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南調街道屬吳川縣管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南調街為法國租界廣州灣管轄區域。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屬國民黨政府吳川縣管轄。 1952年,南調街道屬吳川縣第八區管轄。 1954年,南調街道分為三個鄉:南調鄉,麻東鄉,麻西鄉。 1958年,南調街道屬坡頭人民公社管轄。 1959年,撤營改為七個大隊。 1961年,成立麻東公社。 1963年,撤銷麻東公社并入坡頭公社。 1977年,體制改革。 1985年7月,麻西、林口、南調、麻東4個鄉從坡頭區公所(現坡頭鎮)劃分出來,建立南調街道。 |
清代,麻斜屬于吳川縣南一都。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與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麻斜劃入租借范圍,成為法國殖民地,設置為“東營”。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歸湛江市管轄。 1949年12月19日,麻斜解放。 1950年4月1日后,麻斜劃歸濱海區。 1951年,下半年濱海區劃歸吳川縣管轄后,麻斜劃歸潮滿區管轄。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建立,坡頭人民公社從吳川縣劃歸湛江市郊區管轄,麻斜鄉劃入坡頭人民公社。 1961年3月25日,麻斜、麻新兩大隊劃入海頭人民公社管轄。 1983年9月,麻斜、歸湛江市郊區管轄。 1984年6月,麻斜鄉、麻新鄉炮臺居委會劃歸坡頭區管轄。 1985年7月,設立麻斜街道。 |
明洪武九年(1376年),南三鎮境域屬高州府吳川縣管轄,稱南三都。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南三都被劃為法國租界地。 1949年,湛江解放,南三都屬吳川縣濱海區,改稱南三鄉。 1958年,成立南三公社。 1961年,南三公社改為南三區。 1963年,撤銷南三區,復名南三公社。 1983年,南三公社改稱南三區,屬湛江市郊區。 1984年,湛江市坡頭區正式成立,南三區劃歸坡頭區管轄。 1987年,南三區改為南三鎮。 |
明清時期,坡頭鎮境域屬吳川縣南二都。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輪為法國殖民地。 1949年10月,湛江解放,屬湛江市濱海區。 1951年,屬吳川縣管轄,稱第八區。 1958年1月,改稱坡頭鄉,同年9月,成立紅旗公社,同年10月劃歸湛江市郊區管轄,改稱坡頭公社。 1961年6月,撤公社改稱坡頭區,下轄坡頭、五合、麻東、高山、乾塘五個小公社。 1963年2月,除乾塘公社獨立外,其余四個小公社合并為坡頭公社。 1983年6月,撤銷公社,改設坡頭區公所。 1984年10月,坡頭區成立,劃歸坡頭區管轄。 1987年9月,撤區公所設坡頭鎮。 |
隋朝時,乾塘鎮境域屬吳川縣管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在法國威脅下簽訂《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乾塘淪為法國殖民地。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日本人侵廣州灣,日本投降后,民國政府收復廣州灣設湛江市,乾塘歸湛江市管轄。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乾塘歸湛江市管轄。 1950年4月,屬湛江市濱海區管轄。 1951年6月,濱海區劃歸吳川縣管轄,濱海區分出第八區,乾塘屬第八區管轄。 1956年11月,第八區變更為坡頭區。 1957年4月,乾塘稱坡頭區南二鄉。 1958年10月,劃歸湛江市郊區坡頭公社管轄。 1961年6月,撤銷坡頭公社變更為坡頭區,原坡頭公社分為坡頭、麻東、高山、五合、乾塘等5個小公社。 1963年2月,恢復大公社體制,撤銷坡頭區,把坡頭、麻東、高山、五合個小公社合并復名為坡頭公社,乾塘成為大公社體制。 1965年,乾塘公社駐地遷到三合窩。 1983年6月,乾塘公社變更為乾塘區公所。 1984年10月,坡頭區成立,乾塘區公所從湛江市郊區分出,歸新成立的坡頭區管轄。 1987年,撤區公所建乾塘鎮鎮,歸坡頭區管轄。 |
明代中葉15世紀初,龍頭鎮境域屬吳川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稱為吳川縣坡頭區龍頭鄉。 1949年11月,稱為吳川縣二區。 1952年,改為吳川縣七區。 1956年,改七區為龍頭區。 1958年9月,改為吳川縣超英公社;同年10月,劃入湛江市郊區。 1983年,改為龍頭區公所。 1984年10月,坡頭區成立,龍頭區公所劃歸坡頭區管轄。 1987年,撤區公所建龍頭鎮,屬坡頭區管轄。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前,官渡鎮境域屬吳川縣第八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屬吳川縣抗戰西南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吳川縣第七區石門鄉。 1958年,屬湛江市郊區龍頭公社。 1961年2月,龍頭公社分為龍頭、上圩、石門三個公社,官渡大部分屬石門公社。 1963年1月,三個小公社合并為龍頭公社。 1979年12月,官渡從龍頭公社析出,建置官渡公社。 1983年,改稱官渡區公所。 1986年12月,改稱官渡鎮。 |