仙、張家、鴉河、正陽4鄉并入第七區,更名為八仙區。 1996年11月,改為八仙鎮和松鴉鄉。 2001年11月,將松鴉鄉并入八仙鎮。 |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屬東路十四保。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屬東一區。 1950年,轄境為吉陽區長安鄉、金石鄉、雙楊鄉、楊柳壩鄉。 1958年末,楊柳壩鄉并入雙楊鄉。 1996年,金石鄉并入長安鄉。 2001年,雙楊鄉與長安鄉合并為長安鎮。 |
民國二年(1913年),屬南三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為百仙鄉九保。 1950年,屬張家壩八仙街。 1952年,轄地屬張家鄉、八仙鄉和正陽鄉。 1956年,八仙、正陽2鄉并入八仙鄉。 1958年,改為八仙公社張家管理區和八仙管理區。 1962年,改為張家公社和八仙公社。 1983年,屬八仙區。 1996年,八仙鄉改為正陽鄉。 2001年,張家鄉并入正陽鄉。 2011年7月,改為正陽鎮。 |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為魏壩鄉。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改為魏壩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為魏壩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稱魏汝鄉。 1949年后,成立魏汝區,下設西河鄉。 1958年,改為西河管理區。 1981年,改為西河管理委員會。 1984年,又改為西河鄉。 1977年,清太鄉有6個自然村并入為西河鄉。 2011年,改為西河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